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是读过道德经的,并且思想体系里有很多道德经思想的特征,可以说深受影响。
西方哲学语境中的“存在”,是用于认知“实体”的,它们属于“有”的概念,海德格尔指出来的西方的问题就是,只知其有,不知其无。
海德格尔虽然把整个西方哲学史都转成了“存在”的问题,但是只是用“存在”来概括他的理论未免有些粗率,因为落实还是在“此在”上。
应当首先关注的是Lichtung,也就是林中空地,这是最源初的东西,在它之上,才会有存在者之真理,是关于存在本身的真理。
林中空地是一个意像,首先,“存在”,是显现出来的,也就是“有生于无”的,让存在显示的光,但是有光就有暗,而光与暗的提现,需要通过林中空地才能展示出来。
而“林中空地”如同一个舞台,“存在”作为一种可显现的事物。
但显然的是,西方追寻的“存在”,其实只是追寻的“有”,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了“有”的存在的背景,即有无同出的背景,但是在此之上的还有更深的背景,难以言述,似乎他也未有提及了。
从这一步来说,离道的概念,实际上还是有很大距离的,这里只是借玄的概念做了一个演化,当然,客观来说,这一重的具象化也是精彩的。
但是海德格尔的是在解决形而上学一些遗留问题并扫除障碍,所以他这些作品中的呈现的内容是有限定域的。
海德格尔的理论精彩之处,不是在于整体概念上如何近道,而是那些涉及细节的精彩思考。
最精彩的当然是“此在”,这里不表,说个其他的例子。
比如谈“畏”的概念,人有所畏,最畏就是死,
如果你的人生依然空洞无物,每当你要试图改变时,总会有各种在外在力量会阻碍你。
但是当你知道总有一天是要死的,并且知道同样空洞的别人对你毫无帮助时,你就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