这个回答主要是说一下一阶逻辑的博弈语义。
看到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
所以感觉还是有必要好好解释一下量词“任意 ”和“存在 ”到底是什么意思。
, ,很多初学微积分的同学都很难理解这种对极限的定义,所以只能靠直觉,把它理解为 在不断地向0移动,而 也随着 在动。可以看到,这种直觉式的、非数学化的理解在知乎上遭到了批评。人们会说, 并不是在向0移动,更不是它带动着 一起动,你应该理解成 可以取任何大于0的数,blabla...
这种批评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我不认为这样的批评对新人把握这一定义有丝毫帮助,尤其是对于刚从重技巧轻定义的高中数学中脱离出来的大一新生们。这个问题下 @Yuhang Liu 的回答我觉得对新人理解量词有很好的帮助,不过由于最近在看博弈相关的东西,我发现博弈语义更为直观,能帮新人更好地理解量词。下面给出量词的博弈语义的通俗描述。
现在要判断这样一个命题的真假:“对每个实数,都有比它更大的数。”,用形式语言来说就成了这样: 。我们都知道这个命题是对的,但怎么判断它是对的呢?现在假设F和T两人,F希望证明它错,T希望证明它对,于是就会发生类似下面这样的对话:
F: 有比100更大的数吗? T: 101
F: 有比10000更大的? T: 10001
F:99999呢??? T: 100000
......
F: 我服了
可以看到,不管A取了哪一个数试图证伪这一命题,B都能找到更大的数使得A的证伪不成功。由上可以总结一个规律:
注意,这个 本身是没有真假的,比如在上例中, 就是这个 ,它在还没有选择 的值时根本无从讨论真假。但经过上述过程后, 里出现的所有字母都已经被T和F选择的具体的值所替代了,因此现在这个 就可以判断真假了,如果它为真,那么T就赢了;它为假,那F就赢了。
如果按照上述流程,不论F怎么选择,T都有获胜的办法(即T有必胜策略),那么 就是真的。反之,如果F有必胜策略,那么原命题就是假的。(在上述 的例子中,显然T有获胜策略,因此该命题为真。)
这种博弈式的解释其实跟传统的对量词的解释并无二致。传统解释是说, 不管 是多少,都有一个 跟它满足什么什么关系。这种解释只不过是在传统解释的基础上引入了两个博弈者,一个希望证明,另一个希望证伪。仅此而已。但它确实比传统解释要更容易理解得多。
这里再以数列极限的 定义为例,看看上述的博弈式解释具体怎么便于理解。假设数列 ,显然它的极限为0,极限为零的定义是这样: 。我上本科的时候,老师解释为“对任意小的 ,都存在足够大的 ,使得当 时, 与0的距离小于 ”。可是定义里并没有说 是任意“小”的啊,它只说了 是任意的,为什么不能是任意“大”?为什么这个存在的 是足够“大”的?这些都没有体现在定义里,但如果用博弈的方式来理解,T想证明 极限为0,F想证否,那么按照上述博弈流程,因为 在前 在后,所以F先为 选一个值。又因为F希望证否这个命题,而 又是处于小于号的右边,因此一个小的 比大的 更可能使F获胜。同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 要取足够大的值,因为更大的 更可能使得T获胜。
总结一下:按照在量词 在命题中出现的顺序, TF先后行动,为自己控制的变元字母选择一个值。这样一来,原命题为真(为假)就等价于T(F)有必胜策略。现在一个问题是,命题一定有真假,但博弈可不一定有某一方有必胜策略。不过好在这一点已经被证明了:上述博弈必有一方有获胜策略。
那么否定命题怎么办?比如证明某数列 极限不为0,也就是要证明 ,老师会告诉我们,这一命题等价于 ,初学者通常很难理解,为什么否定符号 可以移到里面去?为什么它移到里面去的时候,前面的量词 要互换?其实用博弈式解释就很好理解了。 意为 为假,即希望证伪的F有必胜策略,在后一个命题中, F是在 T 之前行动,它的选择不依赖于T,因此它的必胜策略一定是这样:
F发现有这么一个值,只要给 选这个值,那之后T不管给 选什么值,后面的 都为假。
这就等价于: 。因此, 等价于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 中,F是证伪的一方,而把这个命题否定后,它就变成了证明的一方,而T却变成了证伪的一方,因此要把它们互换一下。
总结一下:当看到带量词的命题时,从左到右读它,读到“任意”时,想想该怎么证伪这个命题,读到“存在”时,想想该怎么证明这个命题。这算是在“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就能理解了”。
======下面是更深的东西======
量词是一阶逻辑中的符号,我在其他几个回答中对一阶逻辑的经典语义有过介绍。上面并不是我个人对一阶逻辑的通俗的、不严谨的理解,而是正经的一阶逻辑的博弈语义。上面已经介绍了量词与否定符号的博弈语义,只要再有逻辑连接词 的博弈语义,再加上经典的对谓词符号、函数符号的语义,就可以得到完整的博弈语义。 的语义也很简单, 的语义是这样:先由证明方选择 当中的一个,然后继续按上述流程博弈。比如 ,根据排中律左右两支显然有一个为真,那么T的必胜策略就是选择这个为真的一支就好了。
有了这些之后,我们可以用更严格的形式语言定义一整套关于一阶逻辑的博弈语义。如果对模态逻辑有了解的话,可以知道,模态逻辑中的模态词 (分别表示必然和可能)和一阶逻辑中的 很相似,因此对模态逻辑也可以给出相似的博弈语义:证伪的F和证明的T分别控制了 ,然后按模态词在模态公式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在克里普克模型上选择相应的后继点就行了。又由于克里普克模型其实就是一种有向图,因此图论的许多问题也可用博弈重新定义一遍,比如图的连通性、两点间的可达性等等。又还有很多其他问题可以转化为图论问题......
博弈式解释能对这些领域的研究起到多大帮助还不知道,但这种交叉研究还是有意义的。它至少让我们对逻辑的本质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逻辑哲学上对如何理解一阶逻辑的量词(尤其是“存在”)有太多的讨论,博弈语义又为这一讨论加了一种新的“动态式的”理解。
参考文献:Johan van Benthem: Logic in Games (读者需要有博弈论、一阶逻辑、模态逻辑以及一些信息、计算等方面知识背景)
谢邀。
总是被别人问到这样的问题。这个回答尝试终结这种系列的问题。我觉得造成初学者困惑的主要原因还是对逻辑量词不熟悉。所以我打算把日常语言用逻辑符号的形式重写,让大家直观理解什么叫“对任意”“存在”。
国家, 数值h,使得: 司机:(司机酒精含量>h) (司机在该国被判定为醉驾)。
什么意思呢?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醉驾标准,我上面的语言不过是把“醉驾标准”这个事情仔细说清楚而已。
然后顺便解释一下“逻辑量词换序”的常见问题。我能够先写 司机,再写 数值h 么?不能。为什么?因为h只依赖于国家,不依赖于司机个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叫h相对于全体司机的一致性——对比下一致连续、一致收敛的定义。
再举个例子:
国家, 两个整数a1,a2,使得: 男人 女人:(男人年龄>a1) (女人年龄>a2) 男人和女人在该国可以合法结婚。
无非是说不同国家对男性女性分别有不同的结婚年龄规定而已。
好,再回过头来看极限定义:
如果上述命题成立,则我们称 .
和我前面举的两个例子有本质区别么?非要说有,无非两个:1.世界上的国家只有有限多种选择,而 是实数,有(不可数)无穷多种选择;2.使用的变量从日常生活对象变成了抽象的字母,不太好找日常对应物。
用大白话也可以叙述极限定义,稍微啰嗦一点:
我们来玩一个游戏:你随便报一个正数,越小越好;我回应一个正数,然后我们检查一下:是不是只要x离a的距离小于我回应的正数且x≠a,那么f(x)离A的距离就小于你报的正数?如果是的,我赢了;如果不是,存在一个x作为反例,那么你赢了。
而极限存在是什么意思呢?对于一开始给定的函数f, 实数a,A,我有必胜策略。
其实我感觉这种基本逻辑,大部分人都能理解,只不过他们一看到抽象的字母、逻辑符号,就失去了理解的耐心而已。而我把他们包装成游戏的形式,然后再考虑给点奖励什么的,说不定有些人就能提起兴趣,集中注意力一次性看完整个语句,于是就开窍了,秒懂了。
语言在逻辑上并不比三国杀的各种技能设定更复杂。你能玩桌游,能打麻将,能看明白淘宝各种优惠券的复杂条件,就应该有能力理解极限定义。不要自己把自己吓怕了,真的没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