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沈逸磊 的邀请。
关于普通话的缺失音节,Gong & Zhang (2020) 把这些缺失音节分成了好几类。1. 违背了一些有语音根据的音位搭配限制的缺失音节,称为系统性缺失音节。2. 同样是缺失音节,但是不违背那些主要的音位搭配限制,称为偶然缺失音节,也就是题主提到的这些音节。3. 普通话的中元音/ə/和低元音/a/,都有好几个音位变体。如果把音节里的元音换成那些不合适的音位变体,那么这种音节就称为音位变体缺失音节,比如说[poi],[tjan],等等。4. 音节存在,但是却不能搭配某个特定的声调,比如说连脸恋都有,但是[ljɛ̄n]就没有。这种音节被称为声调缺失音节。
Gong & Zhang (2020) 做了一个实验,就是让普通话母语者给这些缺失音节打分,看看他们觉得这些音节的接受度如何,听起来有多像普通话。结果就发现这几类缺失音节的接受度从1.到4.是逐渐上升的。也就是说,同样都是不存在的音节,有的接受度就很高,比如说声调缺失音节,有的却完全不能接受,比如说那些违背了主要原则的缺失音节([wau] [tʂjɑŋ] [tɕɥei],等等)。
可是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偶然性空档会从普通话的音节表里缺失,这个我也没有很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