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实证(empirical)金融学或经济学研究有很多环节。研究创意(idea)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灵魂。记得一次开会时,一位美国的学术大牛讲做研究,他说idea绝对是最重要的。
但是后面的步骤也很多,实施好后面的步骤也非常重要。否则,研究失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特别是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发表在那些竞争相当激烈的顶级期刊上(你可是在与全世界最聪明最用功的人竞争啊!)。
因此,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当有了一个不错的研究创意后该怎么办?
当有了一个不错的研究创意后,有人会急于看数据,看有没有预期的结果。我原来也有这种急躁心理,老是想知道数据是否支持自己的创意。因为担心如果数据不支持自己的研究创意,这个idea就没有价值了,在这个idea上花的时间就浪费了。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心理。在研究初期,数据支持的自己的创意并不是特别重要。因为,即使数据支持的自己的创意,研究距离成功还是很远。这至少有三个原因。首先,一个idea的重要方面是本身的逻辑和道理,如果idea的逻辑有问题,idea本身缺乏合理性,还是没有人买你的故事(story)。一个夸张的例子就是,冰激凌的销量与游泳池里淹死的人成正相关,并不能说明冰激凌杀人。
其次,一个idea是否好关键在于它的学术贡献,即使数据支持的自己的创意,如果贡献不够大,很难发在好的,更不用说顶级期刊上了。但是,绝大多数的idea的贡献都不足以发表在顶级期刊上,这是因为,你是在与全世界最聪明最用功的人竞争,世界金融三大期刊一年只发表280篇论文。记得一位金融顶级期刊主编级别的大牛说,他非常会想好的idea,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想好idea,但是大部分idea还是不够好,因为竞争太激烈了。记得,现剑桥的金融学正教授Ragu Rau一次在FMA会议上演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lL11crhkFE ),他说他都是挖空心思想idea,但是大部分项目还是失败,五篇论文最后只有一篇能够发表顶级期刊。
最后,顶级期刊也要求顶级的研究设计。这里研究设计是指实证研究设计,比如数据,变量构造,回归设计等。好的研究设计通常需要对问题本身有深入的理解(比如制度背景,行业习惯,数据,文献等)。急于看数据,通常难以做出顶级的研究设计。因此,如果研究设计很差,即使数据支持的自己的创意也没有什么意义。
既然急于看数据不是好方法,那么该怎么办?
下面谈谈我个人在这方面的认识的提高。我一直认为研究方法是学术成功的关键,方法对了,可以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努力也白搭,我在多个博文中谈到这一点(http://blog.sina.cn/dpool/blog/u/1280708337#type=2)。因此,我一直也在思考“有了一个不错的研究创意后该怎么办?”。我大概9年前曾与一位青年学者合作。她的导师是位学术牛人,在金融三大期刊上发表了近20篇论文。她提到她的导师的工作方法时,她就说,她的导师不着急看数据,不担心实证结果,而是在idea的构思和贡献上花很多时间。
我觉得她的导师的方法很有道理。我现在有了一个不错的idea后,会花费大量时间去批判性的评估(critical evaluation)。首先,我会对这个idea的背景进行分析(比如5W, 1H)。故事里有哪些players,每个player的目标和策略是什么。分析故事的逻辑有没有问题,在现实中是否行得通,结果是否足够强。
其次,再看学术文献(看早了不好)。
然后,会花很长时间写一个三、四页的详细的研究提案(research proposal)。这个proposal包括论文的背景、motivation、 研究设计、潜在贡献,缺点,优点等。就有点像是一个缩写版的论文前言(mock introduction)。毕竟论文前言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阅读率最高的部分。
之后,如果还没有枪毙这个idea,我会与很多人讨论这个idea,特别是该领域的专家。比如,我2015后开始从事机构投资者的研究,我与至少5个资深的学者讨论过相关的idea,其中两位都是金融三大期刊之一的编委。我是通过在巴黎和瑞士的牛校参加seminar(我们学校距离瑞士很近)或学术会议来与他们讨论我的idea的。与人讨论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的角度难以全面,容易忽略一些问题。网上有MIT经济系的大牛,克拉克奖得主Amy Finkelstein讲她做研究的诀窍的PPT“An unofficial guide to trying to do empirical work”。在里面她的最大诀窍之一就是要不断与人讨论idea,“Talk continuously with people about what you are doing”。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看得更远的。
最后,都一切比较满意之后,我才会才开始看数据
为此我还专门搞了些评估的方法,比如我试图归纳好idea的常见的特征,坏idea常见的特征。我也经常思考如何量化一个idea的学术贡献。
这样花大量的时间做批判性评估有几个好处。首先,这可以把很多不好的idea给过滤掉,要知道大部分的idea都是有问题的,提前发现问题而枪毙掉idea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其次,评估时可以想到其他更好的idea,因为你在评估的时候你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再次,批判性评估的时候可以认真的考虑研究设计,这样做出的研究设计才可能是一流的;最后,可以不用浪费时间在数据分析上,有些数据分析还是很费时间的。
因此,花大量的时间做批判性评估一点也不浪费时间,反而能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我认识一位金融学术大牛(担任金融三大期刊主编和编委),她说她自己的研究项目一直都很少,一般就4,5篇工作论文,但是都是精挑细选的创意,在挑选idea时非常挑剔。最后这些论文当然几乎都发表在顶级期刊上。而且她没有成名前也是采用这样的思路。
不急于看数据,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做批判性评估的好处还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
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讲故事,而不是展示统计。记得以色列的博弈论大师Ariel Rubinstein在Econometrica 2006年的一篇论文 “DILEMMAS OF AN ECONOMIC THEORIST” 里就说过,经济模型的实质是寓言(fable),通过讲故事来影响社会。芝加哥的著名金融学教授John Cochrane在他的著名教材《Asset Pricing》的第16章里说,计量方面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使人相信你的故事,觉得你的故事有道理(reasonable)。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著名的Fama 和French 三因子模型在统计上被GRS检验所拒绝,但是还是被广泛的应用。因为,它很make sense。网上有个香港科大一著名金融学教授JW谈做研究的ppt。其中两个观点印象深刻:故事(story)非常重要,故事优先,实证其次;对自己的idea要非常批评,非常挑剔,不要轻易下手,否则容易浪费时间在不好的idea上。 最后,畅销书《人类简史》就指出,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的主宰,就在于人类能创造并且相信 “虚构的故事。
前些天偶然看到一个文件,是2009年AFA(美国金融年会)年会组织一些大牛对博士生讲研究经验(链接 https://kelley.iu.edu/cholden/2009%20AFA%20Notesv2%20_2_.pdf )。其中有些看法也是提倡这种批判性评估的方法。他们都提倡不要轻易去看数据。比如,一位牛人说“不容易真正搞懂自己的idea的贡献,写作introduction可以强迫你去把贡献想清楚,因此在做数据前要开始写个初步的introduction。”
“Write the introduction before you do all of the empirics. Likely this will make you realize that you do not know what your main point is; writing the intro will force you to articulate this main point.”
另外一位牛人说“You do not understand your idea until you write it. Do not let regression come ahead of writing.”
在此我还想多说几句。正如前面指出的,急于看数据,不做批判性评估确实有很多问题,但是现实中为什么不少人喜欢这么做呢?除了上面提到的“担心数据不支持自己的研究创意”之外,可能还有两个原因。第一,批判性评估非常累。没有教科书或论文或导师教你怎么做批判性评估,需要自己去辛苦摸索和创造性的归纳总结。就拿量化一个论文的贡献来说,这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对相关领域有大量的深入思考,对读者、审稿人和主编的品味有清晰的了解。相反,实施一个idea却比较常规(routine),比如写文献综述、收集数据、跑跑回归,都可以从相关文献中直接学到。总之,创造性(creative)的思考太累,常规性(routine)的事情容易,人的本性是倾向于做容易的事情(比如这样容易有成就感)。经济学诺奖得主丹尼尔· 卡尼曼的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也讲了这个道理。几年前,我在网上看到斯坦福经济学正教授Charles Jones写的研究建议。他指出深入思考的重要性。他说“要在一些时间里,只与一支笔和几张纸在一起,强迫自己去思考。思维是艰苦的工作,因此很容易分心。”
第二,侥幸心理。发表中运气占有不少成分,因此有人想去碰碰运气。比如,一位刚入门的朋友就对我说,“赵本山老师(哈哈),贡献是主观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嘛。所以,对贡献也不要想得太清楚了。”我认为这个观点还是有问题。对于学术水平不高的入门者,或者思考不够的人,确实很难看出论文质量的差异。就像武侠小说里那些新手看不出高手的功夫一样。他们应该不停的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而不是浪费时间在碰运气上。那些学术水平很高的学者,他们真的是目光敏锐。比如,我见过很多金融或经济学学术大牛,他们几乎每篇文章质量都是很精彩的,令人激动;而不是碰运气。这就证明了贡献是可以想得清楚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量化的。确实,这些大牛不是牛在能写点文献综述,跑跑回归,因为很多人都能做这些比较简单的事情;他们牛在他们敏锐的眼光,他们能够想到和筛选出最好的idea。
如果有时间, 我想下次详细聊聊如何进行批判性评估。
结论:
这个不错的idea 很可能是错的,更批判性一点(be more critical)。不要急于看数据,花费大量时间去批判性的评估吧。
我的个人博客和微博里有些学术研究方法和技巧的讨论,欢迎大家访问。
博客网址:赵山_公司金融的博客
微博网址: Sina Visitor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