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天中国下载第一,Sci-Hub新年首更,实时查看下载统计。
在重重压力下,Sci-Hub 还是更新了。
科研界女神、Sci-Hub 创始人 Alexandra Elbakyan 今日发了一条推特,立刻引来科研圈的关注。Elbakyan 表示:「 Sci-Hub 更新了,现在用户可以实时查看下载统计、每月统计等,并在将来会增加更多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新版本的 Sci-Hub 连 logo 都更新了,小乌鸦衔着的钥匙环变成了「锤子和镰刀」。
先甩给大家一波Sci-hub的稳定链接!
sci-hub proxy:sci-hub links 2020 download,chrome extension
Sci-Hub journal:latest sci-hub mirror links
新版 Sci-Hub 收集了88,343,822份研究论文的数据库,它们都可以免费下载。就学科而言,这些研究论文涵盖了医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物理学、工程学、数学、生态学、计算机学以及地球科学。其中,占比最多的学科是医学,大约有 2,500 万,来自医疗与健康期刊。紧接着是化学、生物学、人类与社会学等。
不过,Elbakyan 表示,这些数字都是粗略的,她只能为 Sci-Hub 数据库中大约70%的文章划分科学领域,并且一些论文被划分到了不止一个学科。
新版 Sci-Hub 数据库中各学科的研究论文数量。
就文档类型而言,大约 80% 是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文章、6% 是发表在学术会议上的论文、5% 是书籍章节内容,其余是其他类型的文档。
就发表日期而言,77% 的文档发表在 1980 至 2020 年期间,36% 发表在 2010 至 2020 期间。
就覆盖范围而言,Sci-Hub 对所有主要科学出版商文章的覆盖率均超过 95%。
就数据容量而言,Sci-Hub 数据库大约为 100TB。
与此同时,Elbakyan 还展示了 Sci-Hub 数据库每年的增长情况。她指出,Sci-Hub 在 2013-2016 年期间增速最快,这是因为需要从期刊档案中下载旧论文,2016 年之后就只需要下载新论文了。
可以看到,Sci-Hub 的研究论文数量已经从 2013 年的 2,300 万增长至 2021 年的 8,800 万,足以说明 Sci-Hub 的受欢迎程度了。
2013 至 2021 年期间,Sci-Hub 数据库的年增长趋势。
与此同时,Elbakyan 还统计了用户从 Sci-Hub 下载论文最多的国家或地区,其中下载数量前三的分别是中国、美国和法国。
Sci-Hub 内容完整列表:https://sci-hub.ru/datasets/dois-2022-02-12.7z
不过,对于 Sci-Hub,网友依然提出了一些疑问。网友 Ansil849 想知道 Sci-Hub 何时才能够重新开始添加新论文,目前仅用作旧论文的存档,甚至 2021 年的新论文都无法获取。虽然知道这肯定与印度的一些起诉案件有关,但不理解为什么这就成为了停止添加新论文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还没有启动添加新论文。
还要网友 @plesk 对 Sci-Hub 数据库的学科细分提出了一个小问题,「机器学习论文属于计算机学科、数学还是两者兼有?」另一网友回复表示,这或许根据具体论文而定,实验多就划分在计算机学科、理论多就划分在数学。
Sci-Hub 的艰难求生之路
Sci-Hub 作为「知识开源领域」的著名网站,由来自哈萨克斯坦 Alexandra Elbakyan 创建。Elbakyan 认为,「期刊付费墙阻碍了科研的进步,让学术交流变得更封闭、更低效。」于是,2011 年,Alexandra Elbakyan 联合一些网站搭建起 Sci-Hub,试图帮助更多的人绕开出版商的付费墙。
Sci-Hub 不仅包含 Elsevier,还提供 Springer、IEEE 旗下期刊、ACS 等出版商的文章,覆盖范围广泛,毫不夸张的说 99% 的付费文章都能在 Sci-Hub 里下载到。
截至目前,Sci-Hub 建立了有 10 年之久,这期间的命运可谓是一波三折,遭到多家出版商的围剿,不断被起诉。
早在 2015 年 6 月,Elsevier 就把 Sci-Hub 告上了纽约联邦法院,指控 Elbakyan 侵犯其版权。当年 10 月,法官裁定 Sci-Hub 侵犯了 Elsevier 期刊内容的版权,要求关闭其在美国的服务器。
2017 年 6 月,美国纽约地区法院宣判,Sci-Hub 须向 Elsevier 赔偿高达 1500 万美元的著作权损失费。
2020 年 12 月,三家大型出版商 Elsevier、Wiley 及其印度子公司和美国化学学会 ACS 以侵犯版权为由将 Sci-Hub 告上印度德里高等法院。
2021 年 1 月,Twitter 封禁 Sci-Hub 账号,内容被清空。
2021 年 5 月,Alexandra 收到了来自苹果公司的一封邮件,告知 2 年前她的账户数据已经交给了 FBI。
……
不得不说,在创办 10 年后,Sci-Hub 发展迎来了一段风雨飘摇期。
在出版商的多方围剿下,很多人都担心 Sci-Hub 会在一夜之间遭到全面封杀。因此众多网友发起了Sci-Hub 救援行动,希望通过拆分内容所有权的方式确保网站内容永久免费,他们把 77TB 论文,转化成 850 个 BT 种子传播下去。此外,由于 Sci-Hub 用于接受捐款的 Paypal 账号被冻结了,无奈之下 Sci-Hub 还发起了捐款行动以进行网站的维护。
不过,这些都没有阻止 Elbakyan 的努力,也终于迎来了 Sci-Hub 版本的再一次更新。
其他有助于分析科学出版物的数据库
除了自己的 Sci-Hub,Elbakyan 还介绍了其他几个同类型的论文数据库。
第一个是 Crossref 元数据。这个巨量的数据库通过 DOIs 索引研究论文,并提供论文作者、发表年份、标题和其他相关信息的元数据。该数据库包含超过 1.2 亿条记录及 API,用户可以通过 torrents 下载。
网站地址:https://www.crossref.org/
第二个是 General Index。该数据库可以索引到 1.07 亿篇学术论文。
网站地址:https://archive.org/details/GeneralIndex
第三个是 OpenCitations Corpus。这个免费开放的数据库提供了互引论文的相关信息。
网站地址:https://opencitations.net/corpus
第四个是 Scopus。该数据库虽然不是免费的,但有免费访问的科学期刊信息表,用户在注册后可以下载。
网站地址:https://www.scopus.com/sources.uri?zone=TopNavBar&origin=searchbasic
第五个是 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这是一个免费访问的数据库,提供了科学期刊论文相关的内容。
网站地址:https://www.scimagojr.com/
希望包括 Sci-Hub 在内的所有这些论文数据库可以帮助到更多研究者。
参考链接:
小时候的女神是赵雅芝,青春期的女神是刘亦菲,读博之后的女神就是Alexandra。
而且是yyds。
没有sci-hub, arXiv和libgen这个网站,很多论文都找不到,头发都得多掉几根,睡眠时间也得降低。
说句实话,别的盗版我用着于心不安,但是用sci-hub的盗版可以理直气壮。
这些大型的国际科技出版社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吸血鬼,躺着赚钱,是阻碍人类科技发展的阻力之一。
首先,论文在发布和审核中出最多力的作者和编委根本不能从出版商中分得什么钱,基本都是义务劳动。而这些出版商给每片论文的定价都是50美元往上,这价格根本是我们这种穷人负担不起的。学术论文这种东西具备高度的正外部性,同时使用量往往偏低,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共享的基础设施”。出版社作为付出最小的一方却获取了最大的经济利益,只能说恶霸一个。
打个比方,就是一群人出钱义务修了公路,然后某个路霸把路一拦向每个人收取过路费。
据我所知,最早的学术期刊是英国皇家学会搞的,当时没有出版商,就是主编给每个订阅者通过邮件的方式递送。二战后学术期刊一下子井喷的出现,主编作为大学教授太忙,没有时间处理,一般是“非盈利机构”负责出版和分发。然后上世纪60-70年代,出版商看到了盈利的空间,通过悄悄地吞并非盈利机构出版和发行权,然后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状态,然后由于这个市场很硬,没有弹性,它们利用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这里的意思是如果你没奶茶喝你可以去买水,这叫替代效应。而学术论文没有替代效应,如果你需要看某个文章,那么你几乎不能用其他文章替代,你就得拿到那篇文章。
除了Alexandra外,其实也有其他反抗恶龙的人。首先是arXiv等网站负责出版一些预印本,你可以理解成正式出版的论文的“待审版”。然后,还有researchgate这种让研究者相互联系的网站,你也可以通过它下载或者直接向作者索要论文。还有很多新杂志就是开源的,任何人都可以下载,不过这种杂志有时候需要需要作者在提交的时候缴纳一笔费用给职业编辑让他们负责后续的在线出版和网站的维护,赚这笔钱的还是那几个吸血鬼,想想就气。
The History Of Academic Publishing And Its Future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世界科研工作者的论文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Alexandra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的同志,我们应该给她政治庇护。
去年年底,三大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Wiley和ACS(美国化学学会)向德里高等法院提起诉讼,控告 Sci-Hub 侵犯版权,并要求在印度禁止 Sci-Hub 的所有域名。后来在案件审理过程中,Sci-Hub被禁止上传新的论文。
其实这也不是Sci-Hub第一次被起诉了,2015 年,Elsevier以1500万美元起诉 Sci-Hub,ACS在 2017 年紧随其后,要求赔偿 480 万美元。这两起案件中,Sci-Hub都败诉了,不过虽然败诉,Sci-Hub都没有支付任何赔偿金。
因为这两起案件都是在美国法院审理的,而Sci-Hub总部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美国法院没有管辖权。
所以现在这些出版巨头改变了政策, 打算让各个国家封锁Sci-Hub的域名,这样一来没有人能够访问网站,自然而然也就无法下载文献了,而且这一行为已经逐渐成功。
从2015年开始,这些学术巨头就在美国、俄罗斯、瑞典等地对 Sci-Hub 提起诉讼,要求封锁域名,经过各国法院裁定,Sci-Hub的域名在这些地方都被屏蔽。
虽然Sci-Hub可以通过改变域名来规避这种屏蔽,但我估计后续封锁会更多。
根据2016年Alexandra在Science上传的Sci-Hub下载数据,全球下载请求最多的国家是伊朗,其次就是中国,高达两百三十万多份,帝都这种高校聚集的地方尤其高,再就是印度,接近两百万份,远超其他国家。
当然还是希望Alexandra能在印度这起案件中胜诉,Sci-Hub能够顺利发展,这对全世界的科研人员来说都是一件幸事。
如果说sci-hub是抗击恶龙的勇士,那么学术期刊出版商们就是那条恶龙。
出版商们对知识本身没有任何贡献,却对论文作者和读者两边割韭菜,做着无本万利的生意。一方面论文作者需要交版面费,不同期刊收费不同,少的一篇论文几百美元,多的则一篇论文几千美元,某些专门圈钱的刊物会更贵。另一方面,除去部分开源期刊,读者想查阅论文则需要自己所在单位(比如大学图书馆)出钱购买论文数据库、或者自己个人购买单篇论文,一篇论文价格在几美元到几十美元。
更过分的是,出版商们已经形成了垄断。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研究成果都是由 5 大集团出版的:Reed-Elsevier(里德-爱思唯尔),Wiley-Blackwell,Springer(施普林格),Taylor & Francis(泰勒弗朗西斯),以及根据采取标准的不同,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学会)或 Sage Publishing(塞奇出版公司)。借助学术期刊的垄断地位,购买学术期刊数据库费用很贵(几百上千万),而且每年以超过10%幅度涨价,个别年份甚至涨价20%,30%。这导致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不堪重负,纳税人的钱都被这些出版商拿走了。
而出版商需要做的只是组织下编辑,联系审稿人,有些电子期刊甚至印刷都免了。工作量最大的审稿人,是免费工作的。一个科研人,发表论文要花钱,读论文也要花钱,自己写的论文一分钱都拿不到。全程工作都是科研人自己搞得,结果拿不到钱还倒贴很多,真的是可笑。给个旧闻截图:
而看不惯出版商的机构和学者一点都不少,不断有抵制活动,随便列举几个:
2019年,加州大学10校抵制爱思唯尔,要求向世界免费开放加州大学发表的论文。原文:UC terminates subscriptions with world’s largest scientific publisher in push for open access to publicly funded research
2018年,计算机学术界联名抵制nature子刊“机器智能”。
2012年,菲尔兹奖获得者、剑桥大学数学系教授 Timothy Gowers发文不满爱思唯尔,之后引发学术界联合抵制。原博文:Gowers's Weblog 。
而sci-hub与学术界抵制最大的不同,是它真的击中了出版商们的要害。它让大多数学术论文能够免费下载,确实造福了世界上很多没钱买数据库的科研学者。客观上说,Alexandra小姐姐冒着巨大的个人风险促进了知识的共享,是一位勇士。世界上有很多学者支持sci-hub,国外很多报道甚至直接称Alexandra为"The Robin Hood of Science"(科学界的侠客)。
但是我内心还是希望学术界能够形成一套更公平更合理的体系,而非依靠个人冒着法律风险来推动改变。
所以,祝你们的姐姐平安吧。
普天同庆。
其实现在学术出版业简直就是暴利,发文章要钱,看文章也要钱,顺带还养活了一批文章润色、画封面图的产业。前些年学术机构不堪重负,好不容易提出个open access,最后还是依靠出版社来办。很多open access期刊版面费贵得离谱,相当于把文章收益一次性赚回来了,不管你们如何操作,我永远不亏。
其实对于我个人来说,虽然现在我在中科院内读研,研究所买了很多数据库,但是有些时候也需要用Sci-hub,总会有些文献不在购买的数据库里。科研机构尚且如此,对于很多不在科研机构的人来说,Sci-hub就更是获取论文的重要来源了。
总之,感谢Alexandra小姐姐,希望Sci-hub能够坚持下去,越来越好
多重要?无法衡量,因为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吃力不一定讨好。
Alexandra就是拼着违法犯罪,书不读逃回祖国也要继续干。
她是我觉得最厉害的女程序员,开源精神第一人。
这不,有一篇文章就是论证为什么Sci-hub应该被支持。
@article{article,author = {Deshpande, Prasanna}, year = {2020}, month = {08}, pages = {210}, title = {Why should Sci-Hub be supported?}, volume = {8}, journa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 Allied Sciences}, doi = {10.4103/ijhas.IJHAS_91_18}}
Sci-hub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完全开源的,要知道论文下载的费用是极高的,动辄几十刀,也就是一篇文章需要几百块钱才能下载。
是有很多学校买了数据库,但是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在学校的,并且有些人在毕业之后就不能再用学校的邮箱了。
但是知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理应由所有人共享的,scihub就是看不惯出版商这种吸血鬼。
宁可犯法也要继续干。
即使我可以通过学校的数据库访问,但有时候就是懒得登录,sci-hub可以直接下载,何乐而不为呢。
天不生sci hub,万古如长夜。
iPad刚出现的时候曾经有机会。那时候iPad上是有死亡空间和质量效应等当时3A的正统外传的。独立剧情,贴合触屏游戏的新机制,基本买断没有垃圾抽卡微购物和内嵌广告,好评如潮。还有一批战地和gta换皮游戏,以及无尽之剑系列这种打算一代代把自己发展成手游3A的巨作。
然而游戏厂商、硬件厂商和玩家最终还是看透了彼此。
玩家用钱投票给了一代比一代拉跨的消消乐、抽卡二次元、换皮页游。智能手机与平板行业变得极度内卷和同质化,连3D touch这种增强互动性的功能最终也得让位给更大电池、更高清屏幕和更大摄像机。
游戏厂商则借坡下驴,传统厂商肯搬运换皮阉割旧作已经是大大地有良心了。手游厂商肯像Gameloft一样坚持不懈地出一堆换皮3D射击/赛车也算是非常有良心的了,更多的新兴小制作组则要么靠某个小游戏一飞冲天然后榨干ip等死,要么生产垃圾页游骗钱。东亚则被日本溢出的赌博文化侵略,都开始玩儿抽卡了。
那什么是没良心的厂商呢?那就是腾讯,看到无尽之剑大火,买下无尽之剑,把有系列小说做背景层层递进的三部曲揉在一起,做出个骗充钱、扰乱剧情的垃圾“新作”、然后再把高质量的原作全球下架。无尽之剑也算是彻底死透了。
所以呢,这个问题其实不在于iPad性能怎么样。iPad现在已经能装M1,M1再垃圾iPad pro散热再烂也已经吊打所有消费级手机/平板和一大堆笔记本电脑。再等等几年苹果继续放卫星性能只会更强,但再强又有什么用?已经没人稀得给移动设备造正经的单机买断制游戏了。switch能火是因为switch有任天堂给做游戏供血,换成苹果和索尼来做哪怕动用黑科技把主机显卡塞进去又有什么用?苹果arcade吹了半天不过是个界面清新的4399,索尼有必要把个掌机做到可以威胁ps5的地步吗?
现在的移动端游戏现状就像是2018美国海军建了条核动力大和战列舰一样。一看硬件数据,嚯,吓死个人,700mm主炮,核炮弹,装甲可防御当年大和号贴脸直射。船员个个都是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精神小伙儿。就是没人需要他出海打仗了。
从道理来说,早减晚增本身是没啥毛病的,毕竟只是个选项,丰俭由人。
大家怕的是某些人通过这些选项,再加点私货。而且这个说法和推迟退休一起出来,由不得大家多想。
按照目前的舆论情况,如果你敢允许早退减拿,估计只要不在体制内的人就统统早退了,反正也没啥规定领了社保就不能接着打工,对吧?甚至还可以把原来交给社保的那块放自己口袋。
所以,让你早退减拿是不可能的,忽悠大家晚退多拿的可能性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