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 第5页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说的话,就是这些人不理解什么叫做“守序善良”。他们应该处于“混乱中立”的状态,有的更加倾向于“混乱善良”,有的更加倾向于“混乱邪恶”。总之跟守序不沾边。但是他们在自我认知上很可能认为自己属于“绝对中立”或者“中立善良”。

所以他们根本理解不了人性当中强烈的理想主义光辉,特别是这种光辉下必然伴随的强烈的责任心和原则性。

有一个很经典的细节。保尔被抓紧监狱,恰好赶上一个糊涂军官视察监狱,于是保尔糊弄他说,自己是给军官们理发结果军官不给钱诬告他煽动抓起来的,从而被释放。在被关押的时候,牢房里有个女孩,因为拒绝了白军警备司令而被抓来。这个女孩知道自己被强奸的命运已经无法避免,所以在头天晚上要求保尔得到自己。保尔拒绝了。

现代中国社会已经较为发达,各种避孕措施非常普遍,所以两性观念较为松散。有很多大学生、工人选择同居生活,尽管还有很多人依旧保持严谨的交往距离。但是在此之前,无论中外都对两性关系比较慎重,核心根源还是为了保护女性。其中当然有一些畸形的两性观念,诸如中国的封建礼教,欧洲的反动陋习,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特别是对于男性来说,主动保持与女性的距离,这是一个非常高尚的品德。保尔与赫里斯季娜保持距离,是他有责任心、有原则性的体现。这个品德到现在也并没有黯然失色。一个守身如玉的男人或者女人都是有主见和令人尊重的。

因此,从道德角度来说,抨击保尔是毫无理由的。

那么,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批评,说到底,就只不过是对强烈的责任心和原则性表示不习惯罢了。

在整个小说里,保尔·柯察金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心和原则性。钉是钉,铆是铆,严丝合缝。

这是一把千锤百炼华美至极的精钢宝剑。

稀里糊涂浑浑噩噩睡眼惺忪的人被他的光华亮瞎狗眼再正常不过了。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苏联输了。

所以咱们不能输。


user avatar   hun-yong-si-yan-li-chang-c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他们畏惧死亡。

我读书的时代,教员的作品选编《老三篇》还算流行,内容是《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三篇短文,当时课本里还有这三篇文章。个人认为这本选编的制作方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才选了这三篇文章,因为这三篇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傲视死亡

“老三篇”中,《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是含有祭祀功能的悼念文章。另外一篇《愚公移山》虽然并非直接用于追悼,但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呼喊中,依然能感受到关于“死亡”(牺牲)的浓重信息。

两篇悼文,一篇充满了大无畏牺牲精神的闭幕词(结束)和动员令(开始)。死亡在这里是一个仪式,一个人类学意义上的仪式,我们通过祭奠死亡的同志,来让活着的同志精神上得到升华。

一、生存还是死亡

人是生物,每个人潜意识中都不希望自己死亡,但世界是物质的,自然规律证明没有任何人能超出自然限制而实现不死这种渴望。生物遭受巨大创伤后,会在肉体上死亡;而从精神层面看,“创伤”一般意味着三种感觉,一是羞辱,二是恐惧,三是死亡。人们经常关注前两者,因为对个体而言,只有“被羞辱感”和“恐惧刺激”能储存在个体的记忆中,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死亡”会随肉体的消失而消失,人死如灯灭。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我们每一个人在本质上都是“一个旁观过死亡的人,是一个在经历死亡后,还活着的幸存者”。通过“幸存者”见证,“死亡焦虑”继续在群体记忆中长期存在,成为一种无法消失的“创伤”。人们承认死亡会消灭生命,又同时期望死亡不能消灭生命,这种矛盾必然要寻找一个出路,于是,超出个体局限的那种不死的渴望,就会通过寄托群体延续的方式,来变相实现。

既,通过将个体“精神”在群体中的保存,来突破“躯体”的个人限制,其身虽死,其魂永存。这样,“个体的限制”就通过“象征”(包括语言、思想、精神、气质等)这一出路,与“群体延续”走到一起了。“躯体”必死,“精神”永存。

在这种方式下,集体生命将大大地优越于个体的生命,因为只有把个体的有限生命,融入到集体生命的无限之中,才能实现“永生”;只有把现世的思想、作为变成一种值得深究的问题,被“幸存者”持久地效仿、探究、甚至争论,批判,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被“幸存者”以各种方式融入人类社会的“集体记忆”之中,只有这样一条路径才可能走向“永生”。

与广义的“幸存者”不同,在亲身参与和经历过诸如革命、战争、突发事件等非常规事态后的狭义“幸存者”中,往往会表现出与“非常规事态”相一致的“非常规心态”。很多“幸存者”会被“死亡焦虑”击倒,变成PTSD;而那些能够经受住“劫后余生”考验,没有被死亡恐惧压倒的“幸存者”,将调动起一种超越常规的力量。

面对战友、亲人和至交等的死亡,经受住“劫后余生”考验的“幸存者”,会产生某种对死者强烈的歉疚感,但这种劫后余生的复杂感情同时具有两种明显的积极效应:一方面使“幸存者”敢于直面死亡的焦虑,彻底摆脱死亡恐惧的控制,并在潜在复仇的意义上激励出超凡的勇气;另一方面是“幸存者”将把这种复杂的感情直接转化为更加坚定的信心,并即刻融入到现实的斗争和行动中去,以此为精神渠道从而超越负疚情感的阴影。

所以,愈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愈是难以忍受的痛苦,愈是狡诈强悍的敌人,“幸存者”就愈能显示出其向死而生的豪迈和义无反顾的执著。

他们把死而复生的经历,“储存”、“转化”、“升华”为一种大无畏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执著。试验、冒险、突破,以超常规的动力去实现超常规的目标,成为他们最为渴望的自我实现途径。

“要么获得一切,要么以一无所有去直面死亡。”这种情形下,一个人将无所保留地试验、冒险、突破,因为他不仅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甚至会在“死亡”里获得更多。

二、失去的只是枷锁,得到的是整个世界

1840年-1949年,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处于混乱、耻辱和倍受国内国外,双重剥削势力压迫的中国人民来说,剥削势力已经是比死亡更难承受的苦难,人如草芥,命如蝼蚁,在动荡的社会中,已经没有比从群体存在的“永生”中更能获得个体安全的保护和精神需求了。

但是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延续千年的旧中国农业经济崩溃破产,导致过去那种传统封建农业社会下,以家族血缘为基础的“永生”模式,已经没有可以依附的经济基础,这种“永生”模式摇摇欲坠,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长期的社会动荡,使得人们试图重新整顿自己的集体存在并为其寻求意义支撑,渴求着有此种功效的一切思想与行动。这种渴求从当时的报纸中可见一斑:

《卢督电驻沪浙军言上海乃浙江门户,绝不容直孽侵犯》

《齐省长强调行政统一,省界不容割裂,称将武力收复沪衢》

《武汉商会拥护吴帅统一电,斥鄂奸勾结湘匪祸省》

《渝参议会称蓉参会乃熊党勾结粤党之工具,宣言开除参加者省籍》

在各种泛滥的思潮中,一种新的模式出现了,即由有机的革命‘大家庭’、长存的革命业绩、以及超然的革命热情所构成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在这种情形下,身为一个经历过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好友死亡,自己也多次死里逃生的“幸存者”,教员向中国人民发出一系列傲视死亡的号召,这些号召最后凝练为《老三篇》。教员告诉中国人民:对我们来说并不真正存在什么死亡,我们绝对没有什么可害怕。对于在109年间,饱经混乱、暴力与伤害,一直为死亡焦虑所纠缠的中国人民来说,这种号召自然会引起特别的共鸣。

被国内国外,双重剥削势力视为“畜生”的中国人民,如果相信这种关于超越死亡的号召,那么他们就能获得强大的力量,将动荡社会下的“死亡焦虑”转换为一种安稳有序的崇高使命感,并克服人性中最为致命的“死亡焦虑”,傲视死亡、达到一种近乎于战无不胜的平静。

在 “死亡”面前,他们将变得英勇无畏,不仅没有丝毫的懦弱和退缩,反而显示出超凡的亢奋,一旦个人生命的“死亡”变成历史层面的“牺牲”,普通人的生活就和国家命运的变化趋同,它就被“转化”成深沉的动力,“升华”为崇高的道德。在生理与心理之间上达成统一,个人的付出就与历史的行程合而为一。他们在“期盼的欢愉”中迎接“永生”,在与国内国外,双重剥削势力的搏斗中“死亡”,“永生”为英雄!

能量是守恒的,丧失生命的灾难必须得到超越生命的事业予以补偿。死亡并不是结束,正所谓“死得其所”,“所”是什么?用教员的话说,它不仅要“干净、彻底、全面地歼灭敌人”,而且还要“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这种表达中包含着“拼命”、“持续”、“忍耐”甚至“复仇”等复杂含义。

对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来说,这并不是功利的“政治手段”,而是在实际上变成了“价值认同”。

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员做为一个“幸存者”,在许多公开场合屡屡谈及“死亡”。那些肉体已经消失的同伴和战友,一直作为一个整体存活在他的政治记忆之中。这种感情已不再具有个人的性质,甚至也大大地超出了简单的悲痛层次,而“转化”和“升华”为一种不可抑制民族责任和革命动力。

1938年3月12日,教员在“纪念孙中山(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说:

“今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的日子,我们开了一个庄严的纪念大会;同时,抗日战争己经打了八个月,许多英勇将士牺牲了,我们开了这样一个沉痛的追悼大会。这些都不是随便的与偶然的,有我们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的理由。…… 八个月中,陆空两面都作了英勇的奋战;……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当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这些人中间,许多是国民党人,许多是共产党人,许多是其它党派的人。我们真诚的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从郝梦龄、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刘家祺、姜玉真、陈锦绣、李桂丹、黄梅兴、姚子番、潘占魁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教员向着敌人甚至向着全世界宣称:

“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为了民族自尊心和人类正义,为了中国人民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决不让日本法西斯不付代价(地)达到其无法无天的目的。我们的方法就是战争与牺牲,拿战争对抗战争,拿革命战争对抗野蛮的侵略战争;这种精神,我们民族的数千年历史已经证明,现在再来一次伟大的证明。”

1939年5月30日,在延安庆祝模范青年大会上,教员作了题为《永久奋斗》的讲演,提到了为人所不齿的“叛徒”。他说:

“永久奋斗就是要奋斗到死。汪精卫、张国焘这些人没有这个精神,于是中途变节。有一首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个在历史上叫‘盖棺定论’,人到死的时候才能断定他的好坏,议论他的功罪是非。所以发扬永久奋斗精神是重要的,这样的道德才算是真正的政治道德。”

在教员眼中,精神意义上的死亡已经超越了物质意义上的死亡,这些民族和革命的败类是生不如死,不配谈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年年底,当得知加拿大外科医生白求恩由于急于救治伤员而不幸感染,以身殉职的消息后,教员当即写了一篇饱含感情的精炼悼文《纪念白求恩》。他在文章中说: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教员赋予白求恩以“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极高的精神内涵。在这里,“牺牲”与“道德”紧密而且必然地联系在一起了。

1944年9月5日,面对一位普通战士张思德因煤窑事故而“死亡”的事件,教员感慨万分,对此十分重视,他不仅叮嘱一定要召开专门的追悼会,而且亲自对此事做了详细的安排。据后人回忆:张思德牺牲的地点石峡峪离延安有七八十里地,天热路又不好走,运送遗体十分不方便,于是有人就提议最好就地掩埋。

但当向教员汇报时,他却坚决地要求把张思德的遗体运回延安,并说: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张思德是四川人,他牺牲了,虽然回不了老家了,我们也不能把他埋到荒天野地里哟!同时作了三条指示:

第一,要把张思德身体洗干净,穿上新衣服,入殓前要派战士给他站岗;

第二,买一副棺材,运回延安;

第三,要给他开个追悼会,我要参加,还要讲话。

三天之后,即9月8日下午2时,张思德追悼会在枣园后院的干河沟上举行。会场上悬挂着教员亲笔写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他空手而来,并没有事先准备好的讲稿,但他慷慨激昂地连续演说了近半个小时。正如莫扎特著名的《小夜曲》出自为酒吧随意而写的畅想作品一样,他这种即席、率直和未经修饰的追悼演说,也更加真实地展示了其心理图景的所有细节。

他激动而坚定地说: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生以备死”和“以死寓生”,成为这篇著名悼词的深刻主题,这就是1944年9月8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那脍炙人口的政治散文《为人民服务》。

1945年4月,在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他依然畅谈死亡,充满感情地论及共产党政治宗旨的真诚性,因为它是用鲜血和生命予以证明的:

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吗?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的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的健全的肌体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特别是《报告》的结尾处,他再次使用了习惯的“口号式”修辞方式,以强烈的情感注入,热烈欢呼未来新中国的诞生:

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不久就要诞生了,让我们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吧!”

这里,“牺牲”与“诞生”融为一体的宏大意象,划出了一道由“个体牺牲”到“群体创生”的超然境界。“死亡”超越了“肉体”的躯壳以后,无奈的悲哀必将转化为不妥协的执著

教员所恐惧的不是个体的“死”,而是群族的“亡” 。所以,当1946年4月8日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等从重庆乘飞机回延安遭遇空难后,次日延安各界群众三万多人,在飞机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教员题词为“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挽联,并发表了“诗史”般的悼词:

“亲爱的战友们,不朽的英雄们:

数十年间,你们为人民事业做了轰轰烈烈的工作。今天,你们为人民事业而死,虽死犹荣!

你们的死是一个号召,它将加强中国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它将加强中国人民坚持和平、民主、团结事业的决心!

你们的死是一个号召,它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和平、民主、团结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

全党党员和全国人民将继承你们的遗志,继续奋斗,决不懈怠、决不退缩!”

1945年6月17日中共“七大”最后的一个议程是召开“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会上教员发表了讲话。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陈述之外,有几个重要的逻辑关节值得注意:

首先、死亡与发展性的辩证法。

他说,革命与反革命的对抗是在暴力中进行的,因此“屠杀”就成为制止革命的常见手段。

“但一切却和他们的主观愿望相反,事实是他们杀人越厉害,革命队伍发展就越大。我讲这是成正比例的,是一条规律,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反动派的希望和企图是他们杀人越多革命队伍就越小,但是希望和结果是两回事。……几十万共产党、成百万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被屠杀了,但我们的队伍却有更多的几十万、几百万人起来继续战斗。

拿中国共产党的三个时期来说吧,头一个时期发展到五万多党员,一巴掌被打散了,剩下的很少;第二个时期我们发展到三十万党员,又被打散了很多,剩下的也是很少;到抗日战争中我们就发展到一百二十多万党员。”“一些人死了,一些人活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们要准备一些人牺牲,但总有活着的人。这样大的党,这样大的民族,怕什么。” 死亡与再生之间的持续性,在这被视为革命过程的一种行为规律。

其次、死亡与责任性的辩证法。

教员认为,杀戮的后果与其说是“仇恨”,不如说是“责任”,由此而唤醒和激发的不是“恐惧”而是“信心”。他说:

“日本帝国主义被打倒以后,中国与外国的反动派又想要把我们打倒,把中国人民打倒,下决心要把中国一切人民的民主力量、革命力量统统消灭。那时或者就是这样的情况,那全国就是黑暗的,延安也是黑暗的,中国像沉到大海里去了,每天都是夜晚不见太阳,黑暗得很,要再过上几十年恐怖日子。这是一种可能性。或者是另外一种可能性,另外一个样子,那就是把黑暗势力压下去,把拿刀子杀人的人压下去。”

在“黑暗”与“光明”的绝对界限的选择中,“革命牺牲”的纯粹性和庄严性就与后人的责任性以及历史的持续性实现了逻辑的联结:“我们今天开大会,我们是有信心的。烈士们是已离开我们了,他们的责任交给了我们,我们要完成这个责任。……不达到目的是不停止的。……这个光明的中国是烈士们长期奋斗的目标,他们虽然没有成功就牺牲了,但是他们给了我们教训。我们今天开追悼大会纪念他们,革命也还没有成功,但是明天我们就要成功。我们下决心要把中国变为人民的中国,要战胜一切外国的、中国的反动派,一切外国的、中国的压迫者,不战胜他们决不罢休。

再次、死亡与彻底性的辩证法。

教员一生曾反复说过一句话,叫做“共产党员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困难吗?!” 这简单利落的口号,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革命彻底性的意识渊源。他曾对国民党的联络参谋讲过:

“我们有一百支枪,你们有本领缴我们九十九支,我佩服你们,因为你们会打,我们不会打。一百支枪被你们缴去了九十九支,我们还剩下一支,用这一支枪,我们也要打下去。剩下一支枪了,你们说投降吧!我们说那不行,‘投降’这个词在我们的字典里是没有的,在你们的字典里可能有。” 他还举太平天国为例说“太平天国有几十万军队、成百万的农民,打了十三年,最后南京城被清兵攻破的时候,一个也不投降,统统放起火烧死了,太平天国就这样结束的。他们失败了,但他们是不屈服的失败,什么人要想屈服他们,那是不行的。”

由此可见,在教员的心理图景中,“死亡”占据了一个多么至关重要的位置。简而言之,教员不仅不想回避和掩盖“死亡焦虑”,相反,他在促使这一致命焦虑的转移和升华的心态中,从来自死亡的威胁中发掘出破釜沉舟和死而后生的“驱动力”,并以这种彻底性的爆发力,实现“不可思议”和超越常规的奇迹。

最后、死亡与永生性的辩证法。

在讲演中教员还有一个表达非常值得重视,他说:“法西斯快要死了,我们人民正在青春少壮时代,…… 法西斯是没有灵魂的,我们是有灵魂的,我们紧拉着手,团结起来,亲爱互助,那么就会把法西斯活活挤死。”在他的话语中,特别是在其即席讲演中,“灵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例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灵魂”等等。

这里的“灵魂”不是所谓死后转世的轮回观念,而正如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所引愚公老人的话所说:“我死了以后还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它所强调的是精神能量对于政治群体生命的续存意义。

换言之,这个“灵魂”就是对于“革命正当性”的忠实信仰。只要有这种正当性信仰贯穿其中,革命事业就会获得并保持其永世长存的整体生命。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键就是成了中学语文必读书目。如果是中学政治必读书目,肯定没人有意见。


user avatar   hu-xian-jun-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知乎上那么多人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托卡马克之冠 冠姐这篇已悟得宣传工作神理。我借这个问题讨论一下这些理论的实际运用,尤其是在中国和美国的实际运用。

1、冠姐提到程朱理学与圣愚文化比较,这是非常深刻的洞见,我也考虑过程朱理学与宣传手法的关系(见1.2)。但圣愚对应的东西却不在程朱理学里。因为程朱理学是“人”的行为准则,圣愚则在神那一面。中国跟圣愚对应的东西是王阳明,或者演义小说主角。起自平凡的小山村,村里有个隐居高手是你的师父,周侗或者卢俊义,然后找个山林或者山洞悟道,十天十夜不饮不食,蓦然睁眼,精光四射,一片金光腾起,哈哈大笑,成为半神,获得一切治国救民之术,下山定国安邦去也。这在宣传里对应的人也就不是焦裕禄孔繁森,而是xxx。周侗或者卢俊义就是杨昌济。所以王阳明学术中有“打通天地神迹与百姓日用两端”。也就是人神之间那条路。

这是中国人的人生目的本身(马斯洛第三层),正如圣愚是俄国人的人生目的本身一样。离功利(马斯洛第一层)还有一段距离。你要做唐僧还是孙悟空?刘备还是诸葛亮?这简直想都不用想。

另一方面,对焦裕禄孔繁森的宣传就应该放在“集体成神之道”,如何悟得治国救民之奇术。而不要放在艰苦朴素。或者说焦裕禄孔繁森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至少还差了成长史和爱恨冲动。

或者说这个东西源起还要更早,在伊尹或者姜尚,甚至在尧访求舜的模式。中国一直都是人能成神,西方一直都是人神相隔模式。

冠姐那个答案底下很多人提到现代网络小说主角,其实大家心里都隐隐约约明白“中国人想要的是什么”,俄国人想要的“成神”是成为圣愚,中国人想要的“成神”是王阳明。

如果真的是神,那么自我观照和他者观照都是完美的。男频小说要成王阳明,女频小说要爱“美强惨”。什么是美强惨,身高八尺面如冠玉是美,横扫千军平定中原是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惨。巧不巧,诸葛亮就这样。梅长苏也这样。几百万本网络小说做进化算法,最终进化结果是“美强惨”三个字。还是回到传统演义小说的原点。

美强惨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而是汉大赋结构,曲终奏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放在最后,利用你所全身心热爱的东西推论出道德说教。这样对道德说教就全身心相信。

那么焦裕禄孔繁森就一个惨字,顶用吗?即使惨的问题也没学明白,圣愚的号召力跟心理活动有极大关系(见1.1,可以读约伯记或韩愈诗集理解),没有对焦裕禄孔繁森的心理活动有复杂细腻,让人信服,感人肺腑的描述,这不是完整的圣愚,是没有用的。俄罗斯上层不懂圣愚的心理活动,但底层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圣愚,可以不用解释直接懂。

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延安那些知识分子投奔延安的原因,恨远远大于爱。他们相信自己来这里是正义的,党也对他们来这里的原因一清二楚,但他们毕竟说出口的时候迟疑了。因为他们不能直说“我厌恶那些衣冠楚楚不干人事的有钱人”,毕竟他们爱过的女神可能还在那里,而且永远不会考虑来延安。

结果就是中国的红色文学在说清楚人们心理上有极大的缺口。知识分子为什么来延安,谁都懂。但焦裕禄为什么成为焦裕禄呢?稍有腾挪就难贯通。不懂就不信服。孔繁森为什么成为孔繁森?就有更多人不信了。

其实,心理描写很容易让人信服。把鲁智深武松的心理模板套到焦裕禄孔繁森身上试试?一个穿着中山装的无情怒僧,是不是更让人信服?还是那句话,正面人物越来越没有人格魅力,乃至大多数小说中反面男一才是“人格魅力”担当,本质上是有人规定了某种诡秘而巧妙的格式来占领文坛,这种格式把鲁智深武松直接踢出去,不存在,有人格魅力甚至行动力的人只准是反派角色。他们用这种格式使人讨厌正面人物。而与事实丝毫无关。

但“圣愚”角色附带的敦友睦邻基层凝结核这些功能,中国式主角则一概不具备。(而程朱理学却具备。)

敦友睦邻这条路径的神是什么?对于中国而言这条路径根本没有神,这条路径上的神就是一个舜一个雷锋,都是很不受欢迎的。

因为中国人的自我实现从伊尹姜尚起就是学艺-游士-“货与帝王家”模式,与自我修行密切相关,而不能走敦友睦邻那条路。游士根本没有邻。大国必须如此,否则难道让帝王身边的人更有权力吗?那还得了,那是阶级固化,是中国人传统上认为的昏君佞臣,蒙蔽视听。中国人既然看穿了成神方式是做诸葛亮,就再也不会相信敦友睦邻张百忍成神。

总而言之,宣传对应神,实际行为对应人。一个巨大的沟壑。

1.1 俄国的“人”的行为准则是自由平等博爱,在说法语而不会说俄语的那群俄国贵族里面。圣愚“神”在底层。中国大概宋朝的时候达到这个模式。上层流行以理性逻辑解说世界,而民俗宗教白莲教紫姑神之类在底层。上层还要打破底层的淫祀。

我有一个观点,圣愚与游牧民族文化传播有关。游牧民族萨满吃了药请神上身以后就是类似圣愚疯疯癫癫吃土自残。俄罗斯圣愚-突厥萨满-安禄山服散考-唐末河北的安禄山崇拜-河北世家的五石散-何晏-战国时期齐国方术士。

这条路径追溯下来,搞不好圣愚起源于中国。例如:石流凉阳,凉石水流为沙。昔以微河为香。向始溪冷将风阳。北逝肯无,敢与于扬。看得懂吗?看不懂就对了,现代的研究者认为这很可能就是汉朝“圣愚”跳大神写下的句子,记载在汉乐府里面。

安禄山服散考 (豆瓣)

安禄山为什么叫安禄山?禄山loksan是粟特语光明神(拜火教主神)的意思。唐末河北的安禄山崇拜也就可能与宗教有关。

中国有没有可以看懂的“圣愚”?有!就是韩愈。你看一眼韩愈的诗,再看一眼俄罗斯文学,就可以百分百把握到韩愈的诗那种“神圣受难”信仰气息,百分百的俄罗斯圣愚气息。圣愚不写书,说法语的俄罗斯贵族不懂俄语,韩愈却写书,而且能让中国知识分子百分百看懂。中国对俄罗斯圣愚的理解,完全可以比俄罗斯人还高。

古道自愚蠢,古言自包缠。当今固殊古,谁与为欣欢。

独携无言子,共升昆仑颠。长风飘襟裾,遂起飞高圆。

下视禹九州,一尘集毫端。遨嬉未云几,下已亿万年。

向者夸夺子,万坟厌其巅。惜哉抱所见,白黑未及分。

慷慨为悲咤,泪如九河翻。指摘相告语,虽还今谁亲。

翩然下大荒,被发骑麒麟。

这首韩愈的诗是灵修中典型的“超级观察者觉察”,也就是很多基督徒说的“神恩经历”“神秘体验”。

韩愈自称是山东世家,郡望昌黎,跟河北世家的五石散这条线可以连得上。

这就像有没有安全声明?三体人会回答说有!但是我们没有走那条路。韩愈的时代对于中国是神人之间的最终抉择。唐朝人面对的是佛道之路上走了数百年的民族,佛道之路上走了数百年的世家,佛道之路上走了数百年的人民。没有韩愈就没有宋朝儒学复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是壳,内里包含的儒学圣愚精神是核。但儒学跟圣愚两者被非常小心地分开了。圣愚对于韩愈本人是真的成神了。但对于一个民族是死路。毕竟人不能以愚成神。诸葛亮梅长苏是以智成神的。

1.2 程朱理学跟宣传的关系我这样解释过:

如何评价B站UP主东南亚漂?

中国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维基石,与恨国主义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存天理:科普松鼠会/大象公会/各种头衔大V异口同声用权威给你证明,欧美好是“无立场”的科学。是天理逻辑。

灭人欲:民族主义就是自私不道德,因而试图以民族主义反欧美从道德上是罪恶的,或者说见到民族主义就一个nz帽子就对了。是人欲自私。

从孙云晓“日本野生奥特曼小学生”以来那一套就是pua,给你灌经,用逻辑不通的表文本(表文本实际无意义),给你灌输一种无力感的潜意识(潜意识语言才是他真正想说的话),使你感觉无法掌控世界。无力感(“实”能力的缺位)带来名实分离,名实分离带来逆道德,也就是大家潜意识就认为,一件事如果所有人都骂,那就是对的,我就应该那样做。逆道德建立起来,就可以像道德一样控制民众行为,想民众做什么,使劲骂就行了,比真道德还好用。甚至逆道德比真道德要长久得多,因为真道德始终是一种对抗性质,逆水行舟;逆道德是自激励性质,y=e^x,顺水推舟。

程朱理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它终于开口推论出你即使饿死也永远达不到“圣人”目标了。本来以前你不说这个事,大家装糊涂也就过去了,心里还是期望哪次一努力就达到圣人标准了。你朱老先生倒好,一脚踢出门外去:谁敢想追求“圣人”这种超越性目标?我只给人间的做人规矩这种目标。以前你守节饿死是神,沙皇抬棺那种,大家大为震动,看了葬礼回来还要哭一场。现在你饿死是应该的,连奖金都没有,大家自然满心怨言,口头信内心不信。你永远达不到圣人目标,中国小学生永远不能像日本小学生一样背动比自己身体还重的背包。饿死也不过得个贞节牌坊,而不是得到沙皇抬棺。你永远达不到圣人目标,就是终极的无力感。这几乎可以直接推论出“逆道德”:看来他们都在撒谎,一件事如果所有人都骂,那就是对的,我就应该那样做。也就是孔庆东难题:一个东西如果报纸上都在骂,那它就会在接下来二十年极大流行。

至于破法,就是有力感,名实合一,知行合一。我认为一件事是对的,我就那么做,而且做成功了。也就是最开始说的“中国模式的神”,杨昌济的弟子那种。

2、美国文化中的“成神路径”是什么?蜘蛛侠这些说白了是中世纪骑士小说套个皮,成神路径是巧合,地里挖到一箱金子。换句话说巧合就是神恩。地里挖到石油跟地里挖到金子没区别,都是神恩。

美国也有神人不一致问题。这里神指的是马斯洛第三层的自我实现,而人指的是程朱理学之类敦友睦邻的伦理学。他的解决方法是把敦友睦邻政治正确强行加进骑士小说的故事框架里,像油倒进水一样格格不入。蜘蛛侠非要听一番钢铁侠的牧师布道,然后敦友睦邻学雷锋,才能增加三百年功力。后面各种黑人演超级英雄就不说了大家都看在眼里。其实也没有比中国宣传办法更高明。也就他画个成神的饼,中国知识分子连饼都画不圆或者不愿意画圆。

破法在哪?无论保尔这种圣愚,或者梅长苏这种美强惨,都是美学范畴,甚至是信仰美学道德三者合一的。超级英雄电影是欲望,踢开美学外衣。所以超级英雄电影爽完之后是精疲力竭,而不是像圣愚小说终局以后一样“坐化于神圣的平静”,或者美强惨小说终局以后一样“泪洗过的良心像雨洗后的青山”。所以美国文化是“非美学”化的。琅琊榜如果变成黑白片美学质感是升级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一样。但美国当代的超级英雄电影极端依赖色彩感官刺激,变成黑白片就完了。但这正合美国人特征,因为快节奏现代生活要求急速满足欲望,最好是一秒钟解决,而非沉浸于“泪洗过的良心”感情熏陶。换句话说,美式超级英雄电影满足爬行动物脑高于哺乳动物脑。这意味着美国人心底里始终明白有一些东西缺失了,吃一万碗还是饿。就像美国人描述的“卖给非洲人可乐,他们喝了十瓶还是渴”一样。

那么我们的解法就是制造既满足“现代节奏”又满足“泪洗过的良心”的作品。补足美国人最深处渴望填满的那个空洞,让美国人真的吃饱一次,十天都不想再吃东西,再看美式电影都觉得过于吵闹,无聊的喧嚣和色彩,只想关掉遥控器。

比如说主角穿越成马丁路德金的遗腹子,参加黑豹党终于暴力革命成功,在加州裂土分疆,建立了黑人的美好天国,现实中的瓦坎达。然后在最后一战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射穿心脏,鲜血在风中飘扬,最后镜头拍一个像《悲惨世界》电影终局一样与死去的同志在天国重逢——这个镜头是我从未见过的最好的设计,因为众所周知革命最怕回答的就是“革命成功后呢”,这样设计就不用回答了。而且美国人也不希望看到这个电影的乌克兰人能回答这问题。这里建议大家都去看看这个镜头,揣摩一番这个玩法。它不仅是好手段,感动力量也是爆棚,因为这是欧美人内心的真心话,与别的不同。

更进一步说,美国超级英雄电影“美学缺失”的背后是“氛围感缺失”,“背景缺失”。骑士小说根本就不是美国的东西。超级英雄电影没有一个背景底色,正如屠格涅夫所说哈姆雷特的背后有个底色是北海万里铅灰色的阴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背后是无边无际的西伯利亚森林,森林底下是雪,雪底下是冻土,冻土底下是革命同志也是保尔的哥哥姐姐的墓地。连《琅琊榜》背后也有复杂的南北朝局势提供了一个天然的设定集。而超级英雄电影的高楼大厦换到哪都行,时间换到2000年或者2040年都不影响什么。因为1990年以后历史终结了。不仅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美国人是没有根的。超级英雄电影不可以拍出英国或德国或爱尔兰文化底色,不政治正确。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对俄国文学了解不深,没有资格评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且 @李北方@托卡马克之冠 已经说了很多了,也比较全面。

我就补充评价一下冬妮娅这个人。

在我看来,冬妮娅这个人是有一定进步性的。她最开始和保尔的感情也是真的,不是假的。

她喜欢保尔是因为保尔的坚强、勇敢、思想深刻,相应地具有作为一个男性的魅力,这也意味着“按照常理判断”保尔在世俗层面上是有发展潜力的。

换句话说,在冬妮娅以及冬妮娅家人的潜意识中判断,一个发展主义的政权一定是会大力提拔保尔这种人的,而红色政权显然是这样的发展主义政权。她的这两项潜意识不仅不能说错,而且可以说是相当正确。唯一的问题在于她低估了保尔,也低估了保尔所代表的红色政权中的先锋力量。保尔选择红色政权,根本不是因为“他预判红色政权能赢”。而恰恰相反,红色政权能赢,是因为保尔们选择了红色政权。

这也是为什么她后来看到保尔在铁路线上战天斗地时表达出了离奇的惊愕与鄙视。因为她的大脑发育也就到这儿了。

为啥我说冬妮娅是具有一定进步性的?因为我始终认为不能用先锋队的标准来评价人,这也是我和 @李北方 思想的一大差异。事实上,就算是在一个再怎么进步再怎么发展主义的政权领导下,绝大多数人也仍然是“谁赢跟谁”的,更何况是冬妮娅所属的那个阶级。

而冬妮娅至少做到了“预判谁赢就跟谁”,而且还预判对了,已经比她那个阶级的高俄平均水平领先八百个傅作义了。

然后呢,冬妮娅的大脑升级到这个程度,她就不再升级了,因为再升级下去对她个人的发展已经不利了。

你不能对冬妮娅那些人要求太高。一个政权的领导下不可能人人都是先锋队,因为事实上做不到。如果你作为先锋队的一员,如何让你这个体系下注定大多数人都是冬妮娅甚至还不如冬妮娅的情况下仍然能维持长期稳定运转,不仅稳定,还能往前走,还能葆有发展主义的主线,这是一件非常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能否正确地面对冬妮娅,正确处理好与冬妮娅的关系,这也是苏共之所以失败,我党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大原因。

冬妮娅阶层客观存在,他们的存在甚至注定要长过任何一个政权的历史。你不能蒙住自己的眼睛,硬说冬妮娅不存在;或者勃然大怒说,干脆把冬妮娅都图图了;更不能放任自流,觉得会不会冬妮娅们才是对的,干脆我们集体都往冬妮娅那边儿走得了。

你要和冬妮娅周旋。你要比冬妮娅更聪明,同时还不能失了你的坚韧。

同志们,在你们拼搏的一生中,迟早要遇到冬妮娅,要面对与冬妮娅的重逢,要面对冬妮娅的眼神。

记住,同志们。面对冬妮娅,不比面对零下三十度的钢轨更简单。你必须要变得比零下三十度寒风中仍然坚持劳动的那个你更加强大,来面对冬妮娅。

因为这,决定了你将成为先锋队,还是活着的先锋队。决定了你们究竟是一场绚烂的烟花,还是那道不可阻挡的钢铁洪流。


user avatar   long-yu-42-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发现网上很多人说别人被洗脑的人都有个共同点:拿不出任何依据来证明别人被洗脑。 ​​​无非就是说人家看了几本红色小说或者看了国家新闻就以此为由说人家被洗脑。

我倒是觉得,这些小说一开始可能就是作家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的;类似于自传或者是回忆录。内容更多的是劝退。

比如《红岩》渣滓洞白公馆,那些地下党员受的都是什么刑罚?皮鞭、辣椒水、老虎凳、竹签子……

看着都觉得疼,你觉得谁敢参加。

历史虚无主义有几种方式:

1.就是郭德纲说的:四个说相声的对骂,你熬死那三个你就是艺术家,你说什么都对。

比如谢冰莹、流沙河

谢冰莹在80年代写文章抹黑郭沫若,然而其内容与她在1937年给于立枕写的悼文《痛心的回忆》完全不一样。而且80年代,这事的亲历者大部分都去世了,死无对证。

流沙河的父亲是国民党的兵役科长,他公开给抓壮丁洗白。有些人可能会说:“不抓壮丁没有兵”

二战中各国有谁是抓壮丁吗?大部分都是征兵或者自己参加游击队。

2.断章取义或曲解本意

把历史人物的文章进行断章取义或曲解本意,怎么对自己有利就怎么来。

3.无中生有,直接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自己编造一个事实。还拿出虚构的《XXX日记》作为证据。然而当遭到质疑或者要求其提供证据时,他会说:“你懂得”“保命要紧”

以前我还信,现在完全不信了。

黑这些红色小说的人所吹捧的西方制度持续了很久。

直到西方在阿富汗的失败,用事实打脸。

国内和国外那些吹西方民主宪政的那些人这次脸被打得疼。他们口中的“普世价值”在短短十天之内被塔利班一下子就打了脸了。

花两万亿,折腾20年打造的阿富汗民主政府在美军离开后短短十天就土崩瓦解。

拜登说美军不是来帮阿富汗建立民主政府的,其实是给自己找台阶下。要是这个政府撑了几年,拜登可能就不会这么说了。

这些人拿起这话就给西方和美国找台阶下:

“跟日军发糖是不一样的,美军是反恐”

反恐:指美军来之前阿只有个位数的恐怖组织,现在有20个恐怖组织。

人种不行

白人老爷的制度怎么可能会不适合全世界,一定是人种不行。尽管这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并不适合走这个制度(可以看一下小约翰的视频)他们才不管这个呢。

世界警察不服再打回来

20年了还有什么不服?朝鲜战争输了,不服打回来了吗?越南战争失败了,美国不服打回来了吗?

再说了,战争不是过家家;不是游戏中你点几下就组建千军万马然后莽上去。两万亿烧进去了都是这个样子,那还打什么。早在奥巴马时期就开始撤军了。

有些人不是把美国侵略各国说成是“引导”“拯救”吗?

有种的这些人上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以及其他被美军入侵的国家当着当地人的面给美军洗白。

你看人咋对他

不打成血瓢马蜂窝就已经算很客气了

某些公知还说什么野蛮战胜文明,阿富汗战争中有四万多平民死于西方军队的枪炮下;那时候他们咋不提文明呢?

美军把阿富汗的田地全部拉去种鸦片,那时候咋不见他们提文明呢?

现在阿富汗人开始自己掌握国家命运了,马上就是野蛮战胜文明、与塔利班交往就是不行,要跟塔利班杠。

杠你妹啊,阿富汗的命运难道不归阿富汗人决定吗?

少说什么狗屁“普世价值”拜登自己都说了:“美军不是来帮他们建立民主政府的”

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被这个狗屁“普世价值”毁了个干干净净。

他们也就敢在中国这么说,要真让他们去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当着当地人的面这么说。那后果可想而知。

怎么就野蛮战胜文明了?美军和北约军队的在阿富汗杀了四万多平民,文明在哪里?把阿富汗的庄稼铲掉去种毒品,文明在哪里?

阿富汗政府要真像你说得文明代表民意,那为什么会在十天之内就倒台了?期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要保卫他。反塔利班的民兵要么是以前的阿奸自保、要么是当地部落自保、只有副总统带的部队称是政府军。

国内有人用救世主的眼光看待小国和中国人民。那就跟三体人看地球人似的。

而且最让人觉得可笑的是:他们对这些小国和中国人民根本没有多少了解甚至于对这些地方一无所知,看了几篇外媒报道和几个自媒体文章就相信了。

谁要是反驳他们。马上就是:“你被洗脑”“韭菜”“弱势群体”

好啊,那你们这些拿出证据来证明我们“被洗脑”啊总不能红口白牙和敲击个键盘就说人家被洗脑了吧?没这道理吧。

不了解具体情况就开始搞所谓的拯救,拯救来拯救去,除了拯救出一堆烂摊子以外还有啥?


user avatar   liquangao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韭菜自充镰刀把,反嫌地头肥料臭。


user avatar   tankf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他们的本质和那位台湾省名嘴一个样。

当兵就为,“抢粮抢钱抢女人。”共军不让抢,所以必然打不过国军。

所以那些国军大佬,至今还没明白自己为啥输了。

这些人,既不懂苏联,也不懂中国。

有不少说什么这种文化是东正教圣愚。不管他们的立场如何,我对圣愚这件事并不同意。也许这本书本身是圣愚文化的产物,但是打动中国人的点,绝对和圣愚无关。因为中国人一样有这样的奉献文化,而且比圣愚文化早的多。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文化里几千年,从神话到历史,这样的英雄侠士少么?被封神的都是什么人?

从盘古开始,刑天,精卫,夸父,神农,大禹。春秋战国的一大票忠臣,侠客。

屈原,关二爷,岳武穆,文天祥。

秋瑾,谭词同,徐锡麟。

等等等等,太多太多。

TG的就先不说,免得说受苏联影响。

中国古代但凡要点脸的文人,谁敢说自己不崇敬这些英雄?

为了理想不顾私利。这就是华夏文化骨血里的东西。哪里需要扯什么东正教。大多数的华夏人,天然就会被这种故事打动。因为历史上,英雄就是这样的。

现在有一些人,本质上就是嫌水太凉的江南大儒。当然想不明白这些人为啥。又不想承认自己软弱贪婪,无奈只能又当又立,拉大旗扯虎皮扯什么别人是东正教,忘了自己祖上的英雄们。

不要忘了,亚圣写出这段话的时候。耶稣他太太太外公都还没出生呢。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user avatar   huo-gu-itpa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讨论《钢》可以从意识形态和人性两个角度。


意识形态/宗教

现代人大概有两种倾向:

A 只有我的意识形态/宗教是唯一的真理,其他一切皆为邪恶/邪神 (排他)

B 意识形态/宗教无正确错误可言,我只是更喜欢/倾向于其中某一种 (宽容)



A的代表例子是我记得伊朗(还是什么极端国家,总之都差不多)一个大学数学老师(注意:专业是数学)在解释为什么境内没有基督教教堂时说:这就像我是大学老师,我不会教学生1+1=3,因为那是错误的,你不能允许别人教错误的东西,这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


B是现代人在政教分离后的普遍认知。当然B也会有打击异端异教的行为,很有倾向性,也很恶心人,但最基本的尊重还是有的。很多知乎问题什么“XX国这么烂,为什么还有人移民”其实都可以用一句话回答:XX国再烂,绝大多数人的认知是B类宽容型,你去A类人为主的国家,可能根本都活不下去。


保尔这个角色大概属于A吧,所以他会把意识形态置于爱情之上。如果两方的认知都是A,那么其实讲理已经是多余的了,只能以胜负论英雄了,两边都是真神真理,我是看不懂的。


A的最大优势是,可以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A最大的问题是,必须一直赢,一旦输就容易崩塌。


《钢》的问题就在于,一路赢赢赢,赢过内战、乌克兰大饥荒、苏德、冷战,最后不小心输了。乌克兰人宁可穷死、卖淫、卖子宫(daiyun)给西欧、美国,也不肯接着当忠臣孝子了。


然后再回头看《钢》,就会有种历史黑色幽默的感觉。A的看法从根本上是有问题的:因为胜负乃兵家常事,把对方归于邪恶、邪神,则己方一旦受挫甚至大败,很容易滑向另一个思维极端:那就是邪恶的力量原来无限强大,甚至可以击败正义和真神。


不可否认《钢》很代表了俄罗斯帝国崩溃后,人们对新生活和新信仰的追求和狂热,绝大多数都是正面的精神;但另一方面,程度太深又导致A类排他性太强,是很难激起B类人的共鸣的。


人性

伟大的小说或是文学作品肯定是描写人性的。这很容易理解:历史会变,后人很容易忘记几百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但人性穿越时空是不变的。所以伟大的作品几乎都是基于人性构建的。


《钢》的人性描写是比较单薄的。保尔的性格缺陷可以说就是四个字:“用力过猛”。滑稽的是,如果你看《钢》小说结束后的时代发生的事情,大清洗、苏德战争、冷战,就会发现保尔他们的时期其实还算挺安稳幸福的(尤其是小说下半部分,内战结束后,可说歌舞升平)。


有人说“用力过猛”不是好事么?非也非也。中国文化也讲“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人要有个度,《钢》其实很准确地模拟了苏联的过程和结局:一场接一场的拼死,最后所有人都累了伤了,帝国就崩塌了。


苏联最后不是输给美国,苏联是输给了人性。人的本性就决定了:奋斗太久会累,稍微有钱就会懒,一旦长时间不舒服就会逃。甚至,哪怕把人当柴禾烧,也得鼓励早婚早育,因为留下后代才有未来更多的柴禾。我相信1980年以后甚至更早,苏联人的心态并不是绝望和挫败,而是疲惫,疲惫到看热闹的心态,油瓶子倒了都没人去扶。


苏联是很伟大的尝试,《钢》体现出他们想要消灭人本性中的劣质不完美部分。但最终失败了——因为人无论多么聪明灵慧社会多么完美,究竟也是动物的一种,那种生存和繁殖的本能是刻画在自私的基因里的。想打败基因的,最后都失败了(至少到现在为止)。


保尔、谢廖沙、瓦莉亚最后都无后,反而是冬妮娅和工程师的后代可能接着为苏联卖命死在苏德战场上,幸存下来的留存到今天延续乌克兰民族。中国人的历史观是非常深邃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乌克兰,从波立联邦,到归属俄罗斯,到苏联、二战,到最后冷战后独立分分合合几百年,如果把《钢》放在这长河中,其描写的人物和思想确实单薄,人性无甚闪光点。


假设两百年以后,后人再读《钢》,几乎可能完全摸不到头脑。我们这代人,80后,是最后一代亲眼见过苏联的,尽管所谓最后一眼还是什么都不懂的孩童时期“看”的——看也不准确,只能算“听说”。


但我相信,即使两百年后,人们也不会忘记《红楼梦》这些名著,因为尽管时代不同,其折射出的人性、文笔的优美和生活的细节,都会让人流连。《钢》从这点讲,算不上什么名著。


或者说,《红》是世界名著,作者是满是汉,并不重要;《钢》只不过是苏联名著,随着苏联帝国的消退,它也会黯然退场。




                    

相关话题

  怎么看待《东京梦华录》? 
  如何评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 
  《冰与火之歌》中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人物是谁? 
  特别白的《大明武夫》和其他书怎么样?能说说你们的看法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是否对托洛茨基的看法有失偏颇? 
  怎样评价孙晓的《英雄志》这本小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托洛茨基主义分子和布尔什维克之间为什么发生争论?托洛茨基主义有什么错误观点? 
  介绍几本能提高口才的书? 
  如何评价小说《僵尸世界大战》? 
  为何中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推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前一个讨论
古巴爆发数十年来最大规模反政府抗议,拜登表示「支持」,这对古巴会产生哪些影响?
下一个讨论
《开端》第三集如果没有循环了,男女主被拘留之后会被判刑吗?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