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有意思的问题,等了几天没有人回答。我倒还真的搜到了一篇短文,希望可以帮助到题主。
这篇文章是社科院语言所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合作的语音学研究,Hou et al (2012)[1],题目是Phonetic Foreignization of Mandarin for Dubbing in Imported Western Movies(西方译制片中普通话的语音外国化)。
这篇短文有两个假说:
团队主要研究了译制腔、正常普通话和英语的潮音段特征。发现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可以准确无误地把译制腔和正常说话分开,而且译制腔的音高和频率与英语原音有相同的趋势。
他们首先着了80个汉语母语者(40女40男)来辨认译制腔。这些人需要听录音,辨认录音中是中国电影还是西方电影。然后回答三个问题:
结果显示,测试的答对率高达97%。所有受访者都认为译制腔和正常说话有区别。他们认为区别在于:语调、说话方式、发音方式、情感表达、口音、夸张、整体感觉、语速、停顿、自然度还有语义表达。而所有人都认为配音员模仿外国人的腔调。
接下来,研究团队又请来四个配音员(2女2男),并研究了他们的正常发音以及配音时的发音。下图是“对”的基础频率(F0)。蓝色是正常说话(SC),我们看到一个清楚的降调。紫色是译制腔(DC)是先升后降,而绿色是英语(EN)的“yes”,也是一个先升后降的趋势。
以下是几位配音员的F0分布图:
我们发现译制腔(DC)的F0系统性地高于正常说话(SC),并且与英语的高度相似;而且译制腔的F0范围也比SC大得多,也基本与英语趋同。
在节奏方面,团队计算了VarcoC & %V(节奏分析测量的参数)。结果如下图。我们发现,两个男配音员的译制腔节都要比正常说话更接近英语原音。而女性的则有一点小波动,Female1的正常说话节奏与英语接近,而Female2正常说话的VarcoC要比译制腔的更接近英语。
总结一下,这项研究发现,译制腔和正常说话在在语调和节奏上确实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译制腔更加接近外语原声的语调和节奏。说明译制腔可能是一种在不伤害普通话本身的语音学特点的前提下,增加了让人感觉到外国化的韵律节奏特点的普通话变体。这就相当于我们给普通话加了一层滤镜,听起来还是标准的普通话,但是让人明显感觉不是正常的语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