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其实不能算是拥有严格意义上的被动语态,或者说汉语被动和英语被动的生成方式是有本质不同的。
英语中,表达被动主要是通过提升受事论元到主元的位置上,原来的施事论元变成一个可以被省略掉的adjunct。我们随便举个例子吧:
Bill broke the vase.
The vase was broken (by Bill).
被动句中,原来的施事论元实现的方式是一个介词短语,它本质上是可以比较自由地移动的,也可以被忽略。汉语中,我们经常将“被+NP”和“by+NP”类比,包括新华字典上,也将“被”归类到介词语类。但“被”和“by”一样同为介词吗?
张三被警察抓了。
我们观察一下汉语和英语的区别,可以发现,它们都没有格变化,但英语有动词词素变化(即增加了助动词be+过去分词),汉语则没有任何动词词性变化,全靠一个“被”字改变了动词的语义,那么单独从这个角度来讲,“被”就绝对不是简单的介词。而且“被”的句法特征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介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于,“被+NP”完全不能被位移。
*被警察,张三抓了。
从北京,我连夜赶了过来。(对比“我连夜从北京赶了过来”)
同时“被”后的NP可以被省略,如果它是一个介词,那么就导致了介词悬空,这在汉语中一般都是要避免的:
我被(张三)打了。
我从*(北京)赶过来。
但是“被”从各种意义上也绝对不是一个完整的动词,因为它:
不能被单独否定:
他被张三打了吗?
*他没被。
不能被体标记修饰:
他被(*了/过/着)张三打。
太惨了,“被”什么都参与不了,情况跟“使”十分相似。“被”的另外一个严重问题在于,它之后的NP不一定要参与后面的动词,也就是说它不像英语中的“by”,用来安置原来是主元的论元:
张三被李四派警察抓了。
这句话中,抓张三的人是警察,并非李四,还原原句,本应当是“警察抓了张三”,李四似乎参与不进去。当然,肯定也有人会解释,这句话本质上还是“李四抓了张三”,而“派警察”是一个类似于分词的结构。那么下面这个(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但却是能被一部分人接受的)句子更体现出这个性质:
张三被李四偷了钱包。
论元显而易见是“(张三的)钱包”,而“张三”本身确实没有参与进去。这句子依然成立,暗示汉语被动句确实不是通过提升受事到主元的位置这一句法操作实现的。我目前看到最有吸引力的解释就是黄正德提出的:“‘被’是一个不及物动词,需要一个论元和一个次要谓语。”这个动词的含义是表示“主语经历、遭受了某事(次要谓语的内容)”。
“被”和“使”一样,缺乏显著的动词特征,但与此同时也没有进一步获得别的语类的特征,因此最好还是暂时将它们保留为动词,或者至少属于动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助动词或者轻动词)。不同人对“张三被李四偷了钱包”这句话不同的接受程度,也许也从侧面反映了“被”的去动词类别化正在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