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科不一样。在实验光谱学里面,硬件几乎就是一切。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这是一道是非题!
灵敏度/动态范围、频谱分辨率、响应速度、噪声水平,直接决定了你的装置能探测到多微弱的信号、多快的信号。
灵敏度上,你的卡是 8-bit,人家的卡是 12-bit,你的动态范围只有 2^8,人家的是 2^12,人家的卡能读出的电压,你的卡读出来就只有 0 和 1。怎么搞?(参见某感动牌的 CMOS 和索尼大法的 CMOS)
频谱分辨率。你只能看到一个大包,别人能看见精细结构。怎么搞?
响应速度。你的探测器响应速度 1 微秒,别人的 1 纳秒。结果不稳定的自由基寿命只有几百纳秒。你的探测器直接看不到。怎么搞?
信噪比。给定条件下,信噪比 * n,积分时间需要 * n^2。别人的信噪比倘若是你的 10 倍,测量时间就可以比你快 100 倍。人家一天实验做完了,你得连着做三个月(还得祈祷中间仪器一直状态稳定)。等你数据刚拿到手,人家文章都发了。怎么搞?
更不要说,有些大牛组还有全球额外的稀缺资源。有的组有大量的同步辐射光源时间,有的组和天文台、航天局有合作,能够帮他们测试最新一代地面和空间望远镜上的光谱仪原型机。加州理工隔壁就是 JPL,有各种全世界最先进的谱仪。哪怕人家 10 年前的货淘汰下来,可能都比商业上能买到的好。普通人买得到吗?没得卖!
硬件条件不够的话,别人能看得见,你完全看不见,别人搞得到的数据,你根本搞不到。还搞个毛线?洗洗睡吧。
科研往往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充足的硬件意味着更多的试错机会,或是更低的试错成本。
在硬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只能去选择做一些短平快的研究,不敢去尝试新颖有风险的项目。这种情况下,很难取得出人意料的科研成果。
我是做计算模拟的,最主要的科研硬件就是超级计算机。
一开始,我手上有个粗糙的理论模型,需要用大量的计算去验证以及完善这个模型。粗略估计了一下,大约需要计算一万个数据。
当时课题组的计算资源是人均100 cpu 核心不到。而100个cpu 核心一小时大概能算8个数据。一万个数据需要大约52天。耗时太长,无奈搁置。
好在不久后我去了国外一个大学进行联合培养。该校的超算比较给力,牟足了劲我能用1000+的cpu 核心。我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赶紧把以前搁置的想法拿出来实践。得益于计算资源的数量级增长,计算这一万个数据加上期建模调试代码的时间,也就花了一周左右。
很不幸,这一万个数据并不理想,重新修改模型进行计算,反复两三次之后,才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但如果我拥有的计算资源一直是100个cpu核心,我是很难鼓起勇气去算这一万个数据的——要是结果不好我博士就毕不了业了啊。
所以我认为,想要取得满意的科研成果,充足的硬件确实是必要条件。
不是潜意识告诉我们的,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学学术研究成果。粤语属于:汉藏语系 >> 汉语族 >> 粤语。所以,粤语在学术界的级别是:Language 语言。
谁告诉你粤语是方言的?那些想立“普通话”为正统汉语的人。
那么普通话是何出生呢?是满八旗消灭明朝,定都北京后,学习北方汉语不成,形成的半吊子汉语。学术上叫“中介语”。而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 通古斯语族 >> 满语。
那么满族人入关以后学到的北方汉语是何出生呢?是蒙古灭宋后,学习中原汉语不成,形成的“中介语”,当时称作《中原音韵》,已经丧失了汉语四声中的入声。
因此,“普通话”是汉语家族里,庶出子的庶出子。立为太子,实在难以服众啊。而且这个庶出子,还在拜它心目中的祖宗 ------ 公开在满族村采集“普通话标准音”。实在是,亡我汉语之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