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讲课就不细说了~
简单地说汇率政策不可能对日本造成如此影响。汇率只是一种名义货币相对价格,长期厂商完全可以通过降低产品价格,减少汇率高估对企业销售的影响。汇率政策当然可以造成短期净出口暴跌,可问题是为什么日本企业层面没有调整出口品价格?很难想象美国实施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才可以使得汇率政策可以造成如此影响。
讲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可以类比思维:中国实行存款利率管制,存款利率是低于市场价格的,因此银行找到存款,放出去就能轻松赚钱。由于存款利率管制,因此银行间为了争取存款肯定有各自竞争。最早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存款会,会给存款户各种礼物,后被银监会等部门禁止。不过现在为吸收存款,银行会安排存款大户单位子女就业,实行变相贿赂,甚至新闻曝出银行业务员为了拉存款陪睡。假设美国强制推行日本汇率高估,要求日本厂商不准调整产品价格,可问题是厂商有着各种各样的补贴手段以降低价格。中国单单一个银行业利率管制都实行困难,美国要花多大成本才能有效跨国管制日本厂商各种降低产品手段?
正是由于用汇率政策解释日本经济长期衰退不靠谱,因此才有资产负债表衰退假说,最近甚至有学者用这个假说解释中国经济衰退。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核心思想,就是由于破产企业数量太多,银行唯恐企业负债率过高破产,因此惜贷;而企业又害怕银行收回贷款,造成正常企业运营困难,因此选择增加现金储备,减少贷款依赖:结果从供求两方面造成整体经济出现一种货币紧缩现象。
当然,这也是一个不靠谱的假说。日本和中国一样,银行业处于金融业的核心位置,而银行对与中小企业并不友善,看看《半泽直树》就知道了。因此日本企业与中国企业一样,大部分企业投资资金是企业自有资金,比如日本企业投资自有资金占80%左右,因此银行惜贷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较小。另一方面,大企业可以通过债市和股市融资,因此其受银行惜贷又小于中小企业。通过实证发现,90年日本中小企业的投资并没有多少减少,同时日本企业的投资产出比下降了。
解释资本效率下降,还是类比思维。中国如今也出现企业大量企业囤积现金和资本产出比下降的现象,可央行在不停的放水,所以中国经济问题的核心仅仅是企业贷不到款么?同样日本90年代以后的积极货币(财政)政策也不少,因此日本当年的经济问题和中国如今多少有些相近。中国经济如今关键之一,就是投资领域的管制。比如北上广之类的一线城市土地有大量需求,可是政府管制不让企业买,结果地价高的除了央企大部分企业没法买,因此资产产出比低的惊人。再比如中国政府实施过高的税费,使得企业的用人成本高的惊人,因此国家不得不开始允许企业减少三险一金。
也就是中国虽然有着不错的投资领域,可大部分企业却没有权利(能力)投资,从而使得资本的产出率暴跌,同时过高的企业运行成本,使得企业扩大生产收益也过小,而失去了雇人的动力。观察日本,其90年代资本产出比也暴跌了50%以上,用人成本也增长过快,因此普雷斯科特在《The 1990s in Japan: A Lost Decade》一文中,就认为日本经济增长率的下滑主要原因是这些因素造成生产率的下降。
其实关于日本经济,可以看看《蜡笔小新》:小新一家有着独栋房子,却为能吃到寿喜烧里的牛肉欣喜,在美国这无法想象吧,可想其农业产业保护的严重~
谢邀,广场协议是个一言难尽的事。所以我简单说一下你这六个问题里最重要的几个:
1.美国为什么这么选
贸易赤字意味着当前的高失业,财政赤字意味着未来的高风险。这是个权衡取舍。民选政府任期有限,大都选择了用后者的代价来缓解前者。
2.日本主动还是被逼
当时的美国是日本制造最大的市场,而且美国有生产日本出口美国的产品的能力。日本在这个问题上讨价还价的能力不强。广场协议签了后没几年,电子产品和整车的高关税也来了,可以佐证这一点。
5.泡沫里,广场协议有多大的锅
日本激进的金融自由化步伐是泡沫经济的主要源头,广场协议的锅不大。金融自由化的时间表是这样的:
1977-4:国债买卖自由化
1978-11:公债利率自由化
1979-5-1979-10:存款、贷款、有价证券利率自由化
1980:新外汇法颁布,规定只有当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政府才干预
1981-5-1982-4:新银行法通过并实施:银行可经营新发行债券的窗口贩卖,并可经营已发行国债的买卖
1983-6:证券公司可办理国债担保金融
1984-1:可转让定期存款的发行单位小额化
1985-10:大宗定期存款利率自由化
从这个时间表里可以看到,1977到1985年这8年间,几乎每几个月就有一项金融管制的放松。这种搞法,日本的从业人员根本学不过来。而且,债市放开和ABS放开接踵而至,市场上的流动性蹭蹭往上窜,当时又没有00年前后的互联网企业那样有故事的投资目标,那么不去楼市去哪呢?
某种意义上来说,广场协议导致的日元升值,吸引了一部分日本资金去购买海外资产,其实还降低了国内泡沫积累的速度。
6.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失去的三十年?
核心是房地产泡沫破了后,抵押品价值暴跌,企业借得债又多(因为之前抵押品价值高啊),借了债又有相当比例投到了房地产,泡沫一破就资不抵债了。于是就只好拿主营业务的利润一点一点还。
这个逻辑有点绕,我举个粗糙的数值例子。
假定一个企业主营业务的利润每年是20,厂房啥的值200。在泡沫的时候,厂房突然飙到1000了,于是企业把厂房押给银行贷了700,投了700的房地产,以期未来涨到1000时卖掉,赚300,还银行本利算750吧,自己赚250.结果700的房子突然暴跌到300,但是你还得还银行750。心狠点的干脆把房子卖300,然后剩下450跟银行谈个展期,用自己20的利润慢慢还着。
但是还清之前,你这个企业是资不抵债的。别人不敢借你钱,你老实的话,也不敢找人借。问题是,不借钱,你自己又没钱,怎么扩大规模呢?扩大不了嘛。于是只好原来的规模慢慢干着,等还完银行的钱再考虑扩张的事。
如果整个经济里大都是这样的企业,你说这经济还咋增长?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日本近30年GDP和人均GNI长这样。
有个叫辜朝明的业界经济学家管这个现象叫做“资产负债表衰退”,有一定道理。不过这个衰退机制其实就是金融加速器,Bernanke他们提出的。我更偏向于管这个叫collateral squee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