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据并不出人意料。
高赞提到了换基线的问题。英国统计局用的是2015-2019来作为超额死亡的基线;但是到2022年的时候,去掉了2015年,用了2021年。跳过2020年是因为最脆弱的时候,那时候疫苗还没有展开,应对新冠没有经验,所以死亡很多。
虽然2021年也不少,但是其实积分起来之后影响程度依然小于2020。 ONS说这样会让基准死亡率增加2%。
而英国的超额死亡率在新基线下是-4%,所以换基线只是放大了超额死亡率的下降,而超额死亡下降本身还是实在的,只是相比15-19基线来说幅度更小。
这个下降还是可以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还是疫苗的原因。毕竟从推广疫苗到现在已经一年多过去了,英国重点针对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打加强针,现在也算是收获了效果。英国老年人在疫情之初是最大的受害群体,后来疫苗戒指的时候,这批人比较配合,覆盖率很高:
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三针覆盖率最低的非裔,也达到了86%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英国最早宣布放弃硬性抗疫,首先「共存」的最大底气。
其次,每个人的体质千差万别,可能存在一批对新冠抵抗能力奇差的人群,即便是严格的接种了疫苗,也有一个相比其他人较高的概率死亡。但是如果这批人存在的话,那也已经在2020-2021这两年间去世了。自从omicron流行以来,抽样调查显示,英格兰70%以上的5-12岁儿童已经能够检测出抗体了。这批儿童当时基本上都是没有打疫苗的,也就意味着是通过传染、接触病毒来获得的抗体。
那么,omicron已经如此的深入群众,真的对新冠抵抗能力很差的这波人,是不太可能留存到2022年1月这个时间点的。用积极的语言来说,如果把新冠比喻成突如其来的洪水的话,那这两年英国人通过疫苗,通过感染,每个人应对新冠的体质,也就是堤坝都已经提高了,面对病毒没有那么脆弱了。
第三,过去的这两年防疫,已经深刻的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习惯。戴口罩已经不再是一个走在街上让人侧目的事情。即便是彻底的「躺平」之后,调查显示70%以上的英国人依然在或多或少的遵守防疫规则,比如勤洗手,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等等。
虽然这么松弛的自我约束,无法清零,无法防止病毒扩散,但是宏观上来看,还是会减少病毒的有效再生数。这方面老人有动机在生活中更加注意的和其他人保持距离,所以相比英国人还「不信邪」的2020年,两年后对防疫手段的遵从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第四,度过了爆发期之后,新冠即便造成了期望寿命的减少,但是也不会造成超额死亡率的增加。人固有一死,但是主要原因只可能有一个——如果有两个,那其中一个就不是主要的。如果一个人本来就有心血管疾病,而新冠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恶化而提前一两个月去世,这算什么呢?新冠会造成系统性感染,虽然攻击力度不强,但是对各种慢性病,基础病——比如阿兹海默症等等病情恶化,往往有显著的加成作用。
一个人可能在没有新冠的世界还能活三个月,但是不小心感染了新冠,生命减少了两个月,那么这会造成超额死亡率增加么?其实并不会。因为假如每个高危的病人寿命都平均缩短2个月,那么只会在爆发期集中死一批,之后则在超额死亡率上根本是体现不出来的,然而平均寿命依然是下降的。
现在几乎任何疫情的问题,都可以绕到「共存」和「清零」的争议上。从疫情的数据中「各自取材,各自解读」来进行辩论已经是一个常态。
比如英国的数据,就可能被解读为有利于「共存」的证据。但是我想说的一点就是,目前几乎所有的「共存」国家,都已经差不多进入了一种动态稳定的均衡态,也就是尽管病毒依然在传播,但是因为抗体比例实在太高了,所以对医疗早已经不太能造成压力的状态。英国的数据说明的是:在这种稳定态的情况下,人口的超额死亡率可以变化不大。
但是这个数据,不能说明的是在转换过程中的风险。
从「清零」到「共存」,最痛苦的阶段就是转换的过程,而不在于稳定的均衡态比较。以越南为例:
越南之前也是动态清零,在2021年六月份左右失守,然后八月份进入了死亡高峰期,然后越南制造业因为疫情的限制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明显能看出来PMI指数的下降:
越南近10年来最大的两个制造业谷底,就是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和失守的时候。现在越南共存了,曲线就会再次平滑起来了。
在失守的过程中,也就是从清零到共存转换的过程中,上面说的第二条和第四条都会失效。因为高龄的、极端脆弱的人群在清零状态下没有怎么经受过新冠病毒的考验,病毒进来之后就是一个冲击,一定会在短期内出现一定的医疗紧张,和超额死亡人数的增加——这个「熬」的过程如何处理是一个问题。
就经济来说也是一样的,「共存」的国家现在确实都已经很多实现了互相开放,飞机票价格也很低廉,人也慢慢的回到办公室去上班了;但是在「共存」之初,为了防止医疗挤兑,是一定的会采取一些限制手段,不可能躺平共存的。比如说限制聚会人数,阳性需要隔离7天等等。现在确实工厂生意不好,不过「共存」了之后,工厂隔三差五的有人阳性隔离,也是一个问题,到时候必然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查的严,阳性一定隔离,结果工厂效率严重下降;一种是查的松,阳性睁只眼闭只眼也就继续工作了,那就导致传播的更快,短期内重症更多——总之这个比较混乱的「又共存又防疫」的状态,也会延续一段时间。
目前这个转换过程,欧洲包括美国,也都是付出了挺大的代价,摸着石头过河,在略显混乱的防疫中被动完成的。而比较成功的,好像就是新加坡和新西兰。新加坡作为560多万人的国家,单日因为新冠死亡人数最高不超过20。
新加坡本身很发达,地盘又小又是城市国家,公务员队伍和医疗方面水平也比较高,又有严格的法规限制「共存」状态的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新西兰也类似,人口也在五百万左右,但是新西兰面积更大,从目前来看被omicron突破之后,新西兰现在死亡人数也还好,单日不超过10个人。
而这两个国家,除了严格的「共存」限制之外,还有对高龄人群、脆弱人群的高接种率这个共性:
这其实是中国疫苗接种的一个难点:钟南山说过,中国的高龄人群接种率还比较低。
这也是国情所决定的。老人往往比较固执,中国又有敬老的传统,社区工作人员也不敢多劝——老人身体比较脆弱,真打出个头疼脑热,这个责任社区工作人员也不敢背负。所以怎么提升这些高危人群的疫苗覆盖率,确实是个关键的挑战。
谢老铁邀。
首先,OWID上英国2022年1月之后的超额死亡数确实降了,而且跳水非常明显(恭喜英国朋友们!)
——请品鉴:
但这一点似乎略反直觉,
因为,正如题主所说,
同样根据OWID,英国2022年1月的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数在上涨。
——请再品鉴:
对于这种反常现象,题主提出了一些假说:
有人认为,这说明了英国这一段时间内新冠死亡的都是本来也会死的人,完全是耦合感染新冠,并且也没有造成医疗挤兑。也有人认为,是社会面防疫措施导致其他死亡减少了(还有人从此处延伸出,中国若以降低死亡率为主要目的,应社会一直保持停摆状态来降低死亡人数)。
然而很遗憾,
英国2022年1月份超额死亡数跳水的这件事儿,
再一次充分证明了:
这个世界远比大伙儿想象的更烂、更魔幻现实主义~
咱们首先来品鉴一下,OWID关于超额死亡的定义,
——差不多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翻译成人话,大致就是说,
用大流行期间的实际全因死亡人数,
去比较一个假设并没有发生大流行的“平行宇宙”的估算死亡人数。
这个是流行病学和公卫的常见套路,完全没毛病,
可问题在于,大伙儿都知道,OWID项目统共只有不到五个人,纯属用爱发电,
他们哪儿来的精力去亲手统计和估算全球那么多国家/地区的全因死亡人数及超额死亡人数……
所以毫不意外,他们只是信息的搬运工罢了,
——请接着品鉴[1]:
↑ 以上是OWID的信源,
所以OWID用的超额死亡数相关数据,
分别搬运自普朗克研究所的HMD项目和希伯来大学的WMD项目。
当然了,搬运嘛,这依然没毛病。
顺便一提,HMD和WMD都是非常高质量的信源,
咱这边搜集贩卖焦虑用的黑材料时,也时不时会刷他们家。
接下来,WMD项目的数据,至少是跟英国相关的数据,碰巧也是搬运自HMD
——请品鉴[2]:
所以兜兜转转,最后都到了HMD这边,倒也算是给咱的扒皮工作省了点事儿……
——那么咱继续看看HMD的信源呗[3]:
简单来说,根据HMD的方法论介绍,
他们用的数据,定期搬运自各国统计局。
所以直到这一步为止,还是没毛病。
在正式进入有毛病的部分之前,让我们复习一下上述搬运链:
现在让我们正式转进到英国国家统计局(ONS)。
根据开局一张图,
英国的超额死亡数大跳水,发生在2022年1月初,
那么咱就看看,在这个时间节点前后,ONS数据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动呗~
——请首先品鉴[4]:
简而言之,ONS每个月会公布一版Mortality Analysis(死亡率分析),上面是2021年12月版。
咱重点看看其中的方法论部分。
——当当当当:
翻译成人话,ONS表示:
重点来了……
下面让我们再看看ONS的2022年1月版Mortality Analysis~
——请品鉴[5]:
照惯例,还是直奔方法论部分。
——请睁大眼睛仔细品鉴:
简而言之:
从2022年1月开始,计算超额死亡的基线,从2015年-2019年,变成了2016/2017/2018/2019/2021年。
(然后各位不妨再次顺便瞅瞅具体数据,超额死亡数已然摇身一变,成为负数了)
???
???
最后,让我们品鉴品鉴,在已然化身成为基线一部分的2021年1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请看:
最后走两条防杠声明:
想知道有没有武汉2020年的超额死亡数据,拿出来看看,证明一下英国有多垃圾。
有人提前死掉了
选取2015-2019为基准,我们会发现从2020-2022,超额死亡率仍然在下降,从20%多到16%到1%不到(今年1-10周数据)。也就是说排除掉英国调整基准的问题,英国因为新冠造成的超额死亡还是在下降。(我们姑且认为这个数据是准确的)
这也是最高赞没有去关注的地方,在这块我的想法跟 @司马懿 差不多——抵抗力差的在2020-2021年已经死掉一批了,剩下的人群有比较高比率的疫苗接种(和新冠反复感染)带来的抗体保护,而新冠到目前为止的毒株演化也在向着致死性减弱的方向走。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有了2022年的超额死亡率下降。
这对我们来说,正面和反面意义都有:
正面来看,至少针对Omicron,通过推广加强针接种,是能够起到不错的抗重症乃至死亡效果的;
反面来看,没有经历过2020-2021年的我们,贸然放开必然付出惨痛的成本,而这个成本是不是可承受,有没有可能尽量降低,一定程度上是未知的。
搬运拍照稀烂帮帮主文中的一些数据:
- 2021年12月,NHS择期治疗排队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达到607万人;
- 2021年12月,等待择期住院治疗超过一年的人数约31万,规模约为疫情前的两百倍。等待择期住院治疗超过两年的人数则有约两万;
- 2022年1月,急诊病床的等待时间也创下新高。一共1.6万人从被救护车运到医院开始到实际住院的等候时间超过了12小时,比上个月增长了28%;
- 2021年12月,有三分之一已得到GP紧急转诊的癌症患者,接受首次癌症治疗的等待时间超过两个月
2021年12月,总共600万人在等待择期住院治疗;
其中等待超过一年的人数高达31万,等待超过两年的人数也超过了两万;
作为对比,在2019年12月,等待超过一年的人数只有不到1500人~
2022年1月,NHS一共处理了差不多190万起急诊入院,比大流行之前的2020年1月反而缩水了11%~
2021年12月到此年1月,分别有27%和26%的急诊病人等候时间超过4小时,创下了NHS急诊等候史上最烂记录;
2022年1月,等候超过12小时的人数超过1.6万,比起2021年1月水平大涨28%,比起2020年1月则更是翻了四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