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除了胡里改人各民族在清朝时的处境,一句话概括:
地狱沉沉三百年。
处境大概是:
对清廷有用的可以做一条可以吃香喝辣的“好狗”,许以名利爵位、权力、地位,羁糜他人,竞相逐逐科举,梦求摆脱现状桎梏以及凌驾于他人之上。或者践他人之血肉之躯,以纳投名状。种种寒窗苦读,征战沙场,同族互屠,只为求做一条主子赏识的“狗”,摇尾乞怜的恳求主人赏赐一些虚头巴脑的爵位和可以凌驾他人的地位权力。张廷玉三朝元老,临近耄耋之年之期,被乾隆玩弄股掌之间,各种被公开公开羞辱,各种辱骂,依然委曲求全,只为能够配享太庙。李永芳、洪承畴、孙可望、吴六奇等人为主子四处征战,屠戮同胞,以同胞人头换爵位。主子心里还是不喜欢你,当时只是利用你,以汉制汉,没用了,全都写进《贰臣传》,世世代代羞辱你。清廷曾许诺,将攻灭太平天国的功臣封为王:“曩闻粤寇之据金陵也,文宗显皇帝顾命,颇引为憾事,谓有能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然而真等到业成,清廷以“文臣封王似嫌太骤,且旧制所无”的理由出尔反尔了。曾国藩和曾国荃心里还有着一些幻想,没想到曾国藩只封了个一等勇毅侯,曾国荃是一等勇毅伯,接到“皇恩”,曾国荃当场暴怒,急火攻心,心里想着要不“大干一把”。曾国藩心里也是不爽的,但是克制自己的情绪,极力安抚部下,他们两个都只有这个爵位了,其他人可想而知,大家拼死拼活的图的是啥,不就是这些。曾国荃和曾国藩或许也明白了,这可能就是当狗的命了,主人给你什么就什么,不要多想,不要僭越。
对朝廷有用的人可以当“狗”。
那么没有用的人,那就是当“蝼蚁”
为了安抚这帮蝼蚁,也是计出不穷,什么蠲免,以示皇恩浩荡。什么户籍制度,让人本本分分在各地待着,各司其职,别瞎跑,别瞎做。各种严苛刑罚,维护统治。制度有时候就在一念之间,官要蝼蚁死,牢底坐穿,莫须有就好,使得人们看见官员就战战兢兢,如见阎王爷。
清廷对待汉人的办法就是抽去脊梁骨,甘心为奴仆和蝼蚁。而且这种思想延续至今,使得人们崇洋媚外,什么山大陪读,什么你也配在这洗澡,这也是你能住的宿舍?什么垃圾洋人都往学校收,关键以前的“洋”还是特指欧美,现在这个“洋”放之国外皆准,国人不行不可不能。这种谄媚,这种阿谀,让人作呕。被抽去的脊梁骨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汉人在清朝社会地位不高,但族群在扩张。对我说的是扩张
汉人在清朝社会地位不高,一来满清八旗镇压奴役,二来地主豪强剥削压榨。加上人口增加人地矛盾激化,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晚清以来西方列强侵略殖民等等,清朝战乱动荡频繁,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战争,捻军起义,陕甘回乱,义和团运动等等。老百姓面临剥削,战争,旱涝蝗虫饥荒,瘟疫,流民,土匪等各种矛盾。
但从民族总体角度看,汉族在清朝时期是在扩张。应该说从元明清民国新中国这六百多年里,汉族总体上都是在扩张,从中原江南等黄河长江流域传统汉地向周边边疆移民开拓扩张。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赶大集,湖广填四川等等,明清时期,汉人从黄河长江流域向东北,内蒙,新疆,云南,贵州,台湾等边疆地区扩张。
客观上说,大清国很多战争虽然是为了自己家族朝廷的利益,但也削弱打压边疆少数民族势力,为大一统国家提供有利环境。比如康乾时期,消灭准格尔蒙古,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平定廓尔喀之乱,收复台湾,晚清时期收复新疆,镇压回乱等等。在新疆,西藏,西南等地巩固统治。比如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延续明朝在西南模式),在藏区设定金瓶掣签制,在蒙古加强监管,在新疆设立行省等等。
在大一统国家与人口增加大背景下,明清时期汉人向边疆移民开垦。清朝一度限制禁止汉人移民东北,但晚清逐渐放开。经过明清民国新中国等几百年移民开拓,原本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比如台湾,内蒙,东北,贵州,云南等地现在都是汉族人口占据主体。
给大家说一个惨痛的事实,清朝的满族女真人可能就从来没认为他们是“中国”人
女真族是明末的时候趁乱入关的,可能他们也没想到的是他们统一华夏竟然那么容易,乘风而起从北打到南,最后竟迷迷糊糊拿下了这么大的版图
他们虽然拿下了中国,但是他们从来没把自己当成中国人,潜意识始终觉得自己是外族的,有危机感
所以他们开放山海关,怕的是有朝一日汉人揭竿而起他们能快速逃回去
所以他们实行海禁,怕的是汉人和倭寇联合推翻他们的政权
所以他们一次次屈辱求和,不惜用少数土地换来其他国家对他们的和平
他们潜意识还认为自己是那游牧部落民族,不管卖了多少地都比以前的处境好便是了
可能会有朋友反驳我,说康熙雍正等皇帝很爱国,他们确实是中国人,如同汉民
我不反驳,实际上确实是这样,我说的只不过是满族统治者内心深处的自卑意识,他们其实并没有那么排斥华夏,毕竟也算是自己的地盘
至于汉人在他们眼中啊,归根到底还是敌人,是的,确实是敌人,他们让部分汉人做官也是变相统治汉人的手段,事实确实就是这么残酷
但总而言之,满族统治者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汉化,虽然清朝在外交等方面节节败退,不过我依然感谢这个朝代做出的一切,感谢古人前辈为我们创下的美好的现在
不是吧,这么多人指点江山啊,知乎果然是知名对线平台,无语子
谢谢每一个点赞的陌生人,祝愿你在生活中能找到自己的美好
清朝汉人啥处境我不好说
我只知道今天狗清都不在了,还有不少狗子狗孙忙着往自己头上接辫子
拼命给狗清洗地,拼命当正黄旗的包衣奴
清朝的八旗不会认为他们与汉人是一 国人。就如西周的百姓与野人不似一类。(历史教科书上西周国人野人都归于平民。但实际差距小。国人是征服者,野人是被征服者。国人能能拿刀枪剑戟当兵,野人不行。国人能议政,野人不行。宗法制下,天子的后裔分着分着会变成国人,但国人的庶子不会变成野人。)
一般认同自己与汉人是一类的民族,一会努力改汉姓,二会把祖宗变成华夏人士如《魏书·序记》:“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前者,不必说,后者乾隆说了:老子祖上就算是棒子也不是汉人(《钦定满州源流考)
另外,汉化,与汉族汇流不是说干就干的。是要让利的。
不谈什么民族矛盾的事,说几个翻书发现的旗人趣事
乾隆六十年停止捐纳,外官府以下皆正途,督抚司道则重用旗人,而吏治蒸蒸日上。旗人外放者大都世家子弟,正途入官者不过书生耳,而何以如此见效?则以有三老在焉。一老吏,二老幕,三老胥。一省必有一省之老吏,皆曾为府、州、县同通而解组者,熟悉一省之情形,刚方端直,虽督抚到任,亦必修式庐之敬,后辈更争礼之,诸事求教。自有入德之门。老幕则皆通才夙学,不利场屋,改而就幕,品学俱优,崖岸尤峻,主者尊之如师,不敢以非礼非义相加。礼貌偶疏,即拂衣而去,通省公论,便哗然矣。至于吏胥亦皆老成谨笃,办事不苟,义所不可,本官不能夺其志:故有此三老朝夕相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道光以后,此风渐微,三老者变而为老贪、老滑、老奸,无人敬礼,高才之士率唾弃之,而国家二百年纪纲法度皆失传矣。——《水窗春呓》
督抚司道重用旗人,你可以什么也不会,只要会抱三老的大腿就行
我只是卑微的社会公器. jpg
起居服食之美,昔以旗员为最,盖多供奉内廷,得风气之先,无往而不当行出色也。以余所见之两淮盐政、淮关监督,嘉、道时以阿克当阿为极阔,任淮鹾至十余年,人称为阿财神。——《水窗春呓》
土豪,咱们做朋友吧
世俗每云,满洲向无鼎甲,询其有定例、见之官书否,则无以应也。殊不知国初尚有满、汉两榜之状元,至康熙初年停止耳。其所以无鼎甲之故,则以列圣谆切告诫,总以清语、骑射为满洲根本,不准沾染汉人习气。故满人于小楷试帖,不肯讲求,即读卷官亦不敢以满卷进十本,恐转邀宸诘也。——《水窗春呓》
《广阳杂记》关于清初的趣事比较多,那个时候矛盾还比较尖锐
比如这种财政倾斜度不同的:
一在京需用列后:王以下满洲官员两季俸银一百一十二万一千九百三十五两七钱五分八厘;汉宫两季俸银三万七千九十四两一钱;蒙古王俸银五万九千九百二十七两五钱;各部院杂项一百一十七万三千三百一十二两二钱;各部院公费银六万一千五百一两七钱
还有这种真·认贼作父的
大兄云:满洲掳去汉人子女,年幼者,习满语纯熟,与真女直无别。至老年,乡音渐出矣,虽操满语,其音则土,百不遗一云。予谓人至晚年,渐归根本,此中有至理,非粗心者所能会也。予十九岁去乡井,寓吴下三十年,饮食起居与吴习,亦自忘其为北产矣。丙辰之秋,大病几死。少愈,所思者皆北味;梦寐中所见境界,无非北方幼时熟游之地。以此知汉高之思丰沛,太公之乐新丰,乃人情之至,非诬也。
还有这种不鸟上司的:
巡按于诸有司卓异者,荐之于朝;次则奖之,给之以银两而已。顺治初年,一有司,满洲人,按君奖之以银,大怒,掷之于地。
改天翻翻《养吉斋丛录》,有空更
满洲衣冠满洲头,满面春风满面羞。
满眼河山满眼泪,满腹心事满腹愁。
见过鱼虱吗?鱼虱寄生在鱼的嘴里,吃掉鱼的舌头,用自己去取代舌头的功能。久而久之鱼看上去和失去舌头之前没什么区别。
汉族就是那条鱼。
反正不可能说出这句:「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
因为上升通道统统被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