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希望不要向国外大量供应平价西药,而向国内大量供应各种副作用不明而且价格昂贵的中成药,包括藏医、蒙医、维医、苗医、瑶医等等民族医药。
对于已经实用化的药品,平价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专利失效时间。而化工技术与市场层面目前没有任何可见的制约因素。
毕竟,发达国家粉碎机的名字不是白来的。参见:光伏产业
所以对成熟的仿制药品而言,与其说能不能,不如说是想还是不想…
(只有傻子才不想趁机发大财…)
而特定疾病的原研药,最大难点其实是技术层面。
但是,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比如印度),最有可能成为平价原研药的最大生产国。
药物研发,天生就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目前诸如Merck、Bayer等等大型药厂采取的策略,大体是通过大规模正交实验所获得的百万量级的目标化合物库中去做高通量筛选,选择其中几十上百种有活性的化合物。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微调结构,在提升其活性的同时,调整药物代谢和毒理学特性,最终可能就得到几种能够进行生物和临床试验的化合物。
但,这只是个开始。
因为,生物体的复杂性惊人,人类科技发展到今天连一个细胞都无法完全合成,更不用说Homo sapiens这样的复杂生物体了。而在细胞实验中有效的化合物,进入生物体这个大黑箱可能就阴沟翻船了。
而且,哪怕万一(字面意义)最后进入了临床试验的流程,还要做规模不等的试验期,而第一期就可以再次筛掉不少目标化合物。而三期实验通过之后,这个化合物才有希望获得正式批准文件,总算可以被叫做药物了……
而此时,甚至可以消耗数亿美元量级的前期研发成本…
所以,药厂的研发行为无异于赌博,但是,药厂当然不傻,完全可以通过把宝押在多个地方来对冲风险。
比如,用几亿美元开发一种可能用得上的产品,并同时推进多个项目,这样只要有一两个成功就有希望快速盈利,甚至;有时甚至可以转移成本,通过直接购买专利,甚至收购小型药厂,间接获得现成的专利。
不过在这种生态下,制药行业如同养蛊,需要巨量的资金与技术,而且 只有体量足够大的企业可以承受失败的风险;同时,这些药企也需要大幅提升新产品的利润率,进而投入到下一轮研发大战中。
至于要在成本价上加多少,则取决于企业的规划和,某种程度上,良心…
(而我们的诺华就会选择两年回本,不过这已经是良心了,而且不得不感谢对研发的惊人投入……)
没良心的实例可见: Martin Shkreli
为了破解这一看似无解的循环,其中一种可能性,是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超算算力充分满足了生物大分子模拟之上,用理论方法分析位点与分子的相互作用,以部分甚至全部代替高通量筛选。不过,这一前提建立在我们充分了解致病机理的基础上。
目前的状态大致是,还不够,还在做。
事实上,格列卫/Glevec就是通过量子化学模拟,设计出与作用位点结合最为紧密的片段,然后再通过临床试验优化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等等问题…而最终上市的药物分子,与一开始得到的设计结构相比,已经相差甚远。
而另一种,比如提问者Sharpless在推动的生物正交反应和点击化学之类的工作,反应条件足够温和,以至于可以在生物体内进行而不影响生理机能。这样就可以在生物体内研究特定反应或标记位点,促进了药物分子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
甚至,现有的高通量自动化反应器可以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利用前者积累足够的数据,而让电脑去发现人类所无法意识到的内在规律。
而这甚至可以不依赖于极度消耗算力的理论计算结果(可以认为是各种近似尺度的薛定谔方程求解)的支持,而是通过黑箱方法就有希望得出有意义的分子片段并加以组合。
当然,这两个策略并不互斥,而且显然有1 + 1 > 2的效果。可以认为会成为未来的主要方向。至少,在自动化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极大样本的正交反应也可以快速得到一个足够的化合物库。
所以问题来了,一旦药厂认为目标市场过小,短期内无法实现成本回收,那么就会策略性地放弃。
因而我们发现,某些能把大多数人的钱包榨干的疾病,比如各种癌症和著名的老年痴呆症/阿尔兹海默病(AD),哪怕研发成本和难度极高,各大药厂也是前仆后继地投入研发。
哪怕是感冒药,由于市场几乎覆盖全人类,每年也有层出不穷的药剂种类诞生。
(顺便,AD连致病原理都没有真正确定,母亲大人的一项工作就是寻找抑制可能的致病因素——β-淀粉样蛋白过度积累的方式,不久前的一项研究似乎否认了这一点…而最近的大新闻,就是抑制这一蛋白的化合物似乎被证明有效…怀疑人生.jpg)
(比这个更可怕的是,在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下,部分药物的作用位点可能都和人们的预想不符…虽然这倒并不妨碍歪打正着,毕竟是效果导向的筛选过程,但是对于进一步优化分子结构来开发衍生物的阻碍太大了…)
至于孤儿药,就很容易被市场导向的大型药厂所放弃。因此,不少国家从政府层面上做出调整,比如允许放宽定价(就是提高利润)等等方式,来推动药厂投入开发适应症人群极少的药物。
毫无疑问,为了从极少数人头上收回巨额研发成本,这些药品的单价极为惊人。可以说,这种药品每一粒的成本可能都没有一块钱,但是第一粒价值十亿。
在正常的医保体系下,相对于孤儿病患者而言,普通类别的药物价格并不总是令人绝望。不过至少,有针对性的特效药,也算是给人活下去的可能,哪怕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在如何降低这类药的价格上,印度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是的)捷径——绕开专利限制,或者叫明抢。毕竟,药品生产的物料成本相对于研发费用而言,几乎可以忽略。
因此,就有了《我不是药神》。
事实告诉我们,捷径并不一定总会最快。
而中国,可以选另一条路,也正在试图走下去。
现在的大型企业都十分注重研发投入,甚至经常有企业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级别的国际大奖。
因为他们知道,只会模仿而不创新,就是死路一条。
最近的官方文件中,已经有鼓励从仿制到开发特定种类药物的导向;我们也看到诸如 @药明康德 之类的科研生产并重的现代中国药企。
可以相信,未来至少在科研人员的数量和平均素质,以及市场体量和经济发展程度上,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而企业对研发的支持程度也会受到市场和政策的推动。
在此之上,从制度层面也可以进一步减少纯粹市场导向的短视倾向,而政策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压低价格,而是在保证合理利润的基础上去控制暴利。
20年的时间,日新月异的中国会怎么样还无法预期,但至少可以做到厚积而薄发,做好技术积累和后备人才培养,从模仿稳步过渡到创新。而对于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的医疗问题,中国政府与企业需要携手并进。
相关内容:
期待了几天的夏老爷子,居然问了这样一个可能有政治风险的问题,还能不能愉快地回答了?
中国要成为药品的主要供应国家,最需要解决的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知识产权问题。
目前,药物发明的知识产权和其他新发明没有太本质的区别,都是让发明人享受约20年的垄断经营权,如果没法突破这个框架,那就很难说了。
有没有可能我们在20年内发明出一大堆全新的药物,好用还便宜?稍微有点有机化学基础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进度显然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面临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大量的药物生产权还是会在国际药物巨头手里,除非我们能够在20年内重新确定知识产权的规则,这是否现实,就仁者见仁了。
除此以外,就没别的值得说的了吗?
也不是,我国要成为平价药品的供应国,还有其他机遇。
第一,人口老龄化,会让全世界的药企都会更重视中国市场,虽然我们不太可能重新制定规则,但是我们可以用“市场换技术”的老套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技术共享,把一些关键药物的价格降下来。
第二,我在前一个诺奖提问中曾回答了“碳氢官能团化”的相关内容,这个技术是很有突破性的,它也许会让有机合成变得不再那么困难,新药的研制周期有可能发生变革,说不定会在20年内发生。
第三,有机合成药物,最麻烦的技术问题在于筛选,比如一大堆对映异构体,但是药效却差得海了去了,而在计算机领域目前正在发生的变革是量子计算,如果在这方面有了变化,那么对药物动力学的一些计算,速度便会快很多,这就加快了药物筛选乃至后面临床测试的周期。
总而言之,20年看起来很长,但是对于药物研究来说,实在是太短了。从我们现在的国际地位来看,不可能违背知识产权的基本规则,所以也就不太可能会出现遍地山寨药物的现象。如果20年内没有新技术的变革,那么我们没有机会成为平价药物的主要供应国。
先说结论,中国成为向世界提供平价药的主要国家之一,这个结果从目前的政策趋势来看是很有可能的,毕竟我们对内的药品平价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向世界提供平价药之前,我们可以先看看从国内内部的形势,进而做个简单预测。
中国的医改一直在努力促使医药分家,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从早期不断出台的行政降价政策,到近年相继出台的药品零价差、降低药占比、带量采购、零耗材等无不围绕控费展开,而通过促使药物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的结合,无疑是一把控费利器。
平价药品这个事其实国内已经在推进很多年了,每一次医改,药品价格问题都是首要问题。如果一条条展开,可以从中国加入WTO开始就开始一步步推进至今。今年最热闹的政策可能就是医保局成立以来推出的4+7带量采购了。
什么是“4+7”药品带量采购?
带量采购可以理解为大型“团购”,通过联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即4+7个城市),进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明确采购量,低价者中标,带量采购可以通过企业间的市场化竞价,起到以量换价的作用,降低采购药品的价格。
我不是医药公司相关人员,所以政策数据之外,我想通过临床上碰到几个关于药品的事对这个问题展开一下探讨
就前一阵子,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患者来开药,为了和谐,我不说药名了。这个患者得的是慢性病,之前一直是用进口药,如今由于医保政策的调整(4+7带量采购及最新药品管理办法)我们医院只能给开中标的国产药了。虽然突然下达的方针我表示疑惑,但是我还是按照医院的传教向患者解释,要他放心,目前理论上是有通过一致性评价的…
患者不解,说“我最早就试过国产了,就是控制不住,不适应才改用这种啊?原来的药我用了五六年了,为什么医院之前还可以,现在不可以?”
我和他说,目前医院系统只能开这种,我也没办法,最新的管理法要求,要符合医保政策,如果还想用之前的,可以自己去外面买。
患者听到我叫外面买,就火了。“我花了这么久的时间排队,你和我说去外面买?虽然是可以刷医保的钱,但是外面卖的更贵啊。你们是不是有勾当?”
遂,投诉。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患者不满意带量采购带来的低价药,因为带量中还是有一两种是原先的进口药,这就导致这段时间普通门诊量比以前更多,许多人从原来的药店渠道专门来到医院,但这也无形占用了医院的资源,让真正需要看病的人降低了就诊效率。
一些患者不满,医院有了隐患,就连卖药的销售也不好过。一个校友是在一家国内小医药公司做药代的,因为他的负责的产品没中标,可能整个团队今年的奖金都会受影响,甚至可能撤掉了这个队伍。据他所说,就算不准备跳槽,运气最好的情况也只是被合并掉。
如今药品大幅度降价,成为平价甚至低价。
似乎从目前的结果上来说,对医保局带来的利好可能大于患者自身感受到的福利。
但是从长远来看,国内目前对仿制药的政策倾斜,确实利于仿制药厂的整合,这就给未来向世界提供平价药打下基础。
虽然一些医药人士表示,这不一定就利好创新,毕竟没有高定价和高回报的创新药无法匹配其研发和临床风险,又怎么可能是一个可持续的生态?
但同时也有另一种声音提出,如果国内的仿制药本来就价格虚高?这就给了国外的仿制药与国内进行公平的竞争的机会,也让国内的仿制药进行优胜劣汰。
国内的仿制药厂不能再高枕无忧地聚焦在三高、慢性病种等大病种,通过抓住CFDA审批和首仿及招标准入带来的时间窗口漏洞来争入医保,赚快钱,而是必须想办法抓紧通过药品一致性评价,并压低成本。
否则那些没有钱开发新药的药企,若是没中标,市场就更小了,赚不到钱的结果——要么最后被吞并,成为大厂家的肥料;要么就得想办法把成本压得更低,让仿制药更便宜再去竞争。
从入选4+7的药厂大多有原料药生产线可见一斑,未来仿制药的竞争除了节约营销成本,还有原料成本,这也让我们有了提供平价药的基础。
而对于能够将小药企吞并的大药企,今年中标并不一定明年中标,市场的压力始终还依然还在,研发到上市还要很多年,这期间又会有什么变化不得而知,所以依然在以仿制药为主的同时,未来必定要加大投入,不得不研发新药。
所以从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来说,这政策其实是一次壮士断腕:
1.为了进一步将医药分开,在降低药品费的同时,逐步推进提高诊疗费;
2.为促进医药产业整合,逼迫原研药物发展。
未来对于企业来说,比的是成本和规模,行业将进一步整合,没有优质产品和核心竞争的小企业将被陆续淘汰。这就会促使药企背水一战,成为未来提供平价药的主力军。
通过内部同质化竞争而达成的产业升级,是中国未来向世界提供平价药的一种基础,但是打价格战却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虽然说目前的带量采购得前提都是通过药品一致性评价,但是药品一致性到底内部又是怎样的流程呢,是否真正做到透明化,是否同时有监管又是疑问。
药品总归是特殊的商品,有良性的竞争才有良性的发展。药品的品质有很多相关因素,如原料的品质、工艺技术及设备先进性的保证,质量控制、成本支持以及市场培育的推广投入等等
所以,我对于过度地强调平价有一些担忧,如果矫枉过正,大批疗效更好的原研药是否会被市场独占权挡在门外?
那些以低价导致乱价倾销的竞争行为,如不遏制而泛滥,是否可能会导致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的乏力,甚至最后忽略了买方的选择性?
现在很多人偏重于同品低价的选择,以价格论购,而不是以品质主购,这些“行为”可能最终损毁了产品的价值链,迫使厂家一再渡让应得的正常利润,流失消费培育、产品推广的投人资源,逐渐枯竭高品质产品产出、企业持续发展的财力源。
产品价值的回归,不等于产品价格的调整。价格是产品品质价值的集中体现,价格必需相符品质内涵。
这是一个奶茶一杯都可以三四十块的年代,你让一个维系健康的药几毛出售似乎也有点奇怪。
毕竟作为患者的同时,人们更是消费者,既不愿意看到药价偏离价值过高,也不愿意买不到自己认可的品牌品质药。
比平价更重要的是正确的药品价格,协调的品种结构。没有这些支持,即使仿制药再多,也只能买国外的原研药,国内的研发会更艰难。
对于我国药品监管部门,比起成为平价药大国,未来如何保持药品创新和仿制竞争之间的平衡,才是一大难题。
想多了,一轮环保政策搞死多少小化工厂。
原材料上涨了多少倍心里没点数么
要不然药品是物价局强制定价的,早就涨破天了
自己产能都不够,还想着出口,洗洗睡吧
18年数据,主要用于皮炎、皮肤黏膜过敏及缓解流泪、打喷嚏、流涕等感冒症状的“扑尔敏”的价格从400元/kg涨到23300元/kg,一个月涨了58倍。
无独有偶,今年涨价的原料药远不止“扑尔敏”一款。如尿酸原料药价格从几年前30几元/kg,到近两年超过900元/kg,涨幅超过3000%。
此外还有如苯酚价格从230元/kg涨到23000元/kg,涨99倍。2017年下半年,维生素A从145元/kg涨到850元/kg;维生素E从37元/kg涨到了140元/kg;生物素从64元/kg涨至220元/kg等。
这个国民党老反动派死了
百度百科还整了个灰屏
可见国内媒体的政治生态多么扭曲
台湾这个岛,只要是支持统一的,就是我们的朋友
可见中国大陆底线多低
这么低的底线能够带来统一和复兴么?
强答一个。
老爸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当年部队从山东上火车出发往云南走,在山东上火车的时候,站台上放着《十五的月亮》,部队的亲属们都在火车站送行,虽然有些悲壮,但是几乎没人哭。火车到了云南境内,靠站歇停,这下可倒好,不知从哪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云南当地的老百姓,老太太老大爷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小朋友,根本没人组织,也没人安排,就是挤到铁道边拉着车上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的手往他们手里塞酒碗,塞鸡蛋,塞吃的,操着一口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说着什么。一车的小伙子哭的泪人一样。
单单只看袁崇焕案当然不是冤案,罪行有一码是一码,足够给他吃刀子了,毙个一两回并不很冤。
问题是.....有一大半的勋贵、庸官、阉党、军阀那种动摇国本的应该凌迟几十回,大明敢么?
之前的辽东将领,“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比起袁他们给个七八刀,有啥问题么?
那袁为啥吃刀子?吹最大的牛,打最响的脸了呗。......况且,身处高位本来就很难完全干干净净,谁还没个吃刀子的罪.....
冤吗?不冤吗?emmmmmm.........
高赞举了D的例子,我也举一下表达我的观点,黄克功案知道吧?一个团级干部因感情问题枪杀恋人,他的死确实罪有应得,而且功过不相抵,这一点没毛病吧?
问题是 那吴化文投奔日寇、残害百姓、阻挠抗战怎么算?他罪行够不够大?比起黄够不够多吃两颗花生米? 结局:战场起义,将功赎罪,安度晚年。
少帅放弃东北、不肯抵抗、白赠国土怎么算?不是蝗军满世界开打他就是千古罪人了。比起黄够不够多吃两百颗花生米? 结局:都懂。
这些不是说黄就不该处死了,只是大家一定要知道,双重标准是一直伴随着OO存在的,嘟嘟有罪,揪出来就得死,没毛病,一点都不冤,但真正冤了天下苍生的人逍遥自得,才是另一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