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一群xx拿着手续费来说事儿,OK,针对这个正式回复一下。
1. 我去的是BYD的直营店,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4S店,换言之直营店在我眼里就代表厂家,4S店则是加盟的经销商。并且我在回答里写的很清楚,BYD官方没有要收这个3K的手续费,但是直营店的销售却表示要收,并且BYD经销商乱收费的现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除非哪天真的彻底改了,不然没必要洗,徒增笑耳。
2. 不管哪个牌子,也不管是不是直营店,手续费、上牌费、服务费、强制装潢费等等,都是不合理收费,这个我一向都是抵制的,说的再粗俗一些,难道别人吃屎你也跟着吃屎?而且我在这里奔走呐喊,希望能大家一起抵制这些不合理收费,我就看不懂怎么有些人就反应不过来呢?还是说你是利益相关群体,觉得我动了你的蛋糕了?
3. 有人说那你别买车了,不好意思,我买车从来都是裸提,价格也极有可能比你买的低,这是我的资源优势,只不过你不一定有这种资源优势而已。
4. 说我拿这个回答恰饭的,这个是我自己的私人号,我恰饭不靠这东西,我有正式的工作,有自己的营生,如果靠一个回答就能恰饭,我得饿死。
5. 有朋友发私信给我,让我不要理喷子,我觉得不管喷不喷,大家交流一下想法总归是好的,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还请各位不要上升到人身攻击,虽然隔着手机/电脑我也不知道另一端的你是谁,但是还是那句话,人在做天在看。
从业者来答一波啊,应该……不会有我们的粉丝看到吧,哈哈哈哈,如果认出来我了,嘘~
看吐槽的拉到最后一段就行。
为什么放弃评论,甚至是所谓的“集体失声”?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① 厂家没给钱(虽然我们也没拿到钱,但是还是做了BYD汉的相关内容,哎)
② 技术看不懂(毕竟不是每个车媒团队都有具备专业度的从业人员,甚至团队里连个玩车的都没有,我见过很多车媒都是专门靠发厂家通稿来营生的,这么想想其实我待的这个团队还不错,玩车一个比一个凶,专业度一个比一个高……不过我们还是很羡慕那些专门发通稿的车媒,因为能赚钱,哈哈哈,他们的商务是真的牛X,佩服 )
③ 车辆还没有正式上市(这也是我们团队前段时间讨论的一个点,本来想赶着DM-i车辆上市后蹭个热点来解读一下,结果发现……好像只能看看发布会,读读PPT,真正粉丝关心的内容却寥寥无几,毕竟做内容和自己BB两句车子好坏有很大区别,你不只是说要从车辆本身出发,还要从市场角度、消费者角度等等去出发看待,最关键的是,你得有车开啊,现在还没实车能让你真正开到,而且这种DM-i技术不是说开个几天就能评价的,是要长测下来才能知道真正结果的,所以……我们团队目前的态度就是最起码等车子上市,然后再出相关内容)
④ 害怕说错话然后被“围攻”(这个……你们懂的,BYD铁粉们,牛X)
⑤ 一台车从上市到发售到后期的宣传,背后都有厂家公关的身影,BYD的公关确实比较“踏实”,所以你能看到DM-i的消息,更多是因为厂家让发的通稿,所以很难看到再多的测评或者解读,而且就算做了测评和解读,那流量……车评或者技术评测没有流量,费心费力去做,图啥呢?
其实我一直想找个机会聊聊理想ONE的事情,理想ONE的增程式我总觉得是脱了裤子放屁,然后又有断轴事件的发生,包括我自己开下来的感觉就很普通。
然后当时XX学长发了个视频,列了几个点说这车怎么怎么好,嗯……其实一眼就看出来是充值,而且吃相很难看。
最先带节奏的是什么人?不是车主,很多理想ONE的车主其实对这车评价还可以,毕竟解决了他们对于牌照的需求,然后车子也挺大,内饰也还行,价格也就那样,完了还有个发动机,至少没电了还能用油跑,说白了就是这台车能钻政策的空子,让自己在限牌城市里开上车,而且是一个不太一样的车。
真正去带节奏的,是别的自媒体或者是相关从业者,为什么要带节奏?因为……没拿钱,正好你XX学长又是个KOL、大V或者说叫“流量主”,而理想ONE这车槽点又比亮点多,加上XX学长说的那些话确实有不少槽点(这个其实应该反思一下他自己的内容创作团队还有审核机制,为什么这种槽点那么多的视频能过审和发出来),然后各路自媒体开始炮轰,你以为主体是针对理想ONE……naive!
这些UP主在炮轰之后,可以蹭一手热度、吸一波粉,能发泄一下“凭什么你能恰到我却恰不到”,顺便“挑战”或者说“猛锤”一波这种大V,甚至幻想着自己能一战成名、成为大V,结果就是各路人马齐上阵,怀着不同的目的一起来炒热了理想ONE的相关话题。
从我自己角度来说,我对于BYD一直就是抱着看戏的状态,不过BYD虽然出来的产品都挺一言难尽的(看看之前老的DM车就知道了,还有外观内饰什么的),但至少比那些天天造势、结果车子出来跟shit一样的品牌好太多。
另外,BYD的设计师,我真的心疼你们,其实能感觉到他们真的想好好的设计一台车,结果…………我就想问问比亚迪,你们能不能把避震弄短一点,车子低一点,圈胎数据再做的好一点,别缩在里面,别弄的轮胎跟你家棉拖鞋一样厚,现在很多BYD车子给我感觉都是被架在那儿一样,哎。
再一个就是BYD的销售,我特么跑到直营店去看汉EV,然后跟我说没有活动没有优惠,OK,没问题,守住价格,但是官方给的3年免息贷款,你收我3000块钱手续费是闹哪样?而且明摆着跟我说就是4S店要收的,所以BYD好好管管你们的经销商,连直营店都这个X样了,怪不了人家在网上骂你们BYD的4S店乱收费。
然后那些说BYD是什么技术宅什么不懂市场和销售的,别去立人设了,没意义。
顺便吐槽一下某利,之前还弄个什么小钢炮挑战赛的活动,你一个1.5T-177HP、官方加速7.9s还是个小SUV的车,竟然好意思说自己是小钢炮,完了活动弄出来的所谓的“改装车”都把我看吐了,这特么叫“改装车”?怕不是对改装有什么误解?
然后还有某城,嗯……我之前参加他们那个飞钩武器车试驾的时候,直接给我开的左前轮下方异响了(原因不明,厂家也没反馈),但是拿人钱财替人办事儿,飞钩事情出来之后还发了个洗地文(得亏不是我来写,不然我得吐)。
最XXXXXXX的就是某旗,一言难尽,号称500E研发出来的东西,让我感觉他们可能钱都花在了发动机盖板的设计上,毕竟其他部件要么买买买,要么抄抄抄,哎,结果人家给公司来了个大单,我在做相关内容的时候真的头大,满肚子吐槽都要化作彩虹屁。
看这问题就透着一副被迫害妄想症的样子,如果比亚迪的粉丝不能摆脱这种阴谋论受害者的论调,那么大家对比亚迪这个品牌的观感恐怕不会有什么改观。
简单看了一下比亚迪的DM-i方案,基本可以认为是一个升级版的本田immd。整体架构看起来差不多,发动机效率更高,电池的容量更大,预计各种工况下的省油效果都不错。而且成本控制得很好,价格很有竞争力,目测会横扫网约车市场,混卡混雷应该会感受到压力。
话说又说回来,比亚迪的问题从来不是技术不行,而是车不行,开一下就知道是烂车。一辆车的体验不止是参数表上那几项,如果整天只知道跑分,而不多花成本改善综合性能,那么品牌是很难往上走的。
深夜水一个
你们怎么知道路标不是在拱火呢?
谢谢邀请。
北京冬奥会开幕好几天了,精彩绝伦的开幕式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大家心里都清楚,奥运会这种国际盛会,意义远远超出体育比赛本身。举办一次奥运会,本质上是大国综合实力的全方位体现,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科技实力。本次北京冬奥会确实出现了不少有趣的新技术,我感兴趣的则是云上全息通信技术让光学相关的“黑科技”得以更好发挥,比如昨天一个叫做Cloud ME(云聚)的“全息显示仓”,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出现在了2022北京新闻中心给全国观众拜年。
这个“全息显示仓”要实现的目标非常简单:让远隔千山万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阿里巴巴CEO张勇在上海)的两个(或多个)人仿佛处于同一空间中进行交流。而且从实际的观看、拍摄与交流方面来看,对记者们来说,虽然两人都不在眼前,但效果上与他们俩站在面前几乎别无二致。
当然了,虽然新闻中名称叫“全息显示仓”,但实际上这是生活中广义上的全息,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物理意义上狭义的“全息”是衍射成像的技术,但目前的技术还远远做不到理想的动态全息显示,这是整个光学领域圣杯级别的高难度挑战。
此次堪称黑科技的“全息显示仓”虽然不是严格的物理全息,但在立体感与真实感方面远远超出了目前普通显示屏所能呈现的显示效果。可能还有小伙伴没看现场的视频,可以看一下: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3958962386739200明明这是一个显示技术,官方的名称为什么叫“阿里云聚”呢?其实这是因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惊艳的效果,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不仅仅是我们看得见的面前的这款显示屏本身,还包括我们看不到的、尤其是云端的大量黑科技。
要能够实现我们看到的这么棒的发布会效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黑科技”:
(1)拍摄与显示的硬件设备
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发布会现场的“全息显示仓”是一块一人多高的高清大屏幕,用于显示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两位嘉宾的实时影像,仿佛两个人都同时站在大家面前。
从官方透露的消息来看,拍摄端的硬件布置大概是这样的:
拍摄端在摄影棚内,有常规的灯光、交互提示用的电视屏。除此之外,还有一块不太常规的屏幕,那就是用于显示另外一个人的“显示仓”。而且这个显示仓的位置和角度是特意设计过的,使得望向屏幕中的人时,拍摄出来的视线恰好符合两人站在一起时的视线。如此一来,物品的交接才会显得如此自然。
(2)符合广播级稳定要求的实时通信网络
很多小伙伴可能会觉得,本质上这不就是个复杂一些的视频会议嘛,只不过级别更高、屏幕更大、清晰度更高、稳定性要求更高。非要这么说倒也没错,但是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技术,随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数量和难度可都是非线性陡增的。要想实现类似高规格发布会的万无一失,网络传输环节要实现的保障度是远远超出大多数时候的。
比如为了能够实现发丝级的“全息复刻”,拍摄的原始画面清晰度是非常高的,如果按照传统方式传输,将挤占大量带宽,极有可能遇到网络拥堵问题。阿里云聚这次采用了一种叫作“窄带高清”的技术,能够在节省50%带宽的情况下,仍然保障画面的清晰度。
另外,即便我们使用的是运营商最高带宽的宽带套餐,日常生活中还是难免会遇到网络信号不好的情况,造成视频会议时的画面卡顿。平时会议稍微等一等倒也问题不大,但是对新闻发布会这种高级别会议,卡顿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为了能够在网络信号不好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画面流程,阿里云聚开发了“弱网抗丢包”技术,能够在80% 丢包下可提供流畅通话,同等丢包环境弱网传输效率提升65%,实现良好的实施传输效果。
(3)强大的云端算法与算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记者会现场的全息显示仓中,张勇与巴赫所处的似乎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两个人的身后似乎有一定的纵深,墙上也有很自然的阴影效果,使得图像出现了较强的空间感。其实这种光影效果是计算机实时渲染出来的,起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这是需要强大的算法与计算力的。
其实需要算法与算力的远不止视频的实时渲染。比如音频的处理,我们都有过在嘈杂环境下开会的经历,要想听清对方讲话是非常困难的。阿里云聚通过亿次通话数据验证和海量历史数据回归,实现了持续进步的多场景智能降噪能力。而这同样需要算法与算力的加持。
根据研究,要想实现流畅舒适的交互效果,延时必须控制在200ms以内。
也就是说,端到端的实时传输和处理,比如音视频转码、光影渲染、音频智能降噪等等功能,都需要在200ms以内实现,这需要高效的算法与强大的算力,靠拍摄或发布会现场的端侧计算机是无法做到的。阿里云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云处理+端渲染”技术,即通过实时通信与云上处理的技术结合,解决因端侧算力受限的难题。
其实可以看得出,这次的高级别新闻发布会算是阿里云聚的一次“亮剑”:连如此高要求的场景都能hold住,其他的应用场景更不在话下。很明显,这种“宛若就在面前”的显示与交互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很多其他的应用场合,比如远程教育、虚拟社交、远程VR操控等等。而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甚至只用它来开个远程视频会,都让会议显得更温暖了呢……