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风险并不仅仅在于没得发展,甚至在于会有牢狱之灾、无妄之灾。
诸位不信?且听我细细道来。
初入官场的小公务员,一定要记住以下几个原则:
1.遵纪守法。
我相信一定会有人说:你特么的不是说废话?小公务员哪有机会腐败了?
好,我就来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你们来判断自己有没有机会违纪违法。
刚入队伍没多久,单位要举办一场活动,遂找一有钱单位赞助。科室主任叫上我,去该单位要求将该笔资金取现,然后要求我在某某银行设立个账户,将该笔款项存入我的账户,理由是怕这笔钱一进我单位的公账就被同事报销光了。他还告诉我:这件事已经向领导汇报过了,不需要担心。稍微懂点事的就会明白,这是什么行为?这是私设小金库的行为。
这位主任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账户?因为他怕担责任。
为什么用我的账户?他欺负我新来不懂事。
他真的向领导汇报过了吗?没有。
我敢向领导确认这件事吗?我现在敢,当时不敢,怕得罪领导呗。
这件事当然很快就被领导发现了,我这主任就被批评了一顿,领导知道他这人的德性,也知道我新来不懂事,是他利用我的,没批评我什么,只是将这笔钱归还赞助单位了事。但事后想想,如果领导不了解我,或者不了解他,结果又会如何?最悲剧的情况就是我莫名其妙背个处分。然后呢?各位请细想,一位新公务员工作才一年多,就背个处分,不说前途没了,恐怕要人尽可欺了吧?
再举个例子。
某局有个小年轻,该局局长甚贪,且爱欺凌弱小。该局有不少项目,这小年轻又是负责项目审批等事项的。这领导倒也“仁义”,到处收别人好处,一有什么事就叫这位小年轻签字,美其名曰“工作需要”。后来该领导被查,这位领导确实有水平,把所有责任捡到了这小年轻头上,说是他搞的鬼。一查吧,确实是这小年轻签的字。当然纪委也不是SB,知道是这领导搞的鬼。于是要这小年轻说出真相,指证这歪领导。这小年轻是个怂货,不敢指证,关键证据都不敢说,怕得罪人。最后纪委没收集到关键证据,只得把这歪领导轻处分了事,这小年轻自己也挨了个小处分。当时我已经在机关呆了多年,略有狂妄之相,便对这小年轻直言不讳“他收钱,你背黑锅,你这不光是傻逼,而且是特么的污辱正义!”然后呢,他还是那么怂。
上面诸位说什么要向领导示好的大道理的,你们见过这阵势么?你们见过纪委怎么审人吗?你们见过检察院怎么审人吗?你们见过被查处的领导怎么哭吗?我见过。说实在话,跟丧家之犬差不多。你们可以想想,你们签过的字当中,有没有这种风险,没有签过的,是不是应当预防。题主在法院,法官有自由裁量权,这点相当重要。题主现在只能是书记员,就是为某位法官服务,要是这位法官收了人家钱,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当了帮凶,这可怎么好?钱没收到,罪可是坐实了。
有人跟我讨论这个问题时,说什么领导会事先考核你的忠诚度、看你听不听话之类的。我想回复一句:你特么是公务员,不是太监!
在此呢,奉劝各位,有空多翻翻《处分条例》和《刑法》等党纪条规,有好处滴。
2.同事不会是朋友,只要有潜在的利益竞争可能,就可能是敌人。
新公务员在前三年往往是最受同事欢迎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你没有资格提拔,最多也就提个股级,加上新来乍到,大家对你一般会更友好。但当你有资格提拔时,或者虽无资格提拔,却有相似资历的同事时,你就会明显感觉到竞争,这种竞争会在工作4-15年这段时间达到尖锐期。
还是举我的例子(老揭自己的往事,我也是够拼的)。我刚工作时,单位有几位同龄人,平时关系不错,其中一位小MM还整天叫我哥。时值换届,这小MM就开始到处散播我和其他几位竞争者的谣言,四处挑拨离间。于是其他几位竞争全部中招,只有我清楚这位表面大大咧咧的小MM的心思,但苦于我在当地无依无靠、没有背景,而且时值敏感时期,我被捅了最多刀,却无处可诉。最后的竞争结果是:这位小MM因为背景超级强硬,冲破了所有人的反对,火速提拔,几位竞争者中,另一位关系户提拔。我原本是最有希望提拔的,被捅多刀虽不被领导所误解,却也没得提拔。这位MM提拔后,经常来挖苦我:“猫呀,你倒是有什么本事啊?什么都不会,你凭什么想提拔?”事到如今也没几个人了解我当时的苦楚。不过呢,这小MM在我这县委书记的嘴里是“什么都不会。”我也知道她是因为全世界都不认可她提拔,包括单位的副职全都认为我更有资格,所以把气撒在我身上,但是势不如人,只得忍着。
但是这世界就是这么残忍,对不对?后来我和那几位竞争者聊天,说到当年的事情,我稍稍一点破,他们一个个拍案而起,继而沉默不语。他们知道自己上当了,中了招,成了那位小MM的帮凶,互相残杀,却不自知。
在此,我提醒一下各位,在机关中,那些表面真诚的,嘴上经常带着“我跟你说句真心话”之类的人,经常在你面前说别人坏话的,往往是真小人、伪君子。各位悠着点喽。
再举个例子,还是我的,还是一位小MM。某次遴选,我选上了市某巨实权部门,市领导对我相当满意,消息传来,我必上无疑。同县有一位小妞和我同时竞选,她本不想考,灰心丧气。我与她原本关系一直不错,把她妹妹当看待,便一直给她打气加油。考试前她都不愿意参加,我硬拖着她去考场,连来回的车票都是我买的。后来她的父母走了关系,打通了关节,把我踢掉,她上了。我对此倒是无所谓——一介屌丝,对这种好事原本就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她上了,我也高兴。可她倒好,从那天后,就再也没给我打过一个电话,再没见过我一面。
这件事令我很受伤,受伤的不是失去一个大好的前途,受伤的是失去了一个朋友,仅仅是为这么点小事。
3.低调是福。
这件事我要从两个角度来说。一是自己要低调,这点容易做到,大多数人还是能做到不张扬的,毕竟年轻没实权,想高调也没什么机会。我呢倒是曾经傻到这个程度,在机关大楼里,也曾经是个年轻人中的希望之星。二是面对别人的高调,你要低调。在这个队伍里,很多人会高高在上地对待你,在羽翼未丰时,你只能选择低调。在这里,再说一件关于我的悲催的事,顺便打打上面说“驾驶员、扫地阿姨很重要”的人的脸。
我单位一把手的驾驶员叫A,多年一直为老板开车,态度嚣张,为人高调,自以为能如何如何。我刚到时,没事老教训我:年轻人,要怎么样怎么样,不然会如何如何。后来一次,老板与市领导吃饭,当着市几位领导(正处级哟)和全单位好几个各层领导的面,突然来了一句“猫咪工作不错,挺聪明的,先在1室工作一年,再到2室工作一年,然后到3室工作一年多,4年后,就提拔到乡镇任某重要副职!”一桌人虽然吃惊,却也不太夸张,因为他们也知道,在这个单位,我就是个最合适提拔的人选。驾驶员A从得知了那个消息后,对我说话立马客气了很多,逢人便说“猫咪是我们单位甚至全县的未来政治之星哦!”,再不敢没事教训我了。后来换届,由于上面说的那位关系户,我没能升迁,A又开始了对我的各种教育。后来,老板换了,新老板启用了另一位驾驶员,A便有种失宠的失落感,以前纷纷巴结他的各色人等也不再那么重视他。直到去年,我提拔之前,他还试图教我各种政治路线,我便呵呵。这次我提拔,他劝我不要去,我理所当然没听。然后呢,我提了副科,再冷静分析一下局势,我要不去,现在就继续科员。
那些说这些小人物很重要的,我就是看不惯这种扯淡。那些驾驶员和领导再亲近,也就是个驾驶员,他们的政治头脑、工作能力都达不到多么高的高度,看事情就是看到个表面,凭什么指导你?以他们的水平,看得懂党务、政务吗?看得懂政策吗?看得懂组织人事吗?看得懂财权事权吗?何况更多重要的信息领导会让他们知道吗?要知道,领导很清楚这些小人物舌头最长了!关键的事情会让驾驶员知道?我一老哥是县里老大的秘书,开常委会讨论人事时,我这老哥可是不能在座听的!秘书都不能知道,驾驶员凭什么知道?驾驶员最多也就知道哪几个人给领导送了点东西,更多的呢?呵呵。听他们的,依我看,还不如扔硬币。
很多驾驶员神化自己对领导的影响力,只是要博得别人的尊重而已,领导某次决定前正好驾驶员提起了相关的事项,他们就觉得自己法力无边了。至于扫地的阿姨,呵呵。扪心自问诸位,你们当了领导,会不会听一个驾驶员或扫地阿姨的话、从而影响工作?
4.作为屌丝,要敢干敢拼,豁得出去。
我当年提拔困难,也觉得自己长年呆在机关,虽然再等个几年,也能提个副科,但总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实务能力。于是毅然选择下派当村书记去了(在这里说一下,我下派确实是有个人政治因素考虑,但绝不是混不下去)。三年下派,应该说有苦有乐,我开会时被几十人炸过锅,被村民指过鼻梁骂过无能,被领导误以为我是小白脸没啥本事。我也曾经摆平问题,让全镇领导刮目相看,曾经引进项目,全村村民都服,也曾经帮过几个人,他们感激不已。
没背景,就只能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错了就错了,不要再回头,借用某官场小说的一句话:“人死屌朝天,怕个卵!”没本事的屌丝只会被人欺负,有本事的屌丝还可能赢得尊重,哪怕有天死惨了,至少死得体面点。
5.最后鄙视一下那些说什么小技巧的。
我说句实在的,说这句话的人,根本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斗争,没有见过真正的风浪。还说什么在电梯给领导汇报工作,扯吧?领导上班时可能在考虑自己今天的工作安排,怎么协调部门关系,怎么向上级领导交差,哪有空理你?你那点事务性工作,在领导眼里能有什么重要性?在大单位,领导连你是谁都不知道,很可能就丢一句“这些工作你向科室主任汇报就行了!”就把你打发了。那位建议在电梯里向领导汇报工作的,不如说说你这么做的成效?
退一万步说,领导记住你又如何?真就提拔你了?提拔你的依据是什么?还是举我的例(bei)子(ju):当年向县委副书记汇报工作,当场近30人,副书记点名表扬“猫同志的工作相当扎实,而且汇报很有水平,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嘛!而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再后来一次汇报,组织部长表扬“猫的工作是非常有成效的!”,这两次,都是30多人就表扬了两位哟,另一位现在已经高升了哟!再后来,县委书记到我那调研,当场表扬“猫,你的工作做得很好,要继续抓好!把这个村的产业做大做强,争取成为县里的先进典型!”然后呢?提拔时我就被然并卵了。
说这个其实只是想告诉大家,不必刻意巴结领导,通过这些所谓的小技巧试图引起领导的关注,成功率太小了,越大的单位越是如此。这种概率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中国男足夺得大力神杯的程度(原来说的是:小到中国男足冲出亚洲的程度。可是,但是,但可是,可但是,中国男足居然真的做!到!了!)。少放些心思在这些玩意上,做点实在的东西,再搞好宣(chui)传(niu),你或许还有机会。当然,有背景利用是最实际的。
官场是个大染缸,需要考虑的问题特别多,在这里根本说不完。我只能说几条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在此不多展开,因为我其实也没什么太多的资格说大道理——官小嘛,聪明事没做几件,蠢事做了不少,能作为反面例子教育一下大家,我觉得也算积德了。
需要注意的有这么几件事:
1、只有高情商高智商的人才能当好官。当好官从来不是凭一腔热血,也不是说光能干就行,好官嘛,都是又聪明又狡猾滴。至于我,大概得下辈子才有机会当个好官,主要原因是我太蠢。
2、当大官必须靠实绩。说真的,那些个写文章、搞宣传的,我就是看不起。为什么?于百姓无益,一篇文章全是水。这活我也不是没干过,我们报给上级的数据、例子,说不好听点,就是上级怎么爱听怎么写,其中有多少真实性你们自己看吧。机关中和媒体中有不少搞宣传的、写文章的整天自以为是,觉得自己一支笔就能纵横天下,改变世界,对这种人我一向嗤之以鼻——嘴炮永远不会成事。
在这里插个往事。当年我给村里几位贫困生找来了助学金(妈蛋我很讨厌这种凭关系跑项目的事!),其中一位小女孩在收到钱后,给我送来了些小点心,不值钱,但我吃起来就是特开心。当时心里就想:感觉这辈子积德下辈子就有机会投胎高富帅有木有?感觉照镜子都觉得自己英俊了许多啊!特么抽烟都是甜的啊!去你妈的什么领导表扬啊!去你妈的党报党刊见我名字啊!去你妈的副科啊!滚你蛋的功名利禄啊!做点好事实事心里就是草泥马的爽啊!那些跑钱跑项目的白眼没白挨啊!今年春节前,另一个孩子给我打电话拜年,我颇感欣慰,然后重复以上几项感受。
3、要有独立人格才能走得远。别为了一时的捷径,出卖自己的灵魂,一旦错了,你便可能永难回头。要出卖道德良心的事,干都不要干,违纪违法的事,呵呵,我见过纪委查20年前的案子,各位说呢?
在此另外说一句大实话:作为新人,你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偶尔请同事吃个饭的钱要有,让自己吃穿用度保持不奢侈的体面的钱你要有,不然你很可能落入一个很难交友、被认为孤僻的尴尬境地。
4、人不能为恶但要有对抗恶的能力。傻逼从来当不了好官,这个世界也从不缺少恶,不能对抗恶的人,做不了真正的好人。作为一个聪明人,要能够发现恶、分析恶、对抗恶。这些恶不仅仅来自于官场,民众当中一样有许多的恶:像我就见过不赡养父母的子女、想榨干子女钱的父母、表演着悲剧想讹诈丈夫钱的妻子、利用孩子死亡敲诈医院钱的父母。恶无处不在,有些恶,或大或小,恐怕是你们所想象不到的,至少我坐在机关时是根本不曾想到过的。
最后,提醒题主几件事。
作为法院工作人员,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尽快通过司法考试。否则你就当不了法官,在法院不当法官,就没有地位和政治前途。
2.尽快明确人生发展目标。如果想当法官,请多办案,不要怕累。如果想提高收入,在积累足够的知识、经验和人脉后,转行当律师。如果想升级当大官,法院不是好地方,想办法跳出来,最好到党群单位,不要怕收入减少和苦累,法院升职空间确实小。
3.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对你的信誓旦旦说辞。包括领导、同事,还有原告和被告,语言永远不确定、不可靠的,行动才是最后、最有力的说明,古人有云“听其言,观其行”,重点是观其行啊。
4.多结交朋友。重点包括但不限于:党委办、政府办、纪委、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公安、检察院、工商、税务、国企中高层员工、商人、企业高管。这些人当中,有些政治前途光明,有些能在你力不能及的地方帮你,有些能给你重要信息。但是无论朋友有多少,一定要记住:你最后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5.很现实的,有背景就用,有关系就拉。不要认为走后门拉关系就不对,有官就先升,有路就先走,官场上从没有“塞翁失马”这种事,只有走一步快一步这个逻辑。
最后的最后,做个说明:我和那些机关派、学院派不同,我就是个傻逼派,没兴趣说那些没有实际操作性的废话,我就是个土狗,别指望我能吐出象牙来。
张建,曾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党支部书记、司长,现任国家卫生计生监察专员。他结合多年机关工作经验撰写的系列文章:《机关青年(办公室)36‘忌’》,引发机关青年的热议和思考。这里贴出的是前8忌文字初稿。侵立删。
一、“没有没有”
在我们司局长的眼里,现在机关里的青年干部,你们这些主任科员或处长的,都非常优秀,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人尖儿”,特别是在智商方面,我们自叹不如。想想我们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哪有你们这么能干这么聪明呢。工作了这几十年,20多岁不懂事,30多岁没经验,40多岁没成就,50多岁就没希望了。这期间,不知碰过多少“钉子”,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其间犯过很多错误,而很多错误都是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都是在不经意之间犯了错,甚至许多是犯了禁忌的,但都不知不觉,不甚了了。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有人给提个醒儿,或者事先有所请教或了解,就不至于犯了那么多的“无意识差错”,走了那么多的弯路。
母亲对女儿说:“孩子,我已经走过的弯路你就不要再走了”,女儿说:“要是我不走,怎么知道那是弯路呢?”母亲无语。女儿没有说错,许多事情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经历,怎么知道是对还是错呢。母亲也没有错,自己走过的弯路如果不说,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那可是自己的孩子呀。再说了,怎么能保证自己说的就是对的呢。所以女儿就姑且一听,做个参考,毕竟路还是要自己去走的。我下面要说的,就是我和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不过你就姑且一听,未必我说的就对,仅供参考吧。我先说一个机关里常听到的一句话:“没有没有”。
一次,一位青年科员送给我一份征求意见的材料,我问他:“你看过了吗?”他说“我看了”,我又问他:“你有什么意见吗?”他急忙说“没有没有”,态度谦恭,意思是说“我怎么敢有意见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的心里不禁一凉,对他说:“既然看了就应该有些意见,多少你说出来看看”,看我真心听他说意见,他就说了一些意见,随后我也赞同他的意见,就让他按他的意见给反馈了。
想想我年轻的时候,过手的文件材料一般都不看,好像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似的,送到领导那儿也不想表达自己的什么看法,只当自己是一个转运工具罢了。现在再看看青年人,已经比我那时强了些,一般过手的材料都会看一眼,但通常不做表达看法的准备,你不要求他就不说,错把“没有没有”当成了谦恭,以为不说是上策,或可能没想到领导会听他的看法。因为自己没有看法,或者说不认为自己有表达看法的必要,或者说就不想有所表达,总之一句话,没有准备。而我们知道,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有时候,我和上级或者下属共同参与或经历某事,如果上级问我有什么意见或看法,我都会认真中肯地发表看法,因为这时候都是思考、提高和展示的机会,更是学习、请教和共享的机会,通常不会随意放过。而我征求下属的意见和看法时,也是希望能有学习交流共享的意思,当然也包括有对下属考察的意味。如果下属没有准备,只是仓促应付或“没有没有”,我就会感到遗憾,并知道那是因为他没有经验,也没有准备,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还需要历练。
我的建议是,在这种情景下,坚决不说“没有没有”,所谓的谦恭在领导那儿是不得分的;也不说“没有”,除非你没看过或不知道,这时你需要说明;即使领导没有征求你的意见,而如果你有看法的时候,也要想些办法向领导表达出你的意见,这叫主观能动性,就是给自己创造条件。最好是你简要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尽量具体清晰一些,有可能再加上自己的思想或思考的东西,能够给你的领导多一些东西,因为你总有一些东西是你的上级所没有的或所需要的,这样的交流共享不亦说乎,何乐不为呢。
二、“我不行我不行”
有青年建议我,说我的“办公室无意识差错”,不如就叫“办公室36忌”,我觉得可以接受。36条没有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办公室的忌讳很多,我所说的,都是在无意识的情景下出现的差错,虽然可以说是犯了“忌”,但不应该给予批评和指责的,不知不为过嘛,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曾经的经验和教训,给他们一些提醒,或者叫做温馨提示,仅仅是个参考,未必都对。下面我就说说“我不行我不行”。
有一次,委里要召开机关党建经验交流会,八个发言有我们支部一个,希望我们重点讲一讲有关青年干部成长的内容。要说青年干部成长,没有比青年干部自己讲更好的了,而且我们的青年干部个个优秀,任意请一位同志讲都没有问题。随后有一位青年到我办公室送材料,我就对她说:“委里要开党建经验交流会,你代表支部发言吧”,没想到她连忙说:“我不行我不行!”看她那真切甚至还有点惶恐的神情,我就不忍心给她压力了。后来另外一位青年党员很乐意地接受了我们的建议,上台发言的效果也是出乎意料的好。
在机关里,经常可以看到我刚才所说的这种情景,每每这个时候,我都很为青年干部惋惜,许多带有一定压力的好事,本来是青年干部学习提高展示的绝好机会,只要努力,几乎没有做不好的,为什么许多青年都认定自己不行而推让了呢?
可能是因为家人朋友经常告诫自己低调谨慎不要出头,但凡在较大的场合都不露脸;可能是因为机关讲究层级秩序,上台露脸必须从上级先开始;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较大场合的锻炼,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有好的表现;可能是因为自己一向自卑不自信,一直认定自己不行,就断了表达展示的念头,等等吧。但上级领导往往不这样看,他推荐你,就是认为你能行,只是看你有没有决心和信心,只要有决心和信心,经过一定的练习和指导,没有什么是不行的。再说你只要在机关工作,迟早都要到场面上去,何不早一些就着手锻炼呢。我们的青年科员或处长,代表司局到基层或参加什么活动,都被叫做“中央国家机关的代表”,甚或被称“中央国家机关的领导”,都要经常在大会上发言讲话,这时候不行也得行。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青年干部由于平时锻炼不够,表现不得体,时有显露尴尬。如果勇于接受挑战,注重平时锻炼,有了自信和能力,往往都会有上佳的表现,堪称中央国家机关的青年干部。
自信,既是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基本素质,也是青年个人成长发展的必备品质。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每年都要招聘一些青年职工,自信在面试和就职的过程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一次由我主持面试,一位应试的女青年进来后主动地与我们考官一一握手,眼神就充满着自信。我很坦率:“我们单位注重男女平等,目前女职工过半,我们想招一位男职工”,她说:“您们把我当男孩使就行了,论精力论体力我都没问题”,回答得自信有力,要想否定都难。我又问:“你有什么特长和优势?”她说:“我的优势就是,无论领导交给我什么任务,我都能千方百计地完成好!”我们的一位考官随口说:“那你把月亮摘下来”,她随口就接:“好,请领导给我准备一个天梯,我一定完成任务!“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们就得接这个”球“,于是我说:”那好,今天晚上就去网站直播节目实习,两天后交一份报告“。事实上,她的自信已经赢得了我们的认可,被录用就没有什么疑问了。
那位“我不行我不行“的主任科员,在看到同伴上台的积极表现后,也开始树立了信心,经过一些锻炼,她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迅猛提升,后来20多次受邀到相关部委和单位的大会上做演讲报告,而且都是脱稿演讲,很得听众赞誉。
三、“事毕不回复”
一次,我亲口交代一位年轻下属给上级部门送一个材料。到了该送到了的时候,还不见回复,我没有催问,怕给他造成我不信任他的感觉。虽然没有联系他,但一上午老惦记着这件事,一直到中午在楼道里我看见了他,也不见他有回复的意思,于是我就问他材料送到了吗,他说送到了,还解释说要送交的那位领导同志不在,他就交给工作人员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及时回复我呢,他无语,我也无语。从这以后,我不再专门委托他去办哪怕很小的事。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你很在乎这份材料要送到位,那为什么不重点强调一下呢?客观地说,这件事还没有重要到要重点强调的程度,但对上级交办的事不及时回复,恐怕不是一个小问题。俗话说得好: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质。小事都靠不住,大事敢依靠吗?
想想我年轻的时候,肯定经常干这种不负责任的事,因为我的意识里没有很明确的信念,以为只要自己做了,心里无愧就行,很少管别人是什么感受,也没有人因为事毕没回复而教训我,只是后来我委托别人办事的时候,才有这种强烈的感觉,那已经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了,也不知错过了多少个机会。年少轻狂,很不懂事,很少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事毕回复被认为是芝麻小事,不屑在意,所以很难得到他人重要事情的托付。
在我们周围,总能看到有办事靠得住、事毕就回复的人,在我任职的司里,大家都已经自觉地从小事做起,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当然还有最让人放心的同志,遇到重要的事,不论大与小,你一定就会想起他(她)来。你不用担心,你交代的事他(她)一定放在心上,尽心尽力,随时报告,绝不让你焦急等待,同样的,你对这种人的事情,也不会大意,也不敢大意,也会尽心尽力给他(她)有个交代。这种情景,这种感觉,只有当事的双方默契共享,斯世同怀视之,共享信任之美。可贵的是,具备这样品格的人,绝不会只对上级讲信誉,对同事、对外人、对下属都能一样相处,任何小事都能可以依托,即使大事也没问题。你看机关里口碑好的人,都有这种优秀品质,都能够得到大家的赞誉。
多年前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曾经给青年职工推荐过《致加西亚的信》,说的是一个叫罗文的美国陆军中尉,受美国总统的托付,历经千难万险,把信送到了远在巴西岛上的加西亚将军的手上,赢得了美西战争的关键胜利,他有千条万条理由送不到信,如果转交他人也未尝不可,那么,他就不叫罗文了。他送的是一封信吗?不是,他送的是一个战士的信誉,送的是美国国家的命运。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主要在于它倡导了忠诚、敬业的精神,体现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这也是100多年来,《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最畅销书之一的原因。
事毕就回复,说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送信送材料只是表面上的,根子上还是怎么做人的事,和承诺和诚信有关。我们身边有不少事毕必回复的人,事毕不回复只是一小部分人,那是这些人还没有明白事毕不回复的害处和事毕就回复的甜头。还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事毕不回复的人,可能能力水平还不低,可能只是不拘小节、不屑小事,但可能有能力可以做大事。我相信不屑小事的人可能有所谓的“大本事”,如果既有能力又让人放心那当然好,但如果在有能力和靠得住的两种人当中,只让你选一种人,你会选择哪一种人呢?
四、“会前不到位”
有人说我前面说的那些,今天机关里的年轻人其实都知道,不过是明知故作或故意不为。我相信青年干部很多是不用提醒的,但是无意识地犯错,还是比较常见的。对于明知故犯或故意不为的,我们以后可以单列一个单元讨论,我要说的还是无意识犯“忌“,姑且说之,仅供参考。下面我说说“会前不到位”。
“会前不到位”是机关里常见的一种现象。我经常参加一些司局或部门召开的会议,以协调会、座谈会听取意见为多。通常我会提前10分钟到会议室,但有时还看不见会议主办方的人,其他部门的参会同仁来了以后还不见主人,我们就有受到冷落的感觉。有的只剩三五分钟了,才见到主办方有人到场,好像没有什么准备似的,会议显得松松垮垮,这种情形下,被邀请的人情绪很受影响,所以会议的质量和效果一般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是主办方的领导“掐着点”到会,还可以勉强接受的话,那么承办会议的工作人员会前不到位,实在有点讲不过去。如果参会人员都是在同一个办公楼里,工作人员至少应该提前15分钟到场,因为有种种原因,外部门参会人员很可能提前10分20分钟到会。如果有邀请外单位代表参会,只要使用了交通工具的,很可能就有提前半小时到场的,客到主不见,实在不礼貌,给参会者留下的,只是冷淡应付的印象,往重里说,就是不尊重邀请的参会者,反映出主办方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都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德。
有这么严重吗?我的感受就是这样,当然特殊原因除外。有一阵时间,机关里流行着“掐着点到会”的风气,参会时间以准为美。参会者倒是无可厚非,但如果办会者也心安理得,那就让人感觉不好想不明白了。可能是受国外的·一些风气的影响吧,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多次出访,在拜访对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到达时间上,有时就比较纠结。一方面,因为所在地区交通状况比较复杂,我们担心迟到了不礼貌,所以都是提前出发,提前到达受访单位,另一方面,我们通常会被告知要准时到达,提前到达没人接待。所以我们经常提前10分20分或甚30分钟到达,到达受访单位后,没有人接待,我们要么就在车子里呆着,要么就开着车瞎转磨时间,等到了时间了,才有人接待。主人心安理得,我的心里却很郁闷,这叫什么事儿呢?主人难道没有考虑我们可能提前到达吗?我们早到10分20分钟又有什么不对吗?难道主人们个个都那么精贵?安排一个工作人员接待我们有什么难的吗?
有人解释说,这是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讲求效率,不浪费时间,而且也不论你是什么级别什么客人,都一视同仁,秉公办事。这种论调居然也会被我们的一些人所认可,而且效仿起来,还真像西方人那么回事。岂不知这是无意之中犯了待人接物的大忌了,至少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果只讲准时准点,不讲待人之道,恐怕只是捡了一些皮毛,丢掉了一些根本。丢掉的是一些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就是丢掉了我们做人的一些东西,丢掉了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就是在待客方面的真诚、热情,宁可自己辛苦一点、稍微付出一些,尽地主之谊,尽主办方之情。况且早一些到会场,接待提前到达的客人,还可以加强沟通,尽可能发现和解决会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这是开好会、解决好问题的关键。
所谓我们在国外看到的一些慢待客人的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些人根本就是骨子里不把你当客人看,要是他认为重要的客人,比我们到位的还早呢,如果是在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是迟到懒散成了习惯,他自己就看不起自己,继而看不起别人而慢待客人,还是不尊重人。但凡出现会前不到位的现象,都与办会方不重视有关,可能就是个形式主义的会,所以大家都应付应付得了。会前不到位、办会不认真,就是不良机关文化或处室文化的表现。看看这种主办方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表现,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因为做人做不好而开会开不好的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如果召开相关部门的会议,又都在同一个办公楼里,那么工作人员提前20分钟就要到场;如果有使用交通工具的参会者,那么工作人员就要提前半小时到场,往往我自己就会提前10分20分到会场,接待积极参会的先来者,以示尊重和重视。近几年我和司里同志与五六十个部委单位学习交流,不论是在主场还是客场,我们都是提前半小时以上到场,会前要注意的事情很多,多一分准备,就多一份成功。即使是司内的会,我本人也都提前到场,没有别的,心在会上而已。
参会者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提前到达会场,就不能苛求办会方提前接待,但办会方提前安排工作人员到会则是责无旁贷的,这些,就应该是我们的处长或科员们应当想到的了。
会前的文章大得很。
五、“拖拉误事”
一次,我让一位实习生复印几本文件,因为材料比较多,复印需要一两个小时,我对他说:“你抽空复印一下”。话是这么说,我还是希望他能尽量快一些,但没有催他。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复印件还没有交给我,那几天司里整理文件倒腾柜子,确实也忙,实习生很出力,大伙还夸他呢。结果一个星期过去了,十天过去了,复印件还没交给我,我以为他要给我复印出个“刮目相看”呢,或是复印难度太大?好在上级没有要,那就再等等吧。
足等了半个月,那天上级要材料,我问那位小伙子:“复印好了吗?“他说:”没有,这些天帮助处室整理文件柜,现在马上复印“。我说:”不用了,已经来不及了。这些天你很辛苦,但是你在这儿的实习恐怕不及格了,现在你就回去吧,不用再来上班实习了“。他懊悔,他道歉,但没有用,我对他毫无怜悯之心,告诉他这是他的一个教训,希望可以成为他的”人生财富“,请他好好记取。他悻悻走了,不知道这件事对他是不是一件好事。
这位实习生错在哪儿?看起来是一个拖拉事件,其实他并不懒惰,那些天他干体力活也不惜力,怎么就“不及格”了呢?而且他还没有意识到他的错误,就是我说的“无意识差错“,这就可悲了。照这样下去,恐怕他要谋一个好职业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他不知轻重,不大懂事,不知道许多事情是不能拖拉的。
我20多岁不懂事的时候,肯定也常常干这样的事。有些事以为领导说“抽空“,那就抽我的空儿;或者认为自己没闲着,也不偷懒,有些事拖延拖延没关系;或者自以为这件事不重要,拖拖不要紧;甚或压根就忘了这件事,都有可能。结果呢,经常感觉领导不信任、不重视或者不重用,还不知道为什么,等我自己当了领导,碰上了这样的事情,才深有体会,很是扼腕。
凡事都有个轻重缓急,我们每天都有许多事要处理,孰轻孰重应该有一个权衡,有一个安排。并不是说领导交代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许多事都有轻重和急缓的权衡,比如家庭的大事难事,比如突发的事件,许多时候都要及时调整,重新安排。但领导交办的事,通常都是重要的事,虽然领导没有强调快办急办,那是需要你自己斟酌掂量的。在实际的工作中,但凡我交代的事,除了说明不急或缓办的事,其实都是需要立即就办的事,有人慢了点,我就着急了,其实不是我着急,是事情着急了,现在退居二线了,真的没有什么那么着急的事了,但是在一线,包括处长主任科员等,都算在一线,许多事都是不能拖拉的。
我交代的复印材料的活儿,即使有困难,也就是一两个小时的事儿,应该可以在一两天之内做好,怎么能拖了十几天呢?这件事在他的安排中放到了什么位置呢?你怎么判断这件事就可有可无呢?应该说,领导交办的事都很重要,急不急就要看情况,但也必须尽快完成,以免误事。更重要的是,通过办好他人交代的事,不拖拉不误事,养成良好的品格习惯,树立良好的品格形象,还是更重要的事。即使不是领导,只要是和他人发生联系的事,都不能掉以轻心,都要妥善安排,及时处理。除非你是故意的,那就不在我说的“无意识差错”之列了。
拖拉误事,不仅是误了他人的事,更要紧的是误了自己的事。
六、当场声辩
我用“声辩”,而不是”申辩”,意思是说当场发出声音和不发出声音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写个纸条或者采用巧妙的方法给予说明或者申辩也未尝不可。如果你是有所准备,故意要当场声辩,那就不在我说的“无意识差错”的范围了。
一次,我们召开全司会议,内容比较重要,结果有一位干部迟到了十几分钟,我当即批评他:“重要的会议怎么能迟到!”他当即声辩:“公交车出了故障,路上又堵,本来应该不会迟到的。”看到他自感委屈的神情,我的批评更严厉了:“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迟到!你不要申辩。”结果很影响会议气氛。
但凡当场声辩,通常都有一些原因,有时还很有道理,但这个道理是大道理还是小道理,我们很少考虑。关于迟到,堵车是一个原因,但如果会议重要的话,堵车就不是理由,更不是道理,除非大家都认同的特殊情况是例外。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那还是40年前我上中学的一件事。一天我和一位同学相伴上学,感觉时间有点紧,我那位同学戴有一块手表,他说出门前刚对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滴滴报时,应该没有问题。紧走慢走,我们刚进了校门,上课铃声响了,等我们推开教室的门,老师已经开始讲课了。老师对我们说:“迟到了,你们就站到后面去。”我那位同学当场声辩说:“我们没有迟到,是上课铃早打了一分钟,我的表是北京时间!”老师更生气了:“迟到就是迟到,还狡辩什么!站到后面去!”
站了一节课,站是站了,心里还是不服,总认为我们自己不算迟到,上课铃没按北京时间响。事后老师跟我们讲了道理:“打上课铃可能有点误差,但打铃上课是全校的规矩,这是大道理,你们按你们的时间迟到了,这是小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如果大家都按自己的“道理”,学习秩序不就乱了吗?“。我们的老师是大家很敬重的,我们也承认了错误,应该吸取教训更加注意。
有人会说,如果严格按北京时间打铃,我们就不算迟到了,还是校方犯错在先,不应责备我们。想想当年的条件,打铃的时间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能保证那么准时,即使准时了,迟到也不至于会被罚到后面站,但迟到的原因能成为当场声辩的理由吗?
有些人就事论事,认为只要有理由,就可以当场声辩,可能还没有想过,有没有理由和当场是否声辩不是一回事。迟到有一些理由,或着有充足的理由,那迟到就迟到了,没有关系,即使受罚也没关系。如果迟到很值得或者还要受到嘉许,它也和当场声辩不是一个道理,所谓道理有大有小,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当场声辩的本质是不服管理,而不是有没有道理。潜意识中的不服管理就会在有一点所谓的理由时表现出来,除非你是有意识表达这种情绪,否则是既没有道理,又导致问题升级矛盾激化。这样的后果于事于己于人都是弊大利小,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有人当场声辩只想解释说明,语气没有那么硬,这时候我都会马上制止他:“不解释,不要解释”。为什么,这是我自己的经验教训,除非领导让你解释,否则你的解释没有意义,批评你迟到,就是批评你迟到,影响会议就有错,有什么理由或功劳下来再说,不是一回事。如果领导劈头盖脸地训一顿,当场声辩的效果就更不好,把本来的迟到批评变成了对立矛盾,恐怕有违初衷和目的,也会影响会议效果。除非你是想故意挑事。否则不要当场声辩,这是因为:一、违反会议纪律影响会议效果理当受批评;二、事先没有打招呼也有错;三、所谓的原因理由如果有,那也是小道理,遵守纪律开好会是大道理,大道理管小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如果你是大道理,那也用不着当场声辩,下来说明就好。四、当场声辩表现心胸狭隘,没有度量,说到底还是不服管理的心理作祟,不服管理就不是小问题了。
又有一次全司开会,一位青年干部迟到了十几分钟,我照例批评了两句,她谦逊点头表示接受,过后我问她,才知道早上她送父亲急诊,到了医院做了安顿,马上就赶来开会,开完会还要赶去医院。家事为重,她完全可以不来开会,发个短信就行,但她还是顾全大局,还接受我的批评,我由此对她更加信任,也会注意对她的批评,她没有当场声辩,是一个成熟青年和优秀公务员的良好风范。
对于批评者来说,把握好批评的分寸至关重要,这里也有一个小道理和大道理的问题,为批评而批评于事无补,动机不纯更是害人害己,那是针对批评者而言的。对于被批评者,我知道你有原因,甚或理由充足,但摆到眼前的事情没有个交代,恐怕交代不过去,至于你当场声辩不声辩,真是一个考察考验你聪明智慧的微妙境况啊。
七、开小会
一次我在直属单位的职工大会上讲话,讲着讲着,突然看见有两个青年在交头接耳,我的思路一下中断了,停了两三秒,那两人还没觉察继续开小会,我不得不当场制止了他们。事情不算大,但毕竟对讲话和会议会有一些影响。开小会的年轻人可能还不知道他们的小动作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开小会,谁没有开过小会?我就没有,而且大多数人都不会开小会。这些年我经常坐主席台,才知道原来台下的任何动静都能尽收眼底。哪里有个“风吹草动“,即使是上百人的大会,也能感觉得到。这时侯如果我正在讲话,多少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是小型会议,那就更不用说了,在小会上开小会,简直就是对讲话人的轻视和挑衅。如果一两句也就算了,三五句或更多,少则影响三五人,多则影响大半场,就会影响会议效果。
什么人喜欢开小会呢?我注意到有些人喜欢开小会,甚至全然不觉察旁人对他们的反感。如果注意观察他们平常的为人,可以证实爱开小会的人,一般都是很自我的人,不太在乎他人的感受,不知道他在讲话的时候,会不会在乎别人开小会。开小会的毛病不算大,但不好改,因为这是潜意识里的事,自己感觉不到,如果要说和价值观有关,好像说得重了,但如果要改,还真要从心里改起,从价值观改起。
还有一次,一个六七十人的会议,我正讲着话,听到有吹口哨的声音,是谁这么无礼?我离开座位,循着声音而去,原来是一个手机的来电铃声,那时候时兴彩铃,这位老兄选了这么一个旋律,没有调到静音上,人还不在座位上,真让人哭笑不得,也算是一个无意的恶作剧吧。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相邻的人不制止,或不主动处理出现的一些不协调现象,好像自身置之度外,其实是放弃了应有的责任,是有损自己的形象的。
还有的时候,我们在会场上能听到有人在大声地打电话,循声看去,那人却是把头伏埋到桌子底下,以为大家看不见他,也就听不见他的声音了,一幅活生生的“掩耳盗铃”的场景。你以为大家看不见你就听不见你的声音了吗?你以为你躲到桌子底下就不会干扰会议了吗?有人说我很随和,主持会议或讲话的时侯即使有人打手机也能宽容,其实不然。我是见不得任何干扰会议的现象出现的。如果有人思想走神,只要你没有动静,不影响他人,我无可指责。只要发出动静,影响了周围的人,或影响了会议秩序,我都是能制止就制止,即使隔着一定距离,只要没有人劝阻,我就会尽量劝阻。只要是我们承办的重要会议,我都乐于担当维护会场秩序的责任,或安排可靠的人维护秩序,要求是“地上掉根针都能听见”,人员走动和服务员倒水都会精心设计严格掌控。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怎么开好会的问题。一般会议都是必须的和重要的,而且办会的人也都是用心的。如何把会开好,不仅是办会人的事,也是参会人的事。重视会议,尊重讲话人,是参会人应有的品格和态度,有必要有责任共同努力把会开好。
有一种情况是例外。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大会,会议开得冗长沉闷,领导在台上念着稿子,底下的人嗡翁一片,心已经散了,时间又过了饭点,我也忍不住了,加入了邻座的小会,其实是对办会质量表示不满,故意而为之。这种情况,就不在我说的“无意识”之列了。
八、羞于上问
我当科员的时候,很怕见领导,更不会主动去请教领导。是不敢,还是不愿?是不屑,还是没说的?可能都有,反正是敬而远之。一次领导让我代表青年到大会上发言,我用心写了一个发言稿,觉得挺美,也没有征求同事和领导的意见,甚至还不想让领导指正,怕把我认为精彩的内容给否定了。会后,领导在基本肯定我的发言的同时,还指出了我发言的一些问题,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遗漏,领导告诉我,如果想让自己的发言出彩,务必在发言之前听听领导们的意见。自我感觉是一回事,其实真不是那么回事。由此,我记住了一个教训。
上,上级领导也。孔子说“不耻下问”,我们也经常说向群众学习,但就是没有说向上级学习,只提“下问”不说“上问”,这是一个重要的遗漏,可能也是一个故意吧,这里的玄机怎么能轻易让年轻人知道呢。当然,在我们的机关文化中,也是有一些潜在的规则的,我们的机关文化讲究层级管理尊卑有序。做为下级,做为青年,不是你随便可以向上级领导发问的。可是在机关里,对青年人来说,大多数人都是你的上级或领导,如果你不能经常地“上问”,那就不知要失去多少学习和上进的机会。羞于上问是机关青年进步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看到一些青年躲避领导,或见了领导没话可说,我就经常鼓励青年向我提问。一次,一位年轻科员对我说:“您让我见到您就要给您提一个问题,您对其他人也这么要求吗?”我说:“我看你不太主动请教人,所以才鼓励你提问,你问我问题,是在我的要求下问我的,其他的人是主动问我的,一个被动,一个主动,这能一样吗?”他说“我明白了,谢谢您!”就走了。
他明白了吗?我看他没有明白,因为以后再见到我,他没有再问我,也没有请教我的意思。当然我也不会再主动跟他说什么了。可另外有的青年,经常都会向我发问或者说请教我,几年下来,他们之间的差别就显而易见了。
羞于上问是机关青年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至于原因各有不同。有的青年是不敢接近领导,恐怕有所失误受到批评;有的青年不是不敢请教领导,而是不屑请教领导,自恃才高,耻于上问;还有的青年不求上进,也不善思考,基本提不出什么问题;也有的是看到领导板着个面孔,自然也就敬而远之了。
我们每个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学习能力,所谓学到老、活到老。那么我们向谁学,怎么学,可能没有好好想过。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这些都没有错。可是你想过没有,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我们的同事、我们的领导,而他们就是一本活着的书,就是活的实践,他们身上积累着大量从书本和实践中来的东西,都是很宝贵的东西,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近在眼前的资源怎么就视而不见呢?所以在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之外,还要倡导向同事学、向领导学。学习是时时处处的事,如果指望集中专门学,那可就要误大事了。我想这恐怕就是学习型青年和非学习型青年的区别吧。
一次,司里要进行年终总结,每位干部都要述职,一位青年干部问我怎么能讲好,我建议他把自己的发言稿征求他的同事和领导,结果反响很好。且不说各位领导和同事会提出中肯的意见,光是主动征求意见这一条,就在内心深处得到大家的认同了,这比内容重要得多。在征求意见不是“规定动作”即不是必须程序的情况下,主动请教和征求意见就愈显可贵。
我们在工作时间,都有和上级领导相处的机会,能否善于虚心地请教他们,决定了一个青年发展和进步的快慢。但凡领导,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优点和长处,通常不是年轻人表面上看到的那一些。作为晚辈和下属,如果能接近领导,讨教一些真学问,学到一些真本事,真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和讨好奉承根本不是一回事。放着和优秀上级接近的机会而不请教不学习,岂不太可惜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