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看一本专著Beyond Greek: The Beginnings of Latin Literature,基本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
希腊人Livius Andronicus(Livius氏族的释放奴)在前240年为Ludi Romani(罗马节)创作的拉丁剧可以看作拉丁文学的开端,而这个拉丁剧很可能是某个希腊剧的翻译和改编。还是这位Andronicus用意大利半岛古老的Saturnian格律翻译了荷马的奥德赛,用来教罗马贵族子弟。拉丁文学就是从对希腊文学的翻译中诞生,在对希腊文学的imitatio(模仿)和aemulatio(竞争)中发展。
一开始,罗马人都用希腊文写作,早期的罗马史家(元老院史撰)如Quintus Fabius Pictor就是用希腊语写作(作品失传),不然希腊人看不懂。当时的罗马在文化上还是非常落后的,想要在希腊化世界宣传自己,就必须用希腊语写作。罗马贵族阶层从小接受双语教学,他们的课本是荷马史诗,当时还流行去希腊学习哲学、修辞术,而希腊人在罗马元老院可以用希腊语演讲。在这种情况下,实在没有必要大量翻译希腊作品。罗马人要做的就是用拉丁语创作出自己的经典,就像西塞罗和维吉尔那样。
@Mark Cheng 感谢追加提问,我补充回答一下。从仅存的Odusia(奥德赛的拉丁篇名)残篇很难判断翻译质量如何,但是可以肯定,Andronicus把希腊神的名字拉丁化了,比如希腊的Muse(缪斯)叫Camena(歌唱女神)之类的,后人似乎并不买账,很多没有沿用下来。不符合罗马宗教观的部分,用“曲笔”翻译,比如希腊人会说某人“像神一般”,罗马人没有把人神化的观念,Andronicus就翻成“杰出的”。
其他的,我只知道有Cicero翻译的柏拉图《蒂迈欧》流传下来。可能西塞罗对这篇自然哲学对话的内容感到陌生,所以做了一个相对严格的翻译。但是,这篇翻译不是单独成书的,而是他的一篇已经失传的对话的一部分。
这些早期的翻译都是比较自由的,类似复述和再创作,包括像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也用到许多希腊材料。罗马人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模仿和超越,并不是想要做严格的翻译,在普遍都掌握希腊拉丁双语的情况下,严格翻译也没有必要。直到古代晚期(三世纪以后),罗马帝国分成东希腊西拉丁两部分以后,在帝国西部精通希腊语的人越来越少,才逐渐产生严格的翻译。圣经新约的翻译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不然人人可以读希腊语,对拉丁译文也就不会有多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