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形成的阿尔泰语系假说的主要依据是突厥、蒙古和通古斯语之间存在一些极为相似的特征,比如语音结构上的元音和谐律和语法上的黏着手段。虽然这些共同特征确实可能暗示着这些语言之间存在亲缘关系,但仅凭此认定他们之间存在亲缘关系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知道结构类型上的相似性在非亲缘关系的语言之间同样是存在的。
在阿尔泰语言史中,突蒙通之间成套的借词同样能形成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但单凭语音对应关系依旧很难说明阿尔泰诸语言是否存在更为古老的亲缘关系。
突厥-蒙古语并行词(或共有词)中虽有许多属于基本词,但这也不能证实这俩之间有亲缘关系,因为并行词同样有可能通过俩语族的密切接触而引借。正如在其他回答下提到的,曾由匈牙利学者A.Rona tas提出语言地理学论据也是证明蒙古-突厥语并行词为借用关系的佐证。(即有充足的突厥-蒙古语和蒙古-通古斯语相对应的词,但突-蒙-通语和突-通语对应的词很少,这现象又与各语族的历史地理情况吻合. . . )
在蒙古诸语言中过去没有r音化与l音化,r、l音化只存在于蒙突并行词,如果蒙语与突语有亲缘关系,那么r、l音化也应该出现在蒙古语起源的词语中。
Rona tas在他一些论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蒙古语中存在13世纪以前的突厥语借词,这些借词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为数甚多的突厥语中借入的,这类借词来源之一应该是楚瓦什-布尔加尔语族。
(当然,Rona tas的有些观点仍需要进一步讨论。)
「亲缘论的反对者或怀疑者一般认为多数蒙-突共有词是蒙古语借自突厥语的,并且许多共有词属于原始突厥语。」
J.可劳森也为亲缘论做了反证,由于这几个语言没有共同的数词、共同的常用动词(如说、给、取、去),共同形容词(如好、坏等),所以他认为这些语言没有共同祖先。但是以数词为反对亲缘论的论据属实有点欠妥,在印欧语同源词中的数词很稳定,但在东亚一些语系/语族里数词变化很快,比如苗瑶语族。艾努语在数词方面的特殊性也能为阿尔泰语系各语族数词不一致提供「辩护」,虽然艾努语有来自于伊朗语的数词系统,但数词的变换形式仍是维吾尔语式的。因此用统一的印欧语数词的模式作为样板来比较阿尔泰诸语言,而不考虑阿尔泰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本质特点,无异于适足削履。
另外再举一个相似的栗子,属于芬兰-乌戈尔语系的马里语和阿尔泰语系的楚瓦什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存在着一系列共同点,但这种共同点不是源于一个共同母语,而是由于语言的影响。因此蒙、突、通三语族的共同成分很有可能如马里语与楚瓦什语一般是经历了好几百年的相互交叉借贷的结果。
综上所述,虽然亲缘论的反证不少,但目前的种种论据依然无法完全彻底排除蒙-突-通亲缘论观点,因此诸语言的亲缘关系尚待进一步讨论与证明。
随便说说。
应该不是说排除,而是有争议。
①现在表现出的相似性以及趋同趋势不一定来自一个共同祖语的分化,而仅仅可能是不同语言的各自祖语有由于语言接触及语言联盟的形成导致出现的共同的某些特征。
②若是谁对某一历史阶段的某种语言的材料不熟悉,将可能过高估计语言接触导致的影响。即,除了语言接触可能导致趋同之外,不同语言作为人类语言自己内部随着时间的发展可能会沿着一条相似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是互相独立的,但是可能会造成相似的结果。
③类型相似同时地缘接近并不一定意味着共同的起源。
正如再三提到的那样,引人注目的结构的等语线将达罗毗荼语系同具阿尔泰语系类型的语言联系起来,尽管可能至少在三千年来并没有发生相应的直接语言接触。现有的研究不能讨论大范围的结构相似性:突厥语族同“印度”、“埃塞俄比亚”和“日韩”语言联盟之间众所周知的相似性;所谓的“乌拉尔—阿尔泰”、“印度—阿尔泰”相似性等等。许多这些无可争辩的平行性构建起相关联的结构特征的相关束。其中的一些可能仅仅源自“自然”倾向;而其他一些则以一个地域基础为先决条件。有时,相似性是如此显著以至于它们不可能是瞬间的副层影响。我想再次强调,类型上的平行性并不一定意味着起源上的关系,再者,主要的起源假说都是存在着高度争议的。例如,并没有建立起起源关系的日本语和朝鲜语在今天非常相似并且表现出典型的“乌拉尔—阿尔泰”句法特征,这可能是它们之间早期的大陆接触以及同通古斯语族和蒙古语族(也许还包括吉利亚克语)的更古老的形式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引自Lars Johanson: Structural Factors in Turkic Languages Contacts[M]. Routledge. 2013】
提一个小点:
通古斯诸语与突厥诸语之间shared lexicon很少,但是两者与蒙古诸语都有大量的共有词。
如果阿尔泰语系成立,那为什么有如此明显的地缘原因(即蒙古语族夹在中间,左右两边的通古斯语族和突厥语族相互之间的共通词不多)?很多反对者都提出过这个问题,如果三者同源,应该不会出现这么明显的geographical margins影响,因此反对者认为这样的现象可能不是发生学原因,应该是各民族相互接触造成的借词导致的,即 该“语系”下的三个语族组成的是一个sprachbund,而不是语系。
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