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吧,因为我们成长在中国,受的教育和舆论影响也基本来自中国,所以我们看世界时,基本是用自己作为参照的,在这种参照下,我们将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归为大国; 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归为中等国家,其它面积和国力都不拔尖的,在潜意识中,就归为小国。世界多数国家,也是以自身为参照,但因为个体与我们不同,所以它们归类的结果,也就和我们差异很大,对于多数国家,人口超过三千万,面积超过三十万的国家,就是大国,如果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是很差,那他们基本可以自己归纳产出自己的知识文化,对输入的要求,就不是很迫切。但如果一个国家人口少于五百万,面积也就几万平方公里,那即便这个国家经济较为发达,它对外来文化信息的需求也是存在,且迫切的。换言之,大国学不学外语,其实是锦上添花,但对于小国,就是解燃眉之急。
我读书时,曾在英国和西班牙人家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因为是学校组织安排,所以对家庭是有严格挑选,简单说,能负责接待的家庭,基本都是社会中位数以上家庭。共同生活中我就发现,对于英国家庭,或是英国人,他们基本没有对外语学习的实际需求,因为无论是行走世界,还是读书写文献,英文已经足够了,学习外语的原因无非两个,应试和爱好。我所在的家庭,过去每年都会去西班牙度假,也认识到懂西班牙语会有更多的便利,但因为不懂也基本不妨碍,所以学了一辈子,教材第一册还是没学完。但你和他们交流时,他们会说自己懂一些法语,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这并不是吹牛,因为这些语言本就有很大重叠部分,英国人去了法国,发现很多菜单,报纸,广告能看懂,就会觉得自己懂一些法语。这道理,类似中国人去日本的,多数人没有学过一天日语,但是发现坐车买饭基本什么都会。
在我们的意识里,西班牙的文化影响是不如英国的,也没有像英国那样,弄出很多制度和标准,但其实真正生活在西班牙,你会发现它自身文化创造的东西,也基本可以满足一切,除了学者,银行业,旅游从业人员,其它行业没有迫切学习外语的需求,而且类似的国家,其实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住的西班牙家庭,女主人会一些法语,原因是这样。在中国,除了英语,我们认为其它语言均为小语种,这个划分有道理,其实也没道理,每当有人说阿拉伯是小语种时,我都觉得异常惊讶,但考虑市场需求,说小也没错,换言之,我们对语种的划分,实际是在以市场需求为标准划分。但西班牙,和其它欧洲国家,则是以使用人口,以及语系语族为划分,在他们看来,英,法,德,意语是同层次重要,而不像我们,认为有很大区分,当然,这里面也确实有人员往来和贸易组成的影响在里面。所以当学校让大家选一种时,女主人就四选一,选了法语。
欧洲人能真正实打实掌握几门外语的,基本要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就是本国文化依赖外部输入,不学不行,存在实际需要,这样的国家其实亚洲也很多。其次就是生产力水平较高,老百姓有钱有闲,有实际需要的同时,也有学习条件。这两点不具备,所谓的“基本都能掌握”,其实是个例。
看不出欧洲人掌握那么多语言有什么高明的地方。
我不知道怎么形容,但关于欧洲有一点我是觉得真滑稽。
法国是每年接待外国游客最多的国家,8千5百万。其次才是美国7千8百万。(中国是6千万)
但是外国游客带来的旅游收入,美国是2050亿美元,法国只有420亿。
差距达到5倍!
看出滑稽点了吗?明明来法国的游客比美国更多啊,为啥收入只有美国的1/5昵?
原因就在于法国的国际游客绝大部分来自于欧盟内部:德国啊、英国啊、西班牙啊、意呆利啊、比利时之类的。
法国处于欧洲大陆中间,有时德国人去意大利也要路过法国,也算入境、出境一次。
这么一算下来,实际法国真正的国际游客只有2千万不到。
数字真是好看啊。以这种标准,咱南方人跑到帝都都不知道在欧洲跨了多少个国家了。
而像泰吾士、QS大学排名之类的,也是把国际学生当做一项重要指标。这倒好,法国人在英国上学、德国人在法国上学都算是国际学生。欧洲大学的排名真是好看啊。
可笑国内一堆大学为了能在这些排名上往前一点,拼命降低标准招国际学生。结果招来一堆非洲学生。
回到语言这个问题。欧洲小破国,比如卢森堡这种国家,国家太小,开车用不了几分钟就出国了,断不了要用外语与别国人来往,不会说几句法语、荷兰语之类的不但生意没法做,生活都成问题。
我看不出掌握这么些语言和我听懂几个省的方言来比有什么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