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魏延的资质得到了大耳贼的看重。
太守与守将不同,军与政,兵与民,两样都得管。说到权力与才干,秦汉的太守真的比后世那些被胥吏操控,五谷不分的知州、知府们强出太多。
拿黄忠来参考,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三国志·黄忠传》: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
《三国志·黄忠传》: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
《三国志·黄忠传》: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
《三国志·黄忠传》: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
《三国志·黄忠传》: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历史上,黄忠的名位重于魏延,黄忠在世时更是超出魏延两截,达到与关、马、张并列的高度。但由刘表到刘备,黄忠始终担任武职,从未有地方官或文官的履历。而魏延呢,出任汉中太守之后又任前军师、凉州刺史,同时身上的将军号也一路加到了征西大将军。
同为汉军名将,领导层对黄、魏两人的定位如此不同,不但表明了对魏延的器重,也反映了黄忠的五维偏向于纯军人。
而那些能力比较平均的,其履历会是这个样子:
《三辅决录注》:金旋字元机,京兆人,历位黄门郎、汉阳太守,徵拜议郎,迁中郎将,领武陵太守,为备所攻劫死。
《三国志·程昱传》:天子都许,以昱为尚书。兖州尚未安集,复以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
《三国志·诸葛诞传》: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此外,汉中虽为大郡,却地处汉魏前线,也是北伐的启动点。不论守理还是出击,都需要镇守此地的一号人物有着过硬的水平。
由于种种不明因素,魏延此前的记录大多散失,在汉中之战也没留下什么光彩。但不论是刘备眼里他过往历次战役中的成绩,还是汉中之战的表现,亦或是刘备没看到的那些未来的荣耀[1],都证明了这又是大耳贼的一次精确绝伦的选材。
有意思的是,从张飞的惊讶[2]可以看出,魏延在汉水战役似乎并不特别突出,不然大家的惊讶应该可以轻一点。
即便如此,刘备依然选了魏延。
要知道此时的张飞已经不是徐州的张黑(被吕布抄袭老家,害大家跑去海西吃人肉),他在荆州当过太守[3],主持过一路西进大军,在汉水战役前后表现出色,是很合理的关羽、马超之后的第三位汉军军团长人选。
可刘备选的还是魏延。
由于魏延在历史上的结局,我知道肯定有很多人反对、轻蔑甚至仇视他。
但抛开他北伐时的出色不提,大家得知道,魏延受到拔擢之时正当草鞋汉军的巅峰期,刘备不单拥有后来诸葛亮北伐时的班底,更有着马超、黄权、法正、冯习、张南、史郃[4]、傅肜、庞林[5]等一大批新老人材。
在当时,刘备眼里也好,诸葛亮眼里也好,谁也不会觉得汉中的防守,或者北伐的先锋,只会由魏延担任。
如果天不降奇祸于江陵城,令关羽父子败亡,张飞、马超追迹而去,那么魏延在北伐时的权力会更小,责任更轻,成长愈稳健。
他大概会在新的云台诸将中留名,而不会是陷入跟高层幕僚的仇恨、互咬,乃至最后被戕害之中。
想了想,我这年纪,在现代勉强算“青年”,但在三国时已经是老兵的岁数了。
如果是从新野、公安甚至是汝南、徐州一路追随刘备过来的老兵,尽管战疮满身,腰腿伤残,但应该还是想勉力撑下去,能看到大耳贼主公,带着魏延这剽悍小子,一老一少,纵马东征的场景。
附赠魏延出场的小故事:
相关回答:
首先要搞清楚一点,刘备选魏延并非冷藏张飞。
由于蜀汉史料匮乏,大多剩下敌方自说自话,貌似张飞在汉中之战打了个酱油。其实只需检索史料便不难发现,张飞非但活跃于整场汉中战役,而且直接参加了定军山决战。
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很清楚,定军山一役非但张飞在场,马超亦在场。须知,夏侯渊之所以败亡是由于分兵救援张郃,张郃作为二把手,又凭借营寨之固,是被谁正面打崩的?
战后对于张飞的封赏亦极优厚:
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
称帝后更是成为实际的军界一号重臣,以地位而言,魏延连张飞的车尾灯都看不见。
捎带,张飞驻扎在阆中也绝非坐冷板凳。
阆中地处三巴要冲,北可通过米仓道驰援汉中,南可通过嘉陵江水道直下江州,扮演着战略预备队的角色。这一点从夷陵之战刘备的安排便可一览无余了。
其次,魏延的出身、能力都足以胜任汉中太守。
魏延在荆州时即“以部曲”追随刘备。此公是义阳人,易言之,其追随刘备的时间大略当在建安十三年之前。无论将“以部曲”解释为带着部曲,抑或以部曲的身份,都属于标准的刘备嫡系。刘备自然对其能力十分了解,对其忠诚也较为放心。
个人以为,刨去以上要素,更需要考虑的是年龄问题。
张飞的年龄史无所载,只知道小于关羽“数岁”。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自称“吾今年衰矣”。可见张飞即便未到衰年,亦相差不远。刘备称王之时,看起来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前后左右四将军,刨去半路出家的马超,悉数都是老卖年糕。剩下的赵云也是从公孙瓒时期就活跃的老革命,年糕摊子自然少不了他一份。
魏延的年龄亦史书无载,但瞅着这位总惦记接诸葛亮的班,恐怕比孔明年少,建安二十四年正当血气方刚之时。
古人年过五十不为夭,倘若不注重培养接班人,即便不出意外,刘备这波人还能顶几年?把久经考验的魏延推到重要岗位上,完全顺理成章。
捎带,夷陵之战让赵云带领总预备队,用冯习等新生代担当大任,恐怕也有类似的考虑。毕竟赵云再反对出兵,难道还会不识大体的怠工不成?只不过这回彻底脱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