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绞丝旁在繁体中为何有「糹」「糸」两种写法? 第1页

  

user avatar   hei-li-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王恖聰 邀請;

「糸」象束絲之形,上下兩端或有線緒,本義是細絲,在古文字中長這樣:

糸-漢語多功能字庫

「糸」常被用於左偏旁及底部等位置的構字部件。到隸書楷書的階段,繩結的部分寫成「幺」,線頭的部分寫成「小」或三點狀。「小」和三點是可以任意替換的,寫成「小」時帶不帶鉤也是無所謂的(這裏的鉤其實是毛筆書寫的筆畫連帶)。只是在書寫實踐中具體某字的字形分佈上或許會有一方佔多數的情況,書寫者所見的具體字形情況也會影響其對自己的實際書寫的字形選取以及字形「正誤」的判斷。

在漢隸中,「小」式和三點式的區別還不甚分明:


到楷書成熟的階段,無論「糸」在哪個部位,同一個字「小」式和三點式字形也都是可以任意互換的:

類似的還有「示」的下部,「小」和三點只是筆順的差異,互相替換無礙:

圖片均來自書法字典

在近古的館閣體楷書書寫中,出於美觀和書寫便利的考慮,往往是底部多用「小」式(可能是考慮對稱美觀),左偏旁多用三點式(迎合楷書「左收右放」的審美和取勢)。



比如民國八年的習字教材《習字入門》這樣介紹糸部的寫法:

在民國時期的鉛字印刷中,最著名的兩套正楷活版字型「華文正楷」以及「漢文正楷」便是這樣處理的,這兩套字構築了現代的規範字楷體的字形基礎,許多字形處理沿用到今天的文字規範中:

另外在印刷體方面,明代刻字匠人在復刻宋代浙刻本(歐陽詢風格)字體時將筆畫加以直线化、程式化,形成了沿襲至今稱「宋體」的一種印刷字體風格,在日本按其產生時代稱「明朝體」(以下稱「明體」或「宋體」,均指該字體風格)。明體字的設計中往往按照《說文解字》等傳統字書對字形的解說對楷書中一些慣用却難以看出理據的字形進行修正,由於「糸」下作不帶鉤的「小」的形態更接近《說文》中小篆的字形,在用明體字刻印的《正字通》《康熙字典》等近古字書中便將在任何位置的「糸」一律作「小」的字形(不帶鉤)。

另,明體「幺」的慣用形態是對歐體筆形的程式化,如歐體「玄」:

《康熙字典》可以視作明體字成熟後的一次最重要的字形總結。《康熙》確定的印刷明體字形並不能完全反映楷書實際書寫情況,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差別:一是一些筆畫按照隸書或者當時可見的「古文」(主要是《說文》的小篆)字形對楷書中一些粘連或者不太容易直觀看出理據的字形或者筆畫進行「矯正」或者「復古」,比如取「處」爲正,不錄相承久遠的粘連字形「䖏」;又如楷書「此」多用粘連形態,但《康熙》字形取斷開粘連的字形;再比如《康熙》的左偏旁「示」直接來自篆形,不用形似衣字旁「衤」的楷書形態「礻」。二是刻字匠人在雕版實踐中從楷書的部件形態逐步程式化形成並作爲經驗固定下来的一批印刷體字形(主要是從歐陽詢楷書),比如上文的「幺」,再比如「亠」中的竪㸃、竪提「 レ」的斷筆處理、捺畫「乀」的曲折起筆,比如不體現「糸」「木」「大」在楷書各個位置的形態變化。筆畫結構上也有調整,比如「天」第一橫拉長,使字形呈方塊狀。總之不是以呈現楷書實際字形爲最優先事項。

《康熙字典》在江戸時代傳入日本以後對日本影響極深,因而在近代成爲鉛活字明體字型設計的字形依據。在近代引入西洋的金屬活字技術以後,日本的宋體活字字型在東亞廣泛傳播。在新中國開展正文字體設計之前,報紙和書刊的主流字體宋體字都是從日本進口的。比如日本「現代明朝體兩大源流」之一的築地體:

築地體字形資料來自:【發佈】舊鉛字字形——匯文築地五號明朝體

「兩大源流」的另一個是「秀英體」,在新中國翻整字形前報紙正文(如《人民日報》)多用秀英體,同樣以《康熙》作爲字形依據。

近代產生的黑體字套用了明體的骨架,字形亦同上圖例。

另外,由於到近代「宋體」名不副實,並不符合宋刻本字體接近楷書的形態,在民國時期又產生了模仿宋刻本風格的「仿宋」活字字體,丁氏兄弟創製的聚珍仿宋活字字型中這樣處理「糸」部:

到新中國進行文字改革以後,由於印刷字型存在不同字體一字多形的情況(其實這本來是很正常的現象),而且在舊字模基礎上增補的簡化字形體混亂,文改會確定了規範漢字字形、統一印刷字體和手寫體的決策,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的字體設計人員遵循文化部、文改會的原則指示,開發了「宋一體」「黑一體」等印刷活字新字體,對宋體字形進行了釐定和規範,使其更符合手寫楷體,用新開發的宋體字總結出了一個《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通稱「新字形」)。新字形對舊明體的修整中有許多地方參考了「華文正楷」「漢文正楷」等舊正楷字形。具體操作中,對應前文《康熙》不合楷書的兩點,一是基本不再過多考慮傳統文字學的規則和古早的文字形態,着重表現楷書形態;二是取消許多宋體的印刷體特徵,使筆畫更接近手寫字體,並考慮方便橫排書寫。

新字形對「糸」的規範字形的設計也體現了這兩點,基本上可以概括爲「左偏旁用三點,單字「糸」以及在其他位置用小」(依照近代楷書實際情況),當然這麼說不太確切,比如「龻」頭的右糸是要作三點的。同時廢除舊明體「幺」的印刷體形態,使其更接近手寫楷書的樣式。新字形的宋體其實是在印刷明體的層面上承認了近代的實際書寫情況。

之前以《康熙》爲字形依據的的舊明體字形通稱「舊字形」,是近代東亞通行的鉛字印刷字體,也是現代各地標準宋體字的基礎。在港臺地區仍在廣泛使用舊明體字形(他們也有他們的「新字形宋體」,但是沒有完全推廣開)。在日本同樣對明體字進行了字形調整(對應前文新字形的兩方面調整,日本主要進行前者,對於印刷體特徵基本不做干涉),但是在「糸」上仍同舊明體字形,未作變動,這是就印刷體的範疇來說。書寫層面上漢字文化圈各地都仍然可以沿用傳統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現在各類歷史書寫字形一般被歸入「書法」的範疇),或者遵從某地官方語文機構確立的現代規範字形(國標和臺標均統一宋體/楷體左偏旁「糹」作三點式,底部部件作「小」式;日本方面沒有將明體過度手寫體化,而且在官方文字規範中明確說明手寫楷書不必被字表的明體字形限制,但是教育寫字用的「教科書體」仍同舊明體,「糸」在任何位置均作無鉤「小」式)。

今天中國大陸的規範字形就是宋一體那樣的。電腦中的各類國標正文字體也大多依據《通用規範漢字表》(這個表用的是宋二體,字形上和宋一體是相同的,只是筆畫風格不同)中的字形。非中國大陸地區的字體設計不受大陸規範字形的約束,在港臺及日本的字體中仍然多見舊明體式的「糸」。

回到題目,就左部的「絞絲旁」(糹)來說,印刷字體方面如上圖左爲上世紀字形調整前慣用的鉛字宋體字形,仍在許多地區作爲正文印刷字體廣泛應用;右邊是《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確定的新字形,今日之中國大陸書刊絕大多數情況下用新字形宋體(偶見其他地區字體或者一些美術字會用舊字形)。歷史書寫實踐中三點式或「小」式互換無妨,近代楷書最常用三點式。在宋體新字形的設計中,三點式也被確定爲「規範字形」。




  

相关话题

  日语可以完全用汉字书写吗? 
  中心对称的汉字都有哪些? 
  为何有时电子设备上「门」会显示为「⿻冂丨」? 
  “壬”字除了作天干外,“奸佞”和“盛大”这两个意思是如何产生的? 
  「熊」字为什么是「能」+「灬」? 
  日韩等周边国家为什么不用纯汉字而是把汉字改的四不像? 
  为什么韩国在1970年放弃汉字,但是身份证上又保留了汉字名字? 
  如果国家准备恢复极少量繁体字,向社会征求意见,你会推荐哪几个字? 
  简化字“团”中间为什么不是“专”? 
  如何看待“报到”和“报道”两词的混淆使用现象?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古代日本不吃肉?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日本人打电话时的问候语是「もしも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