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母语是中文的人学习英语到一定程度会在大脑里用英语思考吗?是否经过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过程? 第1页

  

user avatar   aiyinxing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喵。感觉还是在倦怠期……不过答题还是得慢慢恢复才行呐。

看过我之前在其它问题的回答的人估计知道,我是一个支持LOT / Mentalese的人。如果不知道什么叫Mentalese,可以先参看

思考时一定会用到语言、文字吗?阅读时一定会有声音(包括心声)吗?为什么?

的第二部分回答,在此我就不赘述了。所以,在我目前的观点看来,所有的概念、思维内部的表达式全部都是在Mentalese里形成的,需要表述的时候,再重新转化为语言。

所以,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就“转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母语是中文、但对英语有所掌握的人,用Mentalese思考之后,需要表述为英语时,是进行一次转化(直接转化为英语),还是进行两次转化(先转化为汉语,再由汉语译为英语)?

我个人的观点是:it depends。(想了想,中文好像应该说是“看情况”,这似乎就说明了一个问题。)

以下是我认为合理的一个模型,并没有完全经过实验验证(一部分可以参考这本书:

双语认知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

如果Mentalese的概念真实存在的话,那么自然语言的词汇、表达式将会连接在Mentalese的各个token上,形成一个类似于星号(*)的结构,星号的交点是Mentalese的每个token,每伸出的一个分支则是每一种语言的表达式。但是,不同语言之间相比,乃至不同的token之间,连接的强弱是不同的,可能对于token A来说,其与汉语词汇的连接最为紧密,英语次之,其他语言再次,而对于token B来说,与英语词汇的连接最紧密,德语次之,其他语言及汉语再次。

同时,由于之前我们所熟悉的语言教学的模式,很有可能会出现不同语言词汇之间相互连接的情况。比如说“gargoyle”这个词,背过红宝的人估计就直接知道这玩意儿叫“怪兽状的石头滴水嘴”(其实这是我为数不多的记得的红宝里的词汇了),这就说明在同一个组里,不同语言的词汇有了“绕开Mentalese token的连接”。

然后我们再生造一个概念:这个模型里面,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强度记为S(a, b),S越大,说明连接强度越强,对同一个人来说,对这个连接也就越熟悉,构建连接的速度也就越快。

有了这么一个粗浅的Mentalese-NL的概念对应结构,我们可以推测,在长期学习英语(e)、特别是经历过浸泡式教学的汉语(c)母语者身上,有可能会出现以下的情况(>>为远大于,<>=为近似或无关):

  1. S(m, c)>=S(c, e)>=S(m, e)。这是最经典的对译式语言教学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到一个Mentalese token的时候,最先反应出的是它的中文,然后由中文想到它的英文,而如果不依赖中文想出英文的话会很困难。
  2. S(m, c)<>=S(m, e)>>S(c, e)。这可以说是浸泡式的语言教学的产物,比如说我对“it depends”的理解就是这样:我当然知道“it depends”,也当然知道“看情况”,但是由于使用环境从不重叠,或者从来没有把这两个表述联系起来过,所以我必须要想一想才能直接在两种语言之间对译。
  3. S(m, e)>>S(m, c)<>=S(c, e)。这也是浸泡式语言教学的产物,特别是出在“这个词没有合适的中文对译”的情况下,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就是“presentation”这个词……

如果是多语者的话,可能情况会更为复杂。比如说我听到“拜托了”的第一反应是“お願いします”,而绝对不是“please, come on”之类的,而有次在汉莎飞机上点餐,我直接看着中文菜单张口就跟乘务员说要“Bratwurst”;虽然我的英语水平远高于差不多A2水平的德语,当然更高于我的三脚猫日语……好了不说了。

那么,当我们在从Mentalese token转述到英语词汇的时候,就会出现如下的几种情况:

  1. 从Mentalese token转化到汉语词汇,再转化到英语词汇。这就是S(m, c)>=S(c, e)>=S(m, e)的情况。如果不是幼年期双语者,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数数(双语认知的心理语言学研究里面应该是有一个英法双语的数数测试,具体哪一篇书不在手边找不到QAQ),在切换成“劣势语言”的时候,被试的反应速度有明显的下降。
  2. 从Mentalese token直接转化到英语词汇。
    这是S(m, e)>>S(m, c)<>=S(c, e)的典型情况,在整句或者单词出现时均有可能,甚至在说中文的时候都有可能把个别概念映射到英语词汇上——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code-switching(code-mixing)。这样的情况可以无视语境限制,因为英语成为了针对这个token的最佳选择,是可以“条件反射”般地使用的。在我这个回答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我真的不知道token的中文应该对应什么最好,所以就直接用英文写下来了……
    在S(m, c)<>=S(m, e)>>S(c, e)的情况下,这样的使用则会受到周围语境的限制,周围语言大环境是什么,使用者就将直接调用在大语境下的语言习惯。我觉得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找一群中国同学去英国餐馆吃饭:大家前一秒钟一起看着菜单说“我要点×××”,转头对服务生说出来的肯定不会是“I want ×××”,多半是“May I have”或者“I would like to have”乃至于“××× please”……

所以,能不能完全直接转化成英语,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在一些语境场合或者内容下做不到的事情,换一个环境,或者换一个内容,说不定也可以做到。

Mentalese这个理论在翻译、外语学习、解释code-switching等方面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我建议所有想了解语言与思维的人都可以去看看这个学说,“语言决定思维”这种话或许也可以少说一点。当然,它也只是一个美好的猜想而已,说不定哪天就被推翻了……

就这样喵。




  

相关话题

  有什么适合大声朗读、文笔优美的英文散文? 
  请问我的这篇英语作文有没有错的地方?或者改进加分的建议呢? 
  汉语中,是「总的来说」,还是「总得来说」,还是「总地来说」? 
  为什么中国的姓氏用英语表达不是纯拼音的呢?例如林Lam,叶Yip。还有其他姓的英文拼写么? 
  大学生,英语几乎是零基础,想通过阅读英文小说学英语,是先背一些简单的单词再读还是直接开始读就好啊? 
  有没有独家英语学习方法推荐? 
  英语翻译:“繁华与古韵在山水间交融”怎么翻的好听优美点? 
  一种语言演变为另一种语言时,其节点在哪里?是什么决定了这个节点? 
  为什么「Swiss」翻译成「瑞士」,而不是「斯威斯」等其他音译? 
  有哪些因误译而长期被国人误解的概念与名词? 

前一个讨论
这个时代有必要生儿防老吗?如果拒绝生育,是不是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国家呢?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疼也要生孩子的女生?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