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安禄山是反贼,封常清高仙芝是千古忠臣。
受不受死,其实就是两者的分野。
高仙芝封常清想反,杀不了几个传旨的太监,杀不了边令诚?
杀封常清的时候,封常清是坦然就死的,临死前还泣血上陈:
常清曰:"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坦然就戮,一腔忠义。
再看看高仙芝。高仙芝获罪在封常清之后,杀封常清本就引起众怒,杀高仙芝的时候,其亲兵已经怒不可遏:
其召募兵排列在外,素爱仙芝,(鼓噪)齐呼曰:"枉",其声殷地。
高仙芝是如何处理的呢?他不仅没有造反,反而坦然安抚手下:
仙芝呼谓之曰:"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
仙芝又目常清之尸,谓之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遂斩之。
这个时候只要高仙芝一煽乎,兵变就是必然的。和关外的安禄山合兵一处,唐玄宗就绝对跑不脱。
其实啊,还是在人。
就这也能扯一大堆人性分析……
多简单的事情啊,安禄山已经反了,是敌人了,所以你发个诏书过去连擦屁股的手纸都不是。
就这么简单的事情。
还说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安禄山处于封常清、高仙芝的位置上,也会乖乖的任由皇帝斩杀;而封常清、高仙芝处于安禄山的位置上,也会忍不住冒险一搏的;关键是,皇帝想扑灭他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安禄山又不是没遇到过困境,他会乖乖挨刀吗?张九龄、杨国忠都激烈地上谏求玄宗搞死安禄山,结果都被安禄山用最简单的方法化解,就是给玄宗卖憨傻人设,让玄宗乐呵,自然就免死。其实玄宗真的相信安禄山是个憨傻的肥肥吗?咱就不知道了,不过很可能是,玄宗肯定能揣摩到安禄山是装的,但都装到这份儿上了,连尊严都不要了,那么就算谋反有谁会跟一个连尊严都不要的佞臣?这就是一般人的思维,也就是所谓“人性分析”。所以最后人家安禄山一造反,玄宗吃瘪了。
而封常清和高仙芝,要是平时也这么给唐玄宗买憨傻人设,你看玄宗会杀他们不?郭子仪、李光弼在平乱时也都各自吃过大亏,结果玄宗、肃宗对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处分不同,郭子仪罢其兵权接到长安赋闲,李光弼的败仗则让仆固怀恩背锅,为什么区别如此之大?因为郭子仪平素是老好人人设,皇帝喜欢“人性分析”就惧怕郭子仪老好人深得大家爱戴,而李光弼就是个人缘很普通的直性子,皇帝自然不怕他搞什么幺蛾子。
可见,泪痕学的鼻祖还得是玄宗肃宗父子。
毕竟,泪痕分析人性,都是把自己和读者当成封建皇帝看待的,下边的谁都可能谋反,所以说别说你叫高仙芝封常清,就是叫岳飞都不行,朕质疑你是应该的,因为这是人性!
然而……
这靠谱嘛?
靠不靠谱大伙也明白。
皇帝们轮着质疑了一辈子的郭子仪,也没谋反,随叫随到什么脏事破事都肯干,甚至连谋反的擦边球都没干过。
深得皇帝们信任的李光弼,你怎么叫人家都不敢来朝,就是抗命不来,反正我也不谋反,但是我李光弼实在怕了您的猜忌了,我不来我就在徐州给陛下守着。
所以,即便口口声声说利益最大化,那么当军阀是利益最大化,还是像郭子仪一样任劳任怨给自己流芳千古才是利益最大化呢?那么这里该如何人性分析呢?
话说回来。
那么如果让封常清和高仙芝换到安禄山的位置上,是不是也会跟安禄山一样呢?
一样个屁哦。
高仙芝被玄宗调换,连小动作都不搞。你让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你动个安禄山看看,三十六计七十二绝技都能给你耍出来。
这怎么人性分析?
难道安禄山就是个活生生的人,而高仙芝就是个机器人吗?
沒有手下~兩個都是光棍司令。
老高之前被調到中央任職,問斬前僅有鐵杆部隊陌刀手被領走。
老封當時剛好到中央述職,沒有帶部隊,手下是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