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的沈大沿线有个全国罕见的现象:
越是大中城市,语言反而比西边的小城/村镇离普通话更远。
这个是因为闯关东巨量胶东移民沿沈大线涌入城镇。虽然直隶移民也很多,但北京-东北话本来就属于幽州官话,所以直隶移民接受起来很快。而胶东方言跟东北话的音系比较不兼容,所以胶东移民(第一代)多的地方就会改变当地的口音。
营口>鞍山>辽阳>沈阳/铁岭,整条线的胶东化程度渐次弱化,西边小城 盘锦、台安、辽中则是属于保留原本口音的。当然,沈大线以东因为都是山区本来人口就很少,更容易被移民改变,整个鸭绿江流域几乎都是胶辽官话。
胶东移民第一代大多数都在辽宁落脚,第二代又进一步从辽宁进入黑吉,所以除了吉林的通化和白山以外,黑吉口音几乎没有什么胶东化的现象。因为只有持续聚集大量第一代移民的地方,才会胶东化。
哈阜片 vs 沈吉片 是一种尊重音系脉络的分法,但却不符合听感,因为哈阜片内部差异很小(饿=ne),沈吉片从南到北则是整个胶东成分从很强到很弱的过程。
从听感上来说,吉林的长吉四是很典型的主流东北话。而黑龙江(尤其是哈尔滨市区+三江平原)在解放后进入大批新移民,对多地城区口音有普化的效果。
综上所述,当人们觉得「东北味很重」的时候,有2种可能:
A、曲么菜味,以辽阳、沈阳、铁岭、抚顺、通化(柳河、梅河口)为核心,平翘舌不分或混乱,阴平低,r读y。这其实是胶东口音的延伸(胶东的平翘舌体系跟幽州差异太大,无法兼容,从而造成混乱)。
B、大碴子味,以松嫩平原的村镇为核心,饿=ne,安=nan,呢= nia/niə(他还没来nia/niə)。这其实是幽北口音的延伸。
【A和B在东北几乎是不会同时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