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经验是:把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一层层的抽丝剥茧,最终给出一个很简单的答案,这个行为绝对能让多巴胺爆表。
我最近几年的研究,其实就是找到了三个公式,准确的描述了三个看似复杂的物理问题。
第一个公式[1]:
它比较准确的给出了金属中不规则纳米孔洞吸收空位的能量。而在之前的几十年里,绝大多数人都是用球形近似来粗糙的估算这个能量。不过因为孔洞的形状并不规则,球形近似描述不了这些不规则的波动,误差自然是有点大,因此我们做了这么一个更准确的模型。
下图是新模型的预测效果,这幅图第一次画出来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身心舒畅。
第二个公式[2]:
上一个公式是孔洞吸收空位的能量,这个公式有点类似,给出了孔洞吸收氢的能量。
孔洞吸氢这个问题特别复杂,之前基本上没有可用的预测模型,要么暴力计算,要么经验拟合。因此这个模型做起来也特别费劲,走过很多弯路,足足花了四年才完全成形。但做出来之后的回报也是十分丰厚的,那种极其复杂的问题被你一层层抽丝剥茧,最终光溜溜站在你面前的感觉,简直不要太爽!
第三个公式[3]:
这个公式给出了金属中氢团簇在任意应力状态下的能量。通过上述公式,可以预测氢团簇会对应力方向极其敏感,特别偏爱某个方向上的拉力,而对垂直方向上的拉力则不做响应甚至做出负响应。后续大量的模拟结果也完美的验证了这一预测。
以上三个问题在我初接触时,都让我感觉无从下手。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一步步的揭开其复杂的伪装,抓住其物理本质,这个过程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FBI warning: 上述成就感的反馈周期可能很长,在获得正反馈之前,往往需要在摸索中体验几个月甚至数年的挫败感,请做好心理准备。
前两天一个经历,算是一个代表吧。
发文章什么的当然也很爽,但比较少。主要还是探索的过程比较有意思。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