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登月工程师离职风波时,我还有点诧异写公开信的领导竟能如此理直气壮地以情怀阻碍人才正常流动,以为只是行业特例或者炒作效果。
如今看到这个新闻我才有些明白,原来这样“理直气壮”的领导不分行业地分布于科研单位中,他们一个有趣的共同点是都在单位验收/项目公关的时间节点上突然以为单位薪水已待年轻人才不薄,困惑年轻人才为何如此浮躁跳槽,相信年轻人才就该为单位放弃高薪任劳任怨赌上人生。
我理解,这类“理直气壮”在今天还能被写进单位公文,发在报纸头条,也许本身就折射出了一个比人才流失更严重,更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
说实话,这工资水平只能招到间谍
群里的朋友给他们出了个主意。招聘目标改为硕士学历获得者,名义上是中科院招收博士生。异地培养,每星期利用网络跟导师联系。四到八年换一批,年薪三万(现行博士生津贴的一倍)。录取标准定的高一点,让内卷化成性的小地方出身的考霸们抢破头。
这个新闻是今天科技日报的头版头条,
这么实在的年薪10万实在是难得,
毕竟一般各高校研究所招聘都会说,最高/优秀者/如通过XXX考核/申请到XXX可最高拿至88W/年,虽然实际也就8W/年。
10万,包含各种补贴,不知补贴是180元每天还是240元每天,
是不是也包含了公积金和养老,
感觉像是月薪3000的福利版。
注意了,这,就是一个硕士/博士的科研指导价。
那个招聘通知我看了,本科、硕士、博士都有
待遇:人才派遣
招不到人是很正常的,以前这职业主要靠信息差,
看起来是个还蛮体面的职业,钱虽然不多,
但是外人看着还行,说不定还能满足一下存在的尊严。
现在别说什么体面了,也就勉强维持一下生活。
国家一向重仪器轻人力,哪怕拿出几亿几十亿去买硬件,
也舍不得拿几十万来雇人,各高校研究所都差不多是这样,
指导思想就是人就是便宜,值不了那个价。
而且现在信息渠道也多了,大家很容易看得到自己的上限。
就那种大装置,你工作再努力,能力再突出,
国家天文台能给你几个编制?
一队20个人几十年之后能有5个人出头么?
让一群硕博做着未来基本玩蛋还低人一等的临时工,这哪只是钱的问题。
你即使再专家再能手,也没啥上升的空间,
毕竟现在是个文章至上的评价体制,
大文章过些年肯定是有,但是领导都挂不完,轮得到一线的职工?
还有那些硕博呢?再搞出职工和学生抢文章的新闻?
三班倒肯定是要轮夜班的,一搞多少月多少年,
位置么,挺山清水秀的,
这是非常极端的一个例子,很多人会觉得两地分居、半月夫妻这个没啥*生活,家庭很难正常。
其实我以前没讲,类似方向的,家庭大多都没啥幸福的,远不只是钱的问题。
因为很多专业限制工作地点,基本非常确定,跳槽不能,除非转行,
这就导致两方一定有一方妥协或者要么就是异地,
结果要么就是离婚要么就是不幸福,
反正...各人选择吧,古德拉克。
今年已经好几个类似的事情了,都体现的是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程中转型的问题。
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用企业办社会方式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以当时的生活水平而言),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钱用在购买或者生产科研设备上。
因此,过去这种惯性,遗留到现在,就是在货币化分配上“重设备,轻人员”。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案。
一是彻底走市场化、货币化的路子。科研人员要在房地产市场上购买房子,要在教育市场上为子女选购教育服务,要在养老市场上购买养老服务,要在医疗市场上购买医疗服务。那么用人单位就需要把员工购买这些服务的钱,以货币化的形式发给他们。
比如吧,一套房子在市场上卖几百万,那就每个员工发上个几百万;比如孩子上私立幼儿园一个月需要2万,那就每个月再给每个员工加上2万。这样问题就解决了,他们就满意了,就不会跑了。
二是走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办社会”的路子。修职工宿舍、修子弟小学、修卫生院、修养老院,修职工幼儿园,然后以很低的象征性价格为员工提供服务(如果离职则不能再享受这些服务)。
比如每个月收55元房租,就可以住90平的房子;每个月收160元,孩子可以送单位幼儿园;职工本人或者直系家属看病可以像八十年代那样公费医疗。至于年工资嘛,别说十万了,降到五万甚至三万,还是会有人来的。
参考链接:研究生考哈尔滨环卫工失败: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这还是发生在“编制”远没有上文那些福利这么实在的情况下)
但是,如果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情怀,去为身处市场化中的员工提供计划经济惯性下的货币工资,那在2018年就可能会面临“不愿意来”的问题了。这不仅仅会发生在FAST上,而是所有的天然非(弱)竞争性强公益性机构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且如果不改革,以后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
我倾向于走第二条道路,因为这样出钱少效果好。基础民生领域的东西,一旦市场化,价格都是会很贵的,而走第一条道路,国家花的钱实际上都相当于补贴了教育资本家、医疗资本家、养老资本家们,只不过货币从员工手里走了一遍而已,花费会高很多。
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养老产业化的后果,就是国家不得不掏出更多的钱(你不给员工发钱购买这些服务,员工就不来你这里),来养活提供这些服务的资本家。这些资本家则成为中间的食利阶层。
解放前,国统区税收的非常狠,农民被盘剥极其严重,但国府本身却收不上多少税来,钱到哪儿去了,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地主乡绅”这些中间食利阶层给“截胡”了。而共产党搞土改,抽掉了没有存在价值的中间食利阶层,不但收到了更多税收,农民负担还减轻了。
强调一下啊,我上面限定的是“国家出资的、天然具有弱市场竞争性强公益性的机构”,以这样的方式解决员工待遇问题,效果比较好,花小钱就可以确保人员的稳定性和岗位的吸引力。而并不是指所有机构和企业都要这样搞。
有人可能说,你这三万工资太少了,没人来。
也有人可能说,你这待遇太好了,人都会抢着来的。
但不管怎么样,总是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的对吧,比如实际运营后,社会上普遍觉着这个福利+3万年薪太少,那可以把工资往上提嘛;如果即使年薪3万还大把人来,那可以继续降嘛。
单面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大小吊打全球,薪水不说看齐,至少不能差太大吧。
我大概查了一下国际上主流射电望远镜的平均待遇,请注意,这是全学历平均。说和10万人民币博士差不多的也是醉了。
第二大阿雷西博,在美帝的不发达地区波多黎各。
平均7万刀每年,是我生物博的1.5倍以上。
澳洲的Parkes天文台前段时间证实了天眼的观测。
一个文员打打杂时薪30澳元,同系统电气工程师88k。
美国绿岸白菜价5万刀。
人家天文台也都是生活物价较低的地区,待遇和湾区,悉尼也差不了太多吧。咱国内西部某高校博后薪资都和国际接轨了,天文学就不接轨?
10万年薪请得到的科研人才,情怀指数应该是宇宙级别的吧。
我推荐一个人。
列几个关于FAST科研口的数据,这几年读了很多,都来自新闻,只复制粘贴。
1、FAST作为中国天眼级别的重大国家工程,1994年一堆中国顶级天文家就开始申请,在争取了16年后,终于在2010年初步立项,但早期预算经费仅有300万人民币(中科院)。
2. 工程总造价为6.67亿人民币(人民网)。
3. 建成过程中,有很多人付出了伟大牺牲,例如南仁东,世界顶级天文学家。在缺席的情况下,世界最权威的国际天文学会评选射电天文分部主席时他依然全票当选。他为了FAST奋斗终身并最终病死在工作岗位上,报道里这么称赞他的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为了给“天眼”找到最满意的安置地点,他放弃了日本300倍高薪的顶级科学家职位,衣着简朴、手持竹竿开始在西南苗寨大山里翻山越岭寒暑不息地探索,喝浑水、吃冷干粮,踏破铁鞋,踏遍了上百个窝凼,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池,亲手摩挲过几百个“坑”,终于为”天眼”找到了它的安身之地。
请问一年有多少个工作日?300倍高薪是什么概念?
一天等于一年?
4. FAST建成之后便迅速投入了使用,例如取得这么一个突破(新华网),
短期之内,不是从0到1的突破,而是从0到44,而且这并不是最新的数据了。
5. 也不仅仅是科研利益,对当地的影响也非常大,给当地带来了至少46亿人民币的旅游和附带收入(环球网,中青在线)
6. 今天的新闻:《科技日报》“中国天眼 10 万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
并非是10万工资不高,而是要求的人才水平太高,条件太苦,并不相配。满足要求起码也得是985、中科院毕业的硕士,但岗位是所有工资补贴加在一起基本能达到10万年薪,还不属于正式和编制岗位、只是合同工,还要长期生活在深山,信号屏蔽没有手机网络,与家人长期分居。且一线主要负责枯燥的数据收集,核心分析和科研还是在研究所,出成果也基本轮不到你挂名字,这就相当痛苦了。
7. 这次招聘总共需要24人,每人假如都按宣传的10万年薪,共计是240万人民币年薪。
某明星前段时间补缴税罚款大约9亿人民币,就算不用动任何脑子理财,把9亿人民币放进最简单的余额宝里,尽管利息只有3%左右,但每天大概是7.4万人民币的净利息收入,绝无风险。
如果这个明星肯提前一个月完成缴款,这一个月内随便收一收利息,足够24个受过多年专业教育的优秀天文工作者生活一年,还不用动本金。
以上所有核心数据都来自官方媒体报道。
小时候爸爸常教育我说不好好学习你看你能干嘛,只能跟我在工地搬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后来我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搞的都是宇宙研究,工作一看,还不如跟我爸工地搬砖。
更新:
我觉得这件事里最坏的应该是科技日报的主编,采访的时候憋着不笑一定很难受吧,这原话报导出来肯定就是想搞个新闻看人笑话。至于里面的领导,我到觉得他们不是坏,不然不会故意找骂,可能是在山里呆的时间太长,不太清楚大秦已经亡了。。。。
知乎的搜索界面。
抖个机灵。
——这是什么?
——这叫知识,可值钱了,一年风餐露宿无心顾家值10W呢,顶得上一个明星电视剧出镜几十秒的收入~
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永远不是取决于向什么项目投了多少钱,开了多少会,而是在于科研人员的基本待遇和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对科学家的广泛认识。
寒窗苦读,默默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直争做素质最高的一群人,不像某些主播内心肤浅,不像某些明星生活混乱。
最后得到的就是在大城市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的10W年薪。
做不出科研成果如坐针毡,闹些乌龙如坐针毡,甚至自己的私生活出了点岔子,平时理都没人理的科学家瞬间就会被口水淹没。
不知以后还会出多少个张小平?
十万年薪?多半还包括各种税收福利,实际到手估计也就6000不到一月。
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也没写。要么是没有,要么是太磕碜不好意思提。
解决配偶工作?不存在的。要么过来做全职丈夫/太太,要么老老实实异地吧。
子女入学?医疗?来,你先不用搜索引擎在地图上把“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这个地方给我标出来,咱们再来讨论配套教育医疗资源的问题。
科研平台&资源?中科院一般都是是PI制,混不成大老板的话,组里的资源、福利基本上不可能向你倾斜,甚至你的科研成果都可能被大老板拿去“做人情”。
编制?要那劳什子干啥?能吃么?
虽然说学术界并不是个市场化的领域,但不代表应届博士没有别的选择啊。
正好最近校招季节,实验室的师弟师妹都在找工作。通过他们我了解到,目前双非高校招国内毕业的博士,年薪十五万起步是比较常见的,而且其他待遇也甩FAST一条街:
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一个博士估计得是脑子被门夹了,才会在有任何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去FAST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