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逻辑没有意义,逻辑和历史事实是两码事。
夷陵之战蜀军不乏降兵降将,吴人想了解刘备的真实态度并不缺少渠道,甚至可以对不同口径的说法互相印证。那么陆机作为当时吴军主帅陆逊的后人,其所作《辩亡论》中的说法可信度颇高:
汉王亦冯帝王之号,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
刘备的目的无非二点,一是报关羽荆州毁败之仇,二是夺回荆州,并没有表现出要灭吴的意图。
孙权背弃同盟,向北方俯首称臣,为曹操偷袭荆州,袭杀关羽,解襄樊之围,还谋划吞并刘备集团,占据益州。刘备东征进行反击乃理之自然,后人强行给刘备加戏,搞什么曹操死后刘备自认天下无敌,只能说非蠢即坏。
刘备与曹操殴打半生,长期处于绝对劣势,依然无所畏惧,屡败屡战,打一个孙权需要考虑啥曹操死不死,谁无敌不无敌,力量对比又或量力与否。人家连曹操集团都不怵,打孙权需要考虑这些无聊的设定?
不要把自己的中二逻辑代入给历史人物。历史人物什么想法,怎样态度首先取决于史料,立足于史料基础,再结合史料进行符合时代背景,当时处境,人物性情等等的揣摩和推论。
刘备想不想灭吴,第一步都是要夺回荆州,然后根据形势做出判断。倘作战顺利,形势大好,有啥必要搞什么给孙权施压的脑补,顺势灭吴便是。若多有阻碍,形势复杂,做出相应的调整也不会拘泥于后人的框架。
自己构思一个阴谋或计划很简单,又与人家刘备何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