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国际奥林匹克语言学竞赛,类似奥数。12年第10届奥语个人赛的第2题,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某处的语言,就是问数字表达的。
结论如下(直接抄答案):
该语言最基本的数字有九个,可以分两组;
A组三个,1、2、3;
B组六个,12、16、20、24、28、32。
该语言的数字表达是24进制的;
比如该语言的76,就是tokapu talu alapu,即24*2+28;
topaku是24,talu是2,alapu是28;
可以和汉语的7*10+6相互比较。
除了一般的相乘进位和直接相加(汉语就只采用这两种运算),该语言中还有一种运算;
A组的一个数字减去4再加上B组的一个数字;
比如该语言的30,就是polangipunga talu,即(32-4)+2;
polangip是32,-nga是一个后缀,表示减去4,talu是2。
因为这个奇妙的“减4”,所以这个语言的进位表达也很特别;
汉语中,如果十位是2,有个位的话,表示的数字是21-29;
而在该语言中,如果“十位”是2,表示的数字不是49-71,而是57-71、73-80;
该语言的71,是tokapu talu tokapunga yepoko,即24*2+(24-4)+3;
72,是tokapu yepoko,即24*3;
73,是tokapu talu alapunga telu,即24*2+(28-4)+1。
这样就可以表示1、2、3、9-104的全部数字啦。
至于4-8和104以上怎么表达,大概是被出题人省略了。毕竟只是道竞赛题嘛。
历年ILO赛题和答案下载:赛题下载。
或许不能解答楼主“法语为什么这么表达”的问题。毕竟语言学上的太多问题,我们都无从解释,只能阙如。但是多一点语言现象的类型学的东西的了解,应该是有好处的。
对法语中20计数的起源,目前有源于本土,源于诺曼人,源于凯尔特人这几种说法。
事实上,在罗马人推广了以10为单位的计数方法之后,更有可能是诺曼人带来了以20为单位的计数制,在高卢语里30依然写作triconti,那时候同时采用两种计数方法的人可能是最多的。
在缺少罗马帝国影响的整个中世纪,法语中以20作单位为主的计数方法是最多的,那时候30写作
vint et dis,60写作
trois vins,到了中世纪后期,可能受到意大利的影响,以10为单位的计数又重新开始盛行。
在17世纪,法兰西学院的沃热拉接受黎塞留主教的委托编写了《Remarques sur la langue françoise》(1647年)(对法语的一些说明),其中在“Septante”一节明确提出了
'Septante', n'est François, qu'en un certain lieu où il est consacré, qui est quand on dit la 'traduction des Septante' ou les 'Septante Interpretes', ou simplement 'les Septante', qui n'est qu'une mesme chose. Hors delà il faut toujours dire soixante-dix, tout de mesme que l'on dit 'quatre-vingts', & non pas 'octante', & 'quatre-vingts-dix' & non pas 'nonante'.
这里他指出septante并不是法语词,说的时候要用soixante-dix,octante要写作quatre-vingts,等等。
之后在1694年,法兰西学院的官方字典里明确指出了
也就是说只在算数中会用到7*10,8*10为结构的这些词。
同时以20为单位的计数仍被广泛采用,如莫里哀的《吝啬鬼》里就有这么一句
Par ma foi, je disais cent ans, mais vous passerez les six-vingts.
这里的120就用了6*20的表达方式。
随着数学的发展,以10为基础的计数法在知识分子中逐渐成为主流,20*N的表达结构在一百以上的数字中被看作过时的守旧主义逐渐成了不入流的说法,而一百以内70-99这部分的数字由于有明文规定而得到了保护继续流传了下来。
雨果的名作《九三年》的标题Quatrevingt-treize(这是当时的拼写)采用的就是4*20+13的计数方法,这时候法语的数字规范基本已经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表达方式相差无几了。
参考资料:
Remarques sur la langue françoise : utiles à ceux qui veulent bien parler et bien escrire
http:// gallica.bnf.fr/ark:/121 48/bpt6k84316s/f432.image我来说说梵语的数字。以下是梵语《金刚经》的开头:
“evaṃ mayā śrutam | ekasmin samaye bhagavāñ chrāvastyāṃ viharati sma jetavane 'nāthapiṇḍadasyārāme mahatā bhikṣusaṃghena sārdham ardhatrayodaśabhir bhikṣuśataiḥ saṃbahulaiś ca bodhisattvair mahāsattvaiḥ |”
这段话鸠摩罗什是这样翻译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而玄奘是这样翻译的: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注意到这里说佛祖与1250个比丘在一起,那么梵语是这么说的呢?我们把梵语原文中相对应的部分截取出来:
“sārdham ardhatrayodaśabhir bhikṣuśataiḥ”
这句话一共三个词,其中 “sārdham” 是“和……在一起”的意思,是一个支配具格的介词。我们再把后面 “ardhatrayodaśabhir bhikṣuśataiḥ” 两个词拆解开来:
“ardha” 是“半”, “trayas”是“三”, “daśa” 是“十”, “daśabhis” 是 “daśa” 的复数具格形式, “bhikṣu” 是“比丘”, “śata” 是“百”, “śatais” 是 “śata” 的复数具格形式。
注意到这里出现了一个“半”,梵语有把“半”放在整数前面表示二者相减的习惯,这和其他回答中提到的丹麦语数字“97”的表达方式是一致的。
所以这句话应该按字面意思翻译为“和负二分之一加三加十个一个比丘的一百倍在一起”,也就是说 1250=(-½+3+10)×1×100。
真不知道印度人脑子是怎么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