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听起来像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肯定的是,按照私有化支持者画出的饼,铁路的前景确实是可人的。但问题是,在现在的国情下,能实现么?
傅部长在任内有一项大的举措,就是“化国有为民营”,打破过去站段的国有格局,各局站段改为客运公司,试水市场竞争。虽然说这种改革还没有真正引进民营资本的参与,但在当时,无疑是很有魄力的尝试。只是一来积重难返,二来操之过急,事实上最终还是失败了。
其间有一回,我在新疆乘坐郑州到乌鲁木齐的特快列车从乌鲁木齐返回,发现车厢里基本是空荡荡的。而站外,就有大量需要从新疆返回郑州的人。一边是空返的列车,一边是在站外急于回家却买不到票的人们。因为乌鲁木齐车站,不愿意卖郑州局这列车的票。同样,别的局也差不多,都是紧着自己局的票卖。宁可让旅客多等候,也不愿意卖买外局的票。如果卖了外局,而外局不卖自己的,那就意味着要吃亏,就意味着收入的下降。
利益的博弈,导致运营陷入了一场恶性循环,每个局的客运公司收入都大规模下降。当时自主经营的结果,就是恶性竞争。当时基层的运营收入已经到了让职工难以维持生活的局面,上下之间也不时爆发激烈冲突,可谓初衷虽好,后果却很不理想。
铁道部也束手无策,别说不便插手,就是插手也管不住。
某次,京广线长时间堵塞,上百辆列车积压在路上,等候通车。而引起这次大规模堵塞的起因,竟是两个局的调度吵架。双方都坚持要让自己局的车先过去,于是谁也过不去。
面对此境,傅部长保持了沉默,直到卸任。他用沉默避免了一个让铁道部也让自己有些尴尬的再次选择。
他把这个难题,留给了刘志军。
刘志军上任之后,首先做出的重大考虑,就是如何撤销客运分公司,恢复以往的运营格局。
2003年,客运公司再度改回客运段。铁道部承认改革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