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劫匪,劫持了一群人,然后让他们排队交钱。第一个交100,第二个交200,第三个交300,以此类推。第一个人交完后说:“看,哥交的比你们都少。”然后得意洋洋的走了。于是,人们开始争先恐后的排队交钱,连反抗都忘了。
交着交着,劫匪发现排的队太长,后面的人可能出现恐慌。于是劫匪灵机一动说:“你们后面的别着急,我让中间的人交一样多的钱,限制一下市场,调控一下场面。“于是后面的人都松了口气,甚至为劫匪的英明决定赞叹不已。
这个故事,是不是看起来有些似曾相识?
让我们再看看这个问题下面的描述:
全国很多城市都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限购令。很多当地老百姓为政府的举措感到高兴,认为限购得好,限购了就不会那么涨了,没准还能降点。
是不是有点眉目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来分别从本质和现象去说限购。
本质:房价上行时,热钱来得快,抢夺资源。房价下行时,热钱跑得快,雪上加霜。限购的目的就是把热钱筛出来,扔掉。剩下的刚需,套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限购想要的,就是刚需的身家!楼市涨的时候,来占便宜的土豪和热钱,要多少有多少,这种钱,来的快去得也快,根本不值得稀罕。
稀罕的是什么?是楼市下跌的时候,谁都知道该出手止损了,但是就他不能抛也不敢抛,只能眼看着市值的蒸发和缩水。
这种人是谁?这种人就是著名的一套房常驻人口,就是著名的刚需。
筛选出刚需之后呢?限购令的表现就是,要把这些刚需分成两部分。即:
套牢略有能力的刚需+淘汰掉能力不足的刚需
以2016年最著名的北京“国十条”细则为例 (当然现在更严了):
外地人在北京买房条件如下:
发现没有,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一定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并且是刚需。那些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符合要求并存够钱的人,就是被无情淘汰掉的刚需。
这就是随着一个城市的不断发展,最后一定会出现的问题。
楼市热的时候,老城区容纳不下这么多人,那就去建新城,新城纳不下就建卫星城,如果连卫星城都满足不了,那就定出一个标准线,筛选出来能力不过线的人,然后赶回老家!那些不走的,足以证明对城市的忠贞,等将来楼市遇冷,限购放开,就让这些忠心耿耿的人来接盘。限购都赶不走的人,一定是拼了命也会留在这个城市的。
这,就是限购的前提,最冰冷的城市逻辑。
------------------------------------
因为刚需对市场和房价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刚需们买到住房住进去后,这套住房就基本意味着退出了市场。大量的住房自住,少量的住房交易,才是房价不会暴涨暴跌的根本。
不要还不上贷,就是对这些人最后的要求。
除非刚需赚够了钱(变相等同于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同等甚至更多的贡献),变成了改善型,才会再一次的入市。然而从古到今在中国,家的观念如此之重。以至于哪怕拥有两套房子,在子女要结婚时,瞬间又变成了刚需。
生活是如此艰难!哪怕想做刚需,也要符合城市的要求,看限购的脸色,考虑孩子的未来!
限购,不过是城市的自我保护,绝非是对刚需的呵护!
援引一位粉丝的声音:
至于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大概的说一下,不太方便太深挖。
从微观上讲。目前地方财政依然严重依赖着土地拍卖出让所得。而领导的仕途如何更宽广?就看各项政绩指标做的漂不漂亮,比如GDP。从这方面来说,房价上涨,对于创造GDP来说,其实是有利的。
可如果房价不涨了甚至跌了会怎么样?那麻烦可就大了。
首先是地卖不出去了,没有一块地几十个亿的出让金,哪来的财政盈余?赤字了怎么晋升?没钱扶持一些好项目,哪来的GDP?
房价不涨了,那些高位拿地王的国企央企可就套牢了,赔那么多钱,他们的背后会不会不高兴?
这还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怕就是本土房企卖不出去了大面积破产违约!不还银行的贷款了!那可就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银行根本扛不住啊,最重要的维持稳定可怎么办?
必须分散到个人!
个人是最能抗的。想当年08经济危机的时候,个人坏贷弃贷的数量也就不到5%。
所以,房子一定会想法设法的到个人手中,各种原本属于地方ZF,属于开发商,源自银行的负债,也一定会想方设法的转移到优质刚需手中,一定!
而且,这种债务转移已接近尾声。
2011年,人民日报还四问地方,拿什么还债?
2017年,国家统计局就表示,地方债已成为优质资产。
谁接盘了这些债务?
答案不言而喻。
至于说限购到底能不能让房价下跌,这个东西对于ZF来说,只有想不想,没有能不能。
对于真心想管的,比如北京,半年50次调控,房价应声下跌。
再比如上深,都横盘一年了,别的城市还幻想什么,能比北上深牛?没限制那么严而已。
毕竟ZF控制了土地供应,控制了需求(降低首付和利率提升需求,拉高利率首付降低需求),甚至还能制定游戏规则。可以限制购买,可以限制出售,可以限制贷款,可以规定哪些人能买哪些人不能卖,说白了,整个游戏就是人家设定的,谁还能玩的过庄家?
延伸阅读:
------------------------
更多楼市分析关注公众号【楼市时评】
微信号 zzlssp
欢迎关注,欢迎来公号交流。
房子都卖不掉了,价格怎么跌?
古人对这种人有个很形象的比喻:
统计局工作人员也不过是公务员,没有受到过经济训练,所以他仅仅是给予统计,但是并没有解释能力。他所说的是“全员劳动生产率”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世界普遍通用所说的“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具体的说是每小时经济产出(output per hour worked)。
我们可以对比下这两个概念,统计局声称的“全员劳动生产生产率”是生产总增加值除以就业人口,意思为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普遍所用的“劳动生产率”是单位小时产出,所以实际上“全员劳动生产率”应该除以平均工时。由于中国人每年平均工作时间大概是2200小时,美国则为1750小时,所以实际上他的统计数据还要高估了,所以这个值应该为6%左右。由于我国处于后人口红利期,人口赡养比例较低,就业人口比例依旧高于平均水平。我国现在约有7.75亿人就业,而美国只有1.5亿人就业;同时我国就业人口工作时间都更长,分母更大的情况下分子就更小,所以实际上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领先国家(美国)要比经济水平相对更低。
这个情况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在日本和韩国也是如此,普遍估计韩国的劳动生产率仅仅为美国的50.2%,日本则为65.4%。西班牙本身经济水平和韩国相近,但是工作时间远远少于韩国,实际上这意味着西班牙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韩国,而根据OECD的估计西班牙的劳动生产率则为美国的74.5%。
即使如此,这个数据很明显是过分低估了中国的经济水平。理由有两个:
一个可靠的方式是使用尽可能接近现价的不变价计算单位,并且使用购买力计算,例如OECD本身选择的是constant prices 2010 and PPPs。考虑到这两点我们做估算的话,中国的人均GDP按照购买力衡量现在大约美国的25%,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的可靠应该略高于美国的20%。所以,普遍的估计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略微高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的20%,一个比较精确的说法应该是21%。
从某种意义上,即使是21%的数字,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应该是被低估的。因为中国的经济规模应该大大高于现在已经测算的规模,在过去5年中国就已经更改了3次统计测量方式,每一次都提高了经济规模。即使如此,潜在的经济规模依旧存在,所以经济水平的低估意味着劳动生产率被低估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官方声称的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远高估了,因为中国政府高估了自己经济增长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