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这个机会发表一点观点,纠正许多广泛流传的错误观念。
经常听到有人说,因为多印了多少钱,所以要通货膨胀了。尤其是无数人拿着M2的数据出来说,看M2增加了50%,说明通货膨胀了50%。真的是这样吗?
什么是通货?通货是货币总量吗?如果你查字典,那么字典会告诉你“通货”就是“流通货币”的意思,听上去好像差不多。但在讨论通货膨胀的时候,“流通”这两个字至关重要!
我们先来考虑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央行印了一百亿的钞票,然后把钱堆在库房里没有用。会发生通货膨胀吗?
那肯定不会不是吗?就是一堆纸而已,放在仓库里,印没印毛爷爷有什么区别吗?
为什么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密切相关,来源于一个非常简单的原理。因为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商品交易都需要使用货币来结算,如果假定每一次交易都需要使用现钱支付(现金或银行转账,不允许赊账),并且暂时忽略进出口,那么这个国家今年生产出的所有的商品(包括最终消费品和中间原材料等)每一次被交易,就一定有等额的货币被交换一次。这样总的货币累积换手量就等于商品的累积交易额。可以注意到这里面其实有几个小问题,第一未必商品都只经手一次,像有分销商的情况下,批发和零售可能是各自结算的,某些投资品甚至可以反复卖来卖去,第二一部分交易可能是信用交易的,比如两个实体之间互相卖商品,可以选择等一段时间之后一起结算差额,需要的实际货币流通没有商品流通那么多。不过经济学嘛,可以假设整个社会是真空里的球形鸡,所以就简单粗暴假设这个累积货币流通量就跟GDP成正比了,实际上多数情况下也的确差的不多,“多数情况下”。
问题在于,很容易可以看出,这个累积流通量显然跟货币总量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有100块钱,甲从乙那里买了100块钱的东西,钱付给乙之后,乙又花100块钱从丙那里买了东西,货币总量虽然一直都是100块钱,累积流通的量却是200,因此货币总量需要乘以一个系数才会和累积流通量相等,这就是货币量公式:MV=PT,M表示货币总量,V表示平均流通速度,P表示通货膨胀系数,T表示总的商品交易量(很多时候会用GDP来估计)。
到这里为止其实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知识——但是完全理解错了!
坏就坏在这个公式把MV写成两个数的乘积,让很多人误以为这个V是个常数,至少也是个不太容易变化的数,所以只要增加M就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是完完全全错误的!这个V,它实际上是难以控制、瞬息万变的,而且对于M的不同部分,系数也完全不同,至少更合理一点的办法应该是将它写成:
针对钱的不同状态,它天然就会有不同的流通速度,例如我们经常听说的M0,M1,M2甚至M3,它们流通速度就不同,现金和活期更可能在很近的未来被花出去,而定期存款很可能一两年都不会动。所以如果M0/M1变化不大的情况下,M2增加50%,这根本就不可能是通货膨胀50%,因为M2-M1的部分的流通速度很低,实际的累积流通量可能只增加了非常小的量。这也是分开统计M0/M1/M2的意义所在。
事实上,如果只要印钱就能引起通货膨胀,那全世界的央行的日子也太好过了。对于全世界的政府和央行来说,最担心的从来都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因为通货紧缩是个会恶性循环的现象:物价下跌,意味着现在消费不划算,更多的人会减少消费,从而进一步使物价下跌、生产萎缩。如果遇到通货紧缩,只需要印一点钱就能调整过来,那也太轻松了。
实际上的效果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假想一个实际的例子,现在某国发现经济有通货紧缩的趋势,于是央行购买政府发行的特别债券,向政府提供了资金,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印钱”的基本形式。
政府拿着这个钱不花自然没有用,于是政府英明地决定将钱补贴给当前最困难的行业,购买他们的产品,于是钱到了生产商A手里。
生产商A:OK,总算是在政府帮助下渡过了危机,但是经济形势还是这么差,还是得仔细打算,接下来先缩减生产规模,别生产那么多了,这笔钱除了还上拖欠的供应商货款以外,也别花了,多余的就存银行备用吧,谁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呢。
银行B:收到了生产商A的存款,按理应该放贷款出去的,但是现在经济形势这么差,优质客户也不怎么借钱了,想借钱的难说还不还的上,风险太大了,这笔钱就存库房或者存回央行吧。
于是我们看到这笔辛辛苦苦新印出来的钱,就流通了一次就不动了,变成了库房里不流通的钱。这就是央行普遍遇到的困境:虽然印了钱,但因为经济的原因,新印出来的钱很难有跟现有的货币一样的流通速度,于是印了很多钱,但累积流通量增加很少,甚至无法抵消老钱流通速度减慢带来的影响,结果预期的通货膨胀就是不来。
央行一看,这不行,辛辛苦苦印的钱你们都不花都存银行了,那我就降低银行利息,甚至负利率,越存越少,这样你们总得把钱拿出来花了吧?
生产商A:居然负利率?那没办法了,只能想办法把现金花一花了,可是生产就是找死,消费就是等死,还是以某种办法把钱存起来比较好,怎么样才能让钱保值呢?有了,我去买点黄金,黄金总是值钱的,我存黄金总行了吧。
结果就是消费仍然不足,资产价格倒是涨起来了。央行辛辛苦苦印了钱想让你们去消费提升经济,结果大家聚在一起玩钱,钱倒是倒来倒去流通了不少,商品一件也没多卖。
所以可以看出,印钱和通货膨胀完全就是统计上不相关的事情,只能说印钱表明了央行想要促进通货膨胀的愿望,但这个愿望未必能落实。当然,央行也肯定不希望发生恶性通货膨胀,那么印多少钱算合适呢?实际的做法,是反过来去监控前面的MV=PT里的P,或者说监控物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CPI,如果发现物价普遍上涨速度过快,那么说明货币供应多了,适当减少,或者通过加息来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反过来如果上涨速度太慢或者下跌,就提高货币供应量,或者降息来增加货币流通。具体印了多少、回收了多少,并不能直接作为通货膨胀的依据,如果你相信央行的执行,那么不管印了多少,只要CPI数值正常,就可以认为是正常的温和通货膨胀状态。
实际的情况中,通货膨胀还跟外贸、外汇有密切的联系,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有机会再说。
顺便再纠正一个常见的错误,经常有人说,十年前大米XX元/斤,猪肉XX元/斤,现在则是XX元,所以通货膨胀XX,这种计算方式是否合理呢?
我们来考虑这个问题,过去十年,工业生产效率突飞猛进,工人的工资也随之水涨船高,工业商品的价格不上涨甚至反而下降。而农业受制于土地,产量并没有这么大的提升。
如果农产品价格不上升,你现在是个种地种菜养鸡的农民,你收入还是十年前的收入,你怎么办?土地抛荒了进城打工呗。那农产品产量就少了,你们城里人能不吃饭不成?这样农产品价格自然就只能上涨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也增加,从事农业的人能多保持一些,这样就形成了新的平衡。
所以单独看农产品价格来推算通货膨胀是非常不合理的,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只有一小部分是通货膨胀带来的,大部分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然形成的补偿机制。同样的道理对于人力服务也是成立的,十年后一个工人能生产十倍的工业品了,可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一个理发师一天还是只能剃那么多头,那要是理发师收入不增长,只好进厂打工去了,这样人力服务的价格也只能上涨。虽然农产品价格上涨、人力服务价格上涨,但是收入也大幅增长,而工业产品价格则没有大的变化甚至下降,比如汽车,几十年前就得十几万,当时是富豪家庭才能买得起的,现在除了摇不到号的地方有烦恼以外基本上家家买得起,价格还是那个价格甚至还有更便宜的国产车了;再比如手机,当年大哥大好几万效果还差,现在一千块钱还能玩王者荣耀,全国人民人手一个。综合考虑这些在内,才能知道整体通货膨胀的程度。
现在是求温和通胀而不得,就是产能过剩下的通缩。
市场都是吊着,没有大规模的清出,大规模的清出代价极大,谁也承受不起。
企业端成品现在就是不敢涨价,一涨价就被挤出市场。原料生产端也是一样,除了稀缺类原料或者属于垄断地位的原料,一样不敢涨价,一涨价库存跟着涨。
现在全球资本都在金融市场持续打转,但是谁敢停呢?谁敢真的让这些钱出金融市场端出来呢?美国的股市、中国的楼市的都是一样的,资金在金融市场里汲取暴利,全球的生产端都是资金流入不足的,而生产端利润不足本质是消费不足,消费不足是因为资金都在金融市场里,而非流入消费市场。
中国最近消费最活跃的领域就是房地产,你看下信贷包括消费贷有多少最终花在房地产上就知道。持续加杠杆上房地产的车,消费端持续萎缩(杠杆带来的节衣缩食)。这个环境下,有房无贷的人活的最轻松,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自己的资产持续增值,收入可以完全自己支配。无房有贷的人最惨,收入增长赶不上支出、透支消费,而收入的增长越来越难,开支的增长则越来越容易,中国也不让你破产......K型发展,好的人更好,差的人更差。
货币贬值是一定的。
UBI这个概念其实提出来好几年了,但是美国真的撒钱之前,知乎上没见过几个支持这个政策的,不骂一句大锅饭就不错了。
结果去年美国一开始撒,在你乎一些壬嘴里撒钱就成了穷人的大救星,撒钱就是带善人,不撒就是带恶人。
那么问题来了,撒钱这么好,美国带善人们08年的时候为啥不撒钱呢?为啥把钱都给华尔街了呢?
市场经济里刺激经济有三种方式:降息,QE,撒钱,一个比一个猛,副作用一个比一个大,大概相当于兴奋剂,化疗,吗啡,一般上一个不灵了才会用下一个。到了撒钱这一步,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已经是期货死人了。
最后说一句,我可不是反对撒钱的带恶人啊。我只是鄙视那些一边支持市场经济一边盼着撒钱的蠢人。
比上一种人更蠢的,就是心里想着我也能拿1000块钱美滋滋,其实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收入的人,辣是真的。。。
首先,先考虑这么一个问题:日元和美元
长期上看,通货膨胀是没有影响的,日本也发达,美国也发达。
这也是为什么法币、委内瑞拉最后会把钱印成那样。因为实际上印钱只能制造短期效应。假设你要达成之前发行一倍市面上已有货币的效果,你得在市面上已经有两倍原先数量的货币的基础上再发一倍数量的货币,这还是不考虑你可怕的经济刺激计划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情况下。
印了钱不代表会增加对应数量的财富,所以它本质上不改变国家经济状况。
第二,那老胡中肯吗?
我觉得这是个反问句。实际上,发钱是有刺激效果的,相当于搞一个再分配:把持有实体资产的人手中的财富拨给不持有实体资产的人一部分。
考虑一个极端假设就行:一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现在没有通过劳动拿到了钱,那么他用钱买的包子是从哪来的?
在包子完成真正的机械化生产,边际成本归零之前,整个社会肯定因为他买走了包子而被拨走了一部分财富。
拨走的到底是谁的财富呢?(3分)
A、资本家 B、做包子的打工人 C、所有打工人
资本家不创造财富(职业经理人请滚出资本家行列,和资本家合体的那种请把自己享受的身体从操劳的大脑中摘出去),做包子的打工人不会白白多做一个包子,那么答案显而易见了。
那么不考虑财富的应然归属问题,这笔被分出去的财富实然归属于谁呢?(4分)
A、资本家 B、做包子的人 C、所有打工人
这题是个多选,A、C都有,不过要说清楚哪个比较大……
虽然我没有高超的数学技巧,但从各个资本政府如此爽快的动作之下,我偏向于C,而且是更加广义的C,世界各国政府都从你我的碗里拨了一粒米走人
总感觉今天干不动饭了……
所以,对于打工人,发钱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你已经被拨走了半碗饭了,再多拨走一粒两粒好像没啥本质影响;另一方面,我已经被拨走了半碗饭了,不给我添两粒天理难容,救救孩子!
对于国内这些实体行业的资本家:拨饭?实体?我***
实际上,如果国内完成金融化,至少不通过劳动力进行主要资本积累而是通过国际劳动力进行资本增殖的话,就会更偏向发钱一些。
第三,对普通人的影响呢?
国内和国内的区别,比越南跟卢森堡的区别还大,要分开精细地讨论。
长期来说,不影响,因为日元和美元一样过日子。
短期上说
首先这利好劳动力升级,市面上多一倍货币,在生产力还没跟上的时间差中,对那些提高生产效率的小发明会有很强的鼓励作用,对应到生活中就是外卖员、司机和整活的二流艺人更多了。
其次这利好涨工资,对于那些搞小发明和用小发明的人,因为你的同事送外卖去了。
还会有更多的短期冲击,但有些冲击是高度滞后,或者被拉长成缓慢的过程的,这方面我有一些想法,但我不确定:总的来说,冲击应该是大城市、小城市、大城市周边、乡镇、农村这么一个顺序进行扩散的,冲击的影响大小则随着大城市、大城市周边、小城市、乡镇、农村逐步升级。
简单说,在AT工作的王985发现今天早上的煎饼涨了五毛,半年后,厂狗李带专的厂子倒了。
所以说,互联网企业员工的哀嚎,此刻听起来像是工厂的丧钟。
至于涨价,其实不一定,虽然大多数商品会涨,但因为扩散的方向、速度和严重性不同保不准先涨的是工资,而且痛苦的过程之后,除了存款的5%以外不一定会有多严重的损失。
最后,该回答仅为个人观点。
因为我朝不喜欢采取直升机撒钱的策略,所以通胀一直是一个很畸形的通胀。
畸形在什么地方呢?
人家通胀是:总量10块,穷人一号到九号,以及富人各多了1块钱流通。
我们通胀是:总量10块,穷人一号到八号没见过钱,穷人九号多了2块钱流通,剩下8块去了富人手里。由于富人不缺现金流,所以这8块对于流动性帮助很差,很快就逃出了流通,最终反而通胀没有预期那么剧烈。
至于为什么不采取直升机撒钱……
这一撒大家就学会偷懒了,这可不成。
说穿了,要解决畸形通胀问题的本质,其实是要我朝亲手葬送掉他在国际上最强大的竞争力。
不可能的,不被逼到没路走了,是下不了壮士断腕的决心的。
我看很多人在说撒钱,其实这事呢,反应了太平洋两岸的对力量本质看法的不同。
西边的某些人,认为消费才是力量,没钱了撒钱让大家消费,好保存力量。
东边的某些人,认为只有生产才是力量(这个很大程度上有二战时看到西边用生产打垮岛国的思想钢印,今天的秩序党和工业党都深受铺满太平洋的舰队那种影响),那么当然不能随便撒钱,甚至有时候他们认为社会上没钱更好,因为大家有钱了可能就不愿意老老实实生产了,就像有位专家说的“房价太低不利于年轻人奋斗”。
大家想一想,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是不是第三产业基本都停了,少数没停的都是工厂,而疫情之后最先恢复也是工厂。因为在某些思维里生产才是力量,第三产业都是奇技淫巧。
然后现在东边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肯老老实实生产,老是说什么:“大家都去生产了,谁来消费啊?”。这还不简单嘛,那些组织生产的人会替你们消费的,他们消费不了的话,不是还有西边吗?反正不能让你们消费。
古代的海专精都说了: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他俩都在我的关注列表当中,他俩的答案我都看了。
感觉说的都不对。
由于这个问题正好触及了研究的领域,我觉得我有资格来答一波。
其实要谈这个问题,必须先要建立一个清晰的认知,
那就是,高强度的通胀在这个地界,是一直都在发生的事情。
从头说来的话,这要源于全球三级分工的体系架构(资源—制造—消费)。
这套全球化的经济系统,是美国那帮海精尖设计的,
在这个系统内,你能拿走什么,将要付出什么代价,最后被限制在什么地步,都是被系统所约束的。
当初我们用14亿的劳动力作为交换,嵌入这个别人的系统,你就成了系统环环相扣的一部分,
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计划好的、写死的路径,其中要让你承担的,你逃不掉,也推不掉,更躲不掉。
在这个架构中,我们拿走了制造,就必然要承担通胀。
理解起来也很简单,
如果把CHA的经济看作一个黑箱模型的话,你不断的输出廉价商品,得到源源不断的货币。
黑箱内部的货币越来越多,你自然越来越涨胀。
为了缓解这种胀,黑箱内部就要凭空生出来与货币相对等的商品。
但是黑箱里的东西都是公有的,这可怎么办?
这没办法,于是只能一步一步的私有化。
前面是地产,后面是股权,未来嘛该是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的农村土地了。
不过即便是这样也是不够的,黑箱又不是多啦A梦的口袋,即便能掏出来的东西再多,又怎能与蓝星制造形成同等对应呢?
有点说叉了,拉回来,前面说到了你拿走了制造,就等于拿走了通胀。
我们把这种伴生关系往下再推演一下,
通胀发生带来成本的抬高,从而压缩了利润,这反过来成为制造的约束,也构建了制造的天花板。
也就是说通胀到一定程度制造很自然的就离开了,这便是产业链从日本—>四小龙—>中国转移的故事。
至于后果,稍微读点历史的人,相信大家都清楚的。
这就是系统给你限定的天花板。
这些年来,我们无法拒绝通胀,但为了保留制造,顶着天花板不退下,做了很多努力,也算是用尽了各种办法。
比如996、007,各种牢厂,高强度、低保障,通过增加单位劳动时间,降低劳动福利保障的方式,摊薄制造产出成本。
这一切,都是在这系统的强约束下,不愿承担系统给你的结果,不得已,又不得不选择的路径。
而这背后的逻辑关系,这场游戏的系统设定以及取舍,跟温大、李大他们所讲的直升机撒钱,怎么撒钱,撒多久,财政和货币政策配不配合,怎么配合,其实没多大关系。
按他们的设想来做,以个人浅见来看,根本就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有导致事态恶化加速的可能。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的关键不在于如何落子下棋,而在且仅在于在谁的棋局上下棋。
一个优秀的棋局,对设计者来说,是不关心参与者如何落子的,如果落子能够定输赢,那只能说这个局还不够优秀。
更何况,这场棋下到现在,因为房地产运动整丢了产业升级黄金十年、同时高位锁死了人力成本的关系,几乎已经被加速到了收官的尾声。
不过,棋盘上拿不到的东西,还可以掀了桌子去拿嘛。
要是,掀了桌子也拿不到的话,那棋盘上就更拿不到了。
-----------------------------你看不见我的分界线------------------------------
前面从大的视角讲了通胀的问题,下面从个人的角度来探讨下通胀的影响。
为此,我们必须要先搞清楚通胀到底是什么。
通胀的本质,说到底,是一种再分配。
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怕通胀,你们对通胀产生的所有的焦虑、恐惧,就是因为它宣告的是再分配。
你积累的财富在无形中被拿走了,
财富又不会凭空消失,它还能去哪儿?
无外乎,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
这不是再分配是什么?
所以,对于穷人来说,通胀其实是一件好事。
财富在流动转移过程中,就会形成占有的机会,不管曾经有没有,未来你总是有机会有的。
而作为穷人,曾经肯定是没有的,不通胀的话,你连有的机会都不会有。
所以通胀对穷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反之,你应该知道,通胀对富人来说,并不友好。
富人相对于穷人来说,多拥有的是资产,这种资产代表的是面对通胀可以调用的资源。
一个社会的通胀强度越高,对其富人所提出的调用资源获取收益的要求就越高。
一旦你的驾驭资源的能力跑不过通胀强度,你就被再分配了。
理解了通胀的本质以及它与不同阶层的关系,
我们来说道说道通胀的来源。
通胀本身是一种价格现象,也就是说,通胀的发生,必须要有买家。
自08年后到现在,整个世界的状况是,
由于经济发展的饱和以及低通胀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滥用,
导致社会出现K型分化,即富者恒富,穷者恒穷。
这种条件下,是居民部门没钱买,企业部门不敢买,大家都债台高筑,忙着还本付息,谁来成为这个提供需求,推升通胀的买家?
答案是,只有政府部门买,也只有它,才能承担得起这个社会所缺失的买家的角色,更是只有它,才能买得起也还得起。
信用货币体系下,未来一定是政府作为最后借款人,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来完成这个经济循环的闭环。
也就是你们所说的MMT。
虽然路径可以确定,然而过程尚存曲折。
这个曲折之处就在于整个西方国家由于体制体系因素,很难实施大规模的财政政策。
理由也很简单,很容易理解。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宽货币、宽信用,低息贷款利于有抵押物、能借贷、能拥有杠杆的阶层,它最终不能带来再分配,反而会加速财富的集中。
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铸币稅,把存量财富中被稀释掉的部分,通过行政之手,转移到市场上形成新的分配机会。
议会由谁把持,代表谁的利益?
决定政策选择的结果。
虽说如此,但就当前来说,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发展,造成的K型跌落社会形态,已经开始威胁到社会的整体稳定了。
金字塔如果没有塔基,那顶部的建筑也不复存在。
这带来了全球不得不从货币向财政转向的一个临界点。
毕竟对顶部建筑来说,通过财政反哺底层总比推倒从来是要更好的选择。
那么,在以行政权力为主导,财政政策为管道,通胀为鞭策的再分配格局下,
你又该如何保有自身的财富呢?
相信以各位这几十年的经历阅历来说,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有明确而相似的答案。
利益会围绕中心向周围以涟漪方式扩散,而管道在转移的过程中会存在耗散。
近则得之,远则失之。
主要是产能扩张困难的原材料涨价和产能扩张被工信部限制的产品涨价。
温酒的说法不妥。
直升机撒钱是需要长期且坚持的撒,是需要配合财政和货币政策,长期的且坚持的撒。
单纯的一次性撒钱对于经济来说是无意义的,这在于市场上的货物就那么多,突然多出一大笔流动的钱,当货物一定,钱多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
涨价。
会发生“钱多了,但是货物也多了的情况吗?”
有可能,继续大量进口,但是这种情况如果发生了,等于美联储的钱洒到了中国出口商头上了。
中国出口商当接到了美元订单,而现有的工人不足会怎么办?
会雇人加班加点生产。这是帮中国出口部门增加就业。
那么美联储在去年的jackson hole提出来的目标是什么?
“促成包容性就业”--鲍威尔的原话。
如果进口的话,这就业都跑到中国来了,这钱不是白撒了吗?
那么真实情况是不是中国出口部门就业增加了?
这是2020年12月21日,路透社的新闻
那么美国制造商会不会因为撒钱而加大产能多雇用人呢?
美国制造商又不笨,撒钱是一次性的,而不是每年都撒,今天交易上来了,开生产线生产,明年没有了哪怎么办?
所以我说,除非持续的撒,长期的撒,不然没有多大意义。
而持续的撒,长期的撒,是需要财政税收以及货币政策配合的。
当真的形成了以后,这叫MMT。而MMT我是支持发达国家先行试验的。
撒钱的问题是因各国经济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并不是有一个统一的所谓的财政货币政策。
因此谈不上什么好或者什么不好。
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财政货币政策一贯如此。
美国这一轮撒钱如果形成通货膨胀,其实倒是好事,但是如果没有形成通货膨胀,反而是资产价格还在上升,那可能就不太妙了。
最终带来的结果是美联储撒钱,中国工人工作,美国消费者得到商品,但是:就业留在中国了。
顺便说句:温和的通货膨胀是对经济有好处的。
不存在“温和的通缩”一说。再小的通缩都要彻底被打倒。
先给一个结论:凡是用通胀恐吓你去买房子或者换美元的都是耍流氓!
过去十几年,普通人对通货膨胀可谓心有余悸,特别是2007年、2010年这两个节点,通胀指数是很高的。这也是普通人心心念念总想买房子抗通胀思维的源泉。那么,未来我们将面临怎样的通胀趋势呢?
影响国内通胀指数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是国际大宗产品价格走势(主要是石油),中国是一个对外资源依赖性很高的国家,每年我们进口的资源都是天文数字的规模。国际大宗产品如果价格飙升,就会传导给国内带来输入型通胀。其二是我们的货币政策,过去二十年,我们的货币政策总体处于一种较为宽松的状态,曾经M2每年增加的货币投放都是保持2位数的增长。所谓“水涨船高”货币投放多了,通胀指数自然就上来了。
我们从国际到国内,一个一个分析未来影响通胀的趋势因素。
首先国际大宗产品价格对国内影响最大的就是石油价格,其它包括粮食价格、铁矿石价格对通胀指数的影响力很小,我们就来讲讲石油价格趋势。
首先给一个结论,未来国际原油价格大概率就是40——70美元/桶这个区间震荡。
两个原因——其一,未来几年内全球经济形势总体疲软,主要发达国家甚至有陷入衰退的危险,其二原油价格维持在这个区间最符合美国的利益。
第一个原因就不展开了,简单的说,欧盟一票国家现在经济形势都不大乐观,领头羊美国几年经济指标已现疲态。
这里详细讲讲为什么原油维持在40——70美元/桶这个区间最符合美国的利益。
还是两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美国经济因素。美国现在是能源净出口大国,出口的能源主要就是页岩油与天然气。但是这个能源净出口只是代表美国能源出口大于进口,美国每年还得进口大量的石油。原因就是页岩油属于轻质油,轻质油无法满足美国军工、航天这些领域的需求,所以美国每年还得进口大量的重质油。
如果国际油价大涨,对于美国也会产生输入型通胀,进而导致美国经济萧条。1987年、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都是爆发在国际油价达到一个阶段性高点之后。
所以,从维护美国国内经济的因素,美国现在是绝对不愿意看到石油价格大涨的。
第二个就是地缘政治因素与美国能源资本利益的考量。
现在全球探明的石油储量超过13000亿桶,光是这个石油储备就足够人类使用好几十年,未来还有页岩气、可燃冰等等新能源来替代,再过10年北冰洋冰层融化后,还有几千亿桶石油储备出来,再过几十年还有可控核聚变这个大杀器。所以,石油能源总体是供大于求的局面。
在石油能源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下,怎样才能让美国的能源资本利益最大化?
答案只有一个:控制原油价格!用能源开采的成本优势淘汰掉一批玩家!
给大家列举一下全球主要石油供应国的开采成本。
以沙特为首的一票中东国家,每桶开采成本在10美元以下;
伊朗是20美元,
委内瑞拉是50美元(按:委内瑞拉主要是重质油,这种原油开采出来马上就得要脱除沥青,否则原油就会黏在井台上,所以委内瑞拉虽然石油储备世界第一,但是实际开采成本还得把这个脱除沥青的工序加上)
美国是36美元,
俄罗斯是17美元(俄罗斯是大国,经济对石油依赖很大,虽然俄罗斯石油开采成本不高,但是俄罗斯财政对石油收益依赖很高,据测算,油价要高于70美元,俄罗斯财政才会出现盈余)
中国石油储量现在已经几近枯竭,能够看到希望的就是页岩油,中国页岩油储备号称世界第三,但是开采难度远远高于美国,开采成本估计在50美元以上。南海倒是有丰富的可燃冰的储备,不过目前技术还不成熟,预计开采成本比页岩油还高。
大家把上述各国石油开采成本多看几遍,然后再来看看美国的石油战略就非常清晰了。
中东一票国家是美国豢养的走狗,那是肯定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走的。
对于与美国敌对的产油国家,美国就使用各种手段对其打压:
比如操纵国际油价大跌,开采成本较高的委内瑞拉就扛不住,委内瑞拉经济崩溃,石油生产自然锐减,美国还继续在委内瑞拉制造混乱,基本干掉了这个世界石油储备第一的竞争者;
比如对伊朗实施严厉的制裁,用金融霸权不允许任何国家购买伊朗石油;
比如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钝刀子割肉来玩死俄罗斯——俄罗斯财政要石油价格超过70美元一桶才能保持收支平衡,那美国一定要把石油价格压制在70美元以下;
对于中国这个国际石油最大的买家,则采用经济手段,原油价格控制在40——70美元/桶这个区间震荡,我们开发国内页岩油或者南海的可燃冰就无利可图,甚至会亏损!中国的能源不能自给,就只能从国际市场采购。
想一想,如果国际石油价格大涨超过70美元/桶会是什么结果?俄罗斯经济会好转,美国人的麻烦就来了;中国页岩油气在较高的价格刺激下开采量大增,国际石油市场上不仅增加了更多的卖家供应,连中国这个最大的买家购买的数量也大减。
所以,未来国际原油价格控制在40——70美元/桶这个区间震荡最符合美国的利益。
如果未来国际油价长期在40——70美元/桶这个区间震荡,那么,这么低的油价就不可能给中国带来输入型通胀。
所以,未来会导致通胀指数大涨的第一个因素可以排除。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国内的因素。
国内对通胀影响最大的就是货币政策。
过去20年,中国货币为什么会超发?
原因很简单,因为快速城市化的需要。城市化首先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高速、机场,城市市政道路、地下管网以及光纤、4G基站、电网等等。
要建设规模巨大的基础设施就需要巨额的资金。那么,钱从哪里来?
两个渠道。一个就是卖地收入,每年这个收入就是6万亿(2012年前大致是4万亿),感谢社会主义土地制度,让政府能够通过出售土地快速获取巨大的资金来建设,这也是中国城市化建设远超全球所有国家的制度基础。
一个就是银行贷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是政府通过卖地筹集了30%的启动资金,然后银行给70%的配套贷款,这个贷款杠杆的撬动下,让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每年可以达到十几万亿。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做得最多的就是国开行,国开行的资金从哪里来的?就是央行的印钞机提供的。
所以,过去总有一票公知与专家攻击我们货币超发,这些人根本就不懂经济规模,超发的货币那里去了?主要就是沉淀在基础设施建设里了——沉淀在公路、高铁、机场、城市市政道路、地下管网、光纤、4G基站、电网等等这些设施里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中国过去20年经济腾飞的保障,是惠及子孙后代的财产!
给大家上几张图比较一下。
假如你去东南亚旅游,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一票东南亚国家的路网是这样:
东南亚国家路网
在中国呢?大部分地区路网是这样:
中国东部地区路网
是不是有点密集恐惧症的感觉?嗯,如果我们将广州地区的地图放大,那么路网是这样:
广州地区路网
有个事说一下,以后你们遇到喷子杠精怎么简单粗暴的怼回去。
比如遇到谁吹嘘东南亚国家要逆袭中国的,你也别跟他争论什么重工业化工业基础,直接把这几张路网图砸他脸上。想逆袭中国?能不能先把路网做到中国这个份上?
比如遇到谁喷中国过去货币超发啥啥的,你也直接把这几张路网图砸他脸上然后就问一句——这些道路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超发的货币转化成基础设施都是具有战略价值的资产!战略价值的资产懂不懂?
不懂?
中国制造业怎么崛起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建设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所以才能培育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有了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才有了一票优秀头部企业带动整体制造业的崛起。
比如格力的崛起,因为我们建设了覆盖全国高效的国家电网,才培育了庞大的家电市场,才让中国空调渗透率达到美国的水平。中东石油国家大都是土豪吧,因为没有这个完善的电网,整个中东地区每年销售的空调还比不上我们农村的消费量。
比如华为、小米、vivo国产手机的崛起,因为我们建设了全球占比60%的4G基站,全球500万个4G基站中国就有300多万个,所以中国每年消费的智能手机占全球总量的50%,所以手机从零部件到系统组装的产业全向中国集中。
比如阿里、腾讯的崛起,还是靠我们铺设了覆盖全国的光纤网络+4G基站,然后建设了完善了路网才能支持发达的物流,才有了中国领先全球的互联网经济。
解释了过去货币超发的原因,现在我们讲讲未来的货币政策趋势。
未来中国还需要继续超发货币来做基础设施建设吗?
不需要了。
因为基础设施拐点已经到来。
2018年中国城市化率大致是60%。根据全球所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规律,城市化率超过60%之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迎来一个拐点——基建投资增幅将开始下降(同样这个指标也是家庭债务的拐点——家庭债务率在城市化率超过60%之后将开始下降)。
也就是说,我们未来已经不需要重复过去的历史——增发大量货币来拼命建设铁公机,基建还会有,不过相对过去已经过了基建的高峰。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传递了未来传统行业即将降温的信号,未来即将升温的重点是5G基站、工业互联网、充电桩与充电设施。相对过去规模浩大的铁公机建设,这些基建省钱多了。
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数据,2018年中国人均居住面积超过40平米——城市人均是36平米,农村是45平米。这个人均居住面积全世界排名第三!也就说,未来大部分中国老百姓不用象过去那样拼命贷款买房了。这个数据同样印证了上述发达国家家庭债务拐点规律——家庭债务率在城市化率超过60%之后将开始下降。
未来政府不再需要增发货币来做传统基建;
未来房贷降温,居民债务迎来拐点;
这两者决定了货币的需求端将出现重大变化,与此对应,货币的供应端也会有重大变化。
所以,未来我们的货币政策相对过去也将有重大调整——
未来将是一个低M2增速时代!
过去我们M2增速最高超过20%,2014年是14%左右,最近两年是8%。未来M2增速维持在8%左右将是新常态。
按:我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对政府工作报告几个重要信号的进行了解读。其中,2021年我国GDP增长目标6%以上,那么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总体基调就是“稳货币”以及“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更宏观的背景:在我们的十四五规划中,就没有制定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只是笼统地表述为“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这个表述是有特殊含义的。
这个特殊的含义就是——不设定具体经济目标,不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
十四五相对十三五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我国将告别过去将经济增长放在首位的野蛮生长阶段,而是将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分配制度更加公平摆在经济增长速度之前。
原文:原创 | 从GDP到房地产:政府工作报告几个重要信号的解读
如果货币政策趋势发生逆转,货币供应增速降下去了,国内导致恶性通胀的因素是不是也可以排除掉了?
至于突发事件对通胀趋势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比如非洲猪瘟疫事件,猪肉本身在CPI占比只有0.12,对整体物价影响很小,而且我们国家应对这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非常强,猪肉生产周期只有几个月,若不是疫情影响,去年的猪价就要降下来。
过去中国通胀情况比较严重是受到双重因素叠加的影响,一个2010年之前国际油价持续上涨,2007年油价涨到140美元/桶,与此同时,因为快速城市化的需要,我们M2增速也很大,长期在16%——20%这个水平,两者叠加导致过去中国通胀指数很高。
但是未来这两个因素都会逆转:国际油价将长期在40——70美元/桶这个区间低位震荡,中国货币政策未来将保持低增速供应。
所以,未来中国通胀指数大致就在2-3%这个范围震荡,这样的CPI水平是根本不值得担心的。
嗯,最后再强调一句,凡是用通胀恐吓你去买房子或者换美元的都是耍流氓!
原文首发微信公众号,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