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解释是在引战了吧,用词还是内部殖民。
不讨论题目的引战考虑,仅仅看清朝是不能做到内部剪刀差完成积累。否则满清也不会完全接受汉法汉制,直接搞圈地运动建立牧场农场岂不美哉。
古代中国最大的现实是缺乏基层治理,中央集权只能覆盖到县级。
县以下处于自治状态,没有基层治理是做不到对农民提取剩余的。自治的基层会自发生成地主,加大了提取成本。
因为只要提取农民剩余,一旦做不好就会让农民破产变成流民。同时朝廷对农村提留依赖地主乡绅,地主作为中间阶层往往还要再剥削一层,反而降低效率。
如果流民进入城市有足够的工商业就业也可以,可工业化一边积累一边有成果。工业化是长周期产业,只有最后一刻才可能知道成果,前期吸纳就业也是有限的。
可能就会出现工业化还没完成,农村衰败爆发起义,一切归零,这也是民国工业化始终不能成功的原因之一。清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差别关键也在于日本通过改革完成了对基层的全面治理,同时用废藩置县完成了土改。
日本能尽可能维稳农村,而清朝县以下自治就做不到。但也多亏中国规模够大,就算靠地主的消费剩余也能积累出不少工业成果。
所以完成工业化前提必须是均田和基层治理,也只有新中国完成了工业化。一是通过土改在经济结构上稳住了农民,二是集体化把小农经济纳入到商品化市场,三是基层党建实现了对基层的稳定控制。
这一点新中国比民国要强很多,能做到政权覆盖到自然村,民国比清朝强也只能覆盖到乡镇。
首先,中古时代社会无论东西方 ,都是社会长期停滞的,至少在技术上是长期停滞的。认为统治者要发展工业革命是一种 后见之明,身在那个时代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何况工业革命的效用发挥并不是立竿见影。是以十年维度发挥作用的(日本从幕末佐贺改革到明治末期才完成工业国转变)。英国工业革命并不是一个政府主导的有意识的产业革命。这和二十世纪各国政府普遍的指令经济 产业规划 不一样。
(就像你无法让一个在华夷秩序中成长起来的人理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其次,虽然自从文艺复兴以来水力机械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蒸汽机的发明(纽科门蒸汽机以及瓦特改良的瓦特机)和应用离不开 英国的自身环境(大量用煤)。 比如17世纪的 环境危机(过渡砍伐树木需要煤炭替代作为燃料,这个环境危机中国也有) 和 英伦三岛天然浅层优质煤的广泛应用。(这个中国大多数地方就没有了),这也是为何工业革命在欧洲先发端于英国。 英伦三岛的优质浅层煤被称为上帝赐予的礼物
再次,中世纪欧洲的水利技术革命和黑死病导致的人力缺乏有很大关系,而且水力机械的运转是要和农民灌溉用水相冲突的。欧洲人口较少,争水的矛盾不突出。而清朝那种经常饥荒的情况下,人多势众的农民和工商业者争水,后者估计很难胜利。
工业革命开始时的英国也并不内卷。工业革命可以节省大量人工费用(但是因为机器代替人,所以才有卢德运动)在清代中国,因为人口过多内卷化而导致人力极端便宜。所以早期开展工业技术革命的效用并不明显。而一旦新技术冲击旧产业,导致大量手工业者失业,你那企业就会成为失业者和旧产业领导者的敌人,而等着被冲击吧,看官府保护不保护你。
最后一个可能性要素(我也不确定)。。古代人有非常强的风水观念。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 工业破坏风水。
就算真的西风东渐(或者更极端的说,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靠出卖粮食换取资金进行工业化是俄罗斯历史特色,但我觉得满清不行,晚清已经是粮食没得吃,农民起义处处烽火了。真的只靠400万满族,满清镇压农民起义都难,这点人手也建立不了完整的大工业体系。
你考虑过农民起义了吗?
英国能完成工业化,
一来是西班牙不事生产,运来的金银用来买别国的产品,加上西班牙穷兵黩武,但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大陆。英国做为岛国,欧洲的战火难以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尼德兰这个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像英国那样发展起来。
二来是英国能对殖民地输出人口,许多穷人可以被判流放,扔到殖民地去。清朝当然也可以判人流放,送到边疆去。但是一旦他们造反,沿陆路可以方便的进攻。而英国是岛国,没有强大的海军,造反者也攻不过来。
三来是英国又离欧洲大陆足够近,在吸收欧洲大陆技术上比较方便,英国吸收了很多尼德兰的技术与移民。而日本离东亚大陆太远,航行难度大了很多,想吸收东亚大陆上的技术,也远比英国困难。
日本在近代能实现工业化,首先倒幕打败了旧的利益集团,新的利益集团对本国进行了一定的程度上的重新分配。
加上西方技术的传入,方便日本对东亚大陆侵略,而清廷的无能,加上英国要对抗俄国,选择了扶植日本。日本依靠掠夺朝鲜、中国财富,成功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
这个脑洞开的有些大
大清的社会结构规定的旗人是殖民者,他们不工不商不农,完全依靠汉人赋税供养。所以当年对于汉人讽刺他们是“铁杆庄稼”《茶馆》
至于工业化是什么呢?
也就是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GDP占比。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旗人都活的很滋润,为什么好要去搞工业化?他们图什么?
所以这里有一个基本需求问题。
旗人不用工业化也过得很好
他们既不想争世界第一,也不想争亚洲第一,即便是日本上位他们都无所谓。
这样的人群,他们为什么要搞工业化?
没有需求就没有行动。
而且即便是行动,旗人也缺少这方面的人才。
旗人最擅长的,就是与狗是朋友,与鹰是兄弟,把鸟当亲儿子。玩主是对于旗人最高的荣誉。
至于搞实业,搞工业,他们是外行,就是现在他们后裔也是以玩主为荣,有几个实业家?
人口,粮食,商业重心,矿产开发地,煤开发产地。这几个要素离得太远太远了,首先煤铁就不够近,这就不可能引发工业革命。
“内殖民”在近现代是存在的,但大清始终不具备内殖民的条件与能力。
近现代的大国里,英国、美国、日本和苏联都存在这种现象,但大清不具备它们那样的条件。
其一,大清本质上是满洲军事勋贵与汉族地主士大夫的利益共同体,土地掌控对他们来说是权力基础,商业利益只是辅助,而且争利明显,这点通过雍正变法以及鸦片战争前的广州十三行与江浙地方的左右互搏就能看出来了。
其二、大清幅员辽阔又技术落后,而受限于满汉上层利益共同体的存在,自上而下的管理不够完善和彻底,从没达到近代国家的标准。
满洲军事勋贵与汉族地主士大夫的利益争夺是既统一又对立的,导致整个清朝到最后,满族勋贵实控的范围都没有地图上表现的那么大,顺治和康熙时打下来的框架,雍正和乾隆在“加固”和调整这一框架的时候也是困难重重,雍正努力最后的结果仍是乾隆的妥协,晚清汉族军阀的出现,也就来源于这一基础。“利益共同体”和近代的“君宪国”是两个概念,大清实际上没有实现“内殖民”的基础。
而内殖民成功的国家,像英国,不列颠岛旁边的爱尔兰,虽然名字包含在国名全称里,但它的实际待遇还是殖民地,本土人口在英国的肆意放纵与破坏下,大量减少并流失,根本无法同英格兰平起平坐。英国之所以是以英格兰为核心,而不是以苏格兰为核心,也建立在英格兰的经济和科技双重优势下,使苏格兰的单独发展被抵消, 成为“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同时,英国的土地贵族和工商业新贵在君宪制下,完成了更快的利益整合,在实质上基本融为了一体(而非大清那种满族勋贵和汉族地主矛盾重重争利不断的情况),通过“羊吃人”等方式,英国的土地贵族获得了更多的土地,而英国的工商业新贵则获得了更廉价的劳动力,并且土地经营的方式也开始近代化,在此基础上,英国才得以凭借极小的本体规模,实现了日不落的扩张,后来日本的内殖民基础和英国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果不了解日不落之前的英国,那么参考江户时代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基本就能有所体会了,近代的日本能快速实现工业化,也离不开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留下的制度与文化基础,使日本能以远小于大清的规模,实现了更快的转型,以及更高效的资源、资本和人力调动。
而美俄的内殖民与英法殖民帝国不同(也和中日等封建国家不同),因为地缘优势,美俄基本把自身的殖民地全部实现了本土化,留下了极为丰厚的家底。美国的欧洲移民与俄罗斯人凭借自身经济、科技、文化与真刀真枪的军事实力,对扩张对象的原住民实现了降维打击,堪称野蛮生长,这同英法中日等传统封建国家的“土改”基本不是一个套路。
传统封建国家的近现代化土改,有利于整合各方势力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以尽可能集聚国力,而美俄的扩张,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星际殖民”,鲸吞了大量领地并逐渐本土化,其本国利益共同体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逐渐分裂为不同利益团体(甚至利益对立到可以打起来的势力,像美国南北和苏联红白、俄罗斯族与其他民族的利益冲突)反而是在扩张之后出现的(不是说美俄在殖民前就是铁板一块,而是相对英法中日而言,它们内部的利益团体更彼此配合一些)。
工业化和内殖民的前提,是近现代化的土改得以完成,使土地贵族、军事勋贵与工商业新贵形成利益共同体,使一国具备大量非农劳动力(参与工业生产、科学文化创造和军事扩张),并且最好产学研之间形成了利益链。
而大清从建立到消亡,在第一步“实现近现代化土改”这里就卡住了,随着乾隆后期军事勋贵势力开始逐渐衰退,以及大清整体的落后并沦为半殖民地,自然就不具备了“内殖民”的条件和能力了。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强答一个。
老爸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当年部队从山东上火车出发往云南走,在山东上火车的时候,站台上放着《十五的月亮》,部队的亲属们都在火车站送行,虽然有些悲壮,但是几乎没人哭。火车到了云南境内,靠站歇停,这下可倒好,不知从哪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云南当地的老百姓,老太太老大爷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小朋友,根本没人组织,也没人安排,就是挤到铁道边拉着车上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的手往他们手里塞酒碗,塞鸡蛋,塞吃的,操着一口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说着什么。一车的小伙子哭的泪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