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记者先抑后扬的凡尔赛笔法相当不错,看完文章感觉贬低是有,但基本可以确定是友军,不要开火!不信看我分析:
明着贬低:ZF向农民提供奶牛时,一开始农民不相信,以为ZF过段时间会收回,就连生出来的小牛也要拿回去。
凡尔赛的反击:农民不仅不需要在指定时间里归还奶牛,而且奶牛赚的钱全部归他们自己,有人还领了一小群羊,ZF还铺了一条公路直接到村方便交通,ZF为最贫穷的农民翻建房屋,为普通农民进行新农村改造。 比如,ZF为当地贫困村民张先生新造了一个宽敞的混凝土结构的新家,里面放满了新家具。他还能每月领取500元左右的生活补贴,原来的住房也没放弃,被改造成了储藏室。
明着贬低:中国这种规模巨大的扶贫工作,投入这么多的补贴,执行起来又困难,创造就业机会和为农民建房这种事情貌似是不可持续的。
凡尔赛的反击:当地干部深入基层确定贫困家庭,向贫穷人群发放贷款、补助甚至还发牲畜。他们每周都深入基层检查扶贫落实情况。在过去的5年里,ZF为扶贫投入了近4万亿元左右的贷款和补助,还有国家电网等国企的大规模捐款: 国家电网为农村电力改造约7000亿元,超过7000名员工在进行扶贫。
明着贬低:许多村庄仍然只能通过单线道路到达,交通不便。
凡尔赛的反击:但是,村里的路灯是由光伏电池板供电的。新的工业级的养猪场、苗圃和小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造了就业机会,而且当地的工作人员正在继续为农民造新房。
报道指出的问题也有些道理,他们觉得确定贫困的方法比较僵化,对于初次认定不贫困后期致贫的人口照顾不足,对于大城市里收入尚可未列入贫困,但实际上因生活成本更高而生活困难的人群帮助不足。另外存在的问题是村干部是不是在认定贫困的时候权力过大,还有一些人因病返贫。
凡尔赛的反击:这分别是扶贫第一阶段完成后 ,这项工作面临的深层次推进问题,其实就是对第一阶段工作的巨大认可 。记者最后也承认 ,采访中他们发现一些项目确实可持续发展,人民对ZF充满了感激之情,这次扶贫工作,大家对ZF的信任和感激实实在在是增强了。
大家把抽出的四十米长刀收回去吧,这位记者用心良苦,实实在在展示了我们的扶贫成果,抑是为了扬,指出的问题大部分是在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我们自己也在想办法解决。
最后给个连接:
我早就说过了,西方媒体已经不能正常报道中国的事务了,一定要采用“迂回”战术。
比如说经济增长得快,一定要先说一堆,这没有合法性、那工人没有尊严,虽然经济高增长率了,但是未发达就先衰老了,增长率不能持续了(本意可能是讽刺美国工会力量太强大,制造业回流是不现实的。但因为自己一直强调工人权益多重要啊,中产阶级多重要啊,不能明着批评工会、不能明着说美国工人懒。所以只能这么拐个大弯,批判老特制造业回流别想了,咱不是那块料)。
比如说防疫有成绩,一定要先说一堆,这不能出门不人道、那追踪病例侵犯隐私,虽然疫情控制住了,但影响人们出行,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本意很可能是讽刺老特应对疫情不力,号召美国人自己也应该减少出行,这样才能控制住疫情。但是因为早期已经抹黑了中国啊,已经说了控制出行是错误的、黑暗的啊。所以必须要迂回,跟你说中国是控制了出行、放弃了部分隐私才获得了抗疫成功。老特不这么做是不对的)。
这扶贫报道就是如出一辙,老套路。
为毛的这么拐弯抹角、这么费事呢?
因为几十年如一日说你是魔窟。魔窟能有好的吗?魔窟要有好的,几十年来我自己不是在撒谎吗?不就是fake news吗?
能直白地说中国贫困人口都脱贫致富了吗?那我们大美丽国还天天有人睡马路、还有人冻死了直接拉乱葬岗怎么讲?谁是魔窟啊?哦,到头来魔窟就是我们美国自己?那你这就是穿了红裤衩,就是中国的大内宣,你这为谁说话呢?
所以,一定要说,别看中国现在脱贫表面上做得不错,肯定是不可持续的,是表面形象工程。我们美国可不能干这种“耗费高昂,不可持续”的事情,我们美国可是讲求自由的,纳税人的钱可不能浪费,都是每个人自己努力、为每个人创造发展机会的,我们这个方式才是最好的。
这就都是好事了!
其实它说的也算有两分道理,在整个扶贫工作中,确实有一部分扶贫项目存在耗费高昂,不可持续的问题。
今天先不谈集中经济和分散经济这类月经问题,说一点实在的,简单来说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贫困问题,它和经济或者制度无关,纯粹就是一个自然环境的问题,那些贫困地区说句不好听的严格来说是不适宜人类生存和居住的,或者说不足以支持开展有效经济活动的,而且越是贫困地域集中,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这种自然环境致贫的情况往往越严重。
就以我个人亲眼所见举例,某乡有甲乙两个村民小组,甲村在坡地上,自然环境较差,比较贫困,乙村在坝子上,自然环境较好,经济条件较好,甲村搞扶贫,主要内容却是给乙村村民做思想工作,为什么呢?因为甲乙两村是世仇,号称上百年的那种,甲村之所以住在坡地上,是在当初甲乙两村争夺坝子水源地的械斗中败下阵来,不得已才逃到坡地上住的,而坡地上要啥没啥,田少水寡,还三天两头滑坡,唯一的优点就是易守难攻,属于典型的不适宜人类生存。
双方的世仇之深,不亲身体会是无法想象的,几十年前甲村某村民下山去乙村,强奸了乙村某女村民,乙村为了报复,就趁该强奸犯再次下山时把他抓起来骟了,骟了也就算了,还把切下来的部分装盒子里送回山上去,甲村视之为奇耻大辱,趁夜下山把乙村祖坟给刨了,双方为此再度大打出手,甚至动用了土炮……诸如此类的矛盾多如牛毛,而且上至老头下至青少年,人人都对这些事情如数家珍,而我们的扶贫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在这类在外人看来狗屁倒灶的破事中纠缠,然后两头不是人。
原定扶贫方案,即将甲村搬迁至坝子的方案事实上已经无法执行,双方的矛盾巨大,乙村放出话来,除非甲村出资为乙村重修祖坟,全村人再在乙村祖坟前磕头,否则这事没的谈。
县长和县委书记都去劝了,没用,政府给方案说由政府出钱重修好不好,磕头就算了,乙村死活不同意,说就要让甲村出钱,这不是钱的问题,就是咽不下这口气,而且必须磕头。
甲村原本听说要他们出钱就不高兴了,一听还要磕头,也放出话来,说乙村祖坟修一次就砸一次。
于是事情彻底僵住了。
知乎很多人都以为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答案,然而现实世界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的。
最后扶贫方案是,让甲村全村人搬迁到距离当地几十公里远的另外一个乡,一整个村远途搬迁,其耗资之巨大,不足为外人道。
这还算是有法可解的,有些地方是社区,乡,乃至半个州县都穷的一塌糊涂,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根本不存在招商引资的可行性,对当地的扶贫工作相当大程度上其实是用财政手段来强行拉抬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这种方法你说有什么可持续性吗?但不这么做你还能有什么办法?一个村你可以搬,一个社区你可以搬,你还能搬一个乡一个街道乃至半个州县不成?
这种情况下你只能搞就地扶贫,而在这些缺乏有效经济环境的地区开展扶贫活动,它事实上就是一个财政持续失血的过程,而且这种失血不是那种“未来可期,放眼长远”式的暂时失血,而是纯粹的去填一个无底洞式的纯失血。
除了持续不断的财政输血,你没有任何别的办法,因为那些地方本来就是长期维持在一个低水平的经济环境下,而当地形成散碎的人居环境和不小的人口规模自有其历史原因,你去纠结这些东西毫无意义,既成事实已经形成,你只能在这个现有基础上能做多少做多少。
也有一些地方想过其它办法,比如暴力修建基础设施,或者强行搞特色产业,比如搞各种“特色旅游”(这种情况最多)。
然而一个地方能搞起产业来,不是说基建到位了就行了,产业是需要区位,是需要地缘,是需要资源的,不是说有基建就完事了,知乎上弥漫着各种基建万能论,好像只要肯基建,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基建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个地区的区位和地缘劣势,然而这种弥补能力是有极限的,总有那么一些地区差距实在是太大,再大的基建投入也救不回来,而在那些扶贫攻坚的老大难地区,此类根本就救不活的地区是密集的,是连片,是大范围的,是涵盖了大量人口的。
搞特色产业和旅游产业就更是有风险了,很多贫困地区的贫困具体体现在当地除了贫困之外就一无所有,想要搞产业的前提是当地得有点可供搞产业的条件,什么条件都没有,用头搞?那只好搞旅游业,因为旅游业是唯一一种对产业基础要求较低的产业,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当地有什么产业基础,连旅游资源都不需要太多,可以通过暴力锤奇观来强行制造旅游资源。
这里要说一下,旅游业这个行业很多时候是最容易大力出奇迹的行业,因为并不是每个县都有一个张家界,因此在自然奇观指望不上的情况下,人造奇观是一种较为可取的方法,哦对了,可不要鄙视人造奇观,人造奇观救活过很多地方,实际上,和奇观合影是相当一部分旅游行业目标用户群体的主要旅游动机,可能你会感到无法理解,但这就是事实,就像我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能在手游上氪金氪成千上万,而在3A上花几百块就能捶胸顿足,我的看法是不要试图去理解别人,接受现实,然后尊重客观规律就好。
以培养旅游业而言,人造奇观的成功率其实不算低,实际上人造奇观硬凹旅游业这个路子是从被广大知乎用户视为旅游服务业标杆的日本学来的,毕竟众所周知,假文物是日本旅游行业的重要支柱。
能够争取到足以锤奇观的巨额投资的地方,往往自身旅游资源都不算差,锤奇观是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一个总体拔高,然后提供一个营销噱头,特别是在缺乏人文积累的地区,锤奇观几乎是提供人文观景价值的唯一手段,搞旅游的重点是要能吹的起来,吹的庸俗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连吹都没得吹。
就比如知乎日经问题独山县400亿水司楼,实际上那个项目既不叫独山县,也不叫400亿水司楼,那个项目叫净心谷风景区,那个水司楼叫净心谷大酒店,大酒店是净心谷风景区的一部分,400亿是整个地区的总投资,不是那一栋楼的价格,净心谷大酒店的造价是2.5亿,400亿中也包括当地居民人居环境的改善,另外400亿的总投资也不是像某些人说的“纳税人的钱”,而是当地搞了融资平台,综合融资,资金来源是非常复杂的,当然财政有一部分。
当地能拉来这么大投资,一方面是主政人员能量大,另一方面则是净心谷当地的旅游资源其实还行,实际上没有旅游资源的地方你根本拉不来这么大投资,你能量再大也没用,但是至于拉来了投资,能不能生效,能不能炒热,这就有点赌的意思了。
成了,就是菌子山,凤凰谷,千户苗寨,不成,就是净心谷,佛像山,万和宫。
这还是有一点旅游资源的地方,而那些没有什么旅游资源的地方,就只能搞搞农家乐和各种“特色旅游乡村”了,这些东西的成效如何,有多少客流量,有多少前景,有过扶贫工作经验的人都懂,就不说出来扫大家的兴了。
而这些多如牛毛的农家乐和特色旅游乡村的背后,实际上是对产业脱贫和招商引资的彻底绝望,以及死马当活马医的最后挣扎。
挣扎失败后,最后的出路就是财政输血,通过财政输血把当地的人居环境和收入水平强行拉抬到脱贫标准线以上,用钱来维持着,同时这类地区往往是人口的净流出地区,假以时日,让这些地方自然凋亡,这已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本来很多地方就不该有人居住,而且还是如此大规模的居住。
这就是扶贫工作,成效巨大,代价同样巨大,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讨论什么“可持续性”的资格,扶贫攻坚只是在它最后的生命周期中,用财政手段强行维持着这么一个局面而已。
一个地方,没有资源,自然条件恶劣,招商引资不现实,锤奇观也缺乏基础,开展有效经济活动都步履维艰,人口存量又大到无法进行整体搬迁,除了拿财政生拉硬拽,等待其自然凋亡外没有任何办法。
而这样的地方很多很多,有些甚至是连成片的。
说多了嘴里发苦。
然而就算是拿钱硬凹,就算是毫无产出,就算是没有收益,就算是拿钱填一个无底洞,该做也得做。
为什么呢?
因为总是把政治问题庸俗化为财政问题,是上一个普世帝国英帝国的崩溃史给后人留下的一条重要教训。
英帝国在基于财政盈亏做出政治决策这一领域简直堪称登峰造极,把整个国家搞成了一个会计事务所,基于账本逻辑的政策形成方法横跨整个近代以来的英国历史,不光帝国时期如此,当下还是如此,例如放弃了主战坦克,转而把装甲部队的主战力量全部改为阿贾克斯步兵战车,并且用“阿贾克斯足以承担英国陆军当前面临的作战需求”来自我安慰。
正是这种鼠目寸光的财政精算主义,让英帝国丢掉了一个又一个海外领,让无数至关重要的帝国领土对帝国中枢缺乏最起码的认同,在国势强大时,帝国还能维系,国势衰颓时,马上大难临头各自飞。另外,这种精打细算的算账功夫还极大的干扰了英帝国对国家力量的建设,英帝国自近代以来明明有着不逊色于美国的体量,却屡屡在帝国面临重大外部危机时,无法拿出足够庞大的力量去应对危机,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需要平日里大量看似亏本和不划算的投入去维系的,英国人自作聪明的省下了大量本应投入到国家力量建设中的成本,赢得了一个短期内极为美观的账面数字,输掉了整个帝国。
几千年一遇的工业革命先手,横跨四海的宏伟舰队,占据所有时区的巨大领土,整整200年的窗口期,同文同种的基础,英国的基本盘居然一点都没有扩大,无限可分,无限内讧,眼下已经到了连本土都守不住的程度了。
换言之,要享有国祚,就必须把领土当自己家来经营,而经营自家时,是不能太过计较盈亏得失的,钱没了,可以想办法去谋利,去投机,去聚敛,乃至去抢,去印,但是国家认同没了,那就是真的没了,很多看似亏本不划算的投入,实际上购买的是政治合法性,维系的是国家力量的常态化存在。
实际上任何一个大型国家的财政体系都是在超负荷运转的,这是当代人类社会日益复杂化的结果,在当代的诸多全球性危机中,有一个被常态化忽视但影响无比巨大的层面就是全球性的财政危机,几乎全世界所有主要国家都在入不敷出,都在寅吃卯粮,但由于身处同态竞争的环境下,所以拼的不是谁省的钱多,而是谁最绷得住,中国的财政情况固然也和其它国家差不多,但要论绷得住,我们可是不会输给任何人的。
至于纽时的这篇报道,它的作者很显然忘了一点,当初美国之所以得以独立,一方面是欧陆局势吃紧,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英国太过算计,满脑子都是“亏本”“不划算”之类的做账逻辑,所以才放弃了继续把镇压北美反贼的战打下去,否则就以大陆军那菜的抠脚的架势,哪儿有什么美国啊?
而眼下,美国正在逐渐放弃对事关国家力量维系和政治合法性的持续投资,吃旧时代的老本,换言之,美国正在犯下和英国相同的错误,而美国的内在维系能力可是连当初的英帝国都不如的。
他们居然还有脸来嘲讽中国的这种持续投资行为,只能说蠢而不自知。
主流媒体其实可以不写这个,反正农村贫困人口这个问题在美国不存在,就算存在也不会对美国经济政治生活有半毛钱影响,且不说中国的扶贫好不好,就算好,无视就行了,难不成中国媒体还能搅出什么风浪来?
主流媒体之所以不得不写这个,只有一个原因,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对中国模式感兴趣了
于是你就完全可以理解这个报道的逻辑,首先告诉你中国没有那么好,然后告诉你就算很好那也是中国特殊,你复制不了
不过这个报道在技术上是有问题的,因为相关事实在美国不宜公开讨论,所以“中国特殊”这一层意思没能充分体现,逻辑不完整,显得更像“扶贫太贵了所以不能扶贫”,这当然是会有反效果的
不过就算这种套路成熟化,其效果也是存疑的,因为发达国家的人上人们可能并不知道,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会开始对中国模式感兴趣,原因可不仅仅是中国的成功
不管中国的扶贫项目看上去代价多么高昂,至少现在是做成了,而且也没有给经济带来什么严重的问题。不管中国的扶贫项目看上去多么不可持续,至少现在是做成了,将来不可持续再慢慢修补就好。毕竟修补少量的返贫问题,比大面积脱贫要容易得多。
我们把视线再放远一点。扶贫的事情绝不仅仅是算经济账的问题。纽约时报的人还是鼠目寸光了。我们至少应该看到如下两条重大的政治后果。
第一,如果对最贫困的极难脱贫的人,党和政府都愿意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扶持,那么其他的群体或者阶层如果出现了整体性的看不到希望的坠落,我想党和政府也不会放弃他们的。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国民的经济安全底线,不是社会福利,但胜似社会福利。说它不是社会福利,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契约保障。说它胜似社会福利,同样是因为没有涉及契约,从而政府行事不是以完成契约义务为界限而是以政治经济的全胜为目标。很多人认为中国不是福利社会,其实还是拿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来衡量,没有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抱负。
第二,扶贫工作培养出了一大批能够扎根基层的很能干实事和解决棘手矛盾的干部队伍。这批干部队伍是宝贵的政治财富。我在之前被屏蔽的键政文里面专门讲过关于这批干部队伍的一些令人浮想联翩的前景。有些东西我不好说,我就举一个例子。那就是我曾经建议未来一些亚非拉国家,在中国和他们谈一带一路的时候,不要只盯着钱,应该提出以自然资源换扶贫干部团的要求。
中国的扶贫工程是一项非常伟大的整体性工程,但是这改变不了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国的扶贫相对于世界标准而言,尤其是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是相当低标准的。
前两年有一个梗,官方说“消灭贫困人口”,一群人发朋友圈,说自己就要被消灭了。我一点也不觉得好笑,因为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贫困意味着什么。一群年收入超过十万、相当于贫困人口二三十倍的人在朋友圈里哭穷,而且他们还不是装穷,是真的觉得自己穷,觉得自己被扶贫落下了,这只会让我觉得魔幻。
中国的贫困人口的下限是非常低的。在扶贫工作推开到他们身上之前,他们的生活不能用贫穷或者落后来形容,而是原始。生活原始,思想观念更原始,他们的年收入无法用钱来衡量,因为他们的经济生活根本无法被纳入现代经济学体系当中。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1949年一到(或者有些人认为1957年一到,或者有些人认为1979年一到),全国人民在思想上就同时同步同等进入现代了。搞笑,就算你给全中国的每个村配发一名汉语流利的马克思本思,想要推开现代意识也得两三代人的时间。
什么叫现代意识?我说一个数据大家就会明白。早在2013年,中国农民工的平均收入就已经达到了2600人民币/月,2020年这一数字已经将近4000。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四口之家,其中哪怕只有一个人在外打工,这家人就已经远在贫困线之上了。如果你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你就会知道,这年头,找份好工作很难,想要随便找个活儿干还是很容易的,想打工没工打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只要你有份“进城打工”的意识,你就已经是一个远远高于扶贫标准的人了,说是这个社会的强者,至少是“非弱者”,远不为过。
那我国的扶贫针对的是什么人呢?是那些连这一基本意识都不具备,这一基本能力都不具备的人。是被现代意识抛下的人。
我们知道,中国的社会福利体系中特别特别忌讳的一件事,就是直接给人发现金。除非确有特殊情况,比如确实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那也是以米面油为主,打钱为辅。他宁可花几倍的钱去给你修路修网络,他也不会直接给你打钱。这是符合中国的社会现状国情的。为什么要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中国,需要接受扶贫的这些人,他们缺钱,但相比起他们所有缺乏的东西,钱反倒不是他们最缺的东西。他们最缺的是现代意识的引导。
什么都不缺只缺钱的情况在中国现实社会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如果一家人社会现代意识健全,只缺钱,那他自然会去想辙打工,然后一年怎么也能挣个几万,很自然地他就不缺钱了(相对于贫困标准而言)。而对于那些仍然显著缺钱的,你把钱给到他手里,根本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比如他一夜之间就可以赌光,或者消费点他之前不敢消费的好东西迅速花光。再给再花,再给再花。手把手地培育起一种现代意识,远远不是给点钱就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现代社会中生存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现代性的基石上。你在这个基石上面赚到手的十万块钱,意味着这个基石当中可能有五十万甚至一百万在运转。如果没有这个冰山一样的现代性基石,你手上的这十万,也是拿不住的。
扶贫,是在给他们建设这个基石,不是往他们手上塞钱。要是塞钱就能解决问题,那早就解决了。
西方人不懂这个道理无所谓,跟我们无关。但我们得懂。他们的基石是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我们不是,我们是自己搭的。
中国人,难呐。
纽约时报水平越来越差,这篇文章说中国的这两点,美国大众都不会认同。
耗费巨大,美国人和白左是没有成本概念的。
不可持续,美国人和白左是只看眼下的不看持续与否。
这篇文章相当于承认中国耗费巨资让贫困人口脱贫,要是对面宣传口有点战斗力,直接跟上“美国政府让富豪财富增加了20,为何不把这笔钱让贫困美国黑人有更好的生活?哪怕只是一段时间也好”。再加上“中国贫困娃和美国黑娃的这五年/是什么让中国穷人喜迎新年,美国黑人户外等救济/美国富豪的财产呀等等你那些穷人同胞吧/著名中黑承认中国扶贫花费巨大,为何美国扶贫只给600美元?”。然后把自己推动几个美国代表,打造为美国贫困阶级甚至这20年来财产下降阶级的代言人出来。
纽约时报连本国忠实读者都忽悠不动,可能是骂川普四年下来报刊编辑的精力已经耗尽了吧。大洋对岸这边新势力崛起的时候,这样萎靡的状态可不好哦。
贫穷,时至今日,仍是最沉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的反贫困问题研究专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贫穷的本质》书中揭示出,贫穷的本质是穷人处于弱势的发展处境。
贫困的境遇,导致穷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限,造成许多小错误,并产生恶性循环。
而刘易斯则不无见地地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扶贫政策之所以大都失败,是因为对“贫穷文化”缺乏充分的了解。
例如,政府在给予贫民政策救助,包括给予救济金、食品购买券的同时,要求穷人付出尊严、自豪和私密的代价,而这些恰恰是穷人所看重的。
不食嗟来之食,是自古以来所有穷人的底线。
某些人想要突破这条底线,鼓吹“屌丝文化”,以为阿Q精神可以拔高穷人的自豪感,自嘲人至贱则无敌,伪造出老子天下第一的庸俗幻象,只会弄巧成拙,缘木求鱼。
我们在最近的京东金条、360借条等短视频广告里,就看到他们十分刻意地拉低“穷人”的人格尊严,我这里不去对这类广告做道德批判,我只想要指出,这种方式不会得到目标受众的认同,无法达到广告的目的。
事后, @京东金融app 为此事公开道歉,是更为明智的做法。
发展中国家的扶贫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扶贫工作是层层递进的。
首先要提升贫困群体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才能考虑提高穷人的教育水平,并为贫困者提供就业培训。
从外部支持条件来看,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给予穷人小额信贷支持、提高扶贫政策实施绩效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扶植的方式帮助穷人,绝不偃苗助长;耗费高昂,正是为了可持续。这一代脱贫,下一代再致富;我们的目标不是在矬子里头拔将军,而是让每一个士兵最后都成为元帅。
这才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扶贫项目的真正目标,外国记者有意见可以提,若是朋友的善意忠诫,我们不去辩驳,话都在酒里;如果是那豺声狗吠扰乱视听,想要动摇我们全面小康的决心,那么迎接它的就是猎枪,和大棒。
Time will tell. Sooner or later, time will tell.
这么天大的好事儿,咱们开心还来不及呢。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效果强过环球时报一整年宣传工作(非贬义,毕竟环球已经几乎是外宣独苗了)。
无论生活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如果当地人听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个国家,它正在为了人民脱贫而努力,并且开篇就强调“中国为帮助该国最贫困的民众而投入巨大”……那么他会怎么想?是觉得中国在干一件堂吉诃德似的傻事呢,还是——
我X!这个国家为了人民也太拼了吧!
对于普普通通的外国人来说,他需要去在乎一个国家的政府到底投入多少吗?他只需要通过这篇文章知道,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生活水平很差的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过上了更好的日子。
就够了!
这不比博人传热血?不比丁~催泪?
对于第三世界国家,他们会羡慕。而对于发达国家在新冠疫情冲击下日子不太好过的人而言,看看中国在干啥,想想自己国家那帮政客除了吹牛逼发国难财,还干过什么人事?
答案几乎是显而易见的。这会吸引更多人开始关注中国制度优势,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浓厚兴趣。哪怕是那种思考成本的“理性派”,也要想想能不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原来面对寡头们只顾自己发财无视平民权益,还有这样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
纽约时报不愧是阿川钦定的通中媒体,一边怒斥美国政府不为人民服务,一边又旁敲侧击帮我们搞宣传,还不怕某些社交平台封号……
居功至伟啊!大家还不赶快积极转发点赞?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鼓励更多西方媒体,无论你从什么角度报道中国扶贫,总之你能把“中国正在为了消灭贫困而做了很多事情”的信息传递出去就OK。
希望西方媒体继续努力,在2021年做出更多贡献,间接推动以我们的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而新的一年,环球也要好好努力,不要输给这些同行哦!
PS:被键政大佬们踩踏得伤透了心,决定转行写点搞笑的颜色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