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logo、boss、bug 这三个词真的有必要翻译吗? 第1页

     

user avatar   pansz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只想提一句:

这些单词流行之前,它的概念就已经在中国存在了

是这些外来词侵入了文化,导致新一代人反而忘了它的中文如何表达。

boss这个词就很明显,当年我开始接触游戏的时候还根本没这个词,有叫关底,小怪,大怪,甚至有叫老板的,不过当年我们的方言还有一种叫戛戛的叫法。——不过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很多人喜欢叫boss了,虽然我个人很反感:因为本来就有那么多中文可以用,并且用得很好(小怪,大怪的区分非常明显),结果非要凭空发明一个词boss。而且很多人还无法正确发音,很多人实际发音叫做暴死(实际应该接近播死),哪怕是米哈游直播里边专业配音演员也是喊的我们下版本推出两个新暴死。——听听,明明用「大怪」就能准确描述的词,为什么非要用「暴死」这种莫名其妙的翻译?

别的例子也一样。实际上我作为程序员,早年间入行的时候,行业内是根本不会把错误叫做bug的,一般来说叫做缺陷或者错误。所以相应的平台叫做缺陷跟踪平台或者错误跟踪平台。这个中文对早期程序员来说是广泛使用的。实际上,运行时错误跟编译时错误本来也并不需要分开,需要分开的是异常跟错误,而异常本来就选择了另外一个中文词,不会与错误相混淆。

然而不知道啥时候开始,就很多人喜欢用bug这个词了,并且很多人还读不对,读成什么碧油鸡(实际应该是八阿哥)。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崇洋媚外的文化侵略。

也就是说:在这些年中,存在着很多的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侵略,让你觉得用英文词就是高大上,用中文词就是土,于是乎,这些本来用得好好的中文词,都会逐渐变得英文更常用

题主的这种想法其实,应该也算是文化侵略的一种结果吧。就是你已经被洗脑得完全没法承认中文表达的本来意思了,认为只有这个英文词才能正确表达。

我不怪题主,因为题主只是时代的牺牲品。但我还是希望站出来告诉大家,其实几乎所有的词,本来都应该是有中文的,只不过大家放弃了维护中文用词的权力,将它让渡给了外来词。但你们不要一边主动放弃,一边反而却抱怨中文无法正确表达。

实际上,恰恰是因为你们放弃了,所以才会认为中文无法正确表达。如果你们不曾这么做,那么曾经的中文,就会自然而然的保持着你们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如果坚持使用中文,那么总会有一个够用好用的中文词能够表达。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很多人觉得这Logo、Boss、Bug三个单词没有很对应的中文,我只能说:

小胖友,你们暴露年龄了...


Logo(题目特指的是表达企业标识的那个Logo):

Logo这个词,我在真正去西非东南亚练英语之前,只在两个环境里认真学过。

一个是在中学的计算机房里学logo编程:

一个就是在大学里学广告学,Logo、Slogan、VI这些属于专业术语。

那在这个单词流行开来之前,我们是怎么称呼企业那个特有符号的呢?

商标。

全国驰名商标、国际知名商标,你去看八九十年代的广告,这些都是高频词。

电脑上那个?图标嘛。

“X+标”这个组合很合理,标字从木从示,以象明事,表范式轨迹。商标、图标、光标、航标、路标、界标都可以这么用。

(附私信里的修改意见)

Logo这个词的普及,实际上源于九十年开始的广告业和外企繁荣,这个单词在MSN时代就已经开始占领办公室了。

十三四年前互联网兴起时,互联网的市场人员基本来自于传统广告业。百度那句“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出自当年的凤凰主持人梁冬,而梁冬就是广告学出身。

今天Logo用法的普及化,只是互联网对当年职场流行口语的一种继承。

另:行业里用icon这个说法的更多。Logo一词先流行,然后在专业圈子里又慢慢被icon替代。

其实这就是“传统广告业先成为早期中国互联网市场部门的主力,拿广告术语顶住;随着美资和copy to China全面铺开,硅谷术语再逐步铺开”,这是时代的一个小注脚。


Boss(题目里特指游戏里的强力怪物):

老怪呀。

大怪、小怪,和大王、小王。

前者我觉得是自然联想,后者我认为有可能来自扑克牌...

这词我是从哪里听来的呢?游戏厅,玩恐龙快打那种。

当年一毛钱一个游戏币,一个知了壳两分钱(大概)。捡一小时知了壳就能进游戏厅里爽一个下午。

不过自己上手的时间只有一小时(菜),围观高手能看个三小时。

boss这个词的普及,我觉得是《大众软件》们的功劳:

大众软件之所以用这个词,是因为当时海外媒体都用这个词;海外媒体用这个词,据说是因为李小龙的《唐山大兄》:

唐山大兄的英译就是《The Big Boss》,于是八十年代很多动作游戏都把强力敌人叫Boss,最后这个概念再通过早期专业电脑刊物传到了国内。


Bug最简单了,死机嘛。

蓝屏的钙才是好喝的钙。

之所以有Bug这个概念,不仅是因为互联网行业的普及,还得感谢行业技术的发展。

我小时候摸过win3.1和win95,第一个上手的是win98。我对当年的Windows没有什么好印象,因为丫根本不给你报错的机会。

丫直接死机。

现在能有Bug的概念,是因为一个App或者exe的崩溃,一般不会导致整个系统崩掉;但当年电脑那个性能和架构,超级解霸放个有点破损的VCD都能让你蓝屏。

一蓝屏就重启,而且蓝屏重启后很可能又是蓝屏:

所以我们统称为死机。

Bug这个概念我读书时读到过,但真用起来也是等进了互联网公司后,而且主要报的还是手机。

和pc不同,安卓手机的系统定制开发度高得多,普通人的参与程度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因此bug这个词实际上是发烧友和互联网从业者一起带出来的。


现在这三个词当然没必要翻译了,因为用户习惯已经养成,效率优先,没必要硬拗。

但别忘了:事物总是发展在用词之前。在这三个单词普及之前,我们也是会说话的,而且说得。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显然是忽视了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表意的可能性。

比如“怪物”这个词,如果我们说这么两句话:

第一句:我的老师就是个怪物。

第二句:我昨天去爬山,路上遇到了一个怪物。

那么很显然,这里面怪物与怪物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前面的“怪物”,是说老师的性格古怪或者比较特立独行,而后者,在不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人会认为你遇到了什么怪兽。

绝大多数情况,只要是正常人的理解逻辑,都不会认为你的老师是长着八条腿三个脑袋的怪物。

所以,这些词语因为常用,部分人也理解他的意思,是否需要翻译可以再商量。但因为找不到对应的翻译,觉得翻译不出来,实在大可不必。实在不行,意译翻译不出来,音译总可以吧?

而实际上,现实中这种情况更多地是出现在学术界。因为学术界会有很多专有名词,很多词语即便翻译为中文,其实普通人也看不懂,或者得想一想才能理解。比如下面这句话:

在八十年代,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出一种历时性与共时性共存的状态。

这里面的“历时性”、“共时性”,普通人也是需要解释一下才能理解的。

其实如果是纯粹作为学术研究的话,你直接使用原词或者音译倒也不一定影响理解——比如“刻奇”。

另外,还要说明的是,其实我们今天的很多翻译,严格来说,其实也都不算准确。只不过在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翻译,所以没觉得意外。

比如说“老板”这个词,我们今天一般将其视为“boss”的翻译。但实际上,“老板”的词义还是比较丰富的。比如今天在京剧中,著名演员也依然可以被称为“老板”,但这个“老板”显然就不是“boss”的意思了。此外,我们在生活中,很多人哪怕是去买菜,也会对菜摊老板叫“老板”。而一些人在拉活的时候,也会拉住客人问“老板,去XX地方不去”?但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是在具体的场景中或者特别说明,我们一般还是会将老板理解为一个大企业的实际管理者。

当然,在另一方面,boss的词义也比较丰富。作为名词,他可以表示如下含义:

老板,经理,雇主;工头,领班;上司
[主美国英语](控制某一地区政治机构或党派的)首领,领袖,首脑,头子,政治老板[常作political boss]
主人;头儿;发号施令的人
[英国英语]黑手党小队长
[美国俚语]出类拔萃的人,拔尖的人(或物),数一数二的人(或物)
[澳大利亚口语](中小学的)校长

很显然,比如在澳大利亚,boss作为中小学校长这个含义的话,那你翻译为“老板”肯定就不合适了。

所以,如果现实真的有必要一定要给这些词一个对应的中文翻译,那么只要不是太离谱,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和使用人数的增加,很多词的词义就会慢慢“修正”到其本本义上。


user avatar   chen-jun-wei-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知道,题主的知识是有多贫乏,才会认为这仨词是没有汉语替代词?

LOGO:

小学一年级就知道了LOGO。在机房打开“中华学习机”(也就是国产的山寨APPLE II型计算机),插入5寸磁盘,成功启动设备后在命令指示符界面下输入“draw”,绿色的屏幕上就会出现一只小海龟。这就是当年用于儿童编程学习的LOGO语言……

后来初中毕业后去广告公司打暑期工,老板见我会电脑,就让我跟着设计师学。这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标志”的英语叫“Logo”……

Boss:

得益于TVB和ATV,从小就知道了老板就是“波士”。

Bug:

初中时在《电脑报》上就看到了,当年有只虫子飞进了集成电路里导致了程序出错,从此就有了Bug……


“标志”有多难理解?

“老板”有多难表达?

“程序错误”有多难译???

题主小学语文课有没有好好学习?

相比之下,我觉得administrator更难准确翻译吧?要不题主以后别念“管理员”了,毕竟不知道您指的是manager还是administrator……


user avatar   guan-guan-9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沟通


我会对我同事说:“这个logo需要改一下”而不是“这个画,需要改一下”

我会对我村里的王奶奶说:“买牛奶,要买瓶身上画着牛的”而不是“买瓶身上有牛的logo的”


我会对游戏公会里的大佬说:“这关boss的血量太高了,咱们打不赢”,而不是:“这关最后的大怪物血量太高了,咱们打不赢”

我会对我不懂游戏的老婆说:“这个大怪物我要打一个小时,不然这个月我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而不是:“这个boss的HP和MP双高,我们需要成一件装备,期间爆率非常低,并且很肝”


我会对公司里面的程序员说:“有个bug,导致这个页面加载不出来”,而不是:“这个软件用不了了,具体怎么个用不了法?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用不了了”

我会对我家里的老人说:“你打不开快手是因为,快手坏了,不是你手机坏了”,而不是:“因为快手出现了bug,后台程序员正在修复,你这边等下更新下就可以了”


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是最基本的尊重,这不是有没有必要翻译的问题,而是尊重问题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这个例子不好。来换三个:

DVD、USB、WiFi……



再来三个:

VIP、ETC、CDMA……




最后谈谈我的观点:

提问者举的例子并不合适,但不代表所有的外来词都要转写成汉字形式。

很多翻译,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为了转写。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交换速度空前的快,很多词的词义在短短几年内就可以不断变化和引申,这比起工业革命之前是无法理解的速度。尤其是一些缩写的专有名词。典型的如DVD,DVD这个名词源于VCD,后者又源于CD。

CD是有个很洋气的名字的:激光唱片/镭射光盘。只可惜这个名字没有风光几年,马上又冒出来了VCD。因为CD只能听歌,所以叫激光唱片是没啥关系的,但是VCD出来了,直接叫视频激光唱片显然就不合适了,你还没想清楚VCD该翻译成什么的时候,MP3播放器又冒出来了。MP3是MPEG Audio Layer 3的缩写,你要翻译先要翻译MPEG。这货其实一开始是有翻译的,移动图像专家组。

那么MP3就应该叫做移动图像专家组第三层级音频格式。但是人家早就已经经历了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MPEG,MPEG Layer 3 -> MPEG-3,MPEG-3 Audio -> MP3这么多次的缩写转换。你才刚刚翻译完一个MPEG。还没普及开,等到普及开再缩写成移图专组,又要长时间的适应期。这个时候商家已经创造出MP6出来了……


所以,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快,对于很多专有名词,我们只需要能够建立名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就可以了,至于这个名词到底是用汉字书写还是用拉丁字母,词源到底来自于哪里,并无意义。

就像你还在纠结Blog怎么翻译的时候,Vlog已经出来了。回到提问者的例子,也许你还在纠结Boss到底怎么信达雅的时候,这个词的二次创作,big boss、last boss、boss key都已经出现了……


user avatar   si-da-wang-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标儿

头儿

错儿


user avatar   xi-meng-ni-si-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专业,但对于这方面确实感兴趣,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1、语言有迭代性和特供性。不同时期的语言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的通用词解就是好的

2、方便是翻译乃至日常用语(不包括所有语言标准语)的第一要义

3、信达雅是翻译的必要法则

因此这三个词个人意见是不必翻。

这三个词基本出现于当代信息时代文化中,大多由已普遍接受义务教育的年轻人来接受,涉及第一点。

英文原文简单上口,在网络文化普及的情况下,理解及拼写和发音均无障碍,不需汉字来简化、解释,涉及第二点。

并无其他已有词可完美替换,大怪、怪物等版本中文名经事实证明不能作为一个满足所有地区、所有人语言习惯(很多人觉得有点文绉绉or过时)的词,不太符合达这一标准,涉及第三点。

顺便我还想到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多提一嘴。

现在的英文单词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潮流,新颖的感觉。很多人甚至从未想过这些词并不能在中文中找到对应合适的位置的词(说实话我在看这个问题前也没有深思)。

比如最近很火的emo和芭比Q,emo的原词emotional暂且不论,barbecue一词对于不考英语考试的很多人来说都是个生词。然而事实上这些词在网络文化根本不需要考虑其源词------没必要,我们给他赋予了“特殊”含义。这么看来,翻译是不是更没必要了呢?很多海归可能觉得有些词不用英语说不太适应,但大部分人说这些词时可能真的没想那么多。

我觉得这个现象蛮有趣的,与题无关仅轻带一下,另外再次重申个人见解,我可不想落个民科or民学的下场hhh


user avatar   stone-shi-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logo和bug是专有词,没有对应汉语词汇,即便要有也得是老狗和霸格之类的,就像咖啡、沙发一样。

但是boss却真的是“老板”的意思,现在的人称“关底”(一度也是这里的boss的中文用词)为boss其实是不对的,boss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特指现代人说的“最终boss”的,从游戏的剧情来看,那时代的游戏最终boss通常是幕后黑手角色,他们大多被塑造成一个大老板,所以也能解释的通之前为什么有这么多小弟前来送死,“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嘛。

所以最终boss通常被称为“老板”,而随着使用的泛滥,以及游戏玩家在当时大多是低学历的(一方面是比如我们80后当时还小都是10岁左右小学生,自然学历不高,另一方面老一代还有上山下乡之类没机会读书的),所以不注意用词,逐渐的在90年代初期“老板”这个词也被用来说是每关的关底了。当然也是因为一些“洋文盲”也这么称呼关底为“boss”外加那会玩家知道点英文词就屁颠屁颠了,一个巧合,就有了“boss”和“老板”这个称呼方式了。

随着时代的推进,洋泾浜成了时髦,说话里面突然冒个英语词汇成了一种牛逼的表现——“sherry,来一下我的office,我们要discuss一下这个feature”非常装逼,因为tvb里面都是这样的,毕竟97年我们迎来了香港回归嘛。于是乎“老板”逐渐被人忘记了“这个boss非常easy”是不是比“这个老板很好打”听起来感觉更牛逼?仿佛所有妹子都被我这一句中英文混合迷倒了,是不是?

所以,boss并不是没有中文对应词的,其实logo也是有的,就是商标,或者说厂商标志,但是logo这个概念一直不被重视起来,所以洋文先洗脑了而已,bug也是同理。


user avatar   zpool-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纽约小旅馆的床bug太可怕了。”

“这货天天boss我,他以为他谁啊?”

“老兄,这农药瓶上的骷髅logo说明这药很毒啊。”

题主挺可爱的。

———————

鉴于某些人孤陋寡闻,我来科普一下boss作动词是啥意思:

下次乱说话之前记得查词典哦。




     

相关话题

  11 月 13 日香港教育局发布明日全港学校停课通告,正在紧急撤离香港的学生情况如何? 
  matter和substance的区别? 
  都有哪些令人爆笑的日式英文? 
  华为余承东的英语口语还有提高的空间吗? 
  我国钢琴琴童,大部分都是过了所谓 十级,就不再弹琴了,那他们学琴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孔子没有女弟子? 
  大学竞选班委被刷 想入学生会被刷 所以我的大学没有未来了吗? 
  有哪些信、达、不雅的翻译? 
  汉语里有从句吗? 
  为什么讲英语的发达国家里几乎都没有免费或者廉价的高等教育?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深圳管控区男子居家十几天未出门未做核酸,面对警察上门说“我不出门犯什么法了”这一行为?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我国流行吃智利的车厘子,而产量更高的土耳其车厘子却没有打开中国市场?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