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喵。感觉还是在倦怠期……不过答题还是得慢慢恢复才行呐。
看过我之前在其它问题的回答的人估计知道,我是一个支持LOT / Mentalese的人。如果不知道什么叫Mentalese,可以先参看
思考时一定会用到语言、文字吗?阅读时一定会有声音(包括心声)吗?为什么?的第二部分回答,在此我就不赘述了。所以,在我目前的观点看来,所有的概念、思维内部的表达式全部都是在Mentalese里形成的,需要表述的时候,再重新转化为语言。
所以,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就“转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母语是中文、但对英语有所掌握的人,用Mentalese思考之后,需要表述为英语时,是进行一次转化(直接转化为英语),还是进行两次转化(先转化为汉语,再由汉语译为英语)?
我个人的观点是:it depends。(想了想,中文好像应该说是“看情况”,这似乎就说明了一个问题。)
以下是我认为合理的一个模型,并没有完全经过实验验证(一部分可以参考这本书:
双语认知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如果Mentalese的概念真实存在的话,那么自然语言的词汇、表达式将会连接在Mentalese的各个token上,形成一个类似于星号(*)的结构,星号的交点是Mentalese的每个token,每伸出的一个分支则是每一种语言的表达式。但是,不同语言之间相比,乃至不同的token之间,连接的强弱是不同的,可能对于token A来说,其与汉语词汇的连接最为紧密,英语次之,其他语言再次,而对于token B来说,与英语词汇的连接最紧密,德语次之,其他语言及汉语再次。
同时,由于之前我们所熟悉的语言教学的模式,很有可能会出现不同语言词汇之间相互连接的情况。比如说“gargoyle”这个词,背过红宝的人估计就直接知道这玩意儿叫“怪兽状的石头滴水嘴”(其实这是我为数不多的记得的红宝里的词汇了),这就说明在同一个组里,不同语言的词汇有了“绕开Mentalese token的连接”。
然后我们再生造一个概念:这个模型里面,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强度记为S(a, b),S越大,说明连接强度越强,对同一个人来说,对这个连接也就越熟悉,构建连接的速度也就越快。
有了这么一个粗浅的Mentalese-NL的概念对应结构,我们可以推测,在长期学习英语(e)、特别是经历过浸泡式教学的汉语(c)母语者身上,有可能会出现以下的情况(>>为远大于,<>=为近似或无关):
如果是多语者的话,可能情况会更为复杂。比如说我听到“拜托了”的第一反应是“お願いします”,而绝对不是“please, come on”之类的,而有次在汉莎飞机上点餐,我直接看着中文菜单张口就跟乘务员说要“Bratwurst”;虽然我的英语水平远高于差不多A2水平的德语,当然更高于我的三脚猫日语……好了不说了。
那么,当我们在从Mentalese token转述到英语词汇的时候,就会出现如下的几种情况:
所以,能不能完全直接转化成英语,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在一些语境场合或者内容下做不到的事情,换一个环境,或者换一个内容,说不定也可以做到。
Mentalese这个理论在翻译、外语学习、解释code-switching等方面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我建议所有想了解语言与思维的人都可以去看看这个学说,“语言决定思维”这种话或许也可以少说一点。当然,它也只是一个美好的猜想而已,说不定哪天就被推翻了……
就这样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