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曹操庙了,曾经规模还非常非常大,曾经还是地球上最大、规格最高的祭祀庙宇,没有之一。
在曹操死后,前来祭祀活动的人越来越多。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看到祭祀活动搞得越来越大,魏文帝曹丕遂以“古不墓祭”为名,下令毁去曹操陵上殿屋——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但是不让到墓地祭祀,也总得有祭祀的地方啊,于是曹丕在第二年建了一座“武皇帝庙”,便是魏国的太祖庙。
“武皇帝庙”建在当年邺城城南灵芝池附近,今河北临漳境内的西灵芝村一带。太祖庙建成后,祭祀曹操的活动都在此庙内举行。后来,也将曹魏的一些有功之臣配飨于庙内祀。灵牌被摆进太祖庙内的,先后有26人的灵位放进太祖庙内。
在魏国时期,曹操的太祖庙规格要比曹丕的世祖庙要高,世祖庙里的皇帝有前面的曹嵩和后面曹叡、曹芳等等人,太祖庙仅仅曹操一人独享。
以上为抖机灵,下面才是正文:
这个问题在于世人在道德和能力之间的爱好取舍问题。
1、有道德的人可以修庙祭祀。
2、有能力的人也可以修庙祭祀。
3、关公这种道德和能力兼备的人必须到处修庙祭祀
4、那么有能力,但道德很差的人怎么搞?
曹操在三国两晋时期得到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不然陈寿写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早就被人骂成狗了。也就是到后面形象才逐步逐步崩坏的。
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崩的,不好说,举两个例子吧,按《资治通鉴》的记载,唐太宗李世民讨伐高丽,在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 二月经过邺,亲自写文祭奠曹操,可能这个时候曹操庙还在。从现今文本看,他一方面肯定曹操的能力和功绩,另一方面也说曹操不守臣道,也就是说从唐朝开始,评价就这样把能力和人品分开了。原文如下:
夫大德曰生,资二仪以成化;大宝曰位,应五运而递昌。贵贱废兴,莫非天命。故龙颜日角,显帝王之符;电影虹光,表乾坤之瑞。不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昔汉室豆分,群雄岳立,夫民离政乱,安之者哲人;德丧时危,定之者贤辅。伊尹之臣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立忠履节,爰在於斯。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於往代。观沈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徇国之情,有无君之迹。既而三分肇庆,黄星之应久彰;卜主启期,真人之运斯属。其天意也,岂人事乎!
李世民把曹操的不臣之事归结为:天意!也并没有过多的指责。
1949年3月20日,毛在武汉召开的座谈会上又谈到曹操,他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三国演义》把曹操当做奸臣来描写,《三国志》则把曹操当做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他还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两千年也要翻。”
所以根据我的观察,总结来说:太平时,曹操因为不臣之事并且以屠城、好人妻等等劣迹的代表人物就往往被喷,乱世时,曹操就因为超凡的能力终结乱世而被赞誉。而后世修庙这种事往往都是太平时侯才干的,所以谁吃饱了给曹操修庙?
现在曹操评价逐步下滑,很多得益于史料的挖掘,越来越多的事情如之前提到的屠城等等被仔细的挖掘出来,乃至于屯田剥削农民,汉中强迁民众引来后勤奔溃导致天下震动等等事迹越来越清晰。
不结合其他史料的研究光看《三国志》,很多人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襄樊之战关羽能几万人就让曹操吓得迁都,魏王不是带甲百万么?汉中之战徐晃带精锐击破陈式,到樊城就变成新兵了,当中陈寿为尊者讳省略了太多曹操惨败的过程。
前面提到的两位对曹操的评价本身就是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毕竟不是历史学家,世民最多看了《三国志》《魏略》可能看过《英雄记》,而德胜最多加一本《资治通鉴》少了一本《英雄记》,现代的一些研究成果他们自然无从得知了。不过从某人的发言来看,至少我觉得挺逗的……根本不像一个严谨治学的人能说出来的……和他后面的屡次发言倒是能对的上号,这就不是历史局限性导致的了,对所谓的“封建”的传统的憎恨是刻到了骨子里。
反观我关二爷,能力逸群绝伦,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威震华夏,当曹操坑杀袁绍官渡之战数万俘虏,关羽却没有杀水淹七军的俘虏。心中始终思念旧主,宁死不屈。
当人像狼一样生活的年代里,刘备集团始终存在不灭的人性光辉和崇高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实写照,这样的阵营失败本身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不管是刘备兄弟、诸葛亮、姜维等蜀汉最高领导者都是可以查阅各种史料公开讨论的,但不管以如何苛刻严格的标准,都很难找到他们身上存在和曹操一样的各种缺陷、劣迹,被世人所铭记太正常了。
关二爷和丞相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更是被后人到处修庙所敬仰,丞相的庙虽然不多,但在文庙和武庙都有配享的位置,也是对其极大的肯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