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很多人都说刘备是封建皇帝所以不可能有“仁德之世”一说,其实这里还真可以反论一下,正因为刘备真是汉室宗亲,所以他来以实现仁德之世为目标,其实还真是有可能的。
解放军出版社的《说三国、话权谋》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到了战乱时期人命如草芥之时,民众往往会普遍怀念前朝的安定,这个时候前朝往往就成了相对仁义、相对有德的象征,无论这个前朝事实上是个什么样子的(因为乱世搞七杀的军阀实在是太多了,都是比出来的)。把握社会的这一种心理,并且为自己所用,是政治家的一个基本素质。
而且刘备自己毕竟混到底层了,对于桓帝灵帝时期那种汉朝普遍烂到根,遍地都是禽兽食禄的现象是再清楚不过,是尤其痛心疾首的(在出师表里专门提到了)。毕竟就算混到去织草鞋了,他骨子里也依然认为这真就是自己家的江山,自己都不上心谁上心?
一个著名的YY话题就是有些人觉得诸葛亮那么鞠躬尽瘁是因为他就是献帝,这里还真可以用来论一下刘备——
如果刘备不姓刘,那么在乱世当中杀字当头就是理所当然的,毕竟他可以说汉室腐朽已久,改朝换代是需要代价的,哪个军阀手里不是人头滚滚云云。但是他不能够,因为他是真想当大汉天子(这点不承认的,请去翻先主传的前面几句),要想让民众、士人重新相信大汉是仁德的象征,让大汉在全天下重新建立起公信力,那么最有效的方式自然就是身体力行的施行仁义。不然别人到底凭什么要跟着你逆大势而行,复兴前朝啊?你是官职能给的比曹操高啊,还是爵位能给的比孙权多啊?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当然了,按照“论迹不论心”的一句名言的说法,如果一个人假装自己是一个好哥哥装了一辈子,那么他就是真的兄弟如手足。如果刘备一辈子都试图相对比别人仁德一些(当然不能说他完全没有压榨百姓,但是不屠城,不对手下搞杀一户口本式的大清洗这两点的确做到了),那么他到底是为了自己当皇帝、为了大汉家天下、还是真为了万民实践一个仁德之世,其实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