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吧,马列主义都是中国官方钦定的意识形态了,我也没见过几个党员家里摆马恩列斯选集的,《毛泽东选集》可能多些,但这个只是中国的特殊情况。
另外,你问这些人马列说过什么,几乎也很少有人能说出初高中教材以及大学公共课之外的内容。
我这倒没别的意思——在一个马列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的国家,马列主义政党的党员对马列原著的了解尚且如此,你跟我讲《道德经》能在德国普及,这是可能么?
这傻逼问题都能撕吧起来?
无非就是问题的人在那儿玩儿关公战秦琼呢呗
先看余秋雨它那个视频说的是啥
他说中国研究老子的历史沉淀太多,结果后人要研究,就只能针对前人那些很艰深晦涩的研究去接着研究,结果导致这个东西脱离大众,老百姓反而对道家的东西不熟
然后他所说的西方人看懂了,那是说西方汉学家翻译这些东西的时候,是按照科普的方向去翻译的,所以老百姓容易明白
他说的是文化普及
不是说西方人哲学素养高,所以才在学术上研究得更懂
而他说这些,是为了卖他那本儿《老子通释》
他那本儿书的卖点是科普,而非学术研究
再看那个“打脸”余秋雨的up主
那个节目是个问答节目
一问一答,前后的问题都不挨着,也没有任何语境
有一题是问:在德国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道德经吗?
废话,当然不是了
但是她并没有要去打脸谁
反而是她接下来说了一句
这句在问题的截图里就没有
因为如果加上这句话,恰恰就显示了这东西在德国还挺有知名度的。。。。。。
这种关公战秦琼的问题,是怎么招出那么多回答来的呢?
1,德国人都知道中国很大。中国人说中国很大的时候,德国人不会惊讶。
2,非常多的德国人不喜欢中餐。
3,德国人不知道并且不喜欢京剧、昆曲之类的,这些对他们来说基本上是噪音。
别说在德国了,在中国也没见人手一本…
当你是个穷鬼的时候,你巴不得别人说你家什么东西好,比如有个有钱人跑到你家来指着你家喂狗的盆子说,你这个狗盆子真不错!你就能乐呵半天,于是展开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甚至于有把狗盆子洗干净擦亮了供起来的,有想把狗盆子“贡献”给有钱人的,有觉得这有钱人是不是懂了心思要抢我狗盆子的。
当你是个富人的时候,别人说你家什么东西好,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余秋雨就是中国还很穷的时候,国内文化人窘境的写照,他这个话,对于《道德经》在德国境况的无端臆测,属于穷人家某个东西被富人家夸了以后,复杂而不着边际的心理活动而已。
中国文化一直处于某种弱势地位,在这种地位下很难有真正的“自信”,没办法做到不卑不亢,要么自卑要么亢进,概莫能外。余秋雨这算是好的,有更惨的,噗通跪下磕头如捣蒜的多了去了,指摘余秋雨没什么意思,毕竟人家没跪。跪了磕头如捣蒜的更是丑态百出,余秋雨好歹在恒河里还知道这个河水脏得要命,从丹田里开始想吐。有些磕头磕上瘾的,见人就跪,全世界长得不像中国人的都要跪下磕三个响头,这种人大有人在。
余秋雨好歹是“亢”,他不是“卑”。
他内心里还是盼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强势起来的,虽然路子不大对,属于是传统的“我祖上阔过”,但心没歪,指望着“失礼求诸野”,走的是文化输出的野路子。这种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还是那个狗盆子,家里实在是没什么有钱的东西,就那个狗盆子,据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而祖上确实阔气过,那么很容易联想到那个狗盆子是什么好东西。
这个思维,过去一百年有的是人信,逻辑链条非常简单:这东西是祖上传下来的——祖上阔气过——这东西是好东西。于是就臆测,别人一定看得上这东西,甚至于卖命的推销,甚至于主动的臆想。
问题在于别人真不一定给你当一回事。
还有个问题,狗子会没有狗食盆子用。
老余风骨还是在的,不过毕竟是个文绉绉的文人;我是个武夫,我懒得跟任何人扯什么狗食盆子的事情。《道德经》本身是好是坏是不是狗食盆子这个有待商榷,我不是商榷这玩意儿的人,我只管输出。
《道德经》在中国都不普及呢,怎么可能在德国“普及”?中国本身民间信仰都跟什么《道德经》相去甚远,希望各位在象牙塔里的还是要看到这一点。前几天我去了个民间小庙,乐山西部的大山里,管啥没有,就放了几个泥塑的像,也看不出来是哪一路神仙,谁家头痛脑热了就跑去烧点香拜一拜。你要说这个跟道德经有关系,我看不至于。
看小庙的名字,这很显然是个四川地区流行的“川主信仰”,有时候有些地方又写作“川祖”,这个其实反映了中国传统信仰、本土信仰的一个大问题:不统一。各说各的,并不是集中而统一的,当然各种派系之间却也没什么争斗,至于为什么不争斗,咱们一会儿再说。
中国本土信仰之间大家都是其乐融融的,没有你要搞死我我要搞死你这么一回事,其实战斗力真的不强。就不要说一个宗教的不同派系了,不同宗教之间都没什么争斗,比如说我就见过“汉族群众在佛教寺院里向回族群众传福音”,这个典型的“基督教驻五台山玄天观清真大寺神父王喇嘛”。
为啥这种现象,在别的国家就打个你死我活,在中国就正常得不行呢?
别说不同宗教了,伊斯兰教内部什叶派和逊尼派、基督教内部天主教和东正教,都可以斗个你死我活,所谓的“比异教徒更可怕的是异端”。在中国这一套是不好使的,那么一定是有某种碾压性的、高维度的、超越一切的力量在压制,所有这些争斗顶天了只能在地下暗涌,不可能让你浮上水面来。
这种碾压性的、高维度的、超越一切的力量,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才是中国对外文化输出的主力,而不是什么狗食盆子。
我们穷的时候,这股力量没有人重视,甚至自己人都看不到,余秋雨就看不到,指望《道德经》去输出,你这不舍本逐末吗?这不是缘木求鱼么?
我们富了,这股力量终究会迸发,摧枯拉朽席卷世界,用不着什么狗食盆子,祖上阔过是因为这股力量,现在我们还阔,还是这股力量,你要不要学习一下啊?
这股力量是什么呢?
很巧合,从小庙下来就找到了这股力量所在。
与小庙的破败荒芜明显不同,十几米以外的村卫生室很明显人气要旺盛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一个问题:求神不好使,不如去村卫生室拿药。
这就是中国最核心的力量,平平无奇,普普通通,却具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这就是实用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
我要过得好,我要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大山挡住我我就移开它,大水淹没我我就治理它,神仙无道我就推翻它,太阳太多我就射掉它,天都漏了我就补上它,我不等、不靠、不要,我自己来。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
什么东西在中国具有最高的神性?如果一定要做出选择的话,你的家里最终会保留哪一个“神”?如果只能供奉一个的话,你会留下来谁?
祖先。
中国人的祖先具有最高的神性,别的什么神都是居于次要的,我可以不要佛祖不要三清不要基督不要真主不要玉帝,但是我不能不要我的祖坟。我死后我也可以成为我的后辈们最高的神,享受他们供奉得最多的香火,“保佑”他们。
村子不远处还有个清代的古墓,现在只剩下一个牌坊了,牌坊的石雕工艺巧夺天工,精美到了极致,各种浮雕、镂空,那可是石头啊,敲坏了一下就毁了,居然能搞得如此繁复美观。中国人讲究一个“侍死如生”,牌坊上的形象都是些祥瑞,仔细观看有关云长的故事、西王母的故事等等民间故事,可谓栩栩如生。
无一例外,这些形象都是中国人的共同祖先。
这就是植根于中国文化中最根深蒂固而且具有碾压性、高维度的、超越一切的力量:人即是神。
我相信我们的祖先在世的时候跟我们别无二致,都是大活人,都要吃饭睡觉,也都要生气喜悦悲哀欢乐,都是一手一脚种地的种地,打仗的打仗,繁衍生息、开疆拓土。同时他们也具有最高的神性,这种神性甚至会由我们来传承,只要我也繁衍生息、开疆拓土,我也能成为神。
至于《道德经》,家里的某种器物而已。
所以孔子讲,君子不器。
你老琢磨一个狗食盆子干嘛?不能拘泥于手段,而必须要掌握住精魂,寄希望于某个祖上传下来的狗食盆子而不秉承祖先传下来的精神,究竟还是自卑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稀罕你这一本《道德经》吗?
当然了大家不要以为我龙牙一天到晚鼓捣这些话题我就是什么素雅的人,实际上我是个LSP,我更没有什么“神性”,或许以后有吧,现在是没有的。
比如说我跑去西安,古城墙上面逛荡的时候,观察敌楼、箭垛、马道、瓮城,各种军事布局,思考古代战争思想;一边还能看到西安城老城的布局,思考古人城市建筑精髓、古代长安城的繁华,追思盛唐风物,搞得自己很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
像个文化人。
这时候突然冒出来个身材火辣衣着暴露的大姐姐。
呵呵呵狗屁盛唐什么军事什么乱七八糟的……
文化输出就是这么回事而已,老余这方面终究没赶上好时代啊,穷了一辈子,富起来的时候已经老了,鼓捣不动大姐姐了。
我还年轻,我有的是力气鼓捣大姐姐,我就比老余运气好。
我们有漂亮健康自信阳光的大姐姐小哥哥,有威武雄壮现代强大的军队,有富足安宁进步向上的生活,有繁荣的经济,有活跃的文化,有发达的科技,这些才是文化输出的矛头,而不是什么狗食盆子,祖上传下来的狗食盆子也不行。
这些东西,任何人都无法无视,他们一样会立刻被吸引眼球,沉迷其中。
最后,他们也想拥有,怎么办到呢?
来仰慕吧,来了解我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传承数千年不断绝,如何从无数次的沉沦里爬起来,如何秉承一个精神内核那么久,偶尔蒙尘、必将辉煌。
忘了狗食盆子吧。
德国女生也是闲得慌,这本来就不关德国的事情。
很多人把《道德经》《弟子规》《论语》拿出来干什么?
这叫做今不如昔,酒是陈的香,100年的普洱茶喝了身轻体健,百毒不侵。
有些人对现实不满,话语权旁落。想拿拿不回来。
《百家讲坛》也没有几个人听了。
喜欢八卦的去新浪,喜欢抬杠的来知乎。
余老先生也可以在知乎开一个账号,大家一起讨论《道德经》
但是他不愿意来。
这个破地方,好人不多,破落户多。
文人说话要绕弯子,不能直抒胸臆,这是莽夫所为。
余老先生是聪明人,公开唱反调,这是有教训的。
要找到答案,就要从故纸堆里去翻。
当然,这里面的材料多得很。
每一本拿出来,都是经典,本本有学问,对比当今,无不振聋发聩。
他们这样认为是一回事,现在的年轻人认不认又是另一回事。
现在最流行的一句话:“说人话”
掉书袋的东西,不行。
古人的东西,现代人不认,那么话语权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这个时候,近代中国有个现成的办法,听洋人的。
你看:科学、民主、自由、共产主义、洋火洋面。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洋人的就是好的。
洋人大拇指一比,这就歪味骨德。
凡事只要经过的洋人的认证,再返销回来,如同中国生产的马桶盖坐上洋船到了东洋岛,一时就马桶盖金贵。因为这玩意粘了洋屎,有了洋骚味。这就好使了。
这种事情几乎是百试百灵,《道德经》德国人看没看过,这不重要,重要的这是从德国返销回来的经典,尔等还不焚香沐浴拜迎?
他们大半辈子都在20世纪度过,虽然装了一肚子国学经典,但是西装衬衣领子都是喷的德国香水,里面是旧的,外面是散发出好似洋人的味道。
你看这是不是很迷人?
当年砸孔家庙,你以为这事过去了?
并不,孔圣人手底下是千年的势力。
一旦时机成熟,就要翻过天来。
说《道德经》漂洋过海,实在是无奈之举。
这个德国妹子又忒不懂事,你有何面目对得起洋人的列祖列宗?
德国人看《道德经》这事还不够光宗耀祖吗?
然而德国妹子就是不懂事了,今胜往昔,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连洋人都知道了。
余老先生,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实在被车轱辘话整得有点头大了。加点东西。
对于判断一些资料的可信程度而言,我觉得因为利益相关,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会更倾向于做出正面的评价。正如题主所说的余秋雨对于道德经的判断一样。
那么同样,如果我们要更加客观的认识王阳明或者说阳明心学在历史中的作用,更应该从历史类书籍而不是从王阳明个人传记类的书籍或者是研究阳明心学的书籍中去寻找答案。
比如说在认识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岩波日本史这样的著作显然比王阳明大传这样的著作更可靠
以下为原回答
这类谣言有很多。
比如说诺贝尔奖得主说的什么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个现在没多少人吹了。
再比如说道德经在西方的销量超过圣经巴拉巴拉的。
再比如说明治维新时候的xxx都是王阳明的粉丝。还是把这句话改成阳明心学是推动明治维新的主要动力之类的谣言比较好。
基本上这已经是一种炒作的套路,能够找到的信息基本都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有些产业比较发达,比如说王阳明得相关产业,王阳明的"研究者"们已经出了不少这类书。让事情看的更像真的一样。其他家的还需要再努力啊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
可能不算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炫富吧。
我上班第三年的时候,父母在老家买了房子,房子在他们名下,所以公积金贷款什么的也没我事,我爹当时还在忙工作(房子装好之后因为种种原因他提前退休了),我妈基本上一个人包揽了监督装修的事情,正赶上天津的天气热的跟蒸笼一样,那段时间她很辛苦,但是最后房子装的很漂亮,用我亲戚们的话说,富丽堂皇,跟宫殿似的,其实没那么夸张,但是看着很大气就是了。
然后自然而然就到了该置办家具和家电的时候了。我爹我妈在家装风格这一块的品味惊人的一致,都是点名要装新中式,而我的话肯定就是现代极简甚至工业风了。我们一家三口在家居城看上了一套很不错的实木家具,林林总总下来要了小十万,老两口咬咬牙,买了!
买家电的时候犯了难。其实我当时的意思是直接在网上订了,送上门还负责安装,不是挺好?结果老两口异口同声,说家电不看看实物、量量尺寸怎么行,肯定得去国美或者苏宁瞧瞧。左右是没事做,也便去了,正赶上店里做活动(其实一年到头都在做活动吧喂),两人也是一顿挑,洗衣机,电视,空调2悬挂1立式,还有些啥我都记不清了。
结果到了结账的时候,我爹的卡余额不足了!大概是因为买实木家具的时候有点没兜住,卡里只剩下了不到八千块钱,刚够单买一个电视的。可是大热天的,又是下午三四点钟了,谁也不高兴再去跑一趟银行。
这时候我就拿着我刚申请还没多久的信用卡站了出来,申请了临时提额,潇洒了刷了总价两万七的家电钱。回家之后我妈问我,你这样刷卡会不会搞得之后生活费太紧张?回头给你把钱打过去吧,我说不用,工作之后我也没有每个月往家里打钱,这种时候能派上用场感觉也很不错,可以说是养儿千日用儿一时了。据说后来我爹我妈经常拿这个事情跟亲戚朋友炫耀。
(圈子原因,家里一众亲戚都不算宽裕,也难怪我家那个装修能被评价为富丽堂皇)
最后要说一句,有点后悔没买索尼的电视,创维的用了这几年,现在拖影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