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会议上、和在各个学校邀请的报告上,基本上都是在讲自己没有发表的idea,或者刚刚写成working paper的idea。
这个原因很简单,讲已经发表的文章的,一般来说都是功成名就的,应邀在大会上或者在某个学校做个讲座,本身是活动的一部分,目的不是学术交流。正常的学术交流是双向的,就是要讲没有发表的idea的。
为什么要讲这个呢?第一个原因就是 @贱贱 说的,这本来就是一种『造势』。在自己有初步结果之后,向周围的人宣告这个坑被自己占了,同时,其他人也可以接着这个初步结果往下做扩展,做其他的研究,这样成功的话,相当于就带起来了一个小的研究方向。
第二点,坐在台下的很可能就有编辑和潜在的审稿人。预先讲过交流了之后,编辑和审稿人已经提前把问题提过了,会提高自己文章接受的概率。这一点对于『大文章』来说尤其重要。写是一方面,但是把文章卖出去,卖到一个好杂志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点才是真正交流的目的,一方面其他人知道了这个idea,可能会启发新的思路;一方面其他人的意见也可以帮助演讲人提高自己的文章。如果自己的结果复制门槛比较低,一般会不分享PPT,或者在演讲中隐藏一些细节。
拿着别人的idea做个修改自己发,倒也不是罪大恶极,但是一般这时候是『大佬吃肉我喝汤』,正主的文章发的比较高,自己的扩展在之后发一个低一档或者两档的杂志。
这些其实都不是什么成文的法规,绅士协定非要写出来也就没有意思了,只要落实到文字上,就会不断的有人钻文字的空子。这些事情都是在日常的学术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什么是厚道,什么是不厚道。如果非要这么赤裸裸的打破它,得益一时,最后无非是大家都更加的警惕,总体的产出更慢了罢了。
绝对有的,我导师一再叮嘱我们,没有接受的论文内容不要到处说,尤其是不能在学术会议上说。然后很遗憾又很荣幸地,她特别点名了中国和欧洲。她说中国课题组有钱,欧洲课题组人多。我们澳大利亚的穷酸小组效率根本比不上。
她因为在英国获得的学位,所以知道欧洲在科研上喜欢玩人海战术,动不动一篇论文十几位作者。但我很奇怪,是什么给了她中国课题组人不多的印象。也许是中国课题组的土豪程度超出了她的想象吧。
哦?毛熊和鹰酱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愿望要成真了?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