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太绝望,因为房价不会永远涨,相反的,你们未来可能要绝望的,是房价下跌。
其实现在的有房阶级,正在被一些组织进行新一轮的收割,这种收割的方式就是当大多数人都上车之后,车开始倒退了。也就是说,如果从现在开始算直到十年之后,每一个城市的孩子都必定有一套“婚房”的话,那么非重点城市的房价一定会崩,而且国家一定会推进房产税的征收,那个时候有房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反而会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
其实我国的房地产事业真正开展到现在,也不过30余年的时间,在此之前国家一直都进行福利分房政策,房产买卖是不合法的,因为理论来说所有的房子都是国家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争议房产出现的原因)。只有30余年的房地产政策,把几代人的观念全部改变了,那么你怎么能肯定这个政策不会被另一个政策代替,通过下一个30年继续改变几代人的观念呢?我个人估计,随着大多数人都持有一套甚至几套房产之后,买房换房的需求将会大大下降,到那个时候,房产将变得不再值钱,变成“白菜价”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这种情况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陆续发生。
之前我回答过关于马云说未来房价会跟白菜价一样,其实无论是白菜(生存资料)价格飙升,还是二手房价格血崩,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其实都是注定的事情。或许应该这样说,现在在东北和内蒙古的部分城市,这种城市的房产已经比“白菜价”(这里指的白菜价,你可以理解为一立方米空间堆满白菜的花费,约等于该地区一平米的房产价格)更低了。只不过那些生活在三线城市以上的年轻人感触不到而已。
放心,随着经济持续下行,未来20年以内,除了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和部分省份的拳头城市(个人估计平均每个省2~3个,总数不会超过100个),剩下城市的房价必定会下探到“白菜价”,甚至比白菜价更低,那些在这些城市生活的朋友,你们如果保持收入不变,未来绝对买得起房。
当然,一线城市的房价在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将会涨的更高,因为一线城市就那么多,而保值的房产永远有人有需求,所以这里的房价永远不会降,如果你们赶上了“黑天鹅”事件,像香港那样房价一下子被击穿了,相信我,除非是战争,否则你立刻借钱去一线城市买房,我保证你以后赚大钱!朋友们,如果有这样的车,你们必须要上啊。
中产阶级被收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对于中产阶级来说,你们目前除了选择资产转移之外,另外一个途径就是赌国家会不会开放金融市场,提前在金融上做一些准备。房市的本质其实是人口,当人口增速都无法维持的时候,房市又怎么可能支撑的住呢?靠泡沫吗?
有些时候人是无法违逆大势的,就像美国注定会衰落一样,就算没有特朗普,也会有别的美国领导人带领美国走向深渊。中国的房价也不可能违逆历史规则,除非你放弃目前的经济政策,或者让人民币大幅贬值。那么我们在这样的时代里,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保护好我们自己,毕竟你的死活,只有你自己在乎。
你以为的上海,10万一平方,套套过千万。
实际上2019年上海二手房成交均价319万。去掉豪宅再平均下估计就200多万。
新一线城市代表南京,二手房成交均价191万。
二线城市合肥,成交均价顶上天就100万。
房价根本就没那么高,各大城市市区的大量多层住宅,只要是学区不算好的价格都贼低。这种房子交通便利,物业费跟没有一样。政府提供大量的保障,定期会翻新,维修改造升级都是免费的。
一个城市50%以上的原住民一辈子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你一个外地人凭什么刚来给你住140平大洋房呢?
计算机本科,成绩专业第一,直博美国某高校,老板是IEEE Fellow。博士毕业前一心回国,并且在毕业的前几个月买好了机票以及拿到了多个985高校以及大厂的offer. 等答辩结束以后,有点闲暇,开始搜索offer附近的房价,最终发现在单位附近100平米的房子,税后收入不吃不喝得20年左右,这还是我在博士期间有美国头部大厂接近9个月实习经历给出高于普通应届生的包情况下。另外,我个人不喜欢通行时间太长,读博以来一直都住在学校步行10分钟内的范围。博士毕业26岁,这样子买一套单位附近的房子,我得工作到46岁,不吃不喝,区区一百平的房子。按照国内的加班强度,我能不能干到46岁都是问题。
后来咨询了一下国内的亲人以及同学,他们的一致建议都是不要回,他们的收入基本都被房贷绑架了,而且孩子要读书不可能不买房,不然大概率面临阶级下滑。想想自己是小地方出来的,当年一路过关斩将,成为我老家的同学中唯一一个上了所谓的重点大学,200多个人的样本,只有不到10人考上了二本学校。这200多人绝大多数人回到了老家,或者是进了工厂或者是工地上。自己本科努力学习,用尽全部的力气想申请美国全奖读博,就是希望能在大城市定居下来,并给自己的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另外国内996很严重,有子女后,我都不能陪伴成长,回来估计都睡觉了。
上面一个简单的要求确是自己需要一生的付出才能留下来,更别提好的学区了,以及孩子需要跟那么多同龄人内卷。一步走错,可能就很难再弥补回来。而同样的在美国的工作,对于身边cs phd的普遍情况,各个house,孩子上私立,大概率都能上不错的大学。想了想,在机票到期的前一个周把机票退了,然后开始着手在美国找工作,申请OPT,幸亏1个月内就找到了工作,OPT一个多月就下来了,顺利办理了入职。
没想到短短读博这几年,国内所向往的城市房价都在原来基础上翻了一倍多,我博士毕业前夕还沉浸在自己毕业以后工作几年就能上车的幻想中。这次彻底把我的幻想戳灭了,可能能力不行,所以还是暂时苟在美国吧。
说句不好听的大实话,一二线城市房价的目的就是要让年轻人逐渐走向绝望的。
现在一二线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土地政策,目的是要留住企业,而非增加固定人口,所以逐渐缩小商品房的土地供给,增加办公工业土地的供应,以至于房价上了天,但是办公租金提升并不大。企业的中高层无论房价多高都能负担得起,配合人才相关的政策优势保障好他们子女的教育家庭医疗,再降低企业的用地成本,留住他们就能留住企业,毕竟大城市永远不缺基础岗位的工作者,何况还有很多产业只在一二线有布局。对大城市来说,能留住企业就足够了。
普通年轻人的青春,就是用来被大城市燃烧的。老破小跟城中村总能解决年轻人低价租房的问题,基本的生存条件都能保障。年轻人被消费主义洗脑,把钱花在追求租房跟各种物质生活上的提升,可以把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更多的留在这里。996上十几年,干不动了,企业再开始换换血,美滋滋。反正你离开一线城市以后,这些年缴的保险都基本用来供养这里的“前浪”了,你走后也带不走多少。(经评论区指正,现在社保政策变化很大,基本都可以转了,或者满年限按省市的差别比例转出去)
一线城市就是通过这种燃烧,来保障自身的活力的。外来的年轻人是这个发动机的燃料。留不住企业,发动机的排量就会减小;有更多的人在这里生活到退休,车子的负担就会更大。这是一线城市的发展不想看到的,宗央也一直在强调要控制住一线城市的人口规模。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几年,有一定的体会。很多大企业的上升空间已经很有限了,年轻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从满怀希望到目光暗淡。
希望幻灭才会感到绝望。
一线城市的平台跟工作强度,的确能让一个年轻人在短期内得到快速的职业成长。但是天花板就在那里,入场券的门槛就是让普通人高不可攀的,“前浪”画的饼就不要信了,建议工作上一切以提升自身为目的,不要太功利在乎一时的得失。心态上佛系一些,学会以退为进,其他地方也许有不同的风景。我当年果断放弃了上海领导画的饼,决定去二线城市发展,反而赶上了很多机会。
买房量力而行,现在很多城市也在增加人才公寓的配置,不乏“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共有产权房。如果你足够优秀,总有机会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上车”,但不一定是在一二线城市。
2020.7.12
4k......先感谢大家的支持跟认可,我也不是什么行业大佬,更多的是根据个人经历有感而发吧,说辞不严谨,欢迎大家友善讨论。
评论区很多人提到“没有员工”企业要怎么发展?“华为”因为房价高用人成本高搬离深圳,你这个说法逻辑不通吧?
个人感觉对房价最敏感关系最密切的是高端人才聚集型的企业吧,像华为这种的。但是这些企业毕竟是少数,比如对上海GDP贡献最大的是汽车制造业,引进特斯拉几乎给了免费用地的优惠政策。生产制造类的企业用地都是配备员工宿舍跟食堂来保障生产人员的基本生活,封闭环境受外界影响并不大。劳动者跟企业,企业跟zf的关系都是动态博弈的,很多行业扎根一二线城市,肯定是除去人工成本有更好的政策跟配套优势。一线城市很多企业并不缺少基础的劳动工作者,甚至是高学历的工作者,无论是技术工人还是普通工程师,毕竟偌大的中国有太多仅靠种地维持不下生活的农民跟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一线城市集聚高校资源,再加上高等教育的扩招,进一步加剧了本地的内卷跟竞争,普通劳动者的议价能力也越来越低。
大家都被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努力活下去,想要过得更好。人们都觉得现在的房价有问题,但是都没有能力解决,被剥削的感觉都在增加。我身边有太多同龄人当年一毕业就到一线城市工作打拼,但最后被这里的繁华吞噬了青春,被消费主义吞噬了剩余的劳动价值,到了三十多岁一无所有。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对绝望的定义也不同,但是相同的是除了想办法增加自己的劳动剩余价值,减少身边环境对自己的消耗,没有别的出路。
有某高赞回答认为像我这样的说法不负责任,看不到不同阶层人的苦处,但是你有本事让社会财富分配重新洗牌么?你的回答有提出建设意义的解决方法么?站在道德的珠穆朗玛峰上做批判,不用付出什么代价,确实能让一些自媒体过得更好。
说一个很不重要的方面:房价杀死了中国文学。
以前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好与不好的标准非常多,既可以有上海滩的鸳鸯蝴蝶风花雪月,也可以有左联的匕首投枪忧国忧民,甚至黄土高原的山药蛋子老农民,当然最后这个被很早就一把摁死了。
现在标准就简单了很多:能不能尽快挣到钱。
这是一种进步,极致的简化了文学的评判标准,属于典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光辉典范:不能尽快挣到钱的作家都买不起房子,从而无法生下后代,导致自己的基因不能得到传播和延续,俗称就是“绝后”。中国又讲究个无后为大,那么这种作家就会非常的羞愧,为自己那点墨水没法尽快的挣到钱以跑赢房价而感到深深的愧对自己祖传数十万年的那条DNA。这就完成了从社会学、生物学与心理学上的多重围剿,彻底灭绝了这种光会瞎逼逼不会挣钱的废物点心,让他们从肉体到精神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管你是鸳鸯蝴蝶还是匕首投枪呢,挣不到钱就是一个字,死。当然了匕首投枪这方面能力更弱一些,鸳鸯蝴蝶好歹能活下来几个,匕首投枪谁特么投喂你?就鲁迅这种放今天也就只能靠家底殷实,大家对他的身份认同只能是“富二代”,顶多是个牢骚满腹的富二代,而不是什么狗屁作家。
至于山药蛋子老农民,请你自觉一点好不好?
于是乎中国文学到目前恐怕只剩下一个中国文联。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文联以前给分房子,写文字给你分吗?就这一条,就能让什么“文学”掉80%的血条。
一个作家而不是什么“文字工作者”,属于是我们的社会里比较奇怪的一种东西,他精神上是超越现实的,肉体上又不得不归于现实,两个肩膀扛个脑袋得吃饭,两腿之间还夹着个东西,男女都一样。这样问题就来了,作家这东西靠的就是这种矛盾的平衡来维持自己的创作,在欲望的满足与不满足之间反复横跳从而获得生活体验,写出文字给众位看官看,看官看得高兴,赏你个三瓜俩枣的。
房价低的时候,三瓜俩枣勉强能够维持满足与不满足的平衡,源泉是在的;
房价直接起飞,平衡彻底被打破,那三瓜俩枣连最基本的不饿死都做不到,还有个狗屁的源泉。
所以中国文学死了,死得硬邦邦的,以文字为生基本上就是个不可能的事情,或者说想要以文字为生基本上就那么两三条路,还都是套路。就那么几个“财富密码”,大家都知道,大家都往里挤,财富密码也就不是财富密码了
文学是希望的亲儿子。
总有人说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诞生杀死了文学,其实互联网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很讲究风花雪月的,在房价起飞之前。起飞之后就不这样了,大家都在想办法赚钱跑赢房价,这个就叫“进化压”,在进化压面前众生平等,既不因为你有天赋而对你更友善,也不会因为你更独特而放过你。
进化压是一种狠狠的把人掐死在低级需求满足层次的东西,只要进化压过于强大,那么你就没办法突破低级需求的满足,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事儿其实挺麻烦的。麻烦就麻烦在你不可能让当代青年连个房子都没有的同时,又完全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个矛盾的事情,需要费心费力的玩儿平衡。
所以尽管这玩意儿贴得到处都是,甚至贴在新建小区施工围栏外面,还是有绝大多数人记不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在你买不起的新建小区施工围栏外面,这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讽刺。
的确让青年们始终无法挣脱基本需求的满足是有好处的,用刚需压死一切梦想,不容易搞出大乱子。问题在于稳定也很容易僵死,越稳定也就越僵死,把人压死在进化压面前的结果就是人就往别的方向进化了,驯服而没什么活力,需要用到活力的时候又咋办呢?
比如说,你要他跳起来有血性的时候,他翻个白眼,我房贷还没还完呢。
这就尴尬了。
当爱情、生命和激情都在进化压面前荡然无存的时候,人就开始绝望起来,绝望到把进化压当成了“正常”。就像小行星砸下来之前的恐龙,和尤卡坦半岛形成之后的恐龙,前者是地球的主人,后者是鸡。
恐龙觉得天上不往下掉大石头才是正常的,食物应该是丰沛的,大气氧含量应该比较高以至于生物都长得挺大个。
鸡则认为一切都要以天上掉下来过一个大石头为前提,食物太少了因此最好省着点吃,大气氧含量太低最好别长那么大个,躲在灌木丛里不出去最好,有虫子吃有草根刨天敌也少这不挺好的
我认为恐龙和鸡都缺乏认识到“希克苏鲁伯陨石”对自己的爱情、婚姻、家庭造成的影响,毕竟它们的脑仁儿并不比眼珠子大多少。
然而灵长类哺乳动物其实也没好太多,尽管脑仁儿大了好多好多,但是这种脑容量的增长,更多的是被同样是灵长类哺乳动物的另外一群人给忽悠瘸了,给抵消了。
至今并没有太多人意识到房价的飞天,其实跟希克苏鲁伯陨石撞上地球是一回事,造成的影响也是一回事,后续效果也是一回事。它直接导致恐龙变成鸡,也会导致青年人变成一大堆精致利己主义者组成的乌合之众。希克苏鲁伯陨石跟房价一样,都是造成一种进化选择而已,适者生存,环境变了,不会适应的就被淘汰,仅此而已。
这个,你绝望不绝望,其实没什么区别。
说到底,跟文学本身也没太大关系,文学的死亡仅仅是表象,就跟霸王龙的灭绝一样,只是后果之一,而不是全貌。
全貌就是这种进化压还会杀死更多的东西,爱情,激情,梦想,艺术,哲学,以及未来本身。
“租鸡青一”的说法就挺有意思,说明了进化压面前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很容易变异。这东西说的是:“租房、叫鸡(搅基)是青年人的唯一出路”,也就是说租个房子然后找鸡鸭解决问题,乃是当代青年最划算的生活方式,或者去鹤岗自己想办法撸。话非常粗,但是我喜欢,因为它揭露了一个事实:坚贞不屈的爱情在进化压面前很容易倒退为性欲本身。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说“婚姻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合作”,或者说“解放军果断出手营救落水群众仅为争取三等功”,一切都可以庸俗化。
进化压大于一切。
就像是一只鸡,它有一天脑袋瓜里比眼珠子大不了多少的脑仁儿突然灵光一现,“啊,我的祖先可是恐龙!它们俯瞰一切,把你们这些卑微的哺乳动物当成爆米花一样一口一个一口一个!”于是昂首挺胸,要恢复祖先的荣光。
但是这都不妨碍一头两只脚走路的哺乳动物把它抓起来一刀结果了性命,扒了毛做成钵钵鸡,肉质口感丝毫不受影响。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恐龙不流行了,现在都是些肥美可口的鸡鸭。
鸡鸭本身并不绝望,除非想起了作为恐龙的时候。
一个年轻人小明,刚出泉水,身上只有一把多兰,技能点了【上知乎】,然后一堆过来人跟小明说,你必须得打大龙,但你这样子估计永远打不过,小明看了看身上的50块钱,绝望了。
小明没有必要绝望,他可以farm,可以游走,可以杀小怪攒钱攒经验。
他应该点对技能点,不要去点【感性】【成功学】【人脉】,他应该去点能够真的必杀的技巧——在竞争中可以干掉阻挡自己的怪物的技巧。
有一天小明会带着伤痕,带着无尽之刃和复活甲等一身神装,杀掉大龙,而且可以杀掉N次。
————————————
希望年轻人能明白:
哀嚎与悲鸣是一种心理暗示和精神阉割。
当你不断跟自己说,对XX绝望的时候,大概率你就真的无计可施了。
任何情况下,面对任何问题,永不绝望。
你面对的处境,比历史上很多的平常人,机会要多几万倍。
要找办法,与问题战斗,直到战而胜之。
而不是整天跟寒号鸟一样只会哭泣和恐惧。
————————————————
要珍惜你的时间和技能点,不然:
当有个出海高薪的机会的时候,你后悔没好好学英语。
当有个招聘高薪数学私教的机会的时候,你后悔没好好学奥数。
当默苍离告诉你月赚一万并不难的时候,你觉得太辛苦。
当跨境电商风口起来的时候,你后悔没有思考过如何选品。
当XXXXX的时候,你永远XXXXX。
说对房子绝望,其实连5万块钱都攒不出来,还经常借债。
你的技能点都点在这种地方:
【滤镜美颜】【梗知识】【复读机】【LOL】【抬杠】【网红知识】【明星知识】【吃货知识】【抖音使用熟练度】【床上运动】【网贷专精】【吹牛】。
该有的能用在社会博弈上的技能永远没有,连个炒菜当厨子都不会,写email都能出一堆格式错误。
别对房价绝望,房价应该对你挺绝望的。
继续输出哀嚎吧。
在你的竞争者那里,这是悠扬的胜利之音。
最后的轻语。
年轻人去一线城市,感受最大的大概是房价让人绝望。但其实绝望背后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2019年,我做了一段时间银行后台。那时候我很想知道这些融资的有钱人到底是干啥的,就留意了一下。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些人有商家、地产经纪人、直播网红、餐饮老板、国企管理、做教育培训等,好像就是没有一个正常打工的。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是,里面有许多年轻人,这批95、90后很早就来成都打拼,做点小生意,早早地买了房子,成都房价大涨对他们来说只是意外之喜。这些人是第一批享受着城市的红利的人。
成都作为一个新一线城市,红利不止于此,人口增长带来的消费潜力巨大,财富机会也同步增长,机会其实遍地都是。
而年轻人去一线城市,感受最大的大概是绝望。但其实绝望背后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如果你知道,大概是不会绝望的。比如我的室友,当年大学辍学去了一线城市上海,他说从来没想过在上海买房,一心干事业就行。在我看来,现在的他已经小有成就,在我们同届这批年轻人里,他是唯一一个敢不毕业就去社会上打拼的人,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不明智的选择,但是他很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他坚定地选择进入健康赛道,在上海打拼的几年,完成事业上的蜕变,早就甩开了那些我们这些勤勤恳恳的打工人。
如果,你知道想做啥,从一而终,我们大概率是不会混得太差的,也不会绝望。
其实吧。。。
让人绝望的不是房价............
而是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不平衡。
单只说房价的话,大名鼎鼎的鹤岗了解一下。
不止是鹤岗,很多小镇的房价也非常低,那什么总价10W,20W房贷每个月500的房子,在很多小镇比比皆是。。。但是又怎么样呢?
实际情况是与房子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工作岗位的匮乏让人感受绝望。
以前我考虑过一个问题,如果我在这里待不下去了,就回我自己老家,或者去我老婆老家那边好了。反正吃的用的淘宝拼多多,全国包邮,价格也差不了多少。
顺着这个思路去琢磨,结果发现。。。。。。
很多自己在这边能找到的工作,在镇县里面,能开出来的工资让人很悲伤,搞不好让你哪天觉得自己买点樱桃都“有难处”了。(前几天在菜市场看到樱桃了,这个价格让我觉得在城里上班吃这玩意也很有难处啊...........什么时候再来跳次水啊)
甚至有些时候,根本不是能给你开得出多少工资的问题,而是压根就没有这个岗位。
不止是工作,还有教育资源.........当然,镇县也会有比较好的名校,但是其卷的程度嘛...........
还有一系列的诸如社区,交通,警务等各种各种平时并不那么起眼,但是出现问题时让你觉得很无奈的事情。外加那种对当代人束缚感较强的亲戚人情。
为什么大家要往大城市跑,因为大城市资源多。房价只不过是其一种具象化的体现。没有房价也会有别的东西来卡你。(大城市的资源真是多,我所在的城市不过是个二线省会,但是今天这里挖地铁,明天那里修高架桥,后天别处又建个什么工业园,总之就是没有哪天这个城市是安静的,各种封路施工,但是我老家...........我上大学到现在10年了,也就多了几个超市,多了个菜市场)
所以,让我觉得绝望的不是房价,而是这些房子之外的跟我们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的东西在县镇城市的高度匮乏和不平衡。
房子这个东西最可怕的是它具有杠杠。房价2W,100平,你首付60W。三年左右一个台阶,4W了。房子400W了。你投入了60W赚了200W。赚的可不止两倍!
以公务员为例,前后相差三年买房,干着同一份工作,工龄3年导致的工资差异基本就几百块。然而,首付翻了一倍,没个月房贷翻了一番。以房价2W到4W为例,还款20年。差不多1个月多还1W的房贷。工资一样,人家每个月比你多1w的可支配收入。而且是接下来20年都如此。这酸爽!
为啥一直很多人看空房价,因为除了看空,已经无能为力了。但是,每一轮跳涨,都是对看空的人的巨大打击。目前看来,还是早上车靠谱,晚上车的代价太大。
更新一下,想说两件事。很多评论一看就没买卖过房子,不懂房价上涨的痛!
第一、刚需买一套房反正不会卖,赚个屁。上面有说到,如果我早买3年,我一个月房贷1w,同等工资水平的同事,比我晚3年,同样的一套房,他月供2w,我每个月比他多1w的可支配收入,持续几十年,这血赚,2年多出一辆B级车的钱。而且我首付也只是他的一半。另外,没有人说刚需就不卖!假如3年后置换,我总投入大概首付加房贷100W,我卖了400W,还掉银行贷款约125W,我手上还有了275W(275W中的175W是房价上涨赚的)。首付275W我能明显买个比这个更好的。不靠卖掉首套房,光搞120W的首付都累死你。除了置换卖房的理由很多,卖了投资移民也不是不行。
第二,有些地方房价跌了(比如环京),跌也有杠杆效应。
这个肯定没错,我不知道跌了的地方跌了多少。过去3年有没有三成?不说三年,去年有些地方趁着疫情,已经跳涨了3成。因为有杠杆效应,房价跳跌是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目前看到的是涨多跌少。我不是一味吹涨,我希望房价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确实不少地方涨得让人很绝望。
让人绝望的不是房价,而是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这种不可逆的趋势下,越来越难以跟上步伐的悲哀
我记得从15年和16年,知乎上的主流观点是房价要跌,虽然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而到了21年,以及变成房价让当代青年有多绝望。毫无疑问,在未来的某个日子,房价这个话题将彻底消失,因为讨论这个话题的资格本身只属于那么一小撮人。
我这里只讨论一线及部分新一线城市,譬如杭州这种的趋势,小城市的房价缺乏长期支撑。
从16年开始,对于讨论一线城市房价暴跌的观点,我总是笑笑,大概只能活在梦里,一线城市房价暴跌的情况只有一个,那个时候绝大部分在知乎上讨论这个话题的人已经吃不上饭了。
一线的房价很贵,但这个价格是合理的,而且还是被疯狂调控之后的结果,供求关系不是由所有人决定的,而是由买卖双方决定的,看看一线城市城市的每年二手房成交数量,再看看每年新的年轻毕业生流入,其实真正决定成交价格的根本就只是一小撮人,所以房价的供求关系只会由一小撮人决定。
国内的收入结构是大头钉,无论底下的人普通人再多,只要大头钉的这根钉子足够长,无论价格怎么涨,总会有新的流入人口买得起,并且由这帮人的交易决定房价。
很多人都知道最近比特币疯涨,但我也相信大部分普通人不清楚比特币的内在逻辑,其实货币超发总要有地方去,为啥经济学里通胀率主要基于cpi,而非大宗商品,房地产和金融产品的价格增长,因为zf来说,维稳是保证每个人有饭吃有地方住,但不是保障每个人拥有资产。
因此,一线城市租售比过低的原因很好理解,因为来一线城市工作,总要有地方住,但住不代表一定要你能买得起,所以如果房租涨的过快,会导致新鲜人口流出,但城市只要你留下青春,不需要你人留下来,深圳就是这么玩的,以至于企业用地及其便宜。
一线城市房产作为投资属性多产品,本身和比特币逻辑一样,交易价格是因为买的人多于卖的人,而且总额有限,作为人人心中的保值资产,核心地区的房产和比特币一样,未来将逐步替代黄金的地位,毕竟黄金保值深入人心,但黄金也没啥真是的使用价值。
人到三十,最被接受的一个观点就是承认自己的平庸,我知道知乎上大部分人学历还可以,但至少我自己的感觉,在应届生市场,可挑的好学校好经验的应届生实在太多,供大于求的市场,只有学历并不稀缺,因为哪怕是清北复交,每年本科硕士博士都会定期的产出很多人,甚至到时候再进行扩招,哪怕学历不行还能再去读个mba,而土地就在那,你想买,十年前毕业的人也想买。
很多人会对自己买不起房愤愤不平,显然现在房价还不够高,因为只有到了那个时候,大家连讨论都不想讨论,但依然有一小撮人能支付的起房价。
我身边好几个拿着一千多万的预算就是摇不到上海新房的人,而且现在上海新房就是倒挂,我一个带的小朋友全款买了2000多万的新房觉得血赚,其实这个社会只要有一小撮人的交易价格就足够支撑一线城市的房价了。
其实大logo的事情也反映的很明显了,贫富差距过大,互联网盛行下,不同圈子和层级的人们互相之间越来越透明,而这并不是维稳的好现象
其实在国外,贫富差距永远都不是一个禁忌话题,而且不同层级的人有不同的生活和圈子,甚至连名字都被定义好,upper class,middle class。我读书那会儿,在香港,很多年前买房就叫做上车,只是很多国内的年轻人自欺欺人罢了。财富永远都只会往一小撮人聚集,这才是符合宇宙规律的熵递增,而非均分。
其实,大城市的社畜,是最不需要zf担心的一群人,基数不够大,吃得饱也穿的暖,焦虑归焦虑,不满归不满,绝对干不出乱七八糟的事情,说的难听点就是被驯化了,因此对于广大国家内的农民和工人,他们吃得好了穿的好了,才能稳定,你想想他们什么时候想过在一线城市留下来,赚钱目的是娶媳妇回家盖房子,来大城市打工蛮好。
对于我们这种人,未来美国和日本的模式其实挺正常,低欲望社会,大部分一线城市的人租房过日子,只是现在你发现就像被圈养的羊一样,眼前的草似乎吃的到,但你进一步草理你远一步,这种似乎在眼前,但又够不到的生活,才是最让你绝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