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决定同一个实验室有人发文章很顺有人四五年一篇都没有的原因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zhongwuyanmaterials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跟实验方向有关系。同一个实验室的人,做的可能是不同的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发文章,所需要的工作量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同学做聚合物,不需要生长单晶;有的同学做小分子,需要生长单晶。而单晶生长是一门比化学更玄的玄学,这一件事就有可能拉开很大的时间差。

2. 还是实验方向的问题。对于不同的方向,新颖程度不同,需要数据的质量也不同。对于一些新的方向,只要数据还过得去,有创新点,工作量不大而且数据质量稍差,也可以发好文章;但成熟的方向对数据质量的要求已经形成了,那么你数据做得不好看的话,跟以前已发表的文章一对比,你的文章就没法接收了,带来的其中一种结果,就是实验需要大量重复以取得更漂亮的数据,而且对数据完整性的要求更高,有时候会让你在细枝末节的方面花费大量时间。从这个角度看,做一个相对新的方向,有时候可以自动节省一些时间的,而且发出来的文章档次还比成熟方向的高。

3. 个人努力。个人花的时间和对学术的投入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有学术积极性的人会想方设法去解决实验中碰到的问题,他们的工作时间也要更长。自然解决问题和出成果的速度也就不同了。

4. 课题靠谱程度。这个只能看导师了。万一给学生设计的课题接二连三不靠谱,再厉害的学生也只能两手空空。但如果给另一个学生设计了几个靠谱课题,文章一下子就出来了。

5. 课题系统性。有的课题做起来是系统和连续的,做出来以后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可以用较少的工作量连出几篇文章。

6. 运气。实验能不能做出结果,除了个人奋斗,还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有时候运气不好,类似于买到了不合格的原料,能让你重复反应重复不出来直到生不如死。有的时候下个大雨,湿度上升,反应又开始谜之尴尬了。还有什么设备坏了啊样品要寄到外校测试之类的乱七八糟的问题,都可能有影响。也影响速度的。

7. 还是运气。给杂志投文章的时候,有的人总能碰到苛刻的审稿人,一拒再拒,一篇文章投一年。有的人一投就到了导师朋友的手里,转眼接收。这就只能看天了。


想到别的接着补充。


user avatar   FAth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补充一个很多人没注意到的答案:导师的关注度。

我的硕士导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他说他发现不管他怎么努力,每年发文章的总量都是一样的,但是每年发论文的学生不同。他作为博士导师曾经培养出一位天才级的博士,经过五年训练,博士毕业的时候手握15篇SCI(包括两篇JACS),堪称活在传说中的人物。

然而,硕士导师一直为这点感到后悔,主要原因是当时在这名师兄的课题上花了太多时间,结果给其他人的时间不够了,使得同级的几名师兄的博士论文仅是勉强满足毕业标准。再后来硕士导师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加上没有可靠的博后和小老板帮忙;最终导致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直线下降,不仅再也没有这样传奇的师兄,甚至出现了学生毕业困难的情况。

到了德国这边,我发现我的博士导师也是这样的。我读博的前四年,因为他对我的课题不感兴趣,所以我不能直接向他汇报,最终导致一篇论文从开始写作到发表足足花了两年时间。反过来,和我同一级的德国同学,来了以后很快进入状态,做的方向也是我导师感兴趣的方向,于是我导师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主动找他单独谈话,最终比我早一年半毕业(考虑他其实是联合培养的学生,他的毕业本来可以更快)。除此之外,在这个博士平均毕业时间4年半的方向上,我们还有一个乌克兰博士只花了3年半就毕业,我认为除了因为他硕士是在德国读的,所以很适应德国教育系统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方向是我导师最喜欢的方向,自然也得到了额外的关注。

说到我自己,最近一年的论文数量和质量远胜过前几年。除了我熟能生巧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导师在2019年之后对我的课题产生了兴趣;同时因为课题组人员的减少,使得他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我的身上,去掉了中间的博后,效率因此大幅度提高了。

因此,我觉得,如果你觉得课题进展不顺,可以考虑去做导师感兴趣的问题;要知道在导师感兴趣的方向上,他会和你一起克服所有困难,而不是留你一人单打独斗。


user avatar   ling-zhi-hao-66-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




  

相关话题

  IT 行业、金融行业挣得比工程师和科研工作者多,当今社会为什么还有人投身科研与工科? 
  真的有人是因为喜欢科研才读研的么?如果是,乐趣在哪? 
  能不能自己发论文练手,不写导师名字? 
  如何看待中科院研究员徐华强称国内实验室硬件堪比世界顶尖,甚至有所反超? 
  大家对大学老师重科研,轻教学怎么看,由南林大职称评审新政想到的问题? 
  有哪些可以免费下载论文 文献的网站? 
  如何看待武汉大学「3+3」聘用制引发争议,青年教师淘汰率 97%? 
  写论文需要用到敏感性分析,有谁知道敏感性分析怎么用啊救救孩子吧!!!? 
  对于智力和勤奋程度都一般的人来说,博士毕业有多难? 
  博士毕业去科研院所还是高校?高校还有什么优势? 

前一个讨论
[高中化学]血红蛋白中氮的杂化方式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现在(2021年)还有多少(%)中国人选择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





© 2025-03-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3-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