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唐太宗之后代代皇帝励精图治,唐朝是否能以封建王朝的形式延续到今? 第1页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唐朝,应该是帝制能够延续至今的最后的机会。

一个王朝能够度过近代的各种反帝反封建的思潮,延续至今还能有点存在感,需要足够的神圣性作为支撑,如同英国和日本那样。但是神圣感的理论依托「纬书」,自从两汉之后就没有新的进展,只在不断的消耗,到唐朝结束而彻底完结。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满足这个条件的朝代只有三个:周、汉和唐。唐之后就没了。

唐之后的帝王,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没有了对其神圣性的法理支撑,看宋儒和汉儒,朱熹和董仲舒的观点就很明确的看出这一点。两汉时期,帝王和宰相的行为尚且上应天象;到清朝,谁还会因为日食直接罢免军机大臣?——如果祥瑞和灾异连政治斗争都不屑于采用当作证据,那只能说明人心散了,真的不把天人感应当一个严肃的事情对待了。

并且,自从汉代以后,历朝历代都在消耗两汉开发出来的谶纬资源,这些谶纬都是高度的和经学相关联的,「春秋感精符」、「易纬乾凿度」、「尚书璇机钤」……经有五经,纬也有对应,甚至于还更多。而经纬的背后都是儒家。这意味着谶纬的思想直接影响着官方的指导思想——这一点并不意外,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本来就既是大儒,也是谶纬专家。

在谶纬里面,有天命的只有两个姓,刘和李。刘是赤帝的后代,李是老君治世。其余的姓赵的,姓朱的,姓爱新觉罗的,都是人事而非天命。

光武皇帝时期就有:

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北朝寇谦之也说过:

愚民信之,诳诈万端,设官称号,蚁聚人众,坏乱土地。称刘举者甚多,称李弘者亦复不少。

打开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就会发现:

光州人刘举,聚众数千,反于濮阳;(北魏孝庄帝)
妖人刘举自称天子;(北魏孝文帝)

这些人其实真的名字已经不可考了,很可能就是起兵之后改名成刘举的。毕竟汉朝是周朝之后唯一的一个,也是距离当时人最近的一个大朝代,而谶纬也都出在西汉哀平之世到新朝之间,所以『刘氏当王』会在各种谶纬中体现出来的。

而李弘则随着五斗米教的传播而传播,毕竟姓李,是太上老君的姓氏,乱世之中,传老君会下凡治世,道教经书《太上洞渊神咒经》说:

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乐。

木子弓口,李弘也。

于是在后赵、东晋、后秦……各处的起义或者叛乱中,都能看到领袖为「李弘」。

贝丘人李弘因众心之怨,自言姓名应谶,遂连结奸党,署置百僚。事发,诛之,连坐者数千家。(后赵)
广汉妖贼李弘并聚众为寇,伪称李势子,当以圣道王,年号凤皇。(东晋)

在这里顺便给光武皇帝平个反,我相信大家看到『后汉书』这里的时候,会对刘秀有一点鄙视:

光武先在长安时同舍生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

反正我看到这里是特别鄙视光武帝:想当皇帝就当呗,要搞祥瑞劝进的皇帝多了,写这么浅显直白的,就你一个

但是后来发现还真是错怪刘秀了。因为刘秀,刘举,刘季,李弘这些个名字,都是在谶纬里面具有特殊含义的。或许是光武帝后来默默的改名应谶,然后从史书里面抹杀掉了改名的记载,但是「赤伏符」应该不是编劝进编写的,而是因为刘秀这个名字本身特殊,就是要承担大任的。要不然也无法解释刘歆当初改名成刘秀了。

在两晋南北朝时代,刘举和李弘的起义此起彼伏,双方还是惺惺相惜的关系。

但是到了唐朝,友谊的小船就翻了,因为姓李的真当上皇帝了。太上老君的后人真的治世了,那还不是千秋万代的大帝国!其他人可能无所谓,但是姓刘的就不答应了,根据「神文时代」的统计,在唐朝前期的农民起义中,姓刘的大约占了一半。

但是随着唐朝统治的稳固,成为了周汉之后,第三个横跨数百年的大帝国,刘氏复兴的理念逐渐的式微了——毕竟唐朝看上去也很多年了,并且两汉南北朝时期的各种道教经文里面描述的『老君治世』,就在今朝实现了,眼下就是道教经文里面的地上天国。那还追求什么呢?有唐一代,谶纬的文化也是高度发达的,比如李治当太子的时候,出现了瑞石:

高皇海出多子李元王八十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治

太平天子,千年太子,其实也都是谶纬里面的称呼,不能从字面意义上解释。

到唐朝为止,古代谶纬和经文里面的神圣性已经发掘殆尽了,如果唐朝的皇帝励精图治下去,李家世代相传,天长地久,没准现在能成为一个万世一系的君主立宪的国家。

或许是遗憾,或许是庆幸,唐朝灭亡了,后唐和南唐终究也是没有把唐朝捞起来。而五代十国时期的城头变幻大王旗,对皇帝神圣性的打击也是致命的。

可能有人说,白莲教什么的不也有谶纬么?明清时期的弥勒信仰确实也有谶纬,很多起义也自称是弥勒下凡,但是弥勒信仰终究是外来者,并且一直流行于民间底层,不具备成为官方指导思想的可能性。朱元璋和明教在早期或许有一点交集,但是当了皇帝之后还是积极的拥抱主流的儒学,而没有以明教治国。自从东汉之后,谶纬其实就已经停止了在官方儒学体系上的发展,而谶纬所树立的神圣性能覆盖到的,也就是刘和李两个姓。

从唐之后,中国的皇朝全面进入了实用主义时代。观察可以发现,唐朝之后就是一个分水岭,之前大家觉得很重要的正朔,朝代的德行,皇帝和上天的互动和感应之类,之后就逐渐的流于形式了。都不需要科技的发展,历史已经残酷的表明了皇帝不是真的天子,而汉儒们相信的天人感应、圣王治世不是真的。

宋真宗想振兴起来,也是人死政灭——无他,再也没有知识分子能够为皇帝重新阐述经书,来开发一套和皇帝本人的神圣性紧密相连的儒学系统了。相反,儒学变得更加的内省和唯心起来,而皇帝,也逐渐的专注于成为俗世的领袖。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然封建,就不是王朝。若是王朝,必不封建。

中国传统历史书的这一说法,在当代引起了很多争议,普遍认为秦朝建立以后,中国就是2000多年郡县制,封建制实际上已经被废除了。

唐朝的皇帝和清朝的皇帝不同,并非天下政令出自一人之口。

皇帝励精图治这个说法更像是在描述清朝皇帝,是一种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比如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地方军政大权独揽,像安西都护府,实际上唐朝中央政府很难节制,路途遥远,远达中亚,这些地方的治理,大部分都是依靠各届都护自主管理。

皇帝励精图治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唐朝皇帝能搞出中央银行、高速公路、铁路、全国统一的税收系统、国防军、邮政系统二维码吗?

这是完全不同的生产力平台所搭建的国家治理平台。

基础是发展生产力,现代科技促进国家统一。

没有相适应的生产力水平,皇帝越努力,政治局面越糟糕。

因为皇帝努力的结果就是将所有的权力全部集中到自己手里。

在生产水平低的情况下,皇帝懂得放权,自己懒一点,少管一点,少说些励精图治的话,反而效果会好得多。

唐太宗就经常和魏征吵架,大家讲道理,而不是唐太宗乾纲独断。

汉朝文景之治,就是搞的无为而治那一套,尽量发动各地方政府的力量,搞好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清朝皇帝倒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大事小事都要自己做决定。下面的人都没有决策权,都是按照皇帝的安排执行。中国近代史的悲剧,清朝皇帝负有绝对责任。

所以皇帝励精图治,这句话的本质就是高度集权,彻底变成了家天下,而不是公天下。

家天下就逃不过历史轮回的命运。

中国只有彻底打烂家天下,讲集体决策,科学管理,才能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局面。




  

相关话题

  为什么总感觉唐朝及以前政府很有钱,但是宋朝、明朝、清朝政府却很穷,干什么都国库空虚,连仗都打不起? 
  如果当初北魏苟得久一点灭南朝,或者隋唐是异族政权,古中国是否会永远沦为二等民? 
  东林党为何没能阻止明朝灭亡? 
  网上关于清末将领刘光才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坚守娘子关数月之久,歼灭德军1400人的说法,是真的还是假的? 
  欧洲的三个大国,英国、德国、法国的人民互相怎么看待对方?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小故事? 
  为何末代皇帝溥仪不会生育? 
  为什么东北抗联和土匪武装始终无法形成如南方一样的革命根据地? 
  为什么有人说“仇日是智商问题”? 
  有哪些真实发生过的高智商犯罪? 
  如何正确的评价杨贵妃,以及 她和唐玄宗的感情? 

前一个讨论
韩国应该说战后发展最成功国家了吧?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二战后日本的国民教育一直是反思战败而不是反战?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