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部,咍(海)灰(悔)侯(母)皆(霾)之(里)尤(有)脂(洧)。當然上古韻部到中古普遍是按等分韻的,主元音一般都分化了,只不過之部在中古不同韻母(以至韻尾)區別比較嚴重一些。
另外想了一個,上古漢語的 *l 聲母,在不同context下(當然具體是什麼context還有爭議),以(陽也余)、透(湯他悇)、定(碭池塗)、徹( 筡)、澄(場池除)、書(傷施賒)、常(蜍)、船(虵佘)、邪(徐)都是常見的(因此可能不是複輔音省掉 l 的分化,而是算 l 自身的分化比較合適)。
越南語有四聲八調,形式上和漢語體系完全對應,漢越語單字的聲調分派也基本[1]是按照這樣的對應關係來的:
平、玄調平穩且無收尾,鋭、重調較短促,問(河內及胡志明)、跌(胡志明)兩調與(中古)漢語的上聲類似,是帶緊喉的升調。這些大約是越南語聲調分別與漢語四聲建立聯繫的依據。
但從歷史來源看,越南語的上聲和漢語的去聲才是對應的,反之亦然:
漢語的上聲來自喉塞尾-ʔ,去聲來自-s (-h),越南語則正好相反。越南語喉塞音與其他塞音韻尾對於聲調發展的地位是相同的,所以鋭、重調從來源上同時對應了漢語的上、入聲。這是越南語和漢語聲調來源上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