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清初汉语语音发展过程不好理解,可能是时间较为久远的原因。
但是,现代汉语语音发展有一个现成的版本,就是闽南腔普通话。
林志玲说的这种。
这个就很近了,是国语和闽南话的语音结合而出现的。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
虽然说闽南语属于汉藏语系,但是发音上经过了无数次融合,既有古汉语发音,又有侗台语、泰国语、印尼语、荷兰语、日语等等语言借词和发音。
总的来说,和现代汉语可以说是大不同的。
国民党退守台湾以后,大力推广国语,以国语为语文考试标准,从而保证了国语在台湾的普及。当地人逐步开始从闽南语基础开始学习国语,从而产生了现代闽南腔普通话。
这就是一个融合的过程,而且就在现代。
满族人口,并不是全都是说通古斯语。中原王朝对于整个东北地区的统治虽然说时断时续,但是影响一直存在,和中原地区的贸易交流,通婚,人口交流等并没有停止过。
语言方面的结合,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
努尔哈赤整合女真各部,并不是采取的怀柔政策,而是血腥讨伐,有的部族被屠杀干净,也是有的。其目的就是要将分散的人口集中起来,建旗划定居住区域,征兵和纳税。实际上就是将大量的游牧人口改造为农耕人口。
人口集中以后,就对语言提出了要求,要有统一的语言规范。
而此前,建州语言有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女真语6种。
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蒙古文字母借来创制满文。虽然两位顾问有反对,努尔哈赤仍然继续把蒙古文字母改为无圈点满文,这种新文字通行当时的建州,为后金国的建立有深远的影响。
满语和满文实现了建州女真的语言文字上的统一。
而后随着建州女真进入山海关,建立清朝,又再一次开始了语言文字上的改革。
满文被限制在统治者上层使用,并停止了新的词汇更新,逐渐弱化,成为一种死文字。
满语逐渐和汉语结合,借助统治者地位,形成了今天的普通话语音基础。
以辽宁省一带,特别是盛京(沈阳)城一带的口音称为南音,有以属于这个方言区域的建州音位标准音编制文字(满文);以黑龙江省以及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口音为北音,该口音与赫哲语、鄂伦春语等接近;从乌苏里江以东到东海之间所属的各地口语被称为东音;清朝建立,旗人迁入北京城之后,以书面语(即建州口语)为标准语,又带来各自本地方言口音和地方性词汇所讲出来的话最终形成了北京口语,即西音。西音大体上与建州口语是一致的。
这一段大致上就说清了现代普通话形成的源头。
东北话,就是建州女真在统一使用满语的时候,仍然形成了不同的口音,所谓南音、北音、东音、西音四种方言。在和汉语结合的时候,再一次将方言融合进来,形成了近代东北话。而近代东北话在清末闯关东时期,又有大量的内地人涌入东北,对东北语音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闽南话和国语的结合,形成了一种软糯的闽南腔普通话。满语和汉语结合而成的普通话,在关内形成了北京话,关外形成了一种较硬的语音,最终定型时间应该是上世纪“伪满洲国”时期。
我国玉米育种起始于20世纪初。1900年,京师大学堂罗振玉率先在书刊中介绍欧美玉米良种和栽培技术。随后,《农学报》开始宣传玉米良种及栽培知识。从1926年起,金陵大学的王缓等分离自交系并组配杂交种供教学使用,1930年中央大学的赵连芳等开始选育自交系,1931年山西省铭贤学校在太谷进行美国玉米品种引种试验,中选育出金皇后品种,推广种植到华北、东北、西南等各省。
这条引用很重要,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种植的都是原引进品种,实际产量和种植面积都不高。东北的“大渣子”根本就不多。引进的玉米品种并不受农民欢迎。从1926年起,适应中国气候环境的杂交玉米品种研发出来,才开始在东北大面积铺开。
从1949年开始,为了迅速提高粮食生产,国家提出了玉米改良及杂交种推广方案,全国各主要院校相继开展了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工作,并在生产上同步推广。那时不需要品种审定,新品种一旦表现良好就地推广。代表品种有坊杂2号、齐玉25号、小粒红x东岗黄马牙等。
此后,中国每隔7年左右就更换一次品种,玉米成了东北的高产稳定粮食作物。
大家还记不记得一首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歌中并没有唱“满山遍野的大豆玉米”东北的大面积玉米种植时间应该在上世纪30年代以后。
所谓东北“大碴子味”其实是对玉米的一种感情,中国自己研发的杂交玉米品种解决了东北的粮食问题。这股味非常非常晚,和清朝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一股现代农业的味道。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win10自从微软内部进行了改革(比如最致命的大量使用自动化调试、撤掉测试团队)之后确实不行
(虽然题主在问题描述里有说抛开陈年旧账,但win10这么多问题必须从以前版本算起)
win10主要是从最近的新版本(时间估计得追溯到1803开始)开始就越来越差了(win10老版就没太多问题,但小bug也存在),不止1803,1803以前的也明显多多少少有点问题,而且不如win7的不止兼容性,是全方位的不如,比如:
1.bug频繁且越更新越多
先不说那些大bug比如内存泄漏、蓝屏、数据丢失等情况了,就说说小bug吧,从18年某次更新的幽灵补丁导致性能下降,到频繁卡死、右键菜单无响应等,还有更扯的,不知道是哪个版本的win10睡眠会导致无法唤醒(真·睡死)
而以上这些bug,win7有吗?你见过win7哪次睡眠能够睡死的?你见过win7刚发售就出现这么多bug?Vista都没敢这么夸张
我曾经在2004版本遇到过一个小bug和一个大bug,注册表会莫名其妙多出一个ms-settings导致右键菜单点击设置后会直接闪退,而且过一段时间就会出来,结果在所在注册表项里随便设置了一下就出现了开始按钮打开报错或无响应以及一些内置应用无法打开的情况,具体可看我的提问:
2.游戏性能下降
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篇回答,此人反映称CPU睿频越更新越低,当时这篇回答直接震撼到我了,果断放弃了更新新版win10的念想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win10,毕竟游戏优化就那样
在YouTube上看过一个三年前的视频,那个视频里面,新游戏帧数要比win7高一点,老游戏win7比win10高一点
但是win10臃肿的功能(比如那个不装录制软件才用的win+G的那个工具栏)确实会导致游戏性能下降
3.臃肿的应用导致电脑卡顿
微软差不多在最近几年开始走上了流氓路线,国内有的(捆绑软件、推送应用等等),微软样样学得精通,而由于有些升级win10的是低配机(win10其实低配机也带的起来的,我G4400双核+4G内存就很少卡过),所以他们的电脑也因为一些实在没太大必要的功能导致电脑极其的卡顿
而且,微软的win10有些功能和服务由于其本身缺陷或太过落后了的原因,比如导致电脑卡顿最臭名昭著的Sysmain(之前叫superfetch)服务,其功能介绍提到了“可以改善一段时间内的电脑性能”,但实际上开了会导致硬盘占用升高从而卡顿,在Vista和win7时代倒是比较老实,但后来随着用户电脑配置的不断提高,这些功能也没什么作用了
4.微软内部管理问题
微软在win10期间撤掉了测试团队,大量使用全自动化的测试团队来调试,导致debug效率变差,因此用户三天两头甚至是刚安装完系统遇见bug简直是家常便饭,什么右键卡顿、打字卡顿、浏览器兼容性差
结果导致win10用户体验直线下降,而且在2021年更是越来越差
5.微软流氓的更新策略
硬件升级搞垄断(11代Intel处理器要求系统至少是win10 1803以后),运行库搞垄断(.NET不同版本只能安装不同的.Net版本,比如21H1就可以安装4.8,而有一些软件则需要这些,这也就导致需要该软件的用户必须更新到指定版本或更新才可以安装)
win10微软还实行强制更新的政策,而且更新服务关了还会自动开启,根本就不能阻止系统更新,有时玩着游戏还没设置好就提示好重启了,特别烦人(不要跟我说什么专注助手什么的,我要是不知道我会写这篇回答么?)
而win7则从来没搞更新垄断(win7没有SP1也能打开大部分程序,2代酷睿也没有要求要win7 SP1以后),也没有烦人的强制自动更新,就算更了也不会打扰你,可以说win7要比win10友好的多
最后,我希望微软能够越来越好,但不是钱袋越来越鼓,而是能够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有时我觉得win11的发布可能是微软为自保而想出的方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