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美国大萧条之前的二十年代被称为镀金年代,因为一战在欧洲造成的巨大破坏,美国作为头号工业强国生产了全世界的工业品,经济十年里大幅成长[1]
但是在29年危机中,无论是蒸蒸日上的新兴行业(如汽车工业),还是四平八稳的传统行业(如农业),就没有不受打击的
赛里斯互联网行业的朱楼起的够高,塌了一点看得清楚。但不是只有互联网行业不好过,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问题。
翻一翻可以找到对几乎赛里斯的所有主流行业的怨气:工时变长,薪资变少,福利降低。
莫外长这里给献出一策,如果快手想体面地过冬把包袱甩掉,不妨这样
国家的号召被响应,赢了;行业的声誉不受损,赢了;高管不用承担裁员决定潜在的社会风险,赢了;老员工掌握了创业公司股权,赢了;股权少的新员工一下子有了复合背景,转行就业更容易,也赢了
五赢,都赢麻了。
你要说一次性裁员30%,感觉可信度不高的,否则应该是股价雪崩才对(虽然现在也属于低谷)。
逼近任何企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裁员,都意味着对于短期发展前景存在极度悲观态度,只能通过割肉来求生存了,那么投资机构也将完全失去信心。
既然资本市场并没有进一步的悲观表现,就说明即便可能存在裁员现象,但3成规模明显属于不实消息,至少不会让快手存在“伤筋动骨”的减员。
但说是这么说,我早在起码几个月前就提出过,互联网从业者必须放下过去几年始终有好日子过的念头,开始为今后做长期打算了。
永远不要忘记,互联网行业能够拥有远超中国人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待遇,靠的并不是自己真的天赋异禀,而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底层逻辑来自于“境外资本投资+中国人口红利”。
随便抄下百科,光是一个红杉资本就几乎奠定“中国”互联网企业半壁江山(有些非互联网企业的姑且先拿掉)。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投资组合包括京东商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今日头条,摩拜单车,饿了么,滴滴出行,爱奇艺,新浪,360,唯品会,拼多多,快手,瓜子/车好多,酒仙网,一下科技,运满满&货车帮,英雄互娱,找钢网,优客工场,VIPKID,斗鱼,蜜芽宝贝,达达-京东到家,依图科技。
境外资本通过投资中国互联网企业,让企业可以在早期烧的起钱,拓展十几亿人口中国市场,进而凭借中国市场海量的用户基础形成资本反哺,从而赢得数倍甚至数百倍回报率。
在收取回报率的时候,“稍微”抠一点下来分给从业者,就已经是天文数字,因此有了互联网行业高收入的基础。
然后,现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没有了。
财报再怎么吹得天花乱坠,增长率停滞不前的现实摆在这儿,外加国家这几年也开始意识到互联网行业存在的问题不是很大,而是非常大。
因此,想要尝试通过在某个行业进行“垄断”来长期盈利的路子不太好走了,这就进一步影响了资本市场信心。
再加上我从某些书里曾经看到过,实际上很多互联网企业的高估值除了国内人口红利外,还有“政府关系”这个要素在里面。
所以只要这方面存在问题,那么资本市场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估值还将进一步看低,进而过去几年的“泡沫”必然会被戳破。
所以,今年隔三差五传出来的互联网企业裁员就是情理之中。
没钱啦!
但也还是那句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是目前在某个行业依然有着较高份额的企业,即便面临寒冬日子不好过,但总比其他中小企业“没法过”要强。
快手虽然目前被抖音压了一头,但只要不让视频号或者其他平台有超越自己的机会,那么诸如裁员30%这种事情还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这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坏的一年。
今年年初,对标阿里 P6 级别的快手都能给到 100 万,是真的财大气粗,一年光景不到,快手股价从最高点的 420 多跌到了现在的 81.5 跌幅达到了 80% ,这次大量裁员薪资 100 万元以上的员工真的是跟年初呼应呀。
至于为啥裁员,主要还是快手的核心业务增长停滞,海外业务又没有取得任何突破,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今年快手主动下架了多款针对海外的短视频应用,这个也是在阶段性宣告快手国际化的失败......
我今天跟一个快手朋友求证,他给我的回答是:
“之前盲目扩张 组织合并后 有大量冗余”
“国际化之前sh负责 一直在疯狂扩张,三个地区 搞了三个产品 内耗很严重 各自增长都做不好,后来三个产品合并了,cyx负责后 就是要降本增效 ,不让疯狂投入了,之前是不计成本的投入 也不看ROi”
总结一句话:核心业务增长停滞甚至还有下滑,新业务探索不算成功,不裁员留着过年吗?索性就把给员工的年终奖给省了直接当作裁员补贴了,年底裁员的这波公司真的是让人难过......
互联网人年关难过呀,哎哎哎。
中概股暴跌。核心互联网公司大量传来裁员消息,连现在最火的抖音和快手都不能幸免。
非常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显示目前的整体经济状态不容乐观。
个人觉得法律责任与贫富无关,家庭条件不好不能作为挡箭牌。
我觉得这个事最大的问题在于会让一些人钻空子。
可能对于这个孩子确实是无心的,不是有什么仇恨的心理,纯粹是为了好玩,但是这样不公平的对待,
有钱就赔偿,没钱就原谅的对待方式,只会导致一些处心积虑的人钻空子。
万一,有些人就是仇富,就是刚好自己贫穷,发现有可以免于责罚的方式,又可以宣泄自己的愤怒,也去用油漆泼洒呢?
事发后,可以装作无辜的样子,贫穷的样子,是否可以免于责罚呢?
当一个人因贫穷免于责罚时,我认为车主可能是“善良”,但衍生出来可能滋生的是一些图谋不轨的人。被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为这么做本就存在不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有幸免于处罚,就容易让部分人钻到空子。不应该因为穷就可以免于法律知外。
我觉得他虽然是小孩,但是不损害他人利益,乱碰他人东西的简单道理应该是懂的。并不是无知。
如果免于责罚,其实某种程度上,只会让他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对他的教育而言也许也并非是件好事。
责罚的目的在于吸取教训。做错了事,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
孩子未成年,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当为其负起责任。
家庭条件不好,可以分期付,分期赔偿,可以定出一个赔款计划,以后慢慢还。
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否则,做了错事,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免于赔偿,是不是某种程度也是一种纵容?
孩子的过错,家长需要赔偿。
这样,家长以后也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