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类经常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经典模型(或曰经典问题),大多数诞生于60年代到80年代,题目中有很浓厚的农业生产背景。比如鸡兔同笼,比如牛吃草,比如这个问题中提到的一边进水一边排水。我小时候学的数学题里还有诸如种树,挖水渠,数鸭子之类,还算过谷堆的体积等,很有时代特色。
这些题目都对应着一些非常常见也非常有用的数学模型,比如鸡兔同笼对应的是比例配置,进排水和牛吃草对应两种不同已知条件的追及问题(牛吃草是总量速度都未知,进排水是速度已知总量未知)……
这些数学模型都可以对应到科学研究或是工程化当中的一些非常尖端非常专业的问题上,比如鸡兔同笼模型可以扩展到溶液配比,最优化配置,因素分析等,进排水和牛吃草问题可以扩展到现金流问题,控制论中的相关问题等。
可想而之,当年的教师学者为了把这些抽象而有用的数学模型转变成普通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容易理解,场景熟悉的问题花了多少功夫。这些问题是如此的脍炙人口,以至于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了,学生们仍在学习这些内容。
只不过时代变迁,当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这些场景,已经变得非常陌生了。我看啊,这种题目就该与时俱进一下,比如进排水问题就应该这么问:
爸爸妈妈白手起家,按当前收入情况,不吃不喝75年可以达到财富自由;你每天在游戏里买抽奖券,不计其他花销,你20年就可从财富自由状态亏到破产。假设你父母已经财富自由了,他们一边挣钱你一边在游戏里花钱,请问多长时间之后你们就破产了?
因为这帮人误解了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在小学阶段你解决问题答案不是目的,过程才是。所以小学数学问你一边进水一边排水的问题,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最后那个答案,而是为了让你在计算的过程当中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巧。而一帮人吐槽这种问题,只不过他们以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后那个答案。
最后那个答案需要问你吗?老师本来就知道啊。做这种题的目的在于通过过程提升你的知识水平,而不在于让你算出最后那个数字来,所以你在小学阶段不能拿个计算器去解决问题。否则100以内的加减乘除用学吗?每人发个计算器,小学第一学期不就结束了吗?
但是你进入大学的不一样,在大学阶段很多时候你是出于科研目的,你去解决一个问题的意义就在于那个问题的答案。
所以那些吐槽小学问题的人,多半是自己上过点大学或者工作了,然后带着这种找到最终答案为目的的思维去吐槽小学那个以体验过程为目的的教育。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们体育课踢足球。你不能说22个人抢一个球多难受啊,每人发你一个球不行吗?老师让你跑步,你不能说两条腿跑的多累啊,骑自行车过去不行吗?这都是一样的道理,那个终点那个结果并不是目的,很多时候目的在于这个过程。
你去看看你们家楼顶的水箱,是不是一边进水一边出水?
你去看看自来水厂的净水池,是不是一边进水一边出水?
你去看看三峡大坝拦起来的水库,是不是一边进水一边出水?
但凡现实生活中的蓄水池,哪个正常工作的时候不是一边进水一边出水的?
还有人提啥金融模型,好像课本费劲心思要教你点大道理似的。
不好意思,蓄水池一边进水一边出水是一个现实中很常见的现象,出题人真没想那么多。
这纯粹是出题人的锅
一个手机,充满电后可以打 小时的王者荣耀,手机充满电要 小时(通常是 ),问小明拿着一个没有电的手机一边打王者荣耀一边充电,多久手机能充满。
动态平衡,才是宇宙的真理。
完整经历过科学教育体系的学生,
第一直觉就应该是:学习内容从静-静到静-动到动-动到一眼就觉得不可分析的复杂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