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是英语国家的殖民地,如果真的是美国殖民地或者英帝国的一部分,卢沟桥事变之后国府就不会狗吃屎一样和IJA死磕到庐山宣言了,到时候压根不会有华盛顿会议,战后大舰队重组会直接把无畏舰送到青岛港。
而中日重视的不是英语,中日韩这些东北亚国家重视的是“第二语言”,这个外语不一定是英语。比如老一辈很多人的外语当时学的是俄语——因为俄语是当时被认为最有价值的语言。后来Anglosphere被证明仍然坚挺的坚持过了冷战,才有了英语导向。
东北亚英语教学如果真的是在重视“英语本身”,传统的“Grammar-translation”式样的教学就不会如此盛行。这是一种严重的笔试导向的考试:因为社会需要外语教学——英语是最合适的外语——所以升学考试考英语——所以学校重视英语。这是一种简单地功利逻辑。很好的对照是德法的“Belitz”样式的口语侧重的英语教学——教学方法和东北亚截然不同,但是核心是一样的:侧重的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而不是语言本身,所以对语言书写认读的教学抓的很松。
真正对英语有需求的,无论是在海外日常用的交际语言,还是学术交流的严谨学术语言,用真正课标英语那点东西是完全不够用的。所以你会发现真正有类似需求的人会找另外的培训机构——比如留学英语辅导,或者需要阅读大量文献的人会花时间自学。这一点在日韩也是一样的:课标内的考试导向的英语教学不能满足真正要使用英语的群体的需求。
真正英语世界的国家英语传统绝对不是我们这样的,无论是澳新加,南非印度埃及,还是马耳他新加坡。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魁北克的法语:写在路标上,而不是写在课标里。基于文化的语言是一种朴素的工具,我们的英语教学离这一步差了十万八千里:现阶段的英语教学是割裂的,一部分考试导向和一部分实用导向。要说中国社会对英语的重视那是扯淡,百分之九十的人无法使用这种语言,百分之九十的使用者没有读过这种语言的经典著作,日常生活中没有对这种语言中表达方式的沾染,算得上什么“重视”。当然需不需要重视,则是另一个留给社会辩论的话题了。中国社会重视的是考试科目的英语和第二语言的英语,而不是“英语”语言——仅仅因为当今社会里英美世界仍然是在我国以外机遇最多的地方,才让这种考试和第二语言选择了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