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上古音和中古音拟出来的读音有什么依据 ?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en-tong-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上古汉语构拟依靠的材料主要是如下几种:

一,对上古用韵情况也就是韵部的总结。通过总结分析韵文比如《诗经》押韵的情况分析出上古的韵部(这一工作清代乾嘉学派开始就在进行了),再将这些韵部和它们在中古对应分化出来的韵母相比较,拟测出其音值。

二,谐声分析,共享一个声符的字的系列称为一个谐声系,同一个谐声系应该在语音上相近,清代段玉裁就指出“同声必同部”。通过谐声系的系联就可以得出不见于上古韵脚的字所在的韵部来。谐声同时也是分析出上古声母的钥匙,比如通过对中古以母字谐声行为的分析,我们发现它分为两类,一类常和中古透,定母谐声,另一类常和中古见系声母发生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将以母在上古拆成两类,又可以将一部分透,定母在上古重构为边音声母。

三,基于汉语音系结构的内部拟测,俗称“填空格”,比如一四等在中古明显有互补关系,群母和云母明显都和匣母存在互补关系,后鼻音韵前接舌齿音声母时绝不出现狭义上的合口韵(也就是带有u介音的韵)而其他阳声韵则不然……这样种种现象都可以为我们构拟上古音提供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填空格得有依据地填而不是看到空就填,一个绝对整齐的音系也是不太现实的。

四,与外语的对音证据,比如很有名的汉代“乌弋山离”对“Alexandria”,“弋”在中古为以母字,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将以母的一部分构拟为边音是可信的。更晚则有梵汉对音,比如俞敏总结的《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在其中我们发现一些中古的章组字对译梵语软腭辅音起首的音节的现象,比如“支”对ke,可以证明中古章组确是颚化的产物,有一部分确实来自软腭声母,也符合我们分析谐声得出的结论。还发现一些中古的三等字(比如俞敏自己指出的“目”之类)明显在早期看不出有一个j介音,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起码是部分的三等介音为后起。

五,对闽语,乡话等在上古晚期分化出的汉语方言的早期形式的分析,这些方言中可能还存留有上古音的痕迹,比如闽南语就能找到章组白读作k声母的例子,比如“枝”ki,以及闽北语来母读作s声母,而且为阳调,可以解释为上古*r>ð>z>s(郑张尚芳)或*Cr>Cʐ>ʐ>z>s(白一平),可作为来母上古为r的一个证据。

六,对其他语言早期借词的分析,比如白一平和沙加尔在拟测上古汉语时就通过苗瑶语中的一些早期汉语借词存在的鼻音前缀而为上古汉语重建了*N前缀。不过这个方法要慎重地用,因为借词本身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后起的音变)和借入年代都不好确定。

七,同源比较,这是最应该慎用的办法,汉藏比较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重建上古汉语甚至原始汉语的方法,但是同时在现阶段也非常危险,因为对于汉藏之间的关系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完全没有像印欧语格林定律那样的对应关系公式,对同源词能够确定的大概只有一些像数字和身体部位一类的基础词汇,其他的都还不好说。目前来看,同源比较的大规模开展应该是在以汉语内部材料重构了上古汉语并且总结出汉语词族后才能进行的,不过很遗憾,这方面的研究也还非常有限。




  

相关话题

  为什么现在有相当一些人不相信语言学界对古汉语的构拟? 
  入声大概是一种什么样的发音规则? 
  为什么汉语中的「说服」一直读作 shuō 服,却有很多人念 shuì 服? 
  为什么南方人容易听懂北方方言,而北方人不容易听懂南方方言? 
  为什么感觉不同朝代的文言文读起来都差不多? 
  秦始皇的“书同文”,是“统一不同的文字”还是“统一不同的字体”? 
  先秦文言文比较精简,是否和竹简上写字比较难有关? 
  为什么感觉不同朝代的文言文读起来都差不多? 
  先秦文言文比较精简,是否和竹简上写字比较难有关? 
  北京话的入声为什么会派入三个不同的声调?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很棒的地铁、高铁或铁路线路图作者?
下一个讨论
「空穴来风」这类经常被大众误解的词应该怎样使用?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