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猪如果会看书,看到这样的书,肯定会吓得浑身哆嗦,对书的内容百般诋毁。
而《钢铁》这本书,在资产阶级的眼中,无异于烹饪自己的菜谱……
所以……
因为保尔的理想是个笑话
保尔的理想是什么?解放全人类
可事实上,人家欧美日富的流油,比你苏联不知发达多少倍,还要你解放?
你苏联的大饥荒和肃反,搞死了多少人,人家欧美日有大饥荒吗?有肃反吗?
把你苏联干过的那些事,原原本本的给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人看一遍,你觉得大家是支持你苏联还是反对你苏联?是肯定你苏联还是否定你苏联?
你苏联的理想是建立在谎言之上的
你苏联的工业是建立在不断引进欧美日技术之上的
解放全人类,你也配?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
保尔本质上是个脱离了实事求是精神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意淫的妄想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成于1933年,那咱们看看1933年这个时间点开始,苏联发生了什么?
苏联大饥荒:1932-1933年,苏联爆发大饥荒,单乌克兰一个国家,至少300万人被饿死
苏联肃反运动:1934年在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执政下,爆发了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1937至1938年被称为苏联“大恐怖”时期,在此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
卡廷惨案:1940年春,大约2.2万名在押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遭到苏联军队杀害。1943年,发现波兰军人尸体的纳粹德国称杀害事件为苏联所为,遭到苏联否认;直至1990年4月13日,时任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时,苏联才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称其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之一”;2010年4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公开俄方掌握的卡廷事件历史文件 ,这是俄罗斯首次向公众公开卡廷事件的相关材料。
再看看美国
1926年,亨利-福特宣布实行5天8小时工作制。
亨利-福特在谈到这一决定时说,"是摆脱工人的休息时间是'失去的时间'或是一种特权的观念的时候了"。
不过,福特也承认,实行五天工作制也是为了提高生产力。虽然工人工作时间减少了,但他们在工作中效率却大幅提升。
很快,世界各国企业纷纷效仿福特的做法。此后,周一到周五是工作日逐渐成为标准。
再说点有意思的东西
美国人均住房面积80平,60%以上都是独栋;
苏联人均住房面积14平,并且以高密度的筒子楼为主;
苏联巅峰时期的八十年代,千人汽车保有量不到50,别说跟欧美日比,甚至不如伊朗墨西哥;
而美国1930年,年汽车产量570万辆,全国汽车保有量高达3100万辆,超过60%的家庭拥有汽车。
多读一读俄语文学中的其他圣徒主角形象,例如《战争与和平》的安德烈和彼埃尔,很容易就能理解保尔的形象了。
苏联时期虽然无神论在主流话语中占据主要位置,但宗教特性仍然以隐喻的形态存在着。那么圣徒观念在苏联时期的革命文学中是否也以隐喻的形态存在呢?下边我们以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进行分析。
首先,按照东正教的观念,理想圣徒的生活轨迹往往是:出身于笃信宗教的家庭↣从童年起生活极度贫困↣常常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
保尔的家乡在乌克兰。在俄罗斯历史上,基辅罗斯是最先接受东正教的时期;所以乌克兰自古有着基督教信仰的传统与基础。保尔幼年丧父,母亲是一个善良的乌克兰妇女,给富人家当厨娘、洗衣服,每天从早忙到晚。他的哥哥阿尔焦姆在铁路机务段工作,是个普通的工人。
保尔12岁被学校开除,因为他向神父家的面团上撒烟丝。他只好去工作:先到车站饭馆烧水,后因太累了酿成一场水祸而被老板打得鼻青脸肿。幼年的保尔是个饱受苦难的人。
后来,在一个水兵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教育下,保尔有了革命的自觉性,并决心参加斗争。这时他的心中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理想信仰的追求。为了心中理想的实现,他全身心地投入战斗,就像基督圣徒忠于自己的信仰一样。
第二,按照俄罗斯人的圣徒观念,真正的圣徒必须压抑自己的欲望——尤其是色欲的诱惑。保尔参加了革命,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为了实现理想,他也克制自己的欲望。保尔的几次情感经历就体现了一种圣徒的形象:为了革命理想可以拒绝女人的诱惑、牺牲爱情。
林务官的女儿冬尼娅爱上了保尔,并曾不惜冒险掩护保尔。他俩曾经有过少男少女的纯洁感情。保尔离开家乡、投身革命的那一晚,他俩相拥着过了一晚:“多么柔顺的身体……然而,青春的友谊超过一切”。而手稿删节的部分有更详细的描写:“是的,熟悉的、火一样的热吻封住了他的嘴。她那如弹簧般柔软的身体是那样顺从……但是青春的友谊高于一切,比火更明亮。要抵挡这种诱惑是困难的,难于上青天。但只要性格坚强、友谊忠贞不渝那也可以做到。 ”
这是典型的诱惑与考验。保尔与冬尼娅的分手,是因为冬尼娅的“个人主义”;保尔为了理想而放弃了爱情。他明确告诉冬尼娅:“如果你认为,我首先应当属于你,然后才能属于党,那我只能做一个坏丈夫。因为我必须首先属于党,然后才属于你和其他的亲人。 ”
保尔对丽达的友谊也显示了保尔将自己献身理想的圣徒情操。作为志同道合的战友,保尔深知丽达爱他,可保尔认为丽达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面对激情时,保尔还是逃跑了。
“他们目标一致,她是他的战友和同志,政治上是他的引路人,然而她毕竟是个女人。他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是在天桥附近,所以她的拥抱使他十分激动……然而,他还是以他坚强的意志控制了自己。 ”
“爱情给人带来许多的困扰和痛苦,难道现在是谈情说爱的时候吗? ”
在保尔看来,只要全世界的资产阶级没有肃清,他就不找女孩子谈情说爱,他要把世界革命的大火烧到美洲去。这种殉道精神、道德纯洁感、对待革命的朝圣般的情感、向世界传播革命“福音”的弥赛亚意识,使保尔既成了无产阶级的英雄,又是斯拉夫民族精神的产儿。
后来保尔终于向一个女子、母亲的好友阿尔宾娜的女儿达雅求婚了。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同志式的基础之上的。保尔把达雅看成自己的恋人与妻子更看成自己的同志。他想拯救达雅逃离她家的火坑。
“现在我要谈最重要的事了。你们的家庭纠纷才刚刚开始,你应该挣脱出来,离这个窝远点,到外面透透新鲜空气。应该重新开始生活。既然我已经卷入这场战争,那就让我们一起干到底。现在你我的个人生活都不愉快,我决定给它放一把火。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你愿意做我的终身伴侣?做我的妻子吗? ”
“好姑娘,我把自己的手伸给你,就在这儿……我已经决定了,我们的结合要一直延续到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我这样的人。我一定要做到这一点,否则我就分文不值。在这之前,我们不应当破坏我们的结合。不过一旦你成熟了,你就可以完全自由、不受约束。谁知道呢?也许有一天我会变成一个完全残废的人。你记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也决不限制你的行动,决不拖累你。 ”
基于拯救的目的,保尔帮助达雅摆脱了暴虐的父亲的羁绊,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一名布尔什维克。后来保尔不顾自己的病痛,全力支持达雅投身革命工作。
在保尔的帮助与支持下,达雅成为一名受工人信任和尊敬的工厂委员会委员,保尔为妻子的成长感到自豪。可以看到保尔与达雅的结合中,保尔是以一个拯救者的身份进入她的家庭。他们的婚姻关系更像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保尔就像一个圣徒出现在需要拯救的达雅面前。
第三,真正的圣徒往往轻视肉体、注重精神。理想信仰的实现于保尔来说,永远高于一切。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他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
保尔第一次是大腿受伤,第二次是在严寒的1920年2月染上了发高烧的斑疹伤寒,第三次是在布琼尼骑兵队的一次战斗中颅骨被弹片穿透,右眼失明,第四次是在筑路当中,这时的他几乎是个半残的人了。在修路工地上,人们面临着风雪、严寒、饥饿及白匪的袭击。保尔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咬紧牙关,坚守岗位,带领自己的小队开展劳动竞赛,以汗水和生命去修筑铁路。每天天刚亮,保尔就拖着那双像灌了铅似的浮肿的腿,提前为战士们烧好开水和热茶。在暴风雪中,保尔只穿着一件上衣干活。他脖子上生着冻疮,两眼网着血丝,双脚生满冻疮,一连五天发着高烧,但他仍挣扎着与别人一道出工,并以共青团书记的身份组织大家全力紧张地工作。
除此而外,他的脊椎上还被炮弹爆炸崩起的石头砸了一个很深的坑。正是由于这一致命的伤害,使保尔最终瘫痪在床。当保尔颅骨受伤、右眼失明后,无论在做手术或换绷带时,都是非常痛苦的。一般人会不断呻吟或发脾气,可是保尔却从不作声,毫不畏缩,有时疼得几乎失去知觉,也不叫唤一声。 以至医生都不明白,保尔怎么会有这样顽强的精神。保尔有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持他,这就是“牛虻”式的坚毅精神和重返前线的信念。
在保尔生命的后期,即当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不得不与床铺为伴的时候,他仍不肯忍受闲暇和死亡。经过了一番苦苦地挣扎与思考,他又拿起“武器”继续战斗——那就是写作。对于保尔来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渡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保尔身上的禁欲主义色彩,以及弃绝肉体的为理想付出,无时不表现出一个俄罗斯理想圣徒的特征。虽然这里的理想、信念不是成圣,但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也是一个伟大的目标,是一种信仰。为了这一目标与信仰的实现,同样需要圣徒般的忍耐和牺牲。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接受不了俄罗斯文学的叙事风格。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最不应该的就是脱离文化背景空谈主义,空谈理想,这是非常荒谬的。如果光谈理想,自然可以包装得很精致,塑造一个近乎完美的英雄人物形象,这样所起到的引发读者好感的效果想必要好不少。而你如果对俄罗斯文学略有了解,就会发现其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大力渲染那种冰冷严酷的环境,苦难的人物,粗鲁的话语,以及鲜明的对比(例如此部作品中保尔和冬尼娅)。有回答中提到保尔其实可以看作是东正教文化中的圣徒形象,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其实个人认为他是不是真和东正教中的圣徒对应并不是最重要的,最深刻的原因还是在于俄罗斯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塑造。
非常讨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叙事风格的人,多半也是读不下去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本人从历史背景角度与诸位讨论一下吧。
这部小说,其实如果了解一点苏俄历史,或者懂一点俄语的人就知道,"斯大林"这个化名的本意,就是 сталь(钢铁)。所以,一语双关,个人认为这个有些讨巧的取名,其实令当时苏联最高层对这部小说格外看重。
后来通行本的《钢》,简直就是斯大林本人经历的改编版。当然,是斯大林"认为”的经历的改编版。保尔,似乎就是个苦行僧式的弥赛亚,为世界得救而背负起十字架。
但其实,约-维-斯大林与保尔-柯察金个性完全不一样。他其实是一个冰冷与难以亲近的人。那些自认为是他的"同志+兄弟"的人,什么奥尔忠尼启则,叶努基泽,全部死得不明不白。
再说说这部小说本身,它反映了苏维埃政权在乌克兰的建立过程。在今天,在乌克兰国内,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可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他们认为这是俄国人违备《布列斯特和约》中有关承认乌克兰独立的条款的行为。俄国人以武力方式推翻了中央拉达政权(也就是小说中的"彼得留拉匪帮")并吞并了乌克兰(即乌克兰成为加盟共和国)。
那么,黑它就不奇怪了。
知乎的立场在哪?大家应该知道的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著作于哪个国家,当时这个国家立场在哪?大家更应该很清楚吧!
知乎里的大家都是什么身份,心里大概有个底吧!
你们说他们要不要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呢?
这件事无关乎逻辑是否正确,也无关乎知识阅历,只跟屁股有关,只跟立场有关。
懂了伐!
与圣愚所代表的那种不似来自人间的“默观”相比,保尔代表的是一种人间之中的积极的新生命样式。
虽然看着像,但是差别挺大的,要不然鲸鱼也是鱼了。
因为很多人觉得保尔作为乌克兰人出卖了乌克兰民族利益,实际上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一个完整的乌克兰国家。所谓乌克兰是苏联制造的一个虚幻概念,苏联解体就标志着乌克兰的瓦解。
所谓的乌克兰历史只有两段,一是十月革命后的乌克兰中央拉达,二是班杰拉时期所谓的乌克兰起义军时代。
乌克兰民族主义此刻没有固定的目标,奥匈帝国的西乌克兰和乌克兰核心区一直处于平行发展的状态。所谓的乌克兰历史只有短暂的两段,十月革命后的乌克兰中央拉达;二是班杰拉时期所谓的乌克兰起义军时代。
先说革命时代,中央拉达从未像波兰、芬兰波罗的海三国一样拥有大部分的国土,当时的乌克兰就和现在一样乱:
哈尔科夫是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乌克兰,以彼得留拉为代表中央拉达势力在1917年革命中得到了基辅等七个中央省份支持,但是这群知识分子组成的政权对于基层几乎是悬空的,手下只有十数万帝俄官兵,南边是邓尼金,西南敖德萨有水兵苏维埃;利沃夫还有一个亲德的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外加流窜在东南的无政府主义黑军和农民绿军。
实际上就连中央拉达也是分裂的;彼得留拉拒绝交出兵权,坚持要做高尔察克;其它右翼则要恢复议会制度;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要苏维埃制度,黑军则和和红军合作打击彼得留拉,最后,是红军把这堆乱七八糟的武装消灭才统一了乌克兰。
至于班杰拉,他住在纳粹集中营的时间甚至长于住在基辅的时间。
这种情况下你谈乌克兰民族就像讨论武士道的忠诚一样扯淡。
至于保尔的政治立场问题,之前讲喀琅施塔得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只能说现在我们对苏俄革命了解的还是太少。
很简单。
在部分人眼里,这个世界就不应该存在英雄,就不应该存在完美的人,就不应该存在一个能做到他们做不到的事的人。
只有把英雄拉到和他们一样低的水平,他们才能心安理得的接受:看吧,所谓的英雄还不是和我一样蠢,还不是和我一样普通,还不是和我一样没本事。他和我没什么区别,只是被包装起来的普通人,我行我也能上,没准我比他还强。
在他们眼里,张麻子就应该是个土匪,脸上就应该他妈的长着麻子。
因为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写书的同时,他的乌克兰同胞正在成批成批的因饥荒而倒下。他当然可以在小说里不断地歌颂苏联“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只是,谁又来为饿死的乌克兰农民的生命而斗争呢?
而且,保尔这样一个曾感叹“离开了集体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的人,别说解放人类了,他连自己都无法解放,而是主动舍弃自我,去当“集体”的奴隶。
我不否定集体主义对于无产阶级是必要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进行斗争。但请别忘了,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的仍然是“人的解放”,不应该舍本逐末,人就是人,人并不应该被投入烈火折磨成为所谓的“钢铁”,无论是当苏维埃的齿轮还是当资本家的螺丝都是与“人的解放”背道而驰的,谁也不比谁高贵。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我完全支持,但我认为保尔柯察金没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