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 B 站、京东称裁员为「毕业」?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要用尽可能少的补偿开除一些员工,并将其称为毕业。」

「为什么要叫毕业呢?」

「这样大家就没这么关注补偿合不合法了。」

段子归段子,认真说个事: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在所谓的「裁员」或者「毕业」过程中给出 N+1 的补偿,法律上是有争议的;要是把 N+1 的赔偿甩员工一脸并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实际上很可能属于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N+1 不代表一定合法合规。

《劳动合同法》中的「裁员」,需要提前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现实中,很少有互联网企业真的这么做。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也可以想一想,自己真的遇到过公司提前一个月通知即将裁员的情况吗?大部分时候,是直到人力和行政把自己设备收走、人请到会议室雅座,才知道上了裁员名单。

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所谓的「裁员」,往往走的是《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路数: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这其实就是 N+1 的来历了: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再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给予经济补偿,工作满一年发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补偿: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然而,这样做真的合法吗?一名员工,人好好的、也没有依据表明不能胜任工作(就算不能胜任,依照法律公司还应该转岗或者进行培训,而不是直接开除,最近小米就因此被员工起诉并最终败诉了)、企业经营需要本身也不能代表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真要遇到「毕业季」,员工从最大化个人利益的角度,不能惯着公司,让公司想当然地适用《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如果不满足法定解除事由,也不存在三十九条所列举的员工存在违法违纪等行为的情况,那就是非法解除,赔偿要给到 2N,或者双方坐下来谈谈,达成一个彼此能接受的金额。

归根结底,叫毕业也好,输送人才也罢,不管外在的叫法多么花里胡哨,还是要看到本质:公司如果没有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那 N+1 的赔偿还不够。


user avatar   luo-xuan-zh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语言力量的一种。

裁员这个词儿,发音作caiyuan,意义是用人单位提前和劳动者解除了劳动合同。

毕业这个词儿,发音biye,意义是学生在学校或训练班修业期满,达到规定要求,结束在本校学习的课程。

裁员在劳动者的角度是个情感负面词儿,毕业则是情感正面词儿。

现在有个力量,把裁员叫做毕业,这两个词的意义混在一起了,情感也混在一起了。最后是caiyuan这个发音的退场(因为不再这么叫了)。

如果接受了这个设定,是不是觉得用人单位提前和劳动者解除了劳动合同突然没那么负面了?

这就是通过改变能指(发音)和所指(意义)影响意指(情感色彩)的现象。

谁有能力改变呢?

当然不会是劳动者了。

而改变的受益者是谁呢?

资本家呗。

资本会想各种方法来扼制劳动者的反抗,这个问题表现的,就是用语言力量的方法。


user avatar   fan-jing-shi-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然裁员叫毕业,那么合同续签应该叫留级了。

毕业=另谋高就,似乎也说得过去。

或者说,反正裁员是客观不可避免的,但公司想伪君子一把,起码会给你一个好的评价,一个体面的赔偿和离职手续。

很多人欣赏的真小人呢,明着骂你,暗地里损你,给你一堆硬币做赔偿,给你搞恶意竞业,把你告到监狱了……

成年人务实一点也好,如果又给你裁员的赔偿,又给你离职的体面,似乎也无不可。

但潜规则重要的是不要广为人知,大家都知道了,老板和员工的体面就都没有了。

比如干爹,原本多好的黑话,显得父慈女孝,曝光之后,就没有那种原有的善意了。

没曝光可以当做是自嘲的黑话,显得没那么生硬,曝光了显得老板和员工都那么缺心眼。

现代社会,潜规则越来越不好隐藏了,就正正经经做事最好,最不容易落人话柄。


user avatar   wu-sheng-wei-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法律上称之为“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user avatar   cui-ding-ding-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资资本家向来如此,话说的好听,要实际利益没有。

比如996是福报。

比如员工是家人,员工是兄弟姐妹。

比如客户就是上帝。

996是福报吗?明显不是。资本家要的是你加班使劲的加班,最好还不要工钱。

员工是家人是兄弟姐妹吗?明显不是。你见过哪个家庭会裁自己的家人会裁员,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客户真的是上帝吗?你见过哪个上帝会给信徒钱,都是信徒给上帝钱,好不好。

资本家会用一切好听听着舒坦,听着舒服的语言来迷惑人,掩盖本质上要去获得的利益。

一旦你真跟资本家讲利益,资本家绝对会露出本来的面目。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样都是裁员。佳能一片掌声。京东B站羞羞答答的‘毕业’引得骂声一片。

为啥?

玩虚的,没有意义。

现在的毕业生,挤破头要进国企、事业、公务员。宁愿要几千块的,不要几万块的光鲜IT‘名企’,这说明人都不傻的。

十年寒窗苦读,高高兴兴进了这些所谓大厂,第二年就要被裁掉。这种体验,估计没人会喜欢。

在国企事业公务员,你真的算是一个员工了。在这些光鲜的大厂,你只是一个工具而且,随时可以被抛弃。

国家队,严进严出。民企,进去宽松,送出去更宽松。民企,错的很厉害。

许多人想不明白,国军先进的美械德械,指挥官学历亮瞎眼,为啥败给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

看看!现在你应该明白了,不是八路太厉害,而是国军太拉胯。

京东阿里算是王牌部队了,你看看,除了纸面上发的大洋多一点,其他那都是完败。

同学们,已经做出了选择。年轻的一代,已经抛弃你们了。

如果民企一直这么拉胯下去,被历史淘汰将是必然。

假如,什么时候毕业生和人才,要挤破头去民企,那么未来将是民企的。不过,我几乎可以断定,这一盘散沙的、自大的、吹牛轰轰的、没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没有纪律的、对员工冷酷漠不关心的、疯狂压榨员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民企阵营,是看不到希望的。

有人羡慕欧美日本企业家呼风唤雨的能力,觉得这里亏待他们了。真没亏待你们,真的。人家企业作为比你强多了,人家是应得的。你连跟人家提鞋都不配。


user avatar   ge-wei-44-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毕业其实是一种自嘲。或者说自我心理安慰。

这个词在日本经常听,某人被踢出团队说“毕业”了。某人下台说“毕业”了。前两天同学离婚,看他脸书上说,终于从婚姻里“毕业”了。

比裁员好听点吧。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明B站、京东的大学生比例很高。

大学里有一句话叫做“毕业即失业”。

他们如此自然而然地使用“毕业”一词作为“裁员”的代称,说明他们早就对这句话熟悉到骨子里去了。

只不过我有一个疑问:

这种大型企业进行大规模裁员的行为,是否对就业市场造成了广泛冲击,是否应该触发劳动部门介入机制?

难道说,没有这个机制吗?

那么,没有这个机制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最近我听说有一个行业挺好的,叫什么挂路灯。

是不是有人一屁股坐路灯上了?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把裁员离职称为“毕业”,其实吧,挺正常的。

我指的是十年前。


往前翻个十来年,互联网行业的氛围和今天完全不是一码事。

最直观的是着装,很不讲究。

我转行互联网之前是搞策划的,要见客户提案的那种。那段时间里我不仅有一身量身剪裁的西装,还特么有袖扣。(公司买单)

我估计很多小胖友都没用过袖扣,太作了。

所以第一次去粗粮时,视觉上很震惊:短袖裤衩我忍了,你穿个老头衫来上班是几个意思?

效率优先,不在意繁文缛节,奉行直接当面汇报,整个办公场所呈现一种半混乱半紧张的状态。


称呼自然也是如此。

那时候办公室用语无非是“仿官场系”和“MSN系”两种:

前者国企和部分大型民企居多,讲究级别,张嘴闭嘴都是“x总”;后者外企居多,人人都有英文名,讲究一句话里至少夹带俩英文单词。

“Alex,这个proposal明天要搞个brainstorm。”

互联网企业不一样,喊同学,严格来说是“童鞋”。(我高度怀疑这是天涯猫扑时代的遗产)

员工平均年龄偏低,用户画像偏年轻,业务节奏偏快,组织结构偏扁平。喊一句“同学”,多数人都会觉得亲切。


至于把离职裁员说成“毕业”,当年真没啥违和感。

你进一家互联网企业为的啥?

有些是我这种,从未接触过互联网,就想进个互联网企业洗点转型。那两三年下来养成东海岸作息,恭喜你成为一名标准互联网人,毕业了;

有些是纯奔着加薪跳槽,在这家公司的预期也就两年。两年期满,简历有新内容可写,对下家的要价能再提一个台阶,毕业了;

有些是奔着创业去的,自己挑头或找人合伙。三四年下来业务也熟了,客户和潜在员工也认识不少了,一份PPT能值个几百万了,毕业了。

当这家公司不是终点时,“毕业”一词听着一点也不刺耳。


从九十年代末到大概13/14年之间(也就是中国版O2O全面铺开之前),国内互联网的模式说白了就是C2C,Copy to China。

硅谷有什么中关村就搞什么,明着来,例如知乎就是仿Quora。

赴美上市,优酷土豆的口号是“中国版YouTube”,校内网的口号是“中国版Facebook”,当当网的口号是“中国版Amazon”。完全不讳言。

这种C2C的爽点在于:由于硅谷已经烧了大量钱把早期互联网模式摸索出来了,国内照搬就是。不仅节省大量摸石头成本,而且赛道必然成功,只是看谁跑得快。

“信息高速公路”这词是老布什提的,92年。

所以风险投资机构能从00年的106家飙升到17年的8863家,因为华尔街看到了这个机会,海量美刀在前十五年里涌入中国互联网,几乎是闭眼盲投。

只要是抄硅谷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投他一百家,肯定能有一两家四五年后去纽交所敲钟。

在这个热钱涌动的环境里,离职就离职呗。那么多新成立的公司,家家都缺人,你一个25岁只有三年互联网经验的小伙子在人家那也算个熟手了。

一离职就薪资起码乘以1.5,做个小leader的搞不好直接拿个天使轮。所以“毕业”挺好,有种打怪升级的快感。


但那是十年前。

我记得我16年就在知乎上闲聊:靠,最近风投好像只喝咖啡不投钱了。

刚才翻到IT桔子的数据,发现我之前的感觉没错:16年到20年,天使/VC/PE的年均活跃度只有33.84%,也就是每年只有三分之一的投资机构执行了至少一次投资。

如果认定每年投资5次及以上才算活跃投资机构,那20年市场上只有6.6%的真·活跃投资方。

20年有近七成投资机构没有任何投资行为,投早期小额的天使机构活跃度腰斩。

行业进入垄断阶段,野蛮生长结束。


时代变了,“毕业”这词的感觉就变了。

投资热度衰退,投资主体从分散的资本转为集中的巨头,投资的目的从孵化转为并购,以及消灭和招安潜在竞争者。

跳槽的空间和薪资增幅都在收窄,跳槽即待业、甚至失业,越来越普遍。很多人对未来的预期不再是“三年后我要去某某公司”,而是“争取三年后我还能留在这”。

这个时候你还说:恭喜呀,你毕业了。

以前听这句话,感觉是踩着跳板往上飞;现在听这句话,感觉是跳板碎了,往下坠。

十来年前的中国互联网好像青春小狼狗,可以一轮又一轮;现在的中国互联网好比中后期大叔,不敢再来了,只想静静躺平。


user avatar   allen-83-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年,房地产语文嚣张一时

现在,互联网语文青出于蓝

未来,互联网语文更上层楼

作图都来不及更新了,唉

裁员





     

相关话题

  中国互联网产业得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评价丁真入选「2020 十大旅游事件」? 
  如何看待在政府采购中,联想投票反对预装国产操作系统? 
  启明星辰是家什么公司? 
  不会真有人愿意自己的房子价格跌吧? 
  如何看待中国移动游戏行业开放合作大会上「内容建设为魂」的提法? 
  有哪些已经进入故纸堆的网络用语? 
  如何看待 P50 系列旗舰新品发布会推出的 Petal One?整合式的付费订阅服务是否为未来趋势? 
  曾经风靡一时的公知为什么不吃香了,因为他们不能启蒙了吗? 
  AirPods pro,京东自营买的话,靠谱吗? 

前一个讨论
你的微信签名是什么,分享一下呗?
下一个讨论
怎样用法律语言写一篇童话呢?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