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中国生育报告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后反而出现生育断崖」,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时代加速到来? 第2页

           

user avatar   yang-leoni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还是因为08年经济危机的这个周期至今也没有完全过去吧,经济增长点越来越有限了。所有行业都在疯狂逐利,大人越来越忙,小孩越来越难升学,但收入的增长预期越来越难看,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这导致城市人特别是一线城市的外地人根本不敢生,甚至结不了婚。

就怕解决这问题的方法,和1929年经济危机周期最后结束的方法一样,要流血,要流几亿人的血。当东风快递、民兵快递和白杨快递在天上乱飞之后,老龄化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我自己是比较特殊的。

所有人都说我是冷男和防御型男,多年来都对所谓爱情毫无兴趣,甚至主动和女性保持距离,这是因为我不希望自己结婚生子养到14岁之后离婚,孩子不跟自己,给他爸爸平时连个电话都不打,钱到一直在要,然后一事无成,拿着国外文凭工作了工资还不如他爸爸的退休工资多。


user avatar   exc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的年轻人,不仅仅不愿意生孩子,还不愿意结婚。甚至懒得谈恋爱。


恋爱都奢侈,何况生养娃

假如把恋爱到生育看做是一个转化漏斗的话,那么恋爱的越多,结婚的越多;结婚的越多,生育的越多;生育的越多,生多个的越多。




恋爱越来越昂贵,越来越快闪

为什么现在的人不愿意谈恋爱呢?

因为谈恋爱的成本太高。

50/60年代的人,谈恋爱没金钱成本,付出汗水就可以了。

70/80年代的人,谈恋爱花点钱金,再付出一点时间和汗水就可以了。

而90/00年代的人,谈恋爱的成本(金钱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都超过很多年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 金钱成本很高

按年轻人平均月薪5000元计算,男生和女生交往,这点钱吃几次饭,再送点礼物,就花完了。


  • 时间成本也很高。

过去大家住的不远,见个面路上也就半小时时间。现在说不定要一小时以上。

过去女孩子不化妆,楼下等也就十几分钟半小时,现在没一小时出不了门。

有这个时间,去赚钱去学习,说不定日后翻倍赚回来。


  • 机会成本更高

过去的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脚踏两只船,就能被骂得抬不起头来。

现在,刷一秒能看见二十个异性,随时随地能组建一个全能舰队出来。当海王都是某些人自然的选择。

恋爱到分手,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结婚门槛,越来越高

恋爱已经这么困难,造成了整体结婚年龄延迟。

而结婚又是另外一道坎。

过去结婚,也讲究什么嫁妆、彩礼,什么五转一响。但过去大家都穷,再讲究,也不过是咬咬牙的事情。

现在,牙咬碎了,也未必拿得出来。

要求男方有车有房有固定工作收入。这是现在女孩结婚的基本要求吧?

比如在北京,现在房子就很少低于500万的。就算付首付,也要近200万。

200万啥概念,就是一个年轻人如果年收入10万,要攒20年。还要不吃不喝。

70/80年代的年轻人结婚,还可以说我自力更生不需要爹妈帮助。

现在没四个爹妈帮助,连结婚的基本门槛都进不去。

说到这里估计有些人会呵呵:年收入连10万都没有,还活在北京干嘛?醒醒,看看咱们总理说的数字,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还有好几亿人!


社会贫富分化,导致了虹吸效应

为什么现在海王也好、小三也好成了社会话题,大部分人谈起来恨之入骨?

因为现在财富多的人,造成的虹吸效应,使得很多人的婚恋观已经变了,也波及提升了绝大多数人的恋爱成本。

比如王公子。千万豪车几十辆,房子恐怕要按上百套计算。再随随便便拿出个几亿。

这边是为了一套房、一辆车、几十万彩礼牙关咬碎。这便是几万倍的财富,随意挥洒。

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那时候大家都说三观不正。

现在是坐在劳斯莱斯里哭,坐在马路牙子边笑(现在自行车也挺贵的)。只不过一个是不能婚姻的情人,一个是明媒正娶。选哪个?

大家自己可以表态:我一定选后者。

想想身边的人呢?

就算很多人无法接受没有婚姻的恋爱,但同样拉高了他们对恋爱的期望值和婚姻的期望值。


有钱有时间,再考虑生孩子吧

步入了婚姻,孩子被形象地称为:吞金神兽。

大家都知道,一旦生孩子,对女性的职业生涯的影响。

这个就不说了,单纯一个怀孕,就足以让绝大多数不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女性,望而却步。

想找工作?别怀孕。想保工作?别怀孕。想赚钱?别怀孕。

就算女性想怀孕,老公996乃至007了,有没有空帮自己孕检?甚至有没有精力和自己结合出一个健康的宝宝?

想一想都倒抽一口冷气。

怀孕,是要很多人赌上一生的职业发展的。不仅仅是女性,甚至包括了男性。

不少现在年过40,孩子还在襁褓的。为啥,当年拚命赚钱的时候,根本没时间考虑生孩子的问题。怀了,打掉。


就这样,我们的生育率相比起来,掉的也不算狠。

因为总有很多人,还按照过去的方式生活着,还被训练成:必须要恋爱,必须要结婚,一定要有孩子。

再过十年,年轻一代人还会这么想吗?


怀孕即失业,谁敢怀弄谁

下决心怀孕了,一样有一万个理由,让你后悔。不断劝说没怀孕的千万别迈进这个门槛。

比如建档。好医院基本上建不了档。要建档,得找人花钱。

比如孕检。大厅里乌泱泱全是孕妇、老公和爹妈。医生护士也累得半死,呼来喝去没个好气。得自己平复心情。

比如生产。产房紧张,不是立马就生的,回家等着去。一旦发生了意外,自己挺着吧。这边站起来都困难呢,那边新产妇已经等床位了,走吧。

不想这样?加钱啊。想想自己要还的月供,所剩不多的薪水,还要给孩子攒奶粉钱,以及被老板骂了半死还要坚持来看看自己的老公,忍了吧。


婴儿瞧病,爹妈操碎心,累断腿

生了就万事大吉了?没有!

现在儿科医生奇缺,靠谱的更是奇缺。

稍微有点病,就得跑几十公里去靠谱的儿科看病。

看一次,没有千八百下不来。而且心神俱疲。

公立医院大夫护士态度不好,可价格便宜啊。

旁边的私立医院态度倒是温和可亲了,价格直接贵了20倍。这边1000块,那边2万也下不来。

算了!


孩子上学,没钱没时间,等着瞧好吧

好容易孩子三岁了,不容易生病了。准备上幼儿园吧。

好幼儿园也不那么容易去啊,家长要提前报名进入学前班。

有的幼儿园只收附近小区的孩子,不能让自己孩子落后在起跑线啊!再买一套?换一套?

上了幼儿园,今天要去春游,明天要办小小运动会,后天要cosplay。

这个孩子开始学钢琴了,那个孩子已经学英语了,邻居孩子还报了舞蹈、绘画、武术。。。

不去吧,孩子放了学连个玩伴都没有。去吧,一个班一学期怎么着也要上千块吧。花钱吧您。

幼儿园说起来还是轻松的。

上小学呢,每天的作业怎么办?准备考好的中学,是不是要上辅导班、加强班?

想要考一个好的学校,是不是要换学区房?

这还没算孩子的衣食住行玩的花销呢。

想想都心累。

没钱别生孩子,没时间也别生孩子。


怎么才能让大家敢生孩子?

首先,解决贫富分化严重导致的社会畸形拜金问题。

其次,解决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问题。

再次,解决儿科就医难的问题。

次次,解决孩子上幼儿园、上学难的问题。

还次,解决房价畸高的问题。

最后,解决父母孕产生活水平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恐怕向流星许愿,流星能倒着飞回去。


user avatar   pureri-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恒大研究院团队显然是因果不分、甚至因果颠倒。

所以,他们的标题就是有误的,不是全面二胎政策让生育断崖,而是,本身的生存成本以及人们的意识觉醒导致生育率下滑。

要不是15年末全面放开二胎,我们现在人口就已经负增长了。

对于中国来说,幅员辽阔、人口庞大。按理说即便意识觉醒也不至于人口下滑如此大,其中推波助澜的是生存压力陡增。

16年是全面二孩元年,结果呢?16年也是房价第二波飞涨的开局之年,一个生存成本跳涨的社会,本身就会打击人们的繁衍欲望。

况且,现代的人不是古代,简单的繁衍生息并不能增加人生的意义和深度,只不过的其他众生的复制黏贴罢了。

要说是什么让生育欲望下滑,那就是一次一次的房价物价上涨,而薪水却不见涨,甚至就业还捉襟见肘。

记住我的这个观点,也是复述很多遍的观点,那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人的生产和消费。

当人口负增长的预期变为实打实的现实,经济会如何调整方向?房地产又当何去何从?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是全方位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养老,房地产只是其中之一。

我国最大的对手根本不是什么美国,而是人口老龄化。打赢人口老龄化,中华复兴。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决定了,我国能不能成为世界强国,只有大约10年时间窗口期,所谓的世界强国就是指科技实力、经济底色已经人民收入和社会保障与欧美日齐平。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不仅是房地产玩完了,而且有可能造成经济(甚至国家)整体衰退。

恒大那篇文章有句话说对了: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是中国最大的灰犀牛之一

恒大这种胡乱建立因果,甚至因果颠倒也不是第一次了。详见我这篇文章《驳斥任泽平团队所谓的“六大因素支撑我国房地产中长期市场空间”以及看空房地产的5大理由》

2021年1月23日,恒大旗下研究院的经济学家任泽平转发了同事夏磊的一篇文章《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空间有多大?》,看到这篇文章,我还真来劲了,想了解了解他们又研究出啥看多的理由。

我原以为这篇文章是恒大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但是,没想到却是19年的旧文。

居然拿着过去一年多的旧文发布到公众号忽悠读者,也太不专业了,但凡稍微关注房地产,就知道过去的2020年对房地产来说很重要。

过去一年,房地产行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最核心有两个,一是国家出台“房企融资三条红线”,二是央行等单位下发通知限制银行个人房贷比重。这两条政策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同时遏制住了房地产咽喉,就融资三条红线,差点把恒大打趴下了,为此,恒大还打着“7折促销”的旗号营销。(详见旧文《房地产杂谈:再评恒大7折卖房!》《短评:恒Da重大资产重组事件》)

当前,任何一篇房地产趋势分析文章,若是忽略了2020年这两条重要的政策信息,毫无疑问就是选择性向你灌输错误的内容,你就可以立马拉黑了。

任泽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经济学大佬,17年末被恒大许家印高薪聘请,当时,新闻媒体报道标题是:《任泽平出任恒大首席经济学家(副总裁级) 年薪1500万》。

说实话,我很佩服恒大的公关团队(也可以说是营销团队),不说恒大足球的广告效应,就说聘用任泽平来说,相当于只花了1500万就做了一次全国性的广告推广,无数主流媒体帮其宣传恒大千万年薪聘用经济学家。并且还可以将“爱才惜才”标签和恒大绑定,给品牌增色。

恒大这样的公关手段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09年,恒大就用“百万年薪聘请郎平担任恒大女排教练”震撼世人,那可是2009年的百万年薪啊,那个时候上海房价均价也才1万多、远不到2万。

恒大足球更不用说了,虽然办足球亏损了很多,但是其实都在房地产主业上面找补回去了,而且是获得超额收益。恒大其他地方不评价,但是他们这负责公关和营销的团队绝对顶级。

好了,步入正题,本文主要是驳斥任泽平团队所说的“六大因素支撑我国房地产中长期市场空间”,我将在下述内容逐条驳斥!

第一,城镇化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持续进城。

“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6%,仅相当于1868年的英国,1910年的德国,1945年的美国,1958年的日本。我国城镇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未来十年城镇化率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年均1300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常住人口。”

驳斥1:

统计局公布的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比上一年增加1%;但是,这个数据的精准度还是存疑的,因为中国人口流动比较大,常住人口的标定并不容易,就如同什么可以认定为失业很难认定一样。

2019年11月27日,在安信证券2020年度投资策略会上,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城市化率(也就是指城镇化率)难以准确衡量中国真实的城市化程度。如果通过非农就业人口中占全部适龄劳动人口比重这一指标反推,中国城市化程度与东亚其他经济体相比毫不逊色,真实城市化率可能在70%左右,中国城市化过程很可能已经进入晚期或末期,未来增速将放缓。

我觉得恒大的经济学家应该深入农村的门前屋后,看看非节假日的农村实景,而不是仅拿统计局数据做文章,统计局数据可以作为参考,但是考虑统计误差,不能以此作为绝对标准。

说什么“我国城镇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更是毫无根据,而且这句话漏洞百出,城镇化率的提高有两种途径,一是人口向城市流入,二是农村人口去世加速。

我们还是拿恒大数据,“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下述内容也发布在旧文《【中国房地产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第二篇】房价的两次飞跃

下图为日本城市化的历史走势,日本的城市化经历过四个阶段,其中第四个阶段尤其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1975-2000年,日本城市化率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到了2000年,开始了一波大幅增长。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是因为日本人口老龄化到了一个阶段:农村老龄人口死亡骤增,而年轻人又大多待在城市里,因此在计算城市化的时候,分母减少的速度大于分子,因此日本的城市化在2000年开始大幅增长。这个时候日本政府基本不需要出台政策推进城市化,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看到日本的城市化大幅增加。

2000年之后是日本老龄化加速阶段,目前,我们国家在进入了老龄化加速阶段,而且比日本加速度更大,可想而知,未来我国的城镇化率提升将主要凭借第二种途径。

第二,城市间人口迁移增加。

“2000-2015年城-城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例从20.8%持续增加至37.9%。未来,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将推动人口持续从欠发达城市向较发达城市迁移。”

驳斥2

这条理由有点滥竽充数,还不如第一条给力,因为城镇化确实在推广我国房地产发展有很大助力。

而且,本条的本质其实还是人口向城市化流动,完全可以归类进第一条。要说当前的城市间人口流动,一方面是欠发达地区人口向发达地区流动,还有一个就是一线城市人口向二三线城市流动。

主要是一线城市土地和人工成本骤增以及上班族生存压力很大,逼迫产业外迁到中西部地区,甚至直接迁到国外,比如东南亚印度,这就导致一部分人会回流到中西部明星城市。

最重要的是,目前的一二线城市并不缺房子,挂牌数量就很惊人,不谈那些屯房子还没挂牌的,很多城市在建住宅就够百万以上居民居住,比如贵阳、兰州、南宁在建住宅商品房够100万人以上居住;武汉、成都、杭州、南京、上海在建住宅商品房足够200万以上的人居住。

以上海为例,2010年-2020年11年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大约2.2亿平方米,每户100平米、而且每户3口人,那就是220万套住房以及足够660万人居住。(相当于人均33.3平米)

而且,至2009年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为1921.32万人,2019年年末上海常住人口为2428.14万人,最近几年上海常住人口是负增长,所以2020年末估计也差不多是这个数。

意味着过去11年,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了大约500万,但是住宅销售面积足够660万人居住。多出的足够160万人居住的住房去哪里了呢?

还有,2020年11月上海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当前上海住宅施工面积为7601.88万平方米,还是每户100平米、而且每户3口人,那就是76万套住房以及足够大约230万人居住。

以上只是统计了正规渠道销售的住宅商品房面积,那些什么公寓、商住两用房、自建房、小产权房……都没有纳入统计数据。

还有,我还没有估算一些房企在各个城市囤地尚未施工的住宅面积?房企囤地集中于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就这,您告诉我各大城市缺房子?即便现在不卖地,就把卖了的地按要求建房子,就足够各个城市的未来之用。

管你人口如何流动啊,中国各个城市就不缺房子,如果可以把空置住房逼出来,那么更不缺房子了。

第三,住房消费升级。

“一是观念升级。98年以前买公房,解决“有房住”问题。98年房改后住房消费商品化,满足便民化居住需求。进入21世纪,居民追求生活品质,住房消费持续升级,购买高品质商品房。二是区域升级,城市间由中小城镇向区域内核心城市和大都市圈升级,城市内由老区旧宅到新区新房升级。三是品牌升级。购房需求从缺乏建设标准和服务保障的地方中小房企向标准化运营、服务完善的品牌房企集中。”

第四,居住条件改善。

“一是住房质量改善空间大,根据2015年人口小普查,城镇家庭住房成套率仅85%,有20%是平房、41%是1999年以前修建。二是主力置业人口年龄中枢上移,住房改善需求增加、能力提升。20-60岁城镇主力置业人口总数在2045年以前稳定在5.5亿人左右,其中35-60岁改善需求年龄段占比由2020年63.2%提升至2030年68%。”

驳斥3和4:

这两条其实就是讲的一回事儿,就是人们有潜在的改善型换房需求。

第三点基本上没什么好谈的,纯属为了看好房地产而看好,所有说什么住宅消费升级。我个人认为,人们意识觉醒下的消费升级将会让人们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吃喝玩乐还有养老保健,而不是混凝土。中国的住房自有率远高于发达国家,以及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韩。

第四点为了论证改善型需求,还搬出了联合国,实话实说,联合国的数据我也研究过,那预测就奇差无比,按照联合国预测,不管是上中下预测,我国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还在老后面呢!联合国完全低估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还有,居然扯出了购房主力年龄上移,不知道我国住房主要以父母为子女购房为主么?而且,所谓改善型多半也是卖旧换新,卖不出去旧的,我看有几个家庭可以换新!如果可以,恒大那么大的团队完全可以列出置换的需求比例,而不是摆几个不知所云的大数据。

即便有改善型需求,但是,这个体量还是太小了,更多的家庭还是会将就下去,除非家庭资金充裕。况且,中国绝大部分的住房是2000年以后建造的,年龄不算久远,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老房子多得是,有大面积置换新房?都不是缝缝补补又三五年啊。

第五,经济增长带动居民住房消费。

“居民居住消费和经济发展水平匹配。1960-2008年的美国和2004-2018年的我国,居民居住消费/GDP分别稳定在8.5-10.3%、5.4-6.6%。随着温饱问题解决,经济增长对住房消费带动力增强。1985至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吃穿用支出占比由75.4%下降至40.9%,居住支出占比从4.8%增加至24%。我国经济基数低增速快,增长空间大。2018年人均GDP不足美国1/6、日本1/4,6.6%的实际GDP增速位居世界前列。98年房改后住房消费20年匹配的是改革开放40年经济大发展,未来经济增长将继续带动居民住房消费增加。”

驳斥5:

我觉得他的这个论据就是自己攻击自己,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比如“1985至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吃穿用支出占比由75.4%下降至40.9%,居住支出占比从4.8%增加至24%。”

这句话不正是证明了我国居民在住房上面支出太多了么?难道不是论证我国的房地产发展偏离正轨太远了,严重挤压了消费吗?

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四五规划都说明了要扩大内需、提升消费,不是说要提升房地产消费。

还有这个:“2018年人均GDP不足美国1/6、日本1/4,6.6%的实际GDP增速位居世界前列。”

这句话也是打自己脸,2018年我国人均GDP就这个模样,但是我国的房价却领先全球。人均GDP排不上号,人均房价世界前列。

他们这个论据只能证明中国房地产泡沫极大,是一个看空中国房地产的有力论据,而不是看好中国房地产。

真是服了这样的经济学家。以本就变态失衡的数据来推测,居然预测出还要继续变本加厉变态下去。就这,恒大还不如给我千万年薪算了,我的分析/建议比他们靠谱。

第六,家庭结构变化,规模小型化。

“2017年我国家庭户均人数2.99人,1-2人家庭户占比42.8%,分别较2004年减少0.25人、增加15.4个百分点。和德日英韩美均值2.36人、63.6%相比,我国家庭规模有进一步小型化空间。一是随着婚姻观念改变、成本提高和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2018年全国结婚和离婚登记对数分别较2014年减少22.4%、增加22.7%。二是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下传统家庭功能弱化,子女婚后自立门户,三代及以上大家庭数量减少,一代和两代户增加。”

驳斥6:

这种就是典型的选择欧美日有利于论证中国房地产增长的数据来帮腔,选择性选取数据,然后选择性解读。

你说“德日英韩美均值2.36人”,我还可以说他们住房自有率远低于我国呢,他国房价收入比远低于我国!

随着人们意识觉醒,更加不会将一生拴在混凝土上,不在执着于自有房产,而且随着我国租赁市场越来越成体系、有规矩,考虑到租售比和房价收入比,越来越多的选择租房,而不是购房。

这也与国家大力发展租赁住房的方向不谋而合。

而且,未来长达50年都是我国与人口老龄化奋战的时期,在这个逐步深化的老龄化阶段,每年因为人口离世而产生的空置住房将与日俱增,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需要担心的是如何处理多余的房子,房产的“折旧率”才是需要担心的。

而且,我也敢肯定房产税绝对会如期而至,绝不可能拖到10年后,5年内落地,最快可能2-3年就落地了,这是填补地方财政的最优质税源了。理由详见旧文《如何看待正在推进的房地产税?》。

结语:最后,我想说,一个人要有独立思考/分辨虚实的能力,我关注任泽平,主要是想关注房地产领域大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观点,而不是随随便便就相信他们的言论。对于他们所统计的数据,还是很有用的,不过,你得自己解读,而不是随声附和。

PS:关于看空中国房地产五大核心理由,详见VX公号“悟空新之助”1月27日分享的文章《驳斥任泽平团队所谓的“六大因素支撑我国房地产中长期市场空间”以及看空房地产的5大理由》


记住,人口老龄化就是王牌,这张王牌下,没有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可以幸免,房地产算个啥,全国经济都会受到冲击,何况你房地产。

总有浅薄认知的人说什么一线城市不缺人、永远涨,感情人都是傻子,躺平任你宰割。

中国各个城市和地区就是一个金字塔(也有说是埃菲尔铁塔)结构,塔尖就是北上广深,塔的地基是最广大农村和18线开外城镇,人口老龄化下,地基没了,塔尖也别想独活!

其中,还没有考虑到人口回流影响,因为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一二线不值得,三四线经过人口老龄化重锤,房价会率先腰斩至友善价位,但是三线城市生活也足够方便,那么,人们可能会离开一二线城市,回流到低线城市。

如果一二线的房价以及生活成本保持高位,甚至上升很快,那么就会和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差距越发显著,这样的差距更会凸显一二线城市的不值得,反而加剧中下层人口逃离一二线城市。

当中下层的人们逃离一二线城市,那么一二线城市即便是最底层的工作都会成本上升,那么,对于小企业就会处于成本的考量,有一些就会搬迁到3三四线城市发展,这样也可以给逃离一二线城市的人们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

就拿深圳为例,如果房价永远涨,人工成本涨不涨、消费涨不涨?如果不涨,那么深圳打工人永远买不了房子,这样的深圳,将没人为其付出;这样的负激励,只会让中下层人民走完,因为即便赚了钱,也攒不下来,那个时候,深圳的清洁工可能都需要高薪资维持,城市的运营成本大增,这将让城市陷入死循环,城市空心化、哥谭化。

远离认知浅薄的人,生活更美好!


user avatar   doctorw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将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放任996和高房价,以及分配机制未赶上生育率下降所付出的代价。


就业市场一塌糊涂,劳动时间过长,收入不足以支撑房价,人在用自己的选择来调整现阶段社会该有的人口规模。


未来的模式目前已经初步成型,通过2到4亿的人口进行消费,成为世界最大消费市场,剩下10到12亿人进行生产,其中这里面再以女性为主要消费群体,已经可以达成内循环要求。


韭菜们看到现在这种情况,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未来,这是新时代放羊娃的循环。自己的孩子未来应该也是在高房价长工作时间的环境下挣扎,即使这一代还愿意生,到了下一代,更加不愿意生。


不要以为用传统思想可以忽悠这一批,下一批还凑效。国内这些问题不解决掉的话,下一代生育率更低。


另外,生育率高了,但是没能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一堆人在街上晃来晃去无所事事是干啥?他们又不是巫师可以点石成金,固然吃喝拉撒要消费,但他们的收入从哪里来?大城市已经够拥挤了,资源不扩散出去,要那么多人来做啥?让一线城市都成为香港?


user avatar   lu-sen-lin-l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个有趣的现象。我生活在一个中部的省会城市。从2020年中开始一直到现在,这个城市最火热的话题是房子。

大家都觉得房价很高了,已经让人承受不住了。但是偏偏房地产市场火热的不得了。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新盘销售一片红火。摇号抢房、高首付、全款、号头费、绑定车位等等。就这样还有很多人拿着钱买不到新房。场面非常火热。

二手房市场就更热闹了。很多小区成立房价指导委员会。对小区二手房挂价进行统一指导干预,坚决不能挂低,集体抬价。然后还有房东在签约前一刻不断涨价。2020年中考过后,不少小区都发通稿,“庆祝”本小区的对口学校取得“好成绩”。然后又把二手房价格推高一波。

中介、房产自媒体自不必说。各种煽风点火,各种推波助澜。把这个中部省会吹的让人以为是中国的首都,反正是这个区域充满潜力,那个区域也无限可能。省府所在的新区更是全球期待。目的就是吸引人赶紧买房。买到就是赚到,不买就是吃大亏。

我是眼睁睁的看着房价涨的。我自己买的房子,二手价格已经涨了6000元/平米左右,这还不是最夸张的,有的小区已经涨了一万一平,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

这个城市的工资中位数不到五千/月,但房价均价已经1.8万左右(这还是把远郊房、县区房、回迁房等拉进来平均的),其实核心地区、稍微带点学区(分校或者合作办学)的房子,都是2万元/平米以上。那些本地优质学区的房子,小户型更是3万甚至4万一平朝上的价格。很惊人。

单位去年招了一批年轻员工,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新人。95后。他们才刚开始工作,就已经被这个城市不断上涨的房价搞得非常焦虑。他们很多人从小地方考上大学,留在省城工作。本来想要好好干一番事业。结果光买房上车就要掏空六个钱包。

而他们恰恰是以后的生育主力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产生高昂的生育欲望吗?

但是他们现在连谈恋爱的成本都会变的很高。更别提买房、结婚。

他们仅仅晚毕业了几年,买房成本就增加了很多,困难度直线上升。

单位里面一些已经结婚成家的90后,生二胎的很少,而很多小夫妻连一胎都还在不断的拖延。生活成本压力太大。除掉房贷、生活费用等,每个月剩下的钱,养孩子真的很吃力。所以,生二胎或者完全放开生育,我觉得以后的年轻人不会轻易多生。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二胎已经拯救了生育断崖了。

2018年的时候公布了一个统计局数据,就是:二胎比例上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新京报记者独家获悉,在去年的出生人口中,二孩占50%以上,比2016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在2017年新生儿中,有一半是二胎。

可以说是,二胎拯救了快速下滑的生育人口,要是没有二胎,估计早就断崖式下跌了。

这说明什么?

1,二胎政策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2,头胎数量更少。

而在我看来,第二条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一个国家,不可能总是靠二胎来完成的,或者说,二胎的那一代人,迟早会走过生育年龄(30-50)之间,取决于女性绝经年龄。

那么,到时候,怎么办?

头胎数量的减少,说明人们生育的意愿在下降

生育意愿的下降,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负担,比如时间成本,以及最严重的:主观意愿!

前两者都还好,而主观意愿是很难逆转的,我认识的不少人都有丁克的想法,我想,这也是头胎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当前,全面开放生育可能意义都不大了。

毕竟,愿意生三胎四胎的人,本来就是二胎人口选手了。可是这群人,正面临一个年龄问题。

尽管临床上对最优生育年龄有一些争议,但是至少存在一个区域生育更安全

从女性健康本身来说,最佳的生育年龄是29岁附近,这个年龄各种生产并发症概率最低,比如妊妊娠糖尿病,难产等;

对于胎儿来说,从常见的遗传病角度,比如各种三体,这个生育年龄是越早越好。

基本上,一般人到了35岁以后生育就少了很多。

之前愿意二胎的群体有人认为是80-90年这个年龄段,而如今90后已经是31岁了,距离35岁最近的一个群体是86年。

可以说如果这个群体的二胎潮一旦结束,那么我们真的会面临人口负增长了。

可能今年不会,但是在2025年附近可能就要负增长了。

如何解决,没有思路,但是当年为了计划生育编造出的各种内容,是该从教科书中撤掉了,

比如,著名的旅鼠自杀课文。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

请您介绍一下房住不炒的落实情况。

答:

生育断崖是全面二孩政策的问题。


user avatar   zhou-ding-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单纯的人口下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20多年以后全民老龄化的社会。

但是到了二十多年以后,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人均GDP超过两万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我们很可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

到时候我们只要印人民币就能补齐所有的养老金,而人民币的信用,当然会由十个以上的航母战斗群来维持。而印钱太多也不用担心通胀造成的崩溃,只要不断提高人民币国债的上限,直到我们付不起其利息为止。届时将会有200万亿左右的人民币本金我们一直拖欠着,但永远不会还。

缺乏廉价劳动力也将不会是问题,因为我们把工厂开在劳动力便宜的第三世界,他们国家的账面GDP虽然迅猛增长,但是利润大头流回了国内。这个问题就像是苹果公司跟富士康工厂那样有趣。

只要产业转型足够快,“缺乏劳动力”就追不上我们。

做题家总是想通过自己挑灯夜读来改变自身的缺点,其实他们完全可以用一个更大的优点去掩盖它。


user avatar   WanPlusSW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挺好,人口太多反而会想着怎么去压榨这点劳动力,人口少了反而会开始搞技术替代。

人口神教吹的最多的就是“人口多了才能XXX,才能XXX”,但实际上对于社会而言,一次技术突破所带来的意义远大于人口增长,人口的规模虽然会保证部分优秀人口(如高智商者)的出现,但规模的持续扩张必然会带来教育和培养能力的问题,除非国家能富裕到每一个孩子都接受同样级别的培养和教育,否则再多的人口也意义不大。

不管我们再怎么说“人是平等”的这个道理,一个从清华大学毕业,接受了高精尖教育的科研工作者所做出的贡献,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比一百个快递小哥都来的有用。

况且很多产业说难听点难道不是生造出来的?

开发算法压榨时间加班→加班吃外卖→外卖产业兴起→快递小哥增多→内卷压榨→再次开发算法→再次加班→外卖产业进一步扩大。

如果一开始就不需要加班进行这方面的优化,还真能造出千万级的外卖送货员?为什么不想一想在中国有上亿人每天要吃几亿份外卖(2019年每天外卖成交量超过20亿元,至少1亿份),这上亿人每天在该吃饭的时候没法轻松的坐在餐厅吃饭,本来就是一件非常扭曲的事情

24岁及以下用户占了外卖总数的24%以上,真以为年轻人不喜欢去餐厅坐着吃饭,难道不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学生刚毕业正是最好被压榨的时候?

但我们每天本应该是拥有这么多闲暇时间的,在现代社会下,节约的48分钟没有投入学习和休息当中,而是投入了资本家的压榨大业里

这种被生造出来的东西还少吗?

学校学习学不够,造出一个辅导教育产业,买车票机票折腾不下来,造出来一堆抢票产业,卷来卷去线下交流和出游没时间,造出来一堆线上配对产业,我看这产业也真的是差不多得了。

我看这人,还是太多了,只有逼的哪天资本家真正的感到“用工荒”了,真的到了不瞎那么折腾出一个莫名其妙的“产业”,不那么去非要“优化”那么几分钟送餐时间了。

我觉得人口就差不多了,减少吧,少了挺好,真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他们会自救的,这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user avatar   colt-constan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生孩子是为了让广大青年有更充足的精力投入三大革命运动,接好革命的班。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浙江一男子醉驾撞路灯杆死亡,家属诉称「灯的责任」索赔 70 余万,遭法院一审驳回? 
  中国哪个省份受地域歧视最严重?哪个省份地域歧视最严重? 
  如何看待酒醉公公在婚礼上强吻儿媳? 
  网传北京环球影城 68 元一碗鲜虾云吞面,这个价格性价比如何?你会选择去消费吗? 
  如何看待广西 47 岁男子已患艾滋仍强奸 15 岁少女,一审被判 5 年,法院回应称「调卷审查中」? 
  男孩超市不付钱拿走卡片,家长称「店主看到了不算偷」,如何看待爸爸的回应?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 
  平民英雄!如何看待郑州地铁五号线跪地救人的试工医生被医院直接录用? 
  如何评价河南南阳某中学当众销毁数十部手机? 
  如何看待许家印称「 2022 年要交楼 60 万套,绝不允许贱卖公司资产去还债务」? 
  为什么西方总有什么环保少女和和平少女等炒作现象? 

前一个讨论
马拉多纳在足坛是否被高估?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各种理论已经不支持房价上涨,实际上房价还在继续涨?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