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囯也要分不同阶段,第一,也即大約三十年代之前,以趙元任为首的一批語言学家做出来了第一个囯語标準,稱之为“老囯音",特点是融合南北, 以北京話为基礎,加入了江淮官話的特点,包括:区分尖团音,保留入声等。第二,三十年代囯語运動開始,制定了新的囯語标準,也稱新囯音,即現在的囯語/普通話,完全以北京話为标準。
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囯政府在台湾一直在不遺餘力的推廣囯語,当時的播音員也多为大陸過去的,讀音与大陸差別不大。至于个別字現在有讀音差異,是因为後来對異讀的选取标準不同,不過這都是基于北京音的。総体来看,台湾囯語更保守些,大陸比較从俗,比如囯語一字異讀保留的比普通話多,像「垃圾」讀lèsè也更接近旧時原貌。
台湾囯語也可分为両个時期。九十年代前,即在戒厳時期,台湾电視台的电影,新聞,甚至廣告讀音都非常接近大陸,当時對播音員的語音要求很厳格,因此字音腔調都很正。很多粵語片的囯語配音都是台湾做的,有很多流入了大陸,並未有什麼台湾腔。可能也因此,現在很多人依然習稱普通話配音电影为囯語版电影。其实,所謂台湾腔,不過是說台湾閩南話的人群学習北京話,習慣性的帶入本地方音形成的口音。即使官方說話很标準,本地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台湾腔」。所以,当時就形成了民間讀音与傳媒腔調不一致的現象。待到報禁一除,也就沒人再像現在中央电視台那样一点点扣字音了,所以現在台湾廣播就显得很「台湾腔」。但在一些极正式場合,讀音还是很接近大陸标準普通話的,比如,馬英九就职典礼上,司儀說話時的台湾腔就很少,而且还像以前宮廷傳話那样,故意拉長音。
総之,無論囯語还是普通話都是以京音为标準的,「台湾腔」只是种口音,並不代表台湾的国語标準和大陸差異很大,有差異,也是个別詞字,但和台湾腔並沒什麼関係。事实上,台湾腔是不太标準的囯語,但是台湾社会已経默認,視之为理所应当了。
1929年北京煤矿的工人在交谈,视频里有清晰的对话,民国时期的腔调其实和现在很多地方的方言并没有什么两样,并不是台湾腔
https://www.zhihu.com/video/971332734043553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